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波澜起 > 第一卷 少年春衫正当时 第三十四章 敬亲如亲在

中秋节傍晚,李惊澜亲手做了几个小菜,叫裴小环喊了李富贵过来,正要吃饭的时候,书院门房带进一个丫鬟,原来是母亲送来食盒,李惊澜进屋写了一封回信,向老娘报了平安,让她也多注意身体,秋凉露重该加衣服的时候一定要加,不要在意京城那些妇人的陋习,别忘了庆城的俚语:为俏不穿棉,冻死不可怜。如今身体不比以往了,该补的时候要补一下,要不胖子回来看到美娇娘变成了黄脸婆,万一有什么别的心思,后悔也来不及了。

把书信让裴小环递给丫鬟,又想了想摸出一块碎银子,亲手放到丫鬟手里,说:“天快黑了,路上小心!”

小丫鬟的脸刷的一下就红了,三步一回头的望着这个李府唯一的少爷,秋波含怨,欲语还休。直到裴小环恨恨的将院门关上,这才脚步轻快的向书院外走去。

裴小环噘着嘴,黑着脸走回饭桌前,抬头看见李惊澜眯着眼笑意盈盈的望着她,心里有些发虚,低着头做到自己座位上一言不发。

这边李富贵也是低着头,眼泪却是吧嗒吧嗒直掉,李惊澜不由的长叹了一声:“难怪自古文人墨客关于中秋的诗句十之八九多是伤感,中秋月圆,本来是个好日子,看你俩的样子,今夜怕是酒不醉人愁自醉,咋地,这一桌好菜,就没人眼馋?”

李富贵抬起头来:“惊澜,我是不是特没出息,这才离家几天啊!就想爹了!”

“呵呵,这有啥丢人的,再说你要是那种忘恩负义的白眼儿狼,别说你是书院的学生,就是将来真考上功名,朱红紫贵,看不起李叔的粗糙,我也敢大耳刮子抽你,信不信?”

“信得,惊澜,你放心,那时候不懂事觉得爹的眼里只有铜钱银子,顾不上管我,就故意和他对着干,出门的前一夜,爹在门口转了大半宿,嘴里嘀咕着什么听不清,但我知道,一半是骂我不懂事,一半儿是得意,想想我爹,在镇子上也算是个富户,六七年了为啥不续弦?真是因为我闹腾?不是的,是爹怕万一后娘不待见我,就我这脾气,能把自个儿气疯了,爹最喜欢在中秋节沽几两酒,就着蹄髈听我给他背诗,听着听着就喝醉了,趴在桌子上打起呼噜。我总是说,你一大字不识几个的屠夫,能听懂个啥?还乐的胡子一翘一翘的,冲他翻了不知道多少白眼,可今年,他拿什么下酒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三个少年,围坐桌前,却各自举杯,一杯敬天地,一杯敬爷娘,一杯敬这满腹心事,冰轮清冷淡看这世间百态,可世间的牵挂,却依旧炙热虔诚。

祭神如神在,敬亲如亲在。

九月初一的“佛道之辨”,是常例,几十年来除了元狩三年,黄河决口,数百佛道两门高人,弟子,顾不得道理之争,为救两岸百姓生灵,各显神通错过一场以外,哪怕是遭逢四王之乱也未曾停止。今年也同样如此。

大秦龙虎山,法门寺,沧国的金顶寺,玄都观,加上大秦书院作陪。

“佛道之辨”之所以轰动,一个是两教都讲究一个弘法,自然是怎么热闹怎么来,语不惊人死不休;另一个当然是皇族为了显示歌舞升平,国泰民安而顺意为之,虽然偶尔也有几局精彩绝伦,为后世传颂的妙解,但大多是鸡同鸭讲,自说自话。

书院作为旁观和评判者,倒也公平,只是夫子特别重视“观过而知仁”,和行千里路而知民间疾苦,所以更多的是对弟子们的历练。

李惊澜原本是没打算去的,可是老神仙传过一封信来说,今次金顶寺由于沧国内乱无暇分身,烂陀寺有个有对儿有趣的师徒代替金顶寺参加,要他去看看,又说路上是安全的,没有谁会同时惹怒大秦大沧这两个庞然大物,让他放心。

李惊澜倒是没什么意见,可发愁的是裴小环撒泼打滚的非要跟他一起去,李富贵打趣着说:书院不是还有富贵哥么。小丫头当即就指天划地的和李富贵嚷,谁要是破坏了她“游学”的计划,就割袍断义。游学?游戏还差不多……

李富贵无奈也是递个眼神给李惊澜:哥,我是尽力了,谁让你平时那么宠她,你自己看着办吧!

没奈何,李惊澜只好约法三章,答应下来。小丫头才蹦蹦跳跳的跑进书房,一气写了两百个大字,那叫一个酣畅淋漓。

既然是两国皇帝国主捧起来的盛典,自然会有礼部官员和宫里的彩头,所以从京城出发的时候,除了书院二十几人,还有礼部左侍郎和一些小吏,宫里的貂寺太监,一队两百人的御林军,林林总总三百人的队伍,在八月十七这一日离京,向西北出发。

李惊澜自然懒得和这些人打交道,书院也有专门的教习,所以躺在马车里翻阅着《仙水岩指剑录》《灵飞经答疑》,这两本都是龙虎山正宗内功心法和千年传承的剑术精华,李惊澜说实话不缺的是临阵对敌的沉稳果决,以及生死之间的权变,又接受玉皇楼内功的馈赠,只是他半路出家的基础太差,老神仙捎来的几本秘籍正是让他沉下心来,循序渐进的不二法门。

裴小环是个坐不住的性子,但若说读书,其实是和李惊澜不相上下,一本《论语》即便是藏着掖着,看李惊澜的脸色下菜,也早已背的熟稔,更何况精灵古怪的小丫头还藏着一个倒背如流的秘密,准备给李惊澜挖个大坑。

好不容易马车停了,带队的教习过来请示前面到了韩城,朝廷的几位贵人说是在龙门休息一下,李惊澜还没顾得上说话,一把攥住裴小环就要揭开帘子往外蹿的身子,摇摇头说:“好吧!再不停,我也被这个小家伙折腾死了!”

裴小环小鸡啄米般的点头,双手攀住李惊澜的胳膊,恨不得吊在他身上,李惊澜侧身一个板栗就敲在她脑门儿上:“记得约法三章!”

龙门县在前朝叫做“少梁”,后来周桓帝封子与此,称韩国,遂改为韩城,大秦建国后,因为韩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山多为梁状山岭,蜿蜒曲折,西北靠近黄河,恰似金龙吐水,武帝挥兵灭了韩国之后,立马于此即兴改名为“龙门县”。

龙门县位于长安往西北的必经之路,靠近黄河渡口,所以往来人口众多,街道上也是熙熙攘攘,虽然不是吉日,看不到百面锣鼓和耍神楼等壮观场面,但集市上关中地区的小吃,特产,精巧的花馍,粗犷但不失童趣的布偶,鲜红的辣子面,在此起彼伏的秦腔独有叫卖声中,平添暖意。

裴小环在人群中如同穿花蝴蝶般飕忽来去,大包小包的东西,小脸上嘴巴边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缤纷,不到半个时辰二两多碎银子已经殆尽。也不懊恼,看着好玩儿的玩意儿就蹲在摊子前自言自语半天,都不瞅身后的李惊澜。

李惊澜早已瞧出她的心思,懒得理她,虽说如今的他根本不缺银子,但小孩子宠是宠,也不能没有个节制不是,这小丫头别说二两银子,就是二十两,撒出去,眉头都不带皱一下,再说才走了一百多里,马车里都堆满乱七八糟的小玩意儿了,还准备找个车马行先捎回长安城,要不眼看着连个躺的地方都没了,哪敢再给银子。

领路的县令倒也不算势利,毕竟书院百年号称“白衣卿相”,真有什么狗眼看人低的举动,倒不说能把自己的官帽子撸了,但升迁的路上,难免会被自诩为读书人的京城紫贵们给个差评,别说夫子只是远游,就是真是千古了,那五十年内书院也会被抬的高高在上,眼前这个小夫子,虽说传言京城里也是多有腹诽,但仅限于腹诽,台面上书院仍然是大秦文坛的台柱子,要想官运亨通,书院可以不拜,但绝对不能不敬,作为参加过小考,中考,大考三试见过大世面,又离京城消息不远的龙门县令狄奉,并不以官身和李惊澜论身份,还是言必拱手称夫子。

李惊澜见不得这繁琐,笑着说:要带弟子们长长见识,让狄县令赶紧招呼礼部和宫里的贵人,书院这边,进了城总要转转,采采风。

狄县令点头称是,夸赞了一番书院风采,这才离去。

夜晚,李惊澜推说旅途劳顿,并未参加狄县令的接风宴席,在驿站安排的屋子里,闭目凝神修习起玉皇楼内功,神凝之时,黄河汹涌澎湃已然入耳,动人心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