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波澜起 > 第一卷 少年春衫正当时 第三十一章 书院弊病我知道

第三十一章

自从还是七国争雄之时,秦国变法,开启了科举,大秦便有:天下英才为我所用的慨叹。秦国以武立国,又占了文运,所以才能在短短的五十年先自强,然后强力并吞四国,从而文治天下稳稳地度过一百多年,并且国力蒸蒸日上。

科举在初始时科目极其简单,因为还是以推荐为主,考试筛选为辅,在大秦立国之后开始精益求精,夫子创立书院,又把文试推到一个最高点,渐渐地形成一套完成的体系体制,如今的三试,以京考进士为重,进士科又侧重试策问。都是出自夫子手笔。

在科举近二百年的推广中,也不乏产生“贫富之争”“南北之争”的波澜,但在大秦三代明君和千年一出的夫子斡旋,改进下,如今已是有条不絮。

所以,活人多把科举制大兴归功于夫子,以至于大多读书人打心眼里认为科举制就是夫子弄出来的,尤其是寒门子弟因为夫子彻底把推荐制抹除,给了贫寒读书人相对公平的境遇,更是把这个概念铁板钉钉的供奉起来。

到了今上当政的时候,寒门子弟起势已不可挡,尤其是书院出来的寒门子弟多少有些抱团取暖的意思,更有甚者,自己是寒门出身,更愿意赏识毫无根脚的贫寒读书人,将来也好做助力。

当然,科举的福祉远不仅仅如此,在严格的科举制度下,一些饱学之士也有马失前蹄或者生不逢时的时候,这个时候京城就兴起了另一种博眼球的方式“榜下扬名”,就是投文于书院,文坛名宿,官场贵人等,祈求能够得到赏识,从此在京城有一栖身之地,免去两年之后千里跋涉来京赶考的困顿和疲惫是一个目的,更接近政治权力中心才是更重要的,比起州县,京城紫贵如云,无疑是攀龙附凤一举跳出困顿的几率倍增。

所以虽然大考在九月,全国各地大量的士子寒门在八月初就涌入长安城,四处投名刺门状,内里也是分为两大阵营,一个是京城权贵的代表礼部侍郎韩梅陵,另一个是书院代表门下省给事中方山溪,别看他俩的品级不高,但个中忌讳和玄妙还真不是一入京城四顾茫然的初哥所能了解的。

京城规矩多,上什么台阶,走什么桥,那都是上讲究的,门槛儿太高,容易摔死自个儿,门槛儿太低,又无法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两个官职刚刚好能上传下达,又是饱学之士才能胜任的职位,所以这个门槛儿是最合适的,京城居不易,那其中所费的心思自然是前人搜肠刮肚摸索出来的经验。

无论是勋贵所需的智囊还是鱼跃龙门之后的寒门显贵所求的助力,都要有新鲜血液的进入,来补充更进一步凡鸟变凤凰之后留下来的空缺,所以,有幸能留在京师的士子寒门远远超过了榜上留名的人数。

相比方山溪的得意,出身定远侯府的韩梅陵其实更加严苛,一个是大家子弟的气质,另一个是所谓权贵其实更加需要能够做事的人才,而不仅仅是只会做锦绣文章的花瓶,而方山溪乃是纯粹文人出身,骤然得势,又偶然成为寒门抱团儿中遴选人才的话事人,难免会被一波又一波夸张的奉承和对花团锦簇的文章所牵扯,手上和嘴上难免就会松一些,看起来门下给事中的门庭倒是比侍郎府还热闹。

最后一个独立于朝堂之外的去处,就是书院。书院这边已经结束招生,但并不影响有人往内里投书,但今年的投书远远低于往年,自然是因为夫子出游的原因,从前夫子虽然也是白衣,但大秦朝堂和所有的读书人都不会这么看,因为夫子是可以随时入宫,随时面圣的,而大多夫子的建议,都被三朝皇帝毫无保留的采纳,朝堂之上,又有多少权贵出自书院,其中的香火情百年不衰。小夫子上任半年有余,甚至连宫里都没去过,朝堂之上又能有什么根基。人情冷暖往往是那句话:市井多深情,文林心难映。诚不为过。

李惊澜当然不会在意这些,只是几个老教习有些抱怨,世风日下。

“大家不高兴,是因为从前夫子是一棵大树,可以替天下读书人遮风避日,夫子在他们眼中还是点石成金的仙人,毕竟能够上达天听的,还十中八九的,在大秦一个巴掌就能数的过来,而夫子还是妥妥的那个大拇指,所以,外面的那些人现在很失望,可作为书院里的教书匠,几位老先生却又计较些什么?”李惊澜笑着说。

“总是觉得人走茶凉,非读书人之所为!”

吩咐小丫头去给几个老先生倒茶,李惊澜和几个老教习围坐在凉亭的石桌前,右手食指中指轻叩石桌半晌后,才轻声问道:“几位老先生,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

“小夫子客气了!”

“我一直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悄然下山,也不明白师兄的顺水推舟,我想大家也都不明白,老师和师兄把书院交给我,到底是什么意思?”

见几个老头面面相觑,李惊澜继续往下说。

“既然先生们不肯赐教,那我说说我的看法?”

“以前我与其是说是赶鸭子上架,倒不如说是被师兄哄上山来,直到今天,我才隐隐约约想到些什么。”

见几个老夫子也不搭言,李惊澜便自顾自的说下去。

“如今朝堂的三省六部大小官员,无论是勋贵还是贫寒子弟跃龙门,其实多出于我书院,这是我书院一直引以为豪的,也是天下读书人独宠我书院的原因。往日夫子坐镇书院,朝堂紫贵川流不息,每逢大事,总是冠以请教,实是来敲敲老师的边鼓,以免朝堂之上踏错步子说错话,一朝失蹄万劫不复。事实上,老师再怎么隐晦,总是不希望弟子们有所闪失,难免话头话尾会露出一点破绽,所以朝堂上的书院弟子,便多了一份安稳。”

“可这还是老师的想法,大秦的朝堂成了书院的一家之言,书院的弟子把这份安稳变成了结党营私不思进取的依仗,所谓的十年寒窗的君子风度,就成了像方山溪等一朝得志,趾高气昂,视苍生如粪土,视功名利禄如美味的新贵放开手脚的遮阳伞,看看今年的风评就知道,如此这般,已经背离了老师创立大秦书院之初衷。”

“就连今朝不计功名的老先生都对书院门可罗雀而感到失望,倒不是说老先生们有了骄纵之心,实在是百年书院,百年夫子这棵树太大了,不知不觉中,书院里都有了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习惯。”

“而夫子总有一天会走的,夫子走了之后呢?有人自然会说不是还有太子么?可再往后呢?当这棵大树轰然倒下的时候,我们的书院,我们的夫子是不是就成了天大的笑话?”

“所以夫子知道了之后扔下摊子跑了,所以近圣的太子不愿意接这个摊子,所以他们不负责任的让我来背这个锅。”

李惊澜一面思索,一面一口气将自己的推断说了出来。

几个老头白眉紧皱,很长时间说不话来。

十年寒窗无人问,是一个道理,就像院门外的士子白丁,有多少人的初衷是求得一个安稳,有多少人求得是一份富贵,又有多少人是求得一个抱负?曾经贫寒的读书人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所以他们也不敢抱怨,没处抱怨,后来,科举制给了他们希望,给了他们一个可以追逐的梦想,让他们不再郁郁而终,不再学富五车而无人问津,他们学会了挺直脊梁,而后,书院有给了他们遮风挡雨的场所,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们可以和勋贵相持,力压武夫,在朝堂之上大声说话。他们以为这是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寒窗苦读应该得到的报酬。他们太高了自己的下巴,张开了自己的大嘴。

就像此时书院外面的群情激奋一样,他们认为,我们就应该被赏识,夫子就应该照顾读书人,天经地义。

就像几个老教习觉得,半箩筐的投书比起往日的七八箩筐,这是瞧不起书院,这是世态炎凉。

所以,夫子觉得自己错了,所以太子不肯接这个担子,因为他们都是智者,所以夫子悄悄给李惊澜留下二十二个字“为天地立心,为苍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仅仅是给弟子张目,更是给书院留下一颗种子,传道授业解惑,夫子最后的这一手,才是完完整整的把师者诠释了出来。

书院是大秦的书院,书院是读书人的书院,书院不仅仅是过去,现在,更是将来的书院,夫子说得清楚,太子听得明白。而李惊澜也终于没有辜负两个人,他也悟出了这个道理。

几个老教习也在思索,前些日子门庭若市的美其名曰探望老师的弟子们,还不是兜着圈子探听夫子的去处,以及夫子此举的打算?如今夫子浩渺无踪,便有许多时候朝堂之上何曾有人来过?

所谓的借今日投贴抱怨,又何尝不是对半年来江河日下积累起来的怨气,一并爆发出来。自以为道德文章已经烂熟于胸的老先生们,这才扪心自问,觉得小夫子说的确实有道理,当下也解开心结,这才真正的认同了夫子和太子把偌大一份产业交给面前这个年轻人,远远不只是亲近,更多的还是对他有绝对的信心。

几个人站起身来,齐齐对李惊澜深深的施了一个礼:“夫子!”

这次,没有前面的那个“小”字。

一旁端着茶壶的裴小环,望着几个平时私下里没少嘀咕哥哥的老先生弯腰施礼,笑意盈盈,心想:这还差不多,以后就不再拔你们的胡子了,本姑娘可是知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有仇必报,有恩也必报,这个道理的。

老先生们告辞走后,剩下李惊澜独自一人喃喃自语:

知道不知道,只有我知道,

知道做不到,还是不知道,

若是真知道,便可乐逍遥。

老师,你可逍遥?

老师,你在哪里?

老师,你在远方可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