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武侠时代的皇帝修炼日记 > 第二十五节 使团(3)

武侠时代的皇帝修炼日记 第二十五节 使团(3)

作者:人瘦凋猪颜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00:50: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旭现在每日不过睡四个小时左右,白日处理政务不提,晚上还要修行武功,每一日都比当年高考时还辛苦。

“陛下,您该少喝几杯。”陈朝恩抱着一大摞奏章轻轻放到桌子上。

黄酒入口虽醇绵,不过后劲很足,此时李旭面上还有些酒意,不过他还是要继续自己的工作。

真是给自己布置作业,李旭皱紧眉头看着桌子前面那一堆厚厚的玩意,其中有几个用秘匣装着,上面贴着封条,这都是他赐予专奏权的官员寄回来的。

“啊,元稹。”李旭伸出手在奏折堆里翻来翻去,终于找到了属于元稹的那个秘匣。

密封完好,封条还是当时的样子,封泥也完全没有被破坏的痕迹,李旭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将秘匣打开。

这种专奏权一般都是通过驿馆体系送到京中的,纯粹的是防君子不防小人,最大的好处就是上走的过程中不会被中书省的那些官僚们过一眼,只有皇帝才能第一时间看到。

白乐天和元稹此时都不在京中。

田弘正如潮在即,白乐天作为自己的特使已经前往魏博镇,看看田弘正有什么要求,并且和田弘正一起到京中来。

“……臣自扬州过江,淮南节度使蔡公送至京口,大江阔约十里,实天堑也。昨至润州,浙西观察使陆公亲迎,详问京中变化及摩尼教乱事,臣据实以答。今日赴苏杭采买丝帛,浙西之地,家家种植桑麻,丝价较关中、河南皆低,今岁大熟,米一石不过三十文,臣赴浙时过石头城,虎踞龙盘,实在是王气所在。迁都之事,唯望陛下三思……”

李旭将元稹的奏章合上。

自己把元稹派到浙西去就是为了弄点钱来。

今年的漕运即将开始,李旭交给元稹的任务就是在浙西收购一大批丝绸,然后运回关中。

以现在关中的丝价,等到元稹将这批浙西的丝绸运到白玉京时,所获得利润要翻上百倍。

这一笔钱所获得利润将会拨出来一部分用来购买粮食,李旭已经命令牛僧孺在白玉京西修建一批新的仓库,好储存这些粮食。

汉代的桑弘羊除了制定盐铁专卖政策外,还创造了“平准”和“均输”两样制度,其中“平准”便是指政府主动参与到经济生活中来,在货物价格低廉时采购,在货物价格较高时再抛售以牟取利润。

随着这项制度的推广,最终变成了以粮食为目标的调节手段,特别是在丰年收购粮食,然后在荒年将粮食售卖,这样既可以获得利润用来支持朝廷的各项开支,而且又能保证民间的稳定。

不过后来这项政策最终还是被束之高阁,因为所谓“不与民争利”的政治正确,最终退出了这个市场。

不过伴随着韩岗的执政,历经三朝,现在的大虞朝廷又逐渐恢复了以平抑粮价,获得利润为目标的平准法。

仅仅依靠朝廷的调节显然是不够的,官僚的低效和腐败必然会影响最后的效果,不过这个制度存在还是比不存在的好。

更何况皇帝也想挣这笔钱,李旭的想法便是让元稹为自己在扬州、苏州、杭州三地设立货栈,定期收购一批丝绸运到白玉京来。

天下虽大,不过现在皇帝能影响的唯有白玉京这一隅之地,虽只有这一寸之地,可尽心竭力加以管理一样可以成就帝王基业。

翻过了元稹的奏章,李旭喘了口气,他构想中的货栈当然不是单纯进行经营的商业机构。他对元稹的要求是希望元稹从无到有在当地寻找一些具备商业才能的人才分别造册,给予腰牌,初步把机构的架子立起来。

元稹之前已经在洛阳和扬州成功的建立起了初步的机构,当地的节度使为了谄媚自己出了一笔钱还划出一片房产供皇帝的货栈所用,而元稹更是利用权势直接吞下洛阳当地的几家商户,直接改换了他们的身份。

既然拥有了皇权,那么利用皇权牟取一些利益实在是无可厚非,关键是把获取的利益用在什么地方。

“元稹做得还行。”李旭将元稹的奏章放到一边。

“那罗延老师还没消息吗?”

自从上次摩尼教乱后,那罗延便有些魂不守舍,向李旭提了提当日碰见的那位太公冲,据他说他在太公冲身上感应不到任何波动,这让那罗延有些迷惑,因为按照他的理论,万事万物的跟脚都要落在波动上。

“还是没消息。”陈朝恩低头道。

鱼辅国在江湖上有一套搜集风声的人马,陈朝恩手上一直都有一些这方面的资源,李旭也乐得借用鱼辅国的这套体系探寻一些没有利害关系的消息。

“杜停杯那边呢?他最近有没有折腾些什么事。”李旭又翻完一份奏章,这是比部郎中所上的。

这份奏章里,韩岗的长子通报了朝廷财政紧张的现状,当务之急就是国债危机。

大虞的财政基本上可以说是为军事服务的。

原本实行府兵制的时候,虞朝的税收谓之租庸调,是建立在土地国有基础上的一套复杂的实物税收制度,但是随着府兵制的解体,朝廷改为依赖依靠军饷的“长征健儿”作为主力。

等到关东乱后,内战的需求使得军队的规模急剧扩张,原本的租庸调制度使得朝廷濒临破产。为了解决困境,朝廷将租庸调制度进行了改变,改为使用两税法。

但是两税法也未能使得朝廷真正走出财政困境,因此朝廷只好使用变通的方法。

那就是向长安的富户借钱,约定了利息,然后按照期限归还。现在快到冬季了,但是朝廷很有可能拿不出钱来归还给那些富户了。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四海荒。”李旭心里念叨着将奏章放到一边,寅吃卯粮也好,没钱还账也罢,这些都不是个事。

有韩相在,这些总能裱糊过去,比部郎中这封奏章不过是为他老子叫苦表功罢了。

裴度就要来了,韩大公子这是提醒朝野上下他老子是如何的不可或缺。

“江湖上还没有什么连云寨的消息,不过都说杜大当家再过一个月就要出现在剑庐。”

剑庐,李旭皱了皱眉头,此地是当年青莲剑仙所创。

青莲剑仙生于碎叶城,其诗光芒万丈,冠绝天下。其剑仿佛谪仙临凡,所向披靡。成名之后无双无对,是实至名归的天下第一高手。

三尺剑下,谁都要退避三舍。他有感于天下各派敝帚自珍,怀有门户之见,使得武学之道平白受限,在采石矶附近兴建一七层高楼,名曰“剑庐”。将其一生所学录于纸上,尽数藏于剑庐之中。

然后命好友及门人代为看守,凡中原武林人士,不拘其出身高低、行事善恶,只要持三尺剑来,便能编观剑庐之中剑术。

青莲剑仙之后,又有许多江湖高人继承其遗志,将毕生所学与武学见解藏于剑庐之中。

现在剑庐成为中原武林的圣地,也是天下剑术传承的根本所在。

杜停杯要去这样的地方,自然会在江湖上引起轩然大波。

“他去剑庐干什么,练剑吗?”李旭又翻开一封奏折,这次他皱起了眉头。

“听说是南天儒宗柳子岳请他上剑庐论道,承天剑宗剑斩俾路托萨之后,江湖上的顶尖高手们都有些意动。”

都是神仙们的事啊,李旭懊恼地将奏章放到一边,上面有个叫韩谦之的国子监博士将他痛骂了一顿。

“你亲自去一趟剑庐,把朕的手书交给杜停杯。”李旭将一封信传给陈朝恩,全然不顾老陈脸上困惑的表情。

“陛下找他做什么,这种江湖人……”

“你好好歇歇,明日朕就要召见岳顾寒了。”李旭长叹一声:“承天剑宗,嘿嘿,承天啊。”

“不过是江湖人讨个口彩,他们的绰号千奇百怪……”陈朝恩咕哝几句,这位大太监怀疑是不是黄士良给自己在陛下跟前上了眼药。

李旭没有理他,继续欣赏韩谦之如何痛骂自己,还真别说,这位韩博士着实是好文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