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随波逐流之神龙传奇 > 英雄是如何被抹黑的(下)

随波逐流之神龙传奇 英雄是如何被抹黑的(下)

作者:随波逐流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7: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16)如果袁大人知道自己兵不多且不够强,那就更不应该把兵力分散了,如若他果真兵力不多也不强,那他就千不该万不该说出如“五年平辽”那样说大话,扯什么:“入蓟州稍息士马,细侦形势,严备拨哨,力为奋截,必不令敌越蓟西”。(《明实录》十一月丙申)

在军国大事上,无论是因为低能而失败的人,还是说了不切实际的大话之人,都活该被刮。

====================

这一段话短短没几个字,让人喷饭的低级错误却是层出不穷。

1、“如果袁大人知道自己兵不多且不够强,那就更不应该把兵力分散了”——袁崇焕布置蓟西防线时分派各路援军分散布防,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的警戒足够长的防线,以抵御皇太极的部队于蓟州以东。虽然袁崇焕分散了自己的实力四处布防,但是皇太极在马伸桥、石驿门略有接战得知对面防守的是袁崇焕后,就一改蓟门入口以来一路攻城略地的作风,悄悄绕过了蓟西防线。这段细节足以说明,袁崇焕手中虽然只有两万辽东精兵和三万蓟镇的饭桶兵,但是已经足够吓得皇太极不敢正面为敌。

****大佬一面承认袁崇焕“兵不多且不够强”,认为袁崇焕不该把兵力分散,一面又继续大肆指责袁崇焕没有滴水不漏的守住京师东面的所有地区,让皇太极绕过防线攻到了北京城下。袁崇焕究竟应该集中兵力守御蓟州城,还是应该进一步分散兵力线式布防,看来****大佬其实心里根本没有一个确定的方案。他所孜孜以求的,唯有从各种角度各种立场指责袁崇焕的不是,以至于自相矛盾也顾不得了。

2、“如若他果真兵力不多也不强,那他就千不该万不该说出如‘五年平辽’那样说大话”——“五年平辽”的指责是倒袁派的一个经典莫须有。因为袁崇焕督师蓟辽统共才16个月的时间,不管五年平辽究竟能否实现,以这句话作为欺君而论罪,怎么都站不住脚。只是****大佬和他那几位臭味相投的同好一样,最喜欢拿这些具有一定欺骗性的东西重复一千遍的灌水,即使被人拆穿了九百九十九遍,始终还会一如既往的灌上第一千遍。以前我还当作他们是愚蠢到以为谎言重复一千遍就可以变成真理。现在我是真正明白了他们的目的,就好象马季相声《红眼病》中所说,“一张邮票八分钱,至少让你小子恶心半年”的心态。我就是侮蔑又怎么着,你们没有再次揭穿我以前,至少能让不明真相的人看了恶心袁崇焕半年!

顺便就这句话的荒谬再小小的揭穿一下。这里讨论的是袁崇焕己巳年辽师入卫这段历史。皇太极突袭入关,袁崇焕紧急救援蓟镇,此时身边仅带两万辽兵,另外还有的也只有蓟镇的三万兵了,兵力当然少了。但是“五年平辽”说的是辽东的战略构想,用的是袁崇焕所辖

四镇十五万精兵。可是****大佬却在这里又一次明知故犯的混淆。

3、“扯什么:”入蓟州稍息士马,细侦形势,严备拨哨,力为奋截,必不令敌越蓟西‘。(《明实录》十一月丙申)“——这里是****大佬又一次乱引史料。比其它地方稍好的是,此段文字确实是有;但是和他其它引用相同的是,此处又是胡乱引用。”入蓟州稍息士马,细侦形势,严备拨哨,力为奋截,必不令敌越蓟西一步“,此句是记载在《崇祯长编》内,而非《明实录》。显然,****大佬在这里东抄西抄,原本的史书根本是没有看过的。

袁崇焕这句话是在自己赶到蓟州后,给崇祯的奏折里说的。此时袁崇焕已被崇祯临时任命为勤王军总指挥,要求他务必抵挡住皇太极入口的军队,使其不能威胁京师。皇太极是怎么入口的?从蓟镇长城攻进来的。明朝几百年布置的长城防线都拦不住后金军队,袁崇焕凭借五万军队(其中三万还是蓟镇不堪一战的弱旅)就能够在华北平原上临时布置起一道水滴不进的的防线?显然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国难当头,既然崇祯已经任命了袁崇焕为勤王军总指挥,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只能铁了心去做。袁崇焕“必不令敌越蓟西一步”之语就是这种大丈夫有所必为的慨然之诺。

4、“在军国大事上,无论是因为低能而失败的人,还是说了不切实际的大话之人,都活该被刮。”——“低能而失败”?****大佬评价熊廷弼和高第擅弃山海关外四百里土地时,怎么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呢?“说了不切实际的大话”?号称两年复辽的毛文龙,该当何罪?注意,这话可是毛文龙天启三年说的。而且,剐刑即凌迟是用在什么罪名上?忤逆和谋逆。“低能而失败”,“说了不切实际的大话”到底算忤逆还是算谋逆?

明朝官场说大话的风气是很盛行的。袁崇焕在国难当头时勇担重任而承诺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与和平时期大臣们的夸夸其谈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17)袁大人第二次在锦州大兴土木构筑宁锦防线花的银子不少啊,动静也非常大,他本人都驻扎在宁锦防线上,可为什么就是这种时候皇太极会在他杀毛帅仅七天以后宣布“整旅西征”?

袁大人正卯足了劲头在宁锦防线上折腾啊,可后金怎么对他一点儿都不在乎?

反而在他修得最开心的时候“整旅西征”?你所谓“宁锦防线”威胁后金,难道就是这么威胁的吗?

后金真正害怕的威胁是毛帅,后金攻打广宁的时候是先打毛帅,后金攻打宁锦时也是先打毛帅,毛帅威胁一除,后金当然就长驱直入了。

=====================

错误一,天启五年袁崇焕第一次筑锦州,天启七年袁崇焕第二次筑锦州,崇祯元年袁崇焕第三次筑锦州,崇祯二年袁崇焕杀毛文龙。你说的“这种时候皇太极会在他杀毛帅仅七天以后宣布‘整旅西征’”,究竟是指什么时候?连袁崇焕三筑锦州的过程都镐不清楚的人,是否应该回去补补课?

错误二,《清史稿?太宗本纪》“六月乙丑,议伐明”。“议伐明”在这里给****大佬偷换成了“整旅西征”。而实际上,皇太极“整旅西征”是十月初二的事。六月初五袁崇焕杀毛和六月十二皇太极“议伐明”是两个独立的事件,剥离了皇太极“议伐明”的所有历史背景和先决条件,仅仅单独挑取了两起事件一眼看上去的时间上的接近就妄作猜测,是一个比较具有欺骗性的推论方式。事实上,皇太极“议伐明”的先决条件是,1、得到了部分蒙古部落的盟约使得借道蒙古成为可能,2、宁锦防线牢不可破不得不从蓟镇防线豪赌。考察毛文龙对后金的作战记录可发现,自天启七年丁卯之役后,毛文龙基本就已经没有对后金再采取过任何有威胁的行动。事实上,从《满文老档》中收录的“毛文龙来书”中也可以知道,丁卯之役后,毛文龙私自大打议和牌,在明清之间首鼠两端,根本就没有了对后金作战的勇气和计划。即使在毛文龙间或还有胆一战时,广宁大战、宁远大战、宁锦大战这些所有的辽东战事中都未见东江的身影,难道毛文龙不死的话就能在己巳之战中建奇功?袁崇焕杀毛文龙也未及东江其余将官士兵,东江实力丝毫无损。如果要说毛文龙生前对后金有所威胁的话,即使他死后这支力量依旧存在。难道东江这支力量掌握在袁崇焕手中,还不如掌握在首鼠两端的毛文龙手中威胁大?己巳之变的事实是,皇太极并未敢于倾巢而出。据《清太宗实录》记载“前出兵时,每牛录甲兵或二十人,或十五人,毁明国坚固边墙,长驱直入”。后金每牛录的甲兵数是六十人,因此皇太极带随入口的兵力只是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一不到。为何后金精英尽出的孤军深入行动,还要留下三分之二的兵力看家?当然是为了防卫辽东的明军。

错误三,广宁之战前,毛文龙挨打是大战前二个月;宁锦大战前,毛文龙挨打是大战前四个月。毛文龙的职责就是牵制。前后两次战斗,毛文龙的实力都未损,但却都给吓破了胆,在辽西战场厮杀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本分。如此作为,****大佬却仍是不惜为其涂脂抹粉,所为不过是借捧毛而贬袁而已。

18)1627年后金攻击朝鲜之时的“沈阳空虚”可就那么一次啊,“大凌河之战”时你听说皇太极在沈阳布置空营作疑兵都快唱空城计了吗?

再说,大凌河在什么地方?宁远离沈阳600里,锦州离沈阳400里,大凌河在沈阳和锦州之间,又近了一步,这“大凌河城”离沈阳的距离,能和远在朝鲜且靠近汉城的黄州比吗?那是多远~!?

由此可见,袁大人浪费了那次的机会是非常之难得的……

=====================

****大佬在无可辨白之时,又开始玩弄转移话题的绝招。

第18问是针对****大佬大肆吹嘘孙承宗“肯定”建立了一支两栖作战部队,能运用却月阵水路结合战无不胜。生造出明末历史上从未存在过的这样一支部队,这样一种战术,其目的只是为了推论袁崇焕“浪费”了孙承宗的杰出构思。

对此,我置疑如果有这样一支部队和“无敌”的战术存在,崇祯四年八月孙承宗亲自指挥的大凌河救援战中为何却没有使用?明末辽东气候异常寒冷,一年中有半年是无法行船的。难得大凌河之战是发生在八月,没有冰冻的不便,战事又发生在大凌河畔,孙承宗为何没有使出****大佬所“肯定存在”的“绝招”来?

结果,对明清历史明显无知的****大佬,居然把“大凌河之战”胡扯到了天启七年(1627年)的丁卯之役,简直让人啼笑皆非。接着又胡扯宁远、锦州、沈阳、大凌河、黄州等之类地名,不知所谓。而且这些地方的距离也搞的乱七八糟:“宁远离沈阳600里,锦州离沈阳400里,大凌河在沈阳和锦州之间,又近了一步”。真实的地理是,宁远至沈阳至少800里,锦州至沈阳至少600里,大凌河城紧挨锦州,至沈阳的距离也是至少600里。

皇太极的空城计原本与本条问题是无关的。但是既然被****大佬胡扯出来了,那就顺便说一下。

天启七年皇太极派遣阿敏率军三万征朝,顺便侵剿毛文龙。(三万这个数字可查看《朝鲜李朝实录》。明朝由于前线的毛文龙虚报敌情,所以有五六万、八万、十万三种说法,但是毛文龙虚报敌情、谎报军功是家常便饭,将其所写的《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和满清、朝鲜历次记录相对照,几乎从来没有未夸大的时候,这次当然也是如此。朝鲜作为亲身参战方,且被阿敏打的凄惨无比,当然没有必要缩小遇敌人数。因此阿敏征朝兵力只可能比三万少,绝不可能更多。由于满清方面没有丁卯出兵数的记录,因此目前史学界都是以三万这个数字为准。)此时后金总兵力约有七八万,前一年宁远大战努尔哈赤的发兵数就有五六万,因此皇太极留守沈阳的兵力至少还有四五万之多。当然比起全族兵力驻防,此时沈阳的防务当然是略为薄弱了一些。可是袁崇焕此时身为辽东巡抚,所辖仅有宁锦七万兵,即使倾巢而出取沈阳,也无胜算。更何况朝鲜的战事在正月二十六日阿敏攻克平壤后就已经基本结束,之后阿敏部队留驻朝鲜只是为了威吓朝鲜以便在定盟时多捞些好处罢了。袁崇焕接到朝鲜命令出兵的时候就已经是三月,此时出兵对朝鲜战事已经无济于事,而且随时存在被阿敏部队回师前后夹击的危险。事实上,如果朝廷真的下定决心,从蓟镇和山海关调集大军集结到锦州,并协同蒙古察哈尔部一起兵发沈阳的话,对于近半数军队在外的后金来说,还是存在一定威胁的。但是毛文龙的谎报却让朝廷误判敌情,以为仅宁锦的兵力就足够犁庭捣穴——毛文龙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谎报征朝军有八万之众;又为了尽快减除自己的危机,谎报沈阳留守兵力不到一万(到四月更谎报皇太极将留守兵力还派出部分增援朝鲜)。因此,真正使得这次可能的机会被浪费的,正是****大佬口中英勇无敌的毛大将军。

以上是皇太极空城计发生的前后历史背景,这一事件具体发生时间是三月初八。此时阿敏征朝大局已定,和朝鲜的谈判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月,但是后金国内开始流言四起。因为百姓不知道具体的军力分配,只看到阿敏大军在外,所以担心国内空虚挡不住明朝和蒙古可能的攻击。三月初二,后金的地方官杀了一名岳姓生员,理由就是此人上奏大军在外有危险,建议和明朝谈和并交还俘虏来的辽民。对于这种国内形势,皇太极当然会有所警觉,民心慌乱不是好事,而且一旦这种消息被袁崇焕探得并据此出兵,后金只能以半数兵力作战总不是一件舒服的事。因此,三月初八皇太极带着一票大臣大摇大摆顺着辽河,从沈阳一路巡视到三岔河(即与锦州明军之间的警戒线),其中很多“巡视”的兵营实际上是空的。这就是满清史书中吹捧的皇太极“空城计”的由来,意指他学了三国里孔明的计谋。皇太极不知道的是,由于毛文龙的虚报,明朝北京的决策机构远远低估了沈阳的真实兵力,因此仅拨付给袁崇焕宁锦七万兵力就催促其出兵,根本无法对沈阳造成致命的威胁。但是“空城计”首先要达到的目的不是为了惑敌,而是安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皇太极的假动作还是成功的。

19)后金骑兵能杀上觉华岛去,那就说明海面已经封冻了,利用水师的优势全无,这可怪不了水军,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再当水军了,而这个后果完全是袁大人没有在封冻之前撤退造成的,所以这个后果证明了高第下令撤退的正确性,同时也没有否定孙承宗的战略战术,相反证明在这种条件下守宁远是错误的,因为无法事实孙承宗为宁远设计的战略战术。

=================

孙承宗的战略战术中有天冷冰封时,放弃宁远觉华这一条吗?孙承宗只讲过“拒敌门庭之中,与拒诸门庭外,势既辨。我促敌二百里外,敌促我二百里中,势又辨。盖广宁,我远而敌近;宁远,我近而敌远。我不进逼敌,敌将进而逼我。今日即不能恢辽左,而宁远、觉华终不可弃”。袁崇焕正是遵照了孙承宗的战略构想。天启六年正月,觉华岛附近海面的急速冻结是任何人都难以提前预料到的。而如果袁崇焕遵照高第的命令放弃关外,不坚守宁远,那么就等于放任努尔哈赤轻易拆毁孙承宗花费了三年之力构筑的宁远防线,全盘放弃孙承宗在辽东三年的成绩。天启五年十月,孙承宗刚刚因为阉党顷轧而离任,接任的高第就主动放弃孙承宗耗尽心力修筑的锦州诸城,这还叫做“没有否定孙承宗的战略战术”?在辽事上,高第阎鸣泰王之臣等代表的阉党,从来都和孙承宗袁崇焕代表的东林党背道而驰。****大佬为了彻底否认袁崇焕,所以非要牵强附会的把袁崇焕所有前任的战术构想装到一个篮子里,结果只能是贻笑大方。

20)小白,一艘海船能搬运动物资,不是开船的人能搬运得了的,在海河不封冻的情况下,开船走人非常方便,大门海河一封冻,怎么利用船只运输?你连这种常识都没有还扯什么扯?

不撤退物资和船只,只让军队和百姓撤那倒是容易,可袁大人不让啊,宁远离觉华才十几里路,那可不远啊

另外,你应该去思考一下袁大人是不是人格分裂了,明明是因为他不下令不撤退导致的悲剧,可他居然有脸皮为“觉华岛”的军民写悼词……

================

你的原文是“到次年(1626年)正月海面封冻想撤往后方也难了”,现在又偷偷换成用船撤退。天冷冰冻的还用船撤退?真要撤退的话人抗马载不行吗?毛文龙天启六年的塘报中说,到当年三月为止,由于天寒冰冻,东江已经八个月没有粮饷输送。显然,十月高第下令撤退的时候,海路已经冻结,觉华岛同样无法用船撤退。

另外,按照你对袁崇焕人格分裂的判断逻辑,带领抗日的毛蒋都是没资格悼念烈士和死难百姓的。

21)你从来不看地图,也看不懂地图,所以跟你扯地图完全是对不起人家制地图之人的辛苦劳动。

===============

这里说的是“锦州地处小凌河和大凌河之间,由宁远至锦州时又必须经过塔山、松山、杏山才能到小凌河”,我让你去看辽宁地图倒好象是错了——大概你看的就是现代辽宁地图。可是在明末辽东地图上,小凌河城是在锦州和大凌河城之间的。千万别告诉我,你说的小凌河是指河流而不是指堡垒——你不是有却月阵吗,河流对明军来说可是再有利不过的地形了,呵呵。

22)这“五战而五胜”在《后金(清)两次征伐朝鲜》一文中被引用过,我也是引用此处的,你说没有请和他打官司去。

===============

学杜车别的耍无赖吗?如果你引用的出处是《后金(清)两次征伐朝鲜》,那你就应该标注出处是《后金(清)两次征伐朝鲜》;但是你现在标注的是《明史纪事本末补遗》,那现在原书中根本没有此句,官司当然找你打。

不加考证就随意引用别人的文章,本来就不是严谨的治史态度;引用了别人的文章,却不说明是二次引用,更加是学术欺诈行为;被别人揪出来后还死不认错,那就是无耻加无赖了。

另,根据你的说辞,我搜索了《后金(清)两次征伐朝鲜》这篇文章,但是只找到没有参考文献附录的版本——究竟是别人引用出错或是你自己转引出错,还是未知数。

23)《东江疏揭塘报节抄》上有:“传集诸将,面授方略,度地远近险要,发兵设伏,出奇夹攻,俱约至十三日齐到义州、鸭绿江边,水陆公开截杀”

另外,以当时的军力悬殊,毛帅只能水陆并进才能真正威胁后金,他不在鸭绿江去截杀,难道在平原上表演袁大人“九千打十万”的神话故事啊?

===============

我原话问的是你说的“后又在鸭绿江实施水陆并进截杀返回沈阳的阿敏主力取得一些胜利”依据为何,结果你就掐头去尾的拿出了毛文龙的这封天启七年四月二十日的塘报来。

《满文老档》记载,阿敏大军从朝鲜回师沈阳,渡过鸭绿江的时间是四月初十。而毛文龙上报的这场战斗的时间是四月十三日。阿敏的大军都过去三天了,毛文龙在鸭绿江上哪里去找“返回沈阳的阿敏主力”?回到四月二十日这份塘报,被****大佬断章取义的这段文字的全文是“据内丁参将毛承禄禀称,探见有马达贼一万余骑,在镇江驻扎,有一万余骑在千家庄下营,又有四五千骑屯住义州。听说带领本处高丽打造战船二百余号,欲渡兵马来岛。又哨见高丽里面出来达贼,络绎不绝。听说被我兵马将他头脑屡屡杀死,接应报仇,等情。据此职因前报奴酋四王子添发兵马来攻云从、鹿岛等处,知其必要擒职,于四月初五日起,传集诸将,面授方略,度地远近险要,发兵设伏,出奇夹攻,俱约至十三日齐到义州、鸭绿江边,水陆合并截杀,仍令齐力攻打,不许贪部首级,只许活擒达贼巨魁,斩取首级。”毛文龙这里汇报的敌人不是阿敏返回沈阳的大军,而是皇太极(四王子)增发朝鲜的援军。但是,查诸《李朝实录》、《满文老档》和《清太宗实录》,毛文龙这封奏报完全是无中生有的虚报。皇太极根本就没有派出过什么增发朝鲜的援军。天启七年四月十三日的时候,皇太极已经在全力准备宁锦大战!而至于后金在朝鲜和镇江留下的兵力数,《满文老档》这次倒是难得有了明确的数字记载,在义州留下满洲兵一千蒙古兵二千,在镇江留下满洲兵三百蒙古兵一千,总计四千三百兵力。但是到了毛文龙嘴里,这个数字就被夸大成了二万五千。顺带要注意一下的是,毛文龙四月二十日这份塘报汇报的可不是针对这些留守兵力的战斗,而是那支子虚乌有的“四王子添发兵马”。

总之,毛文龙在塘报中汇报的一场和不存在的敌人进行的战斗,被****大佬掐头去尾,篡改成了“水陆并进截杀返回沈阳的阿敏主力取得一些胜利”。殊不知,阿敏的主力此时早就离开这个“战场”三天了!

24)你说三万就三万啊,把证据拿出来:)

明清双方的记录如下:《满文老档秘录》、《钦定八旗通志》都分别记录“上命二贝勒济尔哈朗、阿济格、杜度、岳托、硕托率精兵八万以征朝鲜”,《仁祖实录》和《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均是说“奴兵八万余”,《两朝从信录》《三朝辽事实录》均记录当时登莱巡抚亦上报朝庭“奴兵八万余犯抢铁山义州”。

再说,你提“三万”这个数字是抽袁大人耳光,我真想看看你们谁能抽倒谁,哈哈~!!!

===================

此处****大佬又一次拿篡改过的史料来进行无耻的欺骗。丁卯之役的兵数,满清没有确实的数字记录是史学界的公认。《钦定八旗通志》我虽然没有,《满文老档》却是有的,第805页的记载是“天聪元年正月初八日,命贝勒阿敏、济尔哈郎台吉、阿济格台吉、杜度台吉、岳托台吉及硕托台吉,率大军往征驻朝鲜明将毛文龙。”《满文老档》是满清关于这段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钦定八旗通志》的记载同样也是据此而来。因此,我虽然没有《钦定八旗通志》原书,但是也可以确定绝不会出现“精兵八万”的字眼,否则早就颠覆史学界的公认了。而****大佬引用的这句话,从叙述内容本身来说就存在极大的错误:丁卯之役的主帅阿敏居然在出战名单中消失了,而济尔哈朗居然还被按上个二贝勒的封号,如果对照一下济尔哈朗的履历绝对可以让人啼笑皆非。

之后是朝鲜的《仁祖实录》,****大佬又开始信口胡说记载有“奴兵八万余”,其实真正朝鲜的记载是“本月十三日四更时分,奴贼三万余骑卒袭义州”,这个数字也正是史学界公认丁卯之役后金出兵数的依据——被揍的鼻青脸肿的朝鲜难道还会少报敌人数字?

之后的《东江疏揭塘报节抄》《两朝从信录》《三朝辽事实录》实际上记录的都是同一个情报来源——毛文龙的上报。东江隶属登州,登州巡抚的报告当然是从战斗第一线的东江而来。而对照朝鲜的记载,毛文龙上报的数字明显掺了不少水份,不过这对毛帅来说也是家常便饭了。

到了四月战事基本结束的时候,如第23问所述,毛文龙又捏造出了一个鸭绿江大捷,说击败了皇太极增发的援军。因此登莱巡抚汇报的数字就成了“十万”——开头的八万加援军凑出来的。面对东线战场越报越玄乎的敌情,西线的袁崇焕难道能否认“第一线”同僚的军报?但是朝廷要求他根据东线的报告“乘虚捣穴”的时候,袁崇焕却是明明知道西线确实是有大量后金军队防守的。迫于这样的压力,袁崇焕只能在唯心承认东线友军谎报的同时,回答朝廷西线并非友军情报所说那般空虚。这就是袁崇焕的奏折中所说“十万掠鲜十万居巢”的由来。虚夸数字的始作俑者正是毛文龙,也不知道****大佬得意些什么?

25)别的地方不好说,可这浑河直入沈阳啊,1627年皇太极都于沈阳城外布空营以作疑兵了,就当他在沈阳快唱空城计之时来一下,你说好玩不好玩?

==================

****大佬的这条回复是针对我对其虚构出来的无敌军队“却月阵”提出质疑而说的。

明末辽东天气异常寒冷,即便一望无际的海上航运,每年也只能保障半年:每年的十月至三月是铁定的冰封期,而天启六年的冰封期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十个月。对于内陆的辽河等水道来说,在河流冰冻前和冰冻后,分别还有一两个月左右的冰凌期,即未完全化冻的小冰块会对河道中行驶的船只造成致命的损伤。因此,单单一个冰冻因素,就导致辽东的河流每年只有四五个月的可能通航时间。此外,河流的水位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满足通航的必要条件是河道全程的最低水位而非最高水位。****大佬在谈到辽东水域的水位问题时,最喜欢引用的数据是“50年代铁岭水文站出现过高达50米的洪峰”这类极端高水位的数据。可是,辽河流域长年的平均水位不过3~4米,1985年大辽河特大洪峰时,东北地区的水文警告是“三岔河最高水位6.74米”。三岔河就是辽河干流的下游,而****大佬纸上谈兵想借道攻击沈阳的浑河却是辽河中上游的一条支流。

****大佬凭空臆造出来的孙承宗一手建立的“两栖作战部队”,是很异想天开的把明朝海军的舰船给配备上去的。在每年只有四五个月可能通航的时间里,需要把在大海里航行的战船一路开到浑河中游去攻击沈阳,只能说****大佬更适合去起点写YY小说而不是在这里妄议历史。

****大佬曾经辩称“福船分几个型号,最大的福船吃水约6米,在辽河里可任意航行,而浅一点的水位也难不住四号福船,其吃水只有七八尺,但火力不小,海沧船乃福船型中的第四号,和哨船差不多,吃水约七八尺,风小时机动,配合福船。武器装备有千斤佛郎机4门,碗口铳3个,噜密铳6,喷筒50,烟罐80,火炮10,火砖50,火箭200,药弩6张,弩箭100.乘员53人,水手9人,战士44人。”从前面的分析已经可以看出,洪峰时下游最高水位6.74米的辽河究竟能不能让“吃水约6米”最大号福船“在辽河里可任意航行”。而****大佬大力推崇的四号福船“吃水只有七八尺”,即3米不到,貌似可以从理论上满足辽河的平均水位。但是注意,平均水位3~4米并非最低水位3~4米,辽河干流平均水位3~4米也更非辽河支流浑河的最低水位3~4米。而且,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大佬一力吹嘘的“却月阵”,是需要把步军的战车和火器随船携带的,如此才能随时沿河边布下水陆相济的防御阵形,相机而战。可是,已经装载了“千斤佛郎机4门,碗口铳3个,噜密铳6,喷筒50,烟罐80,火炮10,火砖50,火箭200,药弩6张,弩箭100.乘员53人,水手9人,战士44人”还能装下多少战车、火器和步兵?即使能装下不沉,添加了这么多武器兵员后,四号福船还能“吃水只有七八尺”?

以上是从客观条件上否定海船入内河作战的可能性。事实上,明末辽东几十年战事,从来未有水军从内河而入协同陆军作战的战例。即算是****大佬一力吹捧“肯定”训练了一支两栖作战部队的孙乘宗,在崇祯四年八月的大凌河救援中也没有动用过“传说”中的“却月阵”。八月,可难得是一个足以船只通航的好时段!接下来,再从却月阵本身的缺陷来探讨****纸上谈兵的可笑之处。

****大佬口里面对骑兵无敌的却月阵的实质就是水陆结合:岸上的陆军采用戚继光的车战之法接阵而守,河道里的水军只是在陆军车阵的防护下起增强火力的作用。相对于明末普遍采用的戚继光式的车战之法,防御方式其实没有区别,只是可能多了火力更强的优点而已,但是却增加了作战地形时间和局限这个极大的弊端——只能在辽东通航期使用和只能在河道附近使用。但是实际上,对于后金军队来说,戚继光式的车战之法早就已经有了破解的方法——毕竟努尔哈赤做过明朝的龙虎大将军,明军的长处和短处早就被他摸了个一清二楚——应对之法就是极为经济便宜的一项装备:楯车。按照《清太祖实录》记载的八旗军队编制和配备,努尔哈赤时期每个牛录都配备了两台楯车,其作用就是对付明军的火器。当明军火器开火的时候,后金军队就躲在楯车后面前进,然后趁火器停发的空档,快速的骑兵就冲入明军阵内——戚继光的车阵就是用装载火器的偏厢车布在阵形的第一排担负攻击和防守的双重任务,躲在车阵后面的士兵的主要作用就是操作火器和在敌军冲入阵形时将其击退。但是一旦车阵被骑兵冲入,战车保护内的步兵是很难击退敌军的攻击的——除非这些士兵具备极好的单兵作战能力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明末全国军队中,只有浙江兵和四川兵拥有这种骄人的战绩。浙江兵就是嫡派的戚家军,四川兵主要就是著名女将秦良玉家族所属的石柱兵。由于石柱兵使用的武器为白杆,所以也称白竿兵。

然而,即使有浙江兵和四川兵这样骁勇善战的部队作为车阵的主力,戚式战法还有两个致命的缺陷。其一,火器的连续发射问题。由于车阵战法的主力火器就是战车上装载的各种火炮,因此无法不间歇的连续发射——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那种三排士兵轮流站立蹲下放枪的方式,对于统一规格成一线布置的战车来说,那是铁定不可能的事。而且,此时明朝未有成熟的弹道射击理论,所有火器只能凭借炮手的经验向前发射,因此车阵也只有这种布置方法。由此,在火炮发射中断的时间,躲在楯车后面的后金骑兵就有机会快速冲入车阵,攻击战车防护内的步兵。戚继光之所以在驻守蓟镇时对付蒙古人战无不胜,不过是蒙古人没有掌握楯车这个简便工具而已。在此处顺便要提出疑问的是,****大佬的却月阵,是打算如何把战船上的火炮和战车上的火炮结合起来的?如果车前船后,显然船上的火器首先打倒的是岸上的步兵;而如果车中船侧,谁来保护战船?其二,火器的持续能力问题。在车阵被骑兵冲入后,具备极好的单兵作战能力和顽强的战斗意志的步兵,还是有可能击退后金骑兵攻击的,在明清战例中,浙江兵和四川兵就多次的做到了这一点。但即使是如此,火器却无法在短时间内对有了楯车保护的后金军队造成毁灭性打击,因此火器的持续能力就凸显出来了。萨尔浒大战、浑河之战中,顽强的明军虽然无数次击退敌人的进攻,最后却在火yao用完的时候全军覆没。浑河之战中,惨遭歼灭的就有正牌的戚继光传人戚金、以及秦良玉的亲哥哥秦邦屏。而****大佬的四号福船又要携带水军装备,还要携带步兵装备,剩下的空间,能带多少火yao?

最后,****大佬口中“以步制骑”铁定无敌的却月阵,能举出的战例却只有南北朝时期的刘裕。军事技术已经发展了一千二百多年,****大佬却还把老祖宗的战法当宝,实在是夜郎自大的厉害。殊不知,就在唐朝时,却月阵就已经有被击破的战例了。

26)又把这种耍赖的手法拿出来现眼,幸好皇太极1627年写给朝鲜的书信还能查到:

“我们之所以交战,是因为明而战的,恐怕明再来破坏和好,为了监视明才驻守的呀!今如不让明进入你境内之地,则你王弟写下‘不让明进入’之保证书,并让住民守兵来义州,则我可立即撤退。如在居义州之民兵来到义州之前,我兵即撤退,恐明将乘隙来入驻。”[《旧满洲档译注》天聪元年七月十九日。

朝鲜的覆书曰:“今贵国有意卷退,我国地方,我自住守,宁有任人窃据之理。便即差官偕来使替守,慎固疆场,不至贻贵国虑也。”[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8,第3365页。]

可见,朝鲜表示决不把义州交给明军,以威胁后金的安全,这正是皇太极所希望的。因此,九月十二日,留驻义州的后金兵奉旨全部撤退,朝鲜的义州府尹严愰率领兵民进入义州城。

=====================

很欣喜的看到,****大佬有史以来第一次找出了新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象之前一样只会重复灌水。可惜的是,****大佬仍旧在截取历史。

此条问题是针对****大佬之前所说的“朝鲜不支被迫和后金结为‘兄弟之盟’,驱逐毛帅的东江镇,毛帅退守皮岛,失去了在朝鲜大量的屯田,以及朝鲜的支持”提出的质疑。

丁卯之役结束于天启七年四月,朝鲜和后金的“兄弟之盟”则是三月底签订的。盟约签订时,后金提出要求朝鲜“永绝南朝”,被朝鲜王拒绝。而就在四月,朝鲜昌城总兵与毛文龙合作,在瓶山攻击了后金留守部队并获小胜。显然,丁卯年签订的金朝盟约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查看历史可以发现,朝鲜只是履行了与后金互市的协定(但是在互市的规模上明显敷衍),而对于明朝并没有真正解除同盟关系。****大佬这次拿出来的两份文书是天启七年七月的事,朝鲜人这次有没有遵守承诺呢?崇祯元年九月刘兴柞归明后,毛文龙和皇太极的原本私下议和的关系又开始转恶。据《仁祖实录》所载,崇祯元年十月辛丑,“都督票下军兵生擒真鞑七人,斩级一人,胡马五匹”。十二月庚戌,有后金商人八十在朝鲜会宁府扰攘,毛文龙欲以大军征讨,朝鲜官员生怕惹祸而拒之。而后金也奋起反击,崇祯二年二月,突然杀入蛇浦,毛部在此屯耕,猝不及防,慌忙逃走。不久后后金又进剿铁山,杀毛部官兵数百人。后金同时又对朝鲜加强了外交压力,以其违背当初不准毛部上岸的誓言,威胁恫吓。即《崇祯长编》,也有“(崇祯二年四月)大清遣兵至铁山,索刘爱塔兄弟及王得库等”之记录。(此段引用自capo1234的《再论袁毛公案及与碧血汗青商榷》一文)

显然,直到崇祯二年四月,朝鲜与毛文龙也还是合作关系,毛部依旧在铁山、蛇浦等地屯田。而天启七年七月的那封朝鲜王的回书,只是一纸空文而已。

27)第一次既然已经出兵了那朝廷何苦还来第二次催促?你的反驳从来顾头不顾尾:)

而就说第一次袁大人也站不住脚,因为“三月”是什么时候了?阿敏是“正月”出兵的,袁大人此时已经在修建右屯了,若从右屯出兵到三岔河需要有两三个月吗?

当年,努尔哈赤从沈阳走到宁远600里路才走了九天,宁远至锦州有200里路,锦州再往沈阳走是大凌水,大凌水再往沈阳走才是右屯,请问从右屯到沈阳要几天?袁大人为什么那么长时间才走到三岔河?这只能说明袁大人对东江镇和朝鲜消极策应、敷衍了事的事实昭然若揭。

====================

此条讨论的是丁卯之役时,袁崇焕是否遵照朝廷旨意出兵牵制的问题。****大佬的原文是“丁卯之役中袁大人开始拒绝策应,其中朝廷两次催促下他才不得不出击,但此时已经是四个月后了”。我质疑的是“第一次朝廷下命令,赵率教就带兵出发了。天启七年三月,不难找。”

既然****大佬还在这里胡搅蛮缠,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真实的历史到底是怎么回事。

由于我手中的《熹宗实录》电子文档比较模糊,怕误读导致转引错误,因此主要引用《明实录类篡(军事史料卷)》,《类纂》未摘录的部分由《国榷》补充。谈迁的《国榷》主要就是基于《明实录》,加上野史记载而成。因此将《熹宗实录》中模糊的部分大致辨认后,以《国榷》中的相应记载替代,只会在个别字词上有很小的差别。

我们来看看天启七年二月至四月,与宁锦出兵有关的所有兵部的奏折和袁崇焕的奏折内容。

1、二月壬子,兵部尚书冯嘉会言:督师王之臣报奴兵攻克艾州、昌城,又往铁山,铁山为毛帅所居,原以孤军牵制,今乘其孤而攻之,业已飞檄登抚选将历兵航海策应,又关外既集重兵,呺腹可虑,已命饷臣补还额米七万石。(《熹宗实录》)————显然,毛文龙遇袭的塘报到达北京后,兵部的第一反应是让登州巡抚“选将历兵航海策应”,根本没有考虑宁锦。在这个奏折里,关于宁锦的内容只有补饷,没有任何军事命令。

2、三月辛未,巡抚辽东袁崇焕言:冻虏既围铁山,复同朝鲜旧国外往王精,臣发水兵应援东江,仍遣方金纳书于酋,令其急撤犯鲜之兵。(《熹宗实录》)————此前兵部未有任何要求宁锦出兵的命令。因此,此时是袁崇焕主动请求出兵增援东江。根据其它明人野史记载,袁崇焕此次派出的水军为五百人。虽然这个数字相对较少,但是袁崇焕手中唯一可以调派的觉华岛水军已经在宁远大战中遭到巨创,此时派出五百水军应该已经是勉为其难了。

3、三月戊寅,兵部尚书冯嘉会言:登莱巡抚李嵩报朝鲜叛臣韩润等……须责宁远抚臣期会并进,勿水兵仅援,不为捣虚计也。遂命辽抚选锐乘虚如部议。(《国榷》)————这是兵部第一次要求也是《熹宗实录》和《国榷》记载的唯一一次兵部要求袁崇焕出兵。对照朝鲜和后金的实际情况:此时朝鲜战事已经结束一个半月,三月三日即八天前后金和朝鲜已经签订了第一份盟约“江华盟誓”,阿敏随时可以撤军。而且皇太极的沈阳至少还有四五万兵力,袁崇焕的可用之兵却只有七万,而且也不可能倾城而出。以明军的野战能力,一对一盲目开战的结果可想而知。

4、三月壬辰,兵部尚书冯嘉会言:……辽抚自奉捣巢之命,挑选精锐作连珠三营,满桂又简精骑三千多驻前屯策应,又发徐琏水兵千人驾帆而东,似此夹攻,奴有补疑惧而急撤其犯鲜之兵,自顾其巢穴乎?(《熹宗实录》)————这句再明白不过,冯嘉会汇报袁崇焕已经按照朝廷的要求出兵。

5、四月庚子,登莱巡抚李嵩言:虏破朝鲜陷义州……命下户兵部关宁二抚议之。内及款议,有旨。向日款议,虽宁镇别有深心,在中朝原未尝许。今日关宁别无调度,何以明不为狡虏所辱。毋为属国口实乎。(《国榷》)————此时是登莱巡抚报告朝鲜的战事不利,要求宁锦攻击后金减轻朝鲜和东江的压力。天启帝把这封奏折转给了户部兵部和关宁两巡抚商议。转送奏折时,天启帝附带了要求宁锦暂停和议和,进一步调度兵力(增援三岔河一线的赵率教部队)。但是对照丁卯之役的实际情况,其实此时朝鲜战事早已结束,李嵩所汇报的朝鲜战况都是两个多月以前的事。此时,后金和朝鲜的第二份盟约“平壤之盟”也已经签订,阿敏回师的军队于四月初十渡过鸭绿江回师沈阳。而李嵩送上这封报告的时间是四月初四。显然,等到户部兵部和关宁两巡抚两巡抚商讨完再调动大军的话,正好撞到后金全军会合的枪口上。实际上,李嵩此时催促宁锦攻击沈阳,根源并非朝鲜的求救,而是毛文龙屡屡不断的谎报军情。对照毛文龙的东江塘报就可以知道,就是从三月底开始,毛文龙不断报告沈阳只有一万不到的敌军,而到了四月初更开始造谣说皇太极还在增兵朝鲜。但是事实上,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后金国内始终保持着有至少四五万的兵力,而四月初的实际情况不是皇太极增兵朝鲜,而是阿敏回师沈阳。

6、四月丁巳,辽东巡抚袁崇焕言:闻虏十万掠朝鲜,十万居守,何所见而妄揣虏穴之虚乎……(《国榷》)————这封奏折前面已经分析过了。一面无法有力的否认东线毛文龙和李嵩虚报的十万奴兵掠鲜,一面是驻兵三岔河的赵率教肯定十分清楚对岸有着相当数量的敌军,面对这种窘境,袁崇焕只能如此汇报朝廷。事实上,幸亏袁崇焕如此推托掉了朝廷的瞎指挥,否则真的还在此时派出大军的话,只能是送给后金的一道开胃菜。

最后顺带着把****大佬这次回复中的蠢话拿出来挨个点一下名。

“第一次既然已经出兵了那朝廷何苦还来第二次催促?你的反驳从来顾头不顾尾:)”————参见3、4、5三条,再也清楚明白不过。奇怪的是,拿起狗血玩命往袁崇焕身上倒的****大佬,似乎对这段历史根本是模糊一片。

“而就说第一次袁大人也站不住脚,因为三月是什么时候了?阿敏是正月出兵的,袁大人此时已经在修建右屯了,若从右屯出兵到三岔河需要有两三个月吗?”————没有朝廷的指令,袁崇焕有权力可以大举出动?究竟是无知呢,还是明知故犯的故意混淆?

“当年,努尔哈赤从沈阳走到宁远600里路才走了九天,宁远至锦州有200里路,锦州再往沈阳走是大凌水,大凌水再往沈阳走才是右屯,请问从右屯到沈阳要几天?袁大人为什么那么长时间才走到三岔河?这只能说明袁大人对东江镇和朝鲜消极策应、敷衍了事的事实昭然若揭。”——参见第3、4两条。忠告****大佬一句,在有据可查的历史面前,信口雌黄终究要丢人现眼。

28)崇祯元年(1628年)九月明朝对喀喇沁就拉拢过一次,但最终却没有成功,此后喀喇沁降后金几乎是路人皆知了。此后,袁大人还要以抗辩的形式坚持给这个部落开马市就是“以粮资寇”。

《督帅袁崇焕题》曰:“许其关外高堡通市度命,但只许布米易换柴薪,如违禁之物,俱肃法严禁,业责无与奴通。各夷共谓:室如悬磬,不市卖一二布匹于东,何由藉其利而糊口?宁愿以妻子为质,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哀求备至,各置妻子与高台堡外,历历也。”

怎么了?这里面显示的难道不是袁大人坚持要开马市“以粮资寇”吗?他写了这么多说那些蒙古部落可怜完全是撒谎,崇祯知道,可当地人也知道。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记载:“翰林院编修陈仁锡使辽东,未出都,报建洲兵十万攻宁远,及抵关不见一骑,问之,曰往朝鲜矣。抵南台堡,知朵颜束不的为插汉卖买妇女,为建洲积谷,宁远武进士王振远陈国威入谒仁锡。曰:束不的居关外,阳仇插汉,其实妮之,又建洲娴也。驻宁远关外者六七千人,此地间市止二千人,卒不及备,可夜掩而杀之,傅介子所以斩楼兰也。建洲哨在束不的部内计四百余人,不将弓矢,……”

看看崇祯又是怎么说的:

——“据报西夷市买货物,明是接应东夷,藉寇资盗,岂容听许?”

——“西夷通奴,讥防紧要。奏内各夷市买布帛于东,明是接应,何以制奴?着该督抚严行禁止。”

而最后就是这些个部落给后金带路并筹集粮食,据《清史稿太宗本纪》记载:“(天聪三年,1629年)六月乙丑,议伐明,令科尔沁、喀尔喀、札鲁特、敖汉、奈曼诸部会兵,并令预采木造船以备转饷。丁卯,喀喇沁布尔噶都戴青、台吉卓尔毕,土默特台吉阿玉石等遣使朝贡。”

看看这就是袁大人三月还保证“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的喀喇沁等部……

=========================

第28条原来是请****大佬就“袁大人还保证他接济的这些蒙古部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提供完整的上下文出处,以便我拆穿其断章取义的龌龊伎俩的,没想到****大佬居然又借题发挥洋洋洒洒了这么一大堆。那么就一个个来吧。

1、“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的问题。****大佬这里把较为完整的上下文拿出来了,不错。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段话。很明显的是,“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这句是承接前面的“各夷共谓:”的。在袁崇焕的这封奏折里,“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完全是转述蒙古各部的保证。但是到了****大佬手里,这句话就成了袁崇焕自己对皇帝的保证——典型的断章取义。而且,袁崇焕这封奏折里还有一句“惟蓟门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万一夷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大佬却是绝对不会提的。

2、喀喇沁就是朵颜三卫,又称朵颜三十六家,其含义就是三十六个部落,根本不是****大佬所说的一个部落。崇祯初年,喀喇沁的立场实际上是在明清之间首鼠两端。其实就在天启年间,喀喇沁还是明朝比较忠实的盟友,宁远大战后,就是这些部落主动追击了努尔哈赤的败军。但是到了天启七年秋冬之际,漠南蒙古(基本上就是现在的内蒙古)最大的部落察哈尔与喀喇沁等部开战,结果是喀喇沁惨败。对于这种形势,自顾不暇的明朝是无力也无心帮助的的,喀喇沁只能求助于后金。从崇祯元年二月喀喇沁写信给皇太极请求帮助开始,直到九月双方联合击败盘踞在喀喇沁旧地的察哈尔部,喀喇沁终于和后金开始有了共同利益。同样是九月,喀喇沁又接受了明朝的封赏,这些明清夹缝中的蒙古部落开始了两面讨好的生活。崇祯二年正月,皇太极命令科尔沁、敖汉、奈曼、喀尔喀和喀喇沁等蒙古部“悉遵我朝制度”,定旗分,这也就是****大佬说“喀喇沁降后金几乎是路人皆知”的一个证据。但事实上,这个是皇太极的单方面命令,喀喇沁等蒙古部落实际上仍旧是阳奉阴违,在明清之间摇摆,各部落自行其事。史学界公认的喀喇沁真正降清,实际上是崇祯八年的事情,直到这一年,喀喇沁才接受后金定的旗分,分为喀喇沁左翼和喀喇沁右翼。第一任喀喇沁左翼的旗主,就是袁崇焕资敌问题中的主角“束不的部”的酋长。也就是崇祯二年正月,喀喇沁部分部落因为饥荒抢劫明朝边镇,二月,崇祯遣人责问,喀喇沁申诉无粮过冬实为无奈。三月,喀喇沁请求袁崇焕卖米给他们渡过饥荒,崇祯听闻了喀喇沁买米其实是为后金代购的传言,因此下旨袁崇焕停止开市。袁崇焕上奏说明原委,崇祯回复只允许计口卖粮。前面讨论的袁崇焕转述的“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就是出自这封奏折。崇祯和袁崇焕之间完整的来往内容如下:

兵部行《督帅袁崇焕题》稿:

兵部为夷情事,职方登吏司案呈。奉本部送兵科抄出督帅尚书袁题请:准兵部咨该本部题前事等因。

奉圣旨:据报西夷市买货物,明是接应东夷,藉寇资盗。岂容听许?!你部一面行督抚官,加紧提防,仍着袁崇焕俞安性详加计度奏。钦此。钦遵。

抄出到部,备咨到臣,臣会同蓟辽总督俞,查得哈刺惧三十六家原在蓟辽抚赏,仇于虎而未与奴通。自去年虎酋攻伯彦黄台吉,据此故穴,彦死之而我不能为各夷之依。夷遂依奴而自固。且夷地荒旰,粒食无资,人俱相食,且将为变。

夫辽已能抗奴,夷即变奚为?惟蓟门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万一夷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臣是招之来,许其关外高堡通市度命,但只许布米易换柴薪,如违禁之物,俱肃法严禁,业责无与奴通。各夷共谓:室如悬磬,不市卖一二布匹于东,何由藉其利而糊口?宁愿以妻子为质,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哀求备至,各置妻子与高台堡外,历历也。臣亲出谕之,见其穷迫所为,若绝其活命之方,则立毙之也。夷肯坐而待毙乎?即饥之窘之可空其类乎?不可空则不必府怨而驱其与奴合。况我天启二年败回,关内外告饥,督抚王象乾行臣抚三十六家,令其粮来市卖,每日百车而数十车,军民利之。我歉曾因其食,彼歉而我屯其膏,于义未惬。不如因而树德,存数种于外,他夷入犯,我得藉其藩篱。总能驾驭有法,若能去其暴而柔其心,彼将为我用之,宁有他心?今诸夷指天说誓,必不忘中国。此夷受抚多年,一向相信,即今一冬以来未尝生事。此时我兵马未备,只合笼络,俟修饬即周,且驱夷而用之,如不为我用,另有法以处,何敢以虏遗君父而贻畔封疆也?事属军情,不敢发抄,合词奏闻等因。

奉圣旨:西夷通虏,讥防紧要。奏内各夷市买于东,明是接应,何以制奴?着该督抚严行禁止!其招来属夷,其有饥困,查明部落多少,计口量许换米,不得卖与布帛米粮及夹带禁品。路将等官,倍加侦察,如有疏违,以通夷罪论处!

该部知道,钦此,钦遵。

抄出到部,送司案呈到部,拟合行为就此一咨。

顺天巡抚合咨前去,烦为遵照明旨内事理,钦遵查照施行。

这里面,也包括了****大佬先后截取的崇祯的两句话,“据报西夷市买货物,明是接应东夷,藉寇资盗。岂容听许”,“西夷通虏,讥防紧要。奏内各夷市买于东,明是接应,何以制奴?着该督抚严行禁止!”。前一句是崇祯骤问报告时的责难,后一句是袁崇焕辩白后的答复。但是崇祯最为重要的最后一句批示却又被****大佬选择性的截去了:“其招来属夷,其有饥困,查明部落多少,计口量许换米,不得卖与布帛米粮及夹带禁品。路将等官,倍加侦察,如有疏违,以通夷罪论处!”很清楚,崇祯最后还是准许卖粮的,只是要求“计口量许换米,不得卖与布帛米粮及夹带禁品”。****大佬把崇祯的最后批复选择性截取后,就又给袁崇焕加了一条罪名:“袁大人还要以抗辩的形式坚持给这个部落开马市就是‘以粮资寇’”。篡改历史,又建一功。

为什么袁崇焕要坚持卖米?细读袁崇焕的奏折,理由很清楚。不卖米喀喇沁肯定会彻底倒向后金,卖米则可以稍为笼络。在明朝应付一个后金都尚嫌吃力的情况下,难道还要坚决把喀喇沁推向敌人吗?“此时我兵马未备,只合笼络,俟修饬即周,且驱夷而用之,如不为我用,另有法以处”。

3、关于《明史纪事本末补遗》里的记载。本来这个问题我是在第29问里提的,既然****大佬在这里就抛了出来,那么就在这里一并解决吧。

陈仁锡出使辽东是崇祯二年三月的事,根据这段记载,报告崇祯束不的部有“接应东夷”嫌疑的,应该正是这位钦差大人(束不的就是喀喇沁三十六家中的一个部落)。那么此事究竟是如何呢?我之前说过,报告这个情报的两个人其实三句里有两句是谎报。****大佬的引文还不够完整,间中还有个别的字词错误,完整的记载是:

“翰林院编修陈仁锡使辽东,未出都,报建洲兵十五万攻宁远,及抵关不见一骑,问之,曰往朝鲜矣。抵南台堡,知朵颜束不的为插汉买妇女,为建州积谷。宁远武进士王振远陈国威入谒仁锡。曰:束不的居关外,阳仇插汉,其实昵之,又建州姻也。驻宁远关外者六七千人,此地开市止二千人,卒不及备,乘夜掩而杀之,傅介子所以斩楼兰也。建州哨在束不的部内计四百余人,不将弓矢,插汉远在漠外,驰援不及,斩头寝内,敌氛可息。失此机会,四月间四汗先至,秋冬诸王子尽入,必舍辽而攻蓟、宣矣。”

首先来看第一句“翰林院编修陈仁锡使辽东,未出都,报建洲兵十五万攻宁远,及抵关不见一骑,问之,曰往朝鲜矣。”单从这里看,似乎是袁崇焕在宁锦谎报敌情,但是查诸这段时间的史料记载,根本没有如此惊人的消息。何况,明清之间自有战争以来,明朝所有的奏报中,最多也只是丁卯之役时李嵩报告的十万。而袁崇焕的敌情汇报中,最多不过六万。怎么会冒名奇妙冒出来一个十五万呢?因此,这个十五万攻宁远的军情,最大可能是来自于民间流言。****大佬大概也察觉到了这里的问题,所以在引用的时候,又自说自话把十五万改成十万(又一次令人对其引用文献的可信度产生怀疑)。

然后再来看后面这句,“抵南台堡,知朵颜束不的为插汉买妇女,为建州积谷”。插汉就是前面说的漠南蒙古的最大部落察哈尔。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段历史背景,自天启七年起,喀喇沁已经和察哈尔势不两立,怎么还可能“为插汉买妇女”?陈仁锡这个情报从何而来?下文说明,“宁远武进士王振远陈国威入谒仁锡。曰:束不的居关外,阳仇插汉,其实昵之,又建州姻也。”居然能说出束不的“阳仇插汉,其实昵之”的情报,实在是荒唐到了极点。而后金与蒙古各部落之间的和亲是其拉拢各部落的一个手段,并不能完全代表两者坚定的同盟关系。再下面的一句我就不整句再重复了,但是此句中的“建州哨在束不的部内计四百余人”也是经常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截取出来,以此来说后金人直接跑到袁崇焕的市场上买米。实际上,这里的记载只是写束不的部“驻宁远关外者六七千人,此地开市止二千人”,而四百“建州哨”只是说在束不的部内,没有说在开市的人群里。

后面的“插汉远在漠外,驰援不及”依旧是基于束不的与察哈尔“其实昵之”的荒唐前提。而最后一句“失此机会,四月间四汗先至,秋冬诸王子尽入,必舍辽而攻蓟、宣矣”依旧存在谎报,“四汗”就是皇太极,崇祯二年四月皇太极哪里攻打过宁远?

通观这两个武进士的报告,错落百出,最关键的错误就在于连束不的和察哈尔的关系都搞不清。其实,仔细分析这段记载的话,不难看出,这两个糊涂的武进士是把所有异族都看成一伙的。一边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武断,一边又是请求“卒不及备,乘夜掩而杀之”的贪功……

4、而最后就是这些个部落给后金带路并筹集粮食,据《清史稿太宗本纪》记载:“(天聪三年,1629年)六月乙丑,议伐明,令科尔沁、喀尔喀、札鲁特、敖汉、奈曼诸部会兵,并令预采木造船以备转饷。丁卯,喀喇沁布尔噶都戴青、台吉卓尔毕,土默特台吉阿玉石等遣使朝贡。”

看看这就是袁大人三月还保证“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的喀喇沁等部……

————****大佬这里把蒙古各部落混淆的一塌糊涂,袁崇焕卖粮资助的是喀喇沁,这在前面那封奏折里很清楚。但是****大佬把“科尔沁、喀尔喀、札鲁特、敖汉、奈曼”这么多部落混到一起。其实这里根本都是和喀喇沁三十六家毫无关联的其它部落。皇太极六月乙丑“议伐明”的合作者里根本还没有喀喇沁。六月丁卯倒是有喀喇沁的布尔噶都戴青、台吉卓尔毕“遣使朝贡”,但是并不能说明此时喀喇沁各部就已经有了共同伐明的心思。事实上,喀喇沁真正表现出与后金合作的意向是在八月。束不的就是在八月派出使者到沈阳,之后与后金联手攻击辽东。

在这里,****大佬又一次篡改史书,把“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说成是袁崇焕的保证。其实这个问题我早就对其指出过两次,但是****大佬依旧要拿着这种篡改的伪史到处贩卖,足证其人品和学风的不堪。

束不的八月与后金同盟的确说明袁崇焕的招抚政策失败,但是并不能代表三月袁崇焕的开市是错误的。因为其一这是为了减少敌人而应该做的努力。其二崇祯已经指令计口卖粮的情况下基本不存在资敌的可能,除非束不的宁可自己挨饿也要把粮食留给后金,但是从历史记载来看束不的确定与后金合作是八月的事,三月计口买来的米难道还能吃到八月吗?事实上,明末辽东每年收成的时间是六月,袁崇焕计口卖粮只可能供给束不的“不满万”的人口到六月的口粮。皇太极之所以六月“议伐明”,并令蒙古各部“预采木造船以备转饷”,正是因为后金也已经得到了新的一年的收成,可以有军粮准备军事行动了。

29)前面列举的《清史稿太宗本纪》不但已经说明喀喇沁投靠后金是铁证如山了,而且还说明是喀喇沁在筹集粮食,因为大凌河的源头“凌源”就在喀喇沁的底盘上,这个部落向袁大人买粮食,而敖汉等部又被后金指示“预采木造船以备转饷”,就是转自大凌河运来的粮食。

看看此图中喀喇沁左翼蒙古自治县、敖汉旗、凌源的位置,不难看出“喀喇沁左翼蒙古自治县”的地盘上大凌河的源头“凌源”以西不远处就是由“敖汉旗”旁流下来的“老哈河”。皇太极让喀喇沁从袁大人处买粮食,运到凌源上岸,转运到老哈河上敖汉等部“预采木造船以备转饷”的船只,顺流而下就可穿越遵化附近的长城。

====================

不得不佩服****大佬的奇思异想,看着地图就能凭空想象出后金的运粮路线。只可惜破绽处处。

1、喀喇沁三月份计口买的粮食如何能留到八月,而且还是在未确定与后金同盟的情况下,就有意识的忍饥挨饿留到八月?

2、喀喇沁在大凌河运粮的船是哪里来的?皇太极吩咐造船的几个蒙古部落里可没有包括喀喇沁,六月乙丑的时候,喀喇沁根本还没有确定与后金的同盟关系。

3、大凌河流域靠近宁锦一地的只有锦州,袁崇焕是在宁远开市,宁远到锦州这200里是怎么运的?

4、网上那么多电子地图,****大佬偏偏要挑出这份行政区域线和河流水域线混杂在一起的地图来。只要随便看一下任何一份内蒙古或者赤峰市的地图就可以知道,老哈河的上游就是宁城附近的黑里河(去查查水利文献也可以)。****大佬就非要把宁城到承德这一段捏造出一段河道,让本该从黑里河开始发源的老哈河改变方向,凭空跳过几百里平原,顺着滦河流入渤海,实在是比愚公还要伟大。

5、不是地图上有河道就能行船的,大凌河在凌源附近的上游凌河,老哈河在宁城附近的上游黑里河,都是源头河流,是否能在这种河流里行驶运粮船,不是看图说话那么简单的事。

30)毛帅是东江镇的总兵镇守官,东江镇是一个军镇,且驻扎在朝鲜领土上,难道登、莱巡抚能管辖到朝鲜去吗?

“重文轻武”能“重”到《大明会典》的祖制都不要了?

《大明会典》——“如总兵镇守官有犯违法重事。须用体复明白、指陈实迹、具奏请旨。不许擅自辱慢。其军职有犯。具奏请旨、已有定例。风宪官巡历去处、亦须以礼待之”

看看,别说毛率还配有尚方宝剑,就是没有这个袁大人也没有资格杀毛帅。

另外,崇祯为了在“蓟、辽、登、莱”显示袁大人的权威,分别收回了满桂和王之臣的“尚方宝剑”,就是要保证袁大人在其辖区里的最高权威,可崇祯并没有收回毛文龙那把“尚方宝剑”,这也说明毛帅的东江镇根本就不在“蓟、辽、登、莱”范围之内。

袁大人没有崇祯的旨意和授权就杀了毛帅完全是违制,是越权,皇帝杀袁大人都没有这么草率。袁大人此举动完全是谋杀,是私刑。

=====================

又是讨论毛文龙的问题了,一个一个来。

1、东江驻扎在朝鲜领土上所以登莱巡抚管不到东江?那么是不是大明皇帝也管不到东江,朝鲜的领土嘛!事实上,东江驻扎在朝鲜领土上这个论述本身就是错误的。旅顺也属于东江镇,因此只能说东江部分驻扎在朝鲜领土上。其实,东江镇的部分的设立在朝鲜原本就是不得已的行为。天启元年毛文龙奉命从朝鲜袭入后金后方,乘敌不备占领镇江,但马上被赶回来的后金军队击溃,只能又跑回朝鲜境内。朝廷设立东江的目的是从敌后恢复国土,原本指望依靠的力量是辽南四卫,即金复盖海四州,旅顺就是金州地域内的一个城市。后金侵明以前,辽南四卫属于辽东镇。因此,东江的明朝领地部分原本是属于辽东镇的,而朝鲜领地部分不是明朝的国土范围,只能算暂借(类似于今天美国的海外基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东江原本应隶属辽东镇,而宁锦地区原本属于辽东镇的西卫广宁卫。辽沈大战后,辽南四卫被后金占领的地区从陆路上隔离了明朝势力范围。明朝支援辽南的路径只剩下了海路,而明朝最靠近的海军基地就是登莱镇,这也是之后东江建镇后归属登莱管理的最重要原因。

还是回到辽沈大战后,努尔哈赤大军未出,仅凭一封告示,就令被隔离的辽南四镇纷纷投降后金,明朝在辽南的基地仅剩下了旅顺一地。但是事实上,投降的四镇并非真心,很多人只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权益之计。因此,广宁巡抚王化贞就派遣了毛文龙去敌后,希望联络辽南四镇心怀明朝的力量,光复辽南。毛文龙在镇江一战虽然先胜后败,但是给敌占地区的辽人带来了希望。于是辽南的起义行动此起彼伏,结果就导致了努尔哈赤报复性的大屠杀。当时的辽东经略是熊廷弼,他原本的计划是“三方布置”,即从广宁、山海、登津三重兵力,再加上用金银收买的察哈尔部和辽南四卫的敌后力量,希望一举发动击败后金。王化贞和毛文龙的行动虽然从战争局部来说有激励人心的作用,但是从整体战局来说,过于草率的提前反动,使得辽南的光复力量损失殆尽。这就是熊廷弼认为毛文龙镇江之战非奇功实为奇祸的原因。

经过这样一番打击后,毛文龙想要在辽南建立复辽基地的可能就变得很小了,因此借用了属国朝鲜的领土作为自己的大本营。东江开镇时,除了旅顺一地,其余各处基本都是朝鲜的领土,此外就是沿海的各处岛屿了。由于辽东镇只有一个规模很小的觉华岛驻有水军,而东江的支援必须依赖海路,因此开镇后,大明给东江的粮饷主要都是从登州接济,而调兵遣将、战时增援等也势必由登州来负责更为合适。所以从开镇开始,东江就隶属登莱管辖,东江最重要的基地旅顺港的驻军主将由登莱巡抚直接推荐任命,毛文龙的奏报也基本都是通过登莱巡抚转奏到朝廷。到毛文龙被斩后,除了袁崇焕临时任命的陈继盛代领军外,之后的东江总兵从黄龙起,也都是登莱巡抚推荐的。在毛文龙的历年塘报中,抱怨的上级,除了后来的袁崇焕就是历任登莱巡抚了。尤其是天启六年之前的两任巡抚,都被毛文龙说的极为不堪。

2、《明会典》的那一条,根本不足为证。这条规定根本没有包括执法人守执尚方宝剑的特例。实际上,尚方宝剑的使用中,明文规定对总兵有就地解职的权力,根本无需“体复明白、指陈实迹、具奏请旨”。

3、尚方宝剑没有免死功能,一再指出过的低级错误,****大佬却始终要装傻充愣。

4、为什么不收回毛文龙的尚方剑?是不想收吗?是根本收不回了!崇祯刚杀掉毛文龙的干爹魏忠贤,此时毛文龙“孤悬海外”,自成一体,早就已经对朝廷的命令阳奉阴违,始终拒绝朝廷派遣监军。此时如果崇祯下命令要收回毛文龙的尚方剑,那就等于是*文龙马上造反!对照《毛文龙来书》,前五封信肯定都是写作在袁崇焕上任前,即崇祯收回王之臣、满桂的尚方剑时,毛文龙确实已经有了不臣之心。

到此为止,30问有关的内容基本分析完毕,如果****大佬还要来继续扯歪理的话,不妨连以下几个一直回避的问题一并回答了。

1、锦州的取舍在“宁锦大战”以后是有定论的。

======================

什么定论?你把天启皇帝的最后裁决藏起来干什么?底下一些贪生怕死的官员被皇帝否决了的言论,到你嘴里反倒成了定论了?

2、兵部侍郎霍维华虽然认为锦城不能轻易放弃,根据众将的异议他也不能不总结为:“贼至,则坚壁清野以待。”

======================

又玩断章取义的把戏了?上下文都拿出来给大家看看。

3、驻守该地的总兵尤世禄称锦州“城池遭雨崩颓,万不可居”

======================

看不懂古文?这个是锦州不可守的理由?

4、驻塔山守将认为塔山不是可守之地,想要“移置别所”

======================

上下文,上下文!老玩这种把戏烦不烦?

5、在诸多提出放弃锦州的意见中,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的力度最强硬,用辞也最为严厉

======================

这家伙是什么鸟人,你倒是给大家说说啊?他怎么闹到给充军的,恩?就凭这个家伙的立场,凭老命反对孙承宗的方略,有什么奇怪?

6、袁崇焕在“宁锦大战”时无法有效增援赵率教,洪承畴在“松锦大战”时救援不了祖大寿都是因为这个地理缺陷。

=======================

著名的宁锦大战核松锦大战还能瞎掰?回去补补历史。袁崇焕是疲惫后金大军,派出满桂那一万人看数量就知道是牵制的;洪承畴早就能救援祖大寿了,多尔衮给打的那个叫惨,自己去看看《满文老档》怎么写的,最后坐失良机等到皇太极来援,完全是过度保守的错。别拿这两场战事相提并论,一个是一万,摆明就是牵制去的,一个是十三万,先保守后盲动,居然全部被你剥离战斗经过怪到地理去了,你还真是个怨天尤人便秘怪茅厕的理论专家。

7、没有锦州山海关一样能守,从1622年到1628年其中锦没有几年是驻军的,而且1628年后金还占领了锦州,不过也感觉没有意思,所以自动撤退了,因为锦州是个容易被包围的地方,谁守谁倒霉。

=======================

恩,所以皇太极临死前是老年痴呆了,花了三年多时间,用了全国的军力财力来打下这么个倒霉的地方。

8、750/(19*4.8 26*10 35*10)*12=12.8万两银/万人/年

=======================

貌似帮朝鲜打仗,朝鲜不提供钱粮的?还是说这朝鲜提供的钱粮不算军队开支?明朝末年募军额定标准月银一两五钱,帮朝鲜打仗的时候开的工资比这个低了?

9、7.1万(关、宁、锦),800/7.1=112.6万两银/万人/年

=======================

万历援朝的数字我不清楚你怎么糊弄出来的,这个逃不过我的法眼。你7.1的出处是“关外”七万一千,还有“关内”四万多指的就是山海关,结果你大言不惭还弄了个(关、宁、锦)。明明只是宁锦两城的兵力,你算成了包括山海关的兵力,蒙人有术。

还有这个800,更是好笑,是崇祯元年的辽饷680加上天启七年朝廷总亏空120算出来的。崇祯十年以前,全国镇压农民起义的钱都从辽饷里出,知道不?崇祯元年西南平乱就是一大笔开销,用了这680万的至少还有云贵川三省人马,你怎么给吃掉了?崇祯年的辽饷和天启年的亏空加在一起本身就是个笑话,更别说你把整个明朝的亏空都算成是辽东花掉的。

10、“松锦大战”打了几年,粮食不出问题才怪,后金在“松锦大战”时让朝鲜从海路运粮食到大凌河,而明朝的粮食根本运不进锦州,这就是袁大人选的好地方

======================

松锦大战从崇祯十二年开打,前两年都是祖大寿一个人在前面顶着。多尔衮也是慢慢屯田包围了锦州才让祖大寿的粮草开始出问题的。洪承畴崇祯十四年六月从宁远出兵后,一到锦州就和祖大寿里应外合把多尔衮揍的其惨无比。就在这个时段内,明军的粮食就送进锦州去了。保护送粮的里面有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吴三桂。八月十二日皇太极增兵到锦州给多尔衮撑场子,二十四日就把洪承畴揍的面目全非。然后是七个月的围城,这个时候倒是送不进粮食了——被围城了送不进粮食关地形什么事?洪承畴最废柴的就是,宁锦直接一道直线,皇太极把他到宁远的退路截断,自然等于洪承畴也把皇太极回沈阳的退路截断。狭路相逢勇者胜,偏偏洪承畴当先决定“我们快逃吧”,全军不听指挥,乱哄哄的全线溃败——被人连锅端了饺子怪地形P事啊?偏偏现在还有个无耻的,剥去全部战争背景细节,把失败全归罪给地形——废柴的程度和洪承畴有的一比。

注:与这10个问题对应的文章是《驳fanqianyulei关于为袁崇焕辩护一文》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