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随波逐流之神龙传奇 > 二议英雄是如何被抹黑的

随波逐流之神龙传奇 二议英雄是如何被抹黑的

作者:随波逐流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7: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大佬的《驳fanqianyulei关于为袁崇焕辩护一文》中,我又指出了其篡改史实的13个地方并请其回答。****大佬的回复又一次上演了一套答非所问和篡改编造历史的精彩表现。现试撰此文,以还原真正的历史。

第1问、锦州的取舍在“宁锦大战”以后是有定论的。

——什么定论?你把天启皇帝的最后裁决藏起来干什么?底下一些贪生怕死的官员被皇帝否决了的言论,到你嘴里反倒成了定论了?

=====================

对于这个问题,****大佬用的是答非所问的伎俩,把他筛选和编缉过的“史料”贴上了一大堆,却始终不敢拿出天启的裁决。“关门之倚宁远,宁远之倚塔山、锦州,皆层层外护,多设藩篱以壮金汤”。此外,命令杜文焕驻宁远、侯世禄驻塔山、尤世禄驻锦州,“都要各守信地,修筑城池,操练军士,实心料理,以战守急图,不得妄分彼此。”《熹宗实录》天启七年七月。

****大佬把争议过程中部分官员将领弃守锦州的言论摘出来冒充“定论”,却把天启最后的裁决给藏了起来,学风和人品实在是不堪的很。

此外,****大佬还把第二年明军放弃锦州作为一个“证据”,一个边防政策争论能持续一年吗?这也太贬低明朝的行事效率了,而且简直是把天启皇帝的圣旨当作空气。崇祯元年五月王之臣私自弃守锦州,是得到朝廷允许的吗?如果是的话,七月的时候王之臣就不会因此被崇祯催促罢免了(以袁崇焕替王之臣的方案四月就提出来了,但是朝中的阉党还是一直拖延,但是当王之臣出了这个大错后,阉党就再也拖不下去了)。此事还连累到满桂被调任大同总兵。

第2问、兵部侍郎霍维华虽然认为锦城不能轻易放弃,根据众将的异议他也不能不总结为:“贼至,则坚壁清野以待。”

——又玩断章取义的把戏了?上下文都拿出来给大家看看。

====================

对于这个问题,****大佬仍旧是坚持不拿出霍维华的原话,只坚持原来的曲解。

霍维华的原话是什么呢?整个奏折很长,在《熹宗实录》里面有两页。我就先抄两句出来,“锦州不可不守。夫全辽疆土期于必复咫尺,岂可异议?况向以修筑未完之日尚能据以挫贼,今乘此战守已胜之余,何难凭以自固!”“塔山不可不城。锦州既在必守,而联络于宁锦之间者惟塔山。”

霍维华完全和阎鸣泰等人持相反立场的,****大佬居然能把霍维华的洋洋数百字的话截取了九个字出来后说成了“根据众将的异议他也不能不总结”,指鹿为马的功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祖师爷赵高了。

****大佬的这段文字是从capo1234的《崇祯二年己巳之变》中拷贝而来的。capo1234的原文是“兵部侍郎霍维华比较得失后,仍然觉得‘锦城已守有成效,决不当议弃。’但他也提不出什么好办法,只说‘贼至,则坚壁清野以待。’”虽然capo1234也是倒袁派的一员,同样玩了把天启皇帝的裁决藏起来的把戏,但是霍维华的立场他还是不敢混淆的。但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还真是千古至理,****大佬的脸皮比他的前辈就厚的多了。

霍维华说的“坚壁清野以待”其实是正解,袁崇焕的宁远大战和宁锦大战就是这么做的。霍维华总结的办法也不止这一条,大致有:“一曰锦州不可不守”,“一曰塔山不可不守”,“一曰火器不可不练”,“一曰车营不可不备”,“诸营皆以车为主,充以步卒,以尽火器之长,中藏马兵,可以妙出奇之计,进凭以攻,止据以固”等等。

第3问、驻守该地的总兵尤世禄称锦州“城池遭雨崩颓,万不可居”

——看不懂古文?这个是锦州不可守的理由?

======================

对于这个问题,****坚称这是“前线将领的意见”,却回避了这个意见是否当得上锦州不可守的理由。

尤世禄此言其实足以称得上好逸恶劳。后金的铁骑都没摧毁锦州,一场暴雨就能让城池损坏到了不能驻守的程度?顶多不过是城里的兵营暂时不堪居住罢了。但是,明朝让你到锦州不是让你来休假疗养的,而是让你守卫在国防第一线的。上甘岭猫耳洞都能坚守,何况是锦州这花了巨大人力物力筑起的坚城。尤世禄自己也没好意思以这个原因提出就此撤守锦州,他的原话是“锦州城池遭雨崩颓,万不可居,今暂驻杏山”。杏山也是锦州防线的一环。但是后面这一句****大佬却故意省掉了,尤世禄要求暂驻杏山的奏折,被他断章取义为整个锦州防线都不能驻守,甚至更进一步,把尤世禄在雨季的临时要求解释成为尤世禄认为锦州的地理形势不能防守。

第4问、驻塔山守将认为塔山不是可守之地,想要“移置别所”

——上下文,上下文!老玩这种把戏烦不烦?

======================

和上面第3问一样,这个内容也是记载于《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七。原文是“侯世禄谓,塔山低凹,迫近高山,非可守之地,其城池亦且修筑未完,意欲移植别所。”侯世禄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地理不佳,一个是城池修筑未完。但是到了****大佬这里,第二个理由就给屏蔽去了。塔山也不是锦州,在地理位置上差不多是锦州和宁远中间的地方。****大佬很喜欢用来举例说明的辽沈大战之“塔山阻击战”就是发生在这里。塔山不可守的话,四野怎么阻击的?侯世禄此人还有一件极为出名的事迹是发生在崇祯二年。北京保卫战中,袁崇焕带着辽东军守广渠门,侯世禄就带着自己的宣府兵协同满桂的大同兵守德胜门。开战以后,侯世禄当先逃跑,宣府兵全军跟随溃散,导致满桂孤军作战,再加上城头京营火炮误伤己军,最终导致德胜门大败。如此一个贪生怕死之辈,从他嘴里说出来的塔山不可守的理由有多少可信度?

尤世禄和侯世禄这两个意见并非是各自单独上奏的。他们实际上是把意见提交到蓟辽督师王之臣这里的。王之臣也就是一年之后撤守锦州的决策人。但是在天启七年七月,他在上报此两人的请求后,紧接着就在后面说出了自己的处置方案,“臣思各帅信地已定,自当有进无退,岂得移易。地利失险则人心不固。容臣临时相势,酌处其粮料储备,各宜广宜预,不可须臾缓也。”显然,王之臣此时也是坚决守御锦州的。但是这些内容,****大佬是通通选择性剔除的。

第5问、在诸多提出放弃锦州的意见中,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的力度最强硬,用辞也最为严厉

——这家伙是什么鸟人,你倒是给大家说说啊?他怎么闹到给充军的,恩?就凭这个家伙的立场,凭老命反对孙承宗的方略,有什么奇怪?

======================

****大佬的回答是“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也预见到了以后凡是在锦州作文章之人都栽大跟头,这就是袁崇焕和洪承畴,他反对得很有道理,可惜最终袁大人还是走向了错误路线。”但是,阎鸣泰是什么人他却始终回避了。

首先来说说****大佬这次回答的可笑之处。阎鸣泰这次的上书是在宁锦大战之后,对于袁崇焕来说,怎么会是“预见到了以后凡是在锦州作文章之人都栽大跟头”?也不知道****大佬是真的搞不清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呢,还是故意颠倒因果前后。在锦州守卫上,洪承畴吃了一个败仗是没错,袁崇焕的宁锦大捷也叫“栽大跟头”?****大佬还一再用一年前袁崇焕的奏折篡改了时间为毛文龙争功呢,“栽大跟头”的事也要塞给你衷心敬仰的毛帅吗?

阎鸣泰此人是标准的阉党,崇祯收拾了魏忠贤后就把他发配充军,罪名就是此人在他的蓟辽辖区修了十几座生祠。崇祯打击阉党很不彻底,波及的范围很小,阎鸣泰却在其列,可见他在阉党中的地位。孙承宗是东林党核心人物,袁崇焕堡垒推进收复辽土的思想就是秉承孙承宗而来。阉党为了和东林党作对,在辽事上就始终和孙承宗唱反调——只要证明孙承宗的辽事方案错误,就可以推翻东林党在辽事上的一切功绩。因此,高第和阎鸣泰这两个铁杆阉党是反对最为坚决的。这也就是“在诸多提出放弃锦州的意见中,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的力度最强硬,用辞也最为严厉”的真正原因。

第6问、锦州地处小凌河和大凌河之间,由宁远至锦州时又必须经过塔山、松山、杏山才能到小凌河

——先去看看东北地图再来这里瞎掰。

======================

****大佬在这里依旧是坚不认错。

这个问题与另一个“30问”中的第21问是相同的——因为****大佬经常把重复的东西到处拷贝,所以搞得我针对不同文章会有相同的提问。在

《英雄是如何被抹黑的,兼回****大佬“答30条”》中,我已经回复过了这个问题,原文复制如下吧:

我让你去看辽宁地图倒好象是错了——大概你看的就是现代辽宁地图。可是在明末辽东地图上,小凌河城是在锦州和大凌河城之间的。千万别告诉我,你说的小凌河是指河流而不是指堡垒——你不是有却月阵吗,河流对明军来说可是再有利不过的地形了,呵呵。

第7问、袁崇焕在“宁锦大战”时无法有效增援赵率教,洪承畴在“松锦大战”时救援不了祖大寿都是因为这个地理缺陷。

——著名的宁锦大战核松锦大战还能瞎掰?回去补补历史。袁崇焕是疲惫后金大军,派出满桂那一万人看数量就知道是牵制的;洪承畴早就能救援祖大寿了,多尔衮给打的那个叫惨,自己去看看《满文老档》怎么写的,最后坐失良机等到皇太极来援,完全是过度保守的错。别拿这两场战事相提并论,一个是一万,摆明就是牵制去的,一个是十三万,先保守后盲动,居然全部被你剥离战斗经过怪到地理去了,你还真是个怨天尤人便秘怪茅厕的理论专家。

=====================

****大佬的回复是“袁大人因为不援救锦州而遭非议辞职是因为牵制了?你编瞎话真有一套。洪承畴为什么会倒霉,那还不是因为锦州这个地形,如果是平原而非这种狭长的走廊,皇太极能那么容易断了明军的后吗?”

在这里,****大佬又开始玩乱扣帽子这个把戏了,“袁大人因为不援救锦州而遭非议辞职是因为牵制了”,居然能从我上面的文字里扯到“遭非议辞职”,实在是联想力丰富。其实,我第一次的陈述已经够清楚了,既然****大佬还在扯歪理,那么就更详细的把这个问题说个彻底。

宁锦大战之所以胜利,松锦大战之所以失败,区别就在于皇太极战术的改变,从猛攻坚城改为了围点打援。围点打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不是地理的要求,而是战力的优势!至少是对围住的“点”和要打的“援”都具有局部战力的优势。否则,既围不住“点”,也吃不了“援”。当然,在总体战力上,也允许比“点”和“援”加起来的实力稍差一些,虽然这样就有些冒险,但是是有可能通过战术的灵活变动打时间差,以达到局部短期内的优势。可是,如果想要围点打援的一方,如果自身实力弱于“点”和“援”的任何一方,这个战术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只除了唯一的一个特例:奇兵的运用。

现在我们先来看宁锦大战。袁崇焕手中主要是宁锦两城,锦州三万兵,宁远三万五千兵,此外还有宁远后方前屯等小城市驻扎的一万左右兵力。战役开始后,山海关的满桂还率领一万兵赶到宁远听从袁崇焕指派,这就是袁崇焕手里的全部兵力。而后金这里,皇太极的前锋部队二万,主力军团四万,基本上是战役一开始就到达了。到战役后期,皇太极还从后方调来了一队增援兵力,史书没有记载具体的兵力是多少。那么,当赵率教的锦州被围时,袁崇焕手中能调拨援救锦州的顶多是四万兵力(起码总要留五千兵守宁远吧)。对于后金军队来说,不论是被围的锦州三万军队,还是可能增援的最大军队四万人,在局部数量上都绝对居于劣势。再加上明军野战能力对于后金而言的脆弱,如果袁崇焕倾全力救援锦州,那么必然的结局是:被围点打援。因此,袁崇焕的决策是,仅派遣满桂的一万兵力佯攻,略一接触就退(“爪篱山之战”伤亡仅60人),将长期围困锦州的疲师吸引到宁远城下,依靠城池火炮之利,终于取得大胜。

然后再来看看松锦大战。第一阶段,祖大寿在锦州内的守军约有三万人,多尔衮屯田义州逐渐增兵,最后总兵力增加到四万,祖大寿逐渐被困守锦州。第二阶段,洪承畴带十三万大军赶到松山,与祖大寿内外夹击对付多尔衮,明军占据绝对优势。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洪承畴没有彻底击溃多尔衮,打通到锦州的道路,实在是一件比较奇怪的事。第三阶段,皇太极带领8万大军赶到救援,此时明军总数稍多于清军。但是由于明军被分割成了两块,因此对于洪承畴驻守杏山的13万大军来说,与皇太极的总体实力只是相当。考虑到明军野战不利,因此洪承畴更加小心谨慎的防守,以至于被清军施施然的挖了三道从锦州直到海边的大沟,隔断了锦州杏山所有明军和后方的联系。这时,皇太极出奇兵了:用阿济格带一支偏师夺取了明军囤积在笔架山的粮草。终于,明军军心大乱,洪承畴决定全军撤回宁远。但是撤退行动开始后,明军各部自行其事,丢弃了统一指挥的明军只能被清兵肆意屠杀。松锦大战的败局就此底定。从皇太极援军赶到,至洪承畴大败,总共不过十二天。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宁锦大战时,袁崇焕无法有效增援赵率教的原因不是地理不佳,而是实力不济。松锦大战前半阶段,洪承畴是完全有绝对实力可以击溃多尔衮的。从《满文老档》记载的多尔衮当时的军报就可以看到,以四万敌十六万的多尔衮是抵挡的多么狼狈。但是过于保守的明军将战事拖延到了皇太极整军来援。皇太极在双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突出奇兵,彻底摧毁了明军的军心,完成了围点打援的经典战例。

第8问、“宁锦大战”时若非毛帅攻打后金重镇辽阳

——自己去对对《三朝辽事实录》,天启六年的事你能瞎掰到天启七年,不要脸到极点了。

=====================

对此****大佬的回答是:

王在晋在卷十四说:“毛文龙袭辽阳,故旋兵相接,宁锦之围解,文龙与有力焉!”

这就是针对袁大人奏章里:“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之内容而说的。

如果这个奏章是1626年写的,那请问难道后金在1626年还有一次包围宁远和锦州的“宁锦大战”吗?“宁锦大战”难道有两次吗?

很可笑和无理的回答,《三朝辽事实录》里记载的到底是什么时候,是只需一查证就知道的事情,****大佬还要用主观推断来质疑,只能说是强词夺理了。《三朝辽事实录》中,卷十四记录的是“乙丑年正月至八月止”的事情,即天启五年正月至八月,宁锦大战则是发生在天启七年五六月,显然王在晋的这段话与宁锦大战什么关系都没有。袁崇焕的奏折是记录在卷十六,此卷记录的是“丙寅二月至十二月止”的事,即天启六年二月至十二月。袁崇焕这条奏折的前面是“八月督师尚书王之臣题……”,再前面一条就是“七月吏部会推兵部尚书冯嘉会王在晋,钦点会推”。冯嘉会在天启七年四月宁锦大战前就从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被撤职了!

自孙承宗天启二年守辽开始,明军就逐渐把势力范围往前拓展,天启五年五月孙承宗开始修筑锦州城,且早在一年之前,四年九月的时候,袁崇焕就和马世龙等巡边广宁直到三岔河返回,足以证明锦州早就已经在明军势力范围之内。在宁锦地区发生的战斗只有宁锦大战吗?实际上是大小战事始终不断的,去看一下明实录就知道,平均隔三四个月就有战事记载。天启五年比较大规模的就有柳河之败,这也是孙承宗被罢免的直接原因。王在晋说的天启五年的“宁锦之围解”,当然不能只照字面意思理解成宁远锦州被包围,实际不过是宁锦地区受敌罢了。

****大佬坚持要说袁崇焕这封奏折是天启七年八月上疏的,强行把史书里明确记载的时期改后一年,不过是看中了里面的“锦宁”二字可以拿来做文章而已——但是这样依然是闹了个天大的笑话,天启七年七月袁崇焕就被排挤辞职了,八月还上什么奏折?

9、没有锦州山海关一样能守,从1622年到1628年其中锦没有几年是驻军的,而且1628年后金还占领了锦州,不过也感觉没有意思,所以自动撤退了,因为锦州是个容易被包围的地方,谁守谁倒霉。

——恩,所以皇太极临死前是老年痴呆了,花了三年多时间,用了全国的军力财力来打下这么个倒霉的地方。

=====================

****大佬再次转移话题,把焦点转移到“围点打援”。

松锦大战自崇祯十二年开始,序幕战就是皇太极“倾众犯辽,多载炮火,大攻松山,将欲尽力一举,妄图破克,以摇撼八城”,战事持续两月,最终以皇太极弃攻收兵结束。此后就是前面说的清兵屯田义州开始逐步围困锦州,直至松山会战洪承畴惨败。接着是清军围城七月,锦、松、杏三城投降,皇太极占据锦州地区,多尔衮开始与宁远的吴三桂拉据战。从崇祯十五年三月松锦会战结束到崇祯十七年三月吴三桂获准撤离宁远,这场宁锦之间的拉据战持续了差不多两年——清兵占了锦州怎么没倒霉?

10、750/(19*4.8 26*10 35*10)*12=12.8万两银/万人/年

——貌似帮朝鲜打仗,朝鲜不提供钱粮的?还是说这朝鲜提供的钱粮不算军队开支?明朝末年募军额定标准月银一两五钱,帮朝鲜打仗的时候开的工资比这个低了?

====================

对这个问题,****大佬的回答是“明朝的军镇是屯田制,粮食不用朝廷开销,不过明末可不同,北方所有军镇都遭受了旱灾,粮食歉收还要朝廷补给,所以当然财政拮据,这种时候还要狂修堡垒,消耗国力,那当然是是罪大恶极了。”这是一个极其背离明史常识的可笑回答。因为,明朝的军制从屯田制改为募军制是从戚继光开始的,万历征朝鲜时,这个改制早已完成,派去朝鲜的都是募军。而且,****大佬解释屯田制改为募军制的原因,也实在是令人喷饭。改军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抗倭战争中发现,屯田军的训练和战意都不足。募军制试行就是戚继光抗倭的浙江,浙江怎么会因为粮食歉收,才不得不改屯田为募军呢?另外,越分析越发现****大佬笑话闹的大。按照****大佬的说法,募军制和屯田制的区别是粮食是否由朝廷补给——狂喷!募军制比屯田制费钱多了,屯田军根本不用发这么多饷银,募军却是除了饷银,还要发军粮的。

11、7.1万(关、宁、锦),800/7.1=112.6万两银/万人/年

——万历援朝的数字我不清楚你怎么糊弄出来的,这个逃不过我的法眼。你7.1的出处是“关外”七万一千,还有“关内”四万多指的就是山海关,结果你大言不惭还弄了个(关、宁、锦)。明明只是宁锦两城的兵力,你算成了包括山海关的兵力,蒙人有术。

还有这个800,更是好笑,是崇祯元年的辽饷680加上天启七年朝廷总亏空120算出来的。崇祯十年以前,全国镇压农民起义的钱都从辽饷里出,知道不?崇祯元年西南平乱就是一大笔开销,用了这680万的至少还有云贵川三省人马,你怎么给吃掉了?崇祯年的辽饷和天启年的亏空加在一起本身就是个笑话,更别说你把整个明朝的亏空都算成是辽东花掉的。

=====================

在这个问题里,我其实已经把****大佬的错误计算方法给揪出来了。这个计算依据是他自己在天涯给出的,而我在天涯就已经纠正过。可是他至今还在用这个错误的数据来诬蔑袁崇焕,只能说明其人不择手段和人品低劣。

现在,****大佬又开始提出了新的糊弄方法,“480万辽饷、180万折色、120万内库,还有铠甲、火炮等,算到一起是多少了?比人家打了七年还多,这些又怎么分到云贵川去了?山海关有‘四万人’,真厉害啊,那我请问山海关守将赵率教他是缺心眼儿啊,他有四万人不用,只带了四千人去增援遵化,结果因为兵少而全军覆没……”

既然此人还要信口雌黄,那么就再次扒下他的内裤让他去裸奔吧。《崇祯长编》卷15:“关内兵五万五千三百四十五员名,关外七万八千三百四十员名……今又三月,该银六十九万三千六百两。”这是崇祯元年八月时山海关镇和辽东镇领取折色的计算数字,其中关内兵就是山海关驻军,关外兵就是宁锦驻军。从这条记载来看,两镇共有兵133,685人,3个月的饷银是693600两,平均每人的额定年饷是20.75两,每万人就是20.75万两。明末规定的募军额饷为每月银一两五钱,即一年18两。为何关宁军的数字略高呢?毛文龙《不平者五事》奏,内中提到宁远“月饷一两五钱,内丁二两四钱,加以食米五斗”,《崇祯长编》卷2.内丁就是家丁,这也是明末军制的一种,即将领的亲兵,待遇略高于普遍士兵平均到全体士兵,总的饷银标准自然就达到了每人20.75两。因此关,宁军的标准完全符合规章制度,袁崇焕何尝多要?不过明末全国财力枯竭,军队普遍欠饷,兵部优先保证关宁的饷粮罢了。即使是如此,崇祯元年七月宁远依旧欠饷四月,导致兵变,至八月袁崇焕上任,凭个人威信平定了叛乱。

《明史袁崇焕传》“崇焕在辽,与率教、大寿、可刚定兵制,渐及登莱、天津,及定东江兵制,合四镇兵十五万三千有奇,马八万一千有奇,岁费度支四百八十余万,减旧一百二十余万。帝嘉奖之。”这里的四百八十万就是总计,包括本色(粮)和折色(银)。在毛文龙的东江塘报里,也多次提到东江的年饷是四十万,其中就是包括了二十万本色和二十折色。前面已经说过,每名士兵的平均年饷折色约为20两,因此十五万三千士兵的年饷折色就是大约300万,以剩余军饷都为本色计,余下180万就应当是本色。****大佬说的“180万折色”实际应当是180万本色,但是这个数字其实已经包含在480万的总数里了,****大佬却把它拉了出来再算了一遍。

但是,180万本色这个数字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数字只是草率的把480万的总数减去折色300万算出来的。按照毛文龙说的关宁军标准,15.3万军队每年发的本色应当是91.8万,而如果精确计算人均年饷20.75两的15.3万军队的总年饷,应当是317.5万两。这样,480万的总数除了15.3万军队额定的410万之外,还有70万的数字似乎是多发的。

这70万是什么钱呢?明末除了正常的军饷外,首先,还有打胜仗后的赏功银,比方袁崇焕刚到辽东上任时,锦州的祖大寿就带军打了一场黄泥洼小胜,这就是该发钱赏功的;其次,还有购买军马、督造器械的专款;此外,还有临时增发激励士气的内帑(皇帝发私房钱****自然有益士气),以及将领官员的薪资等。在毛文龙的塘报中,可以看到天启五年东江收到的款项清单有“天启五年收鸿胪寺序班曹惟信解到户部凑处库银五万两;委官文土铭同百户孙安国解到京库找发银一万两,并拔登银一万三千三百八十两九钱三分九毫八丝四忽,辽官月禀登京库银八千两;咨拨登抚节省银八千两;金吾卫千户郝国儒解到帑银九万三千九百七十七两,并先收过都司许武元在京动支买解到绸缎布匹等物银六千零二十二两,鸿胪寺序班李模解到借支太仆寺马价银五万两;司礼监太监****政等资到钦赏银四万两;津登委官俞明等解运到杂粮一十四万七千三百七十八石四斗,布一万七千八百九十四匹……”其中“咨拨登抚节省银八千两;金吾卫千户郝国儒解到帑银九万三千九百七十七两,并先收过都司许武元在京动支买解到绸缎布匹等物银六千零二十二两,鸿胪寺序班李模解到借支太仆寺马价银五万两;司礼监太监****政等资到钦赏银四万两;”这几笔,都是常规粮饷外的增发。东江镇年饷四十万,仅天启五年收到的额外款项就有近二十万,可见袁崇焕属下年饷410万的四镇,一年额外收到70万也是在常理之中的。

另外,还应当注意到一个细节,崇祯元年八月仅山海关和辽东两镇,就有士兵13万3千多;次年六月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整编东江军队是2万8千。如果单单把这两个数字加起来,就已经超过了15万3千的总数了,难道天津和登莱驻扎的士兵是负数?其实,这是因为袁崇焕上任后,遵照崇祯旨意,在所辖地区执行了精兵汰将的兵制调整。考虑到这个因素,袁崇焕刚上任的前几个月,需要发饷的士兵总数就不止15.3万,因此,这一年来,四镇额定发放的粮饷总数也应当要大于410万,即额外收到是不到70万的,这个数字还要更小。而在这个更小的数字里,姑且算它是50万吧,就包括了买马、筑城、督造装备、赏功、官员将领薪酬等各项开支。对比一下王在晋在天启二年提出的山海关筑重城计划需要的100万预算,很明显,袁崇焕一年的开销一点都不过分,因此《明史》如此记载“减旧一百二十余万。帝嘉奖之。”

顺便用另一项记载略作比较,天启七年十一月,總督倉場戶部尚書蘇茂相言:「京軍歲放三百餘萬石,今京、通二倉米止百二十六萬九千五百七十三石,目前猶以舊積支吾,後將何繼!錦衣衛官於萬曆間僅一萬七千七百六十餘人,逆璫增積,見在三萬六千三百六十餘人,多支米二十七萬有奇。文思院匠官冊七百五十三人,今增補,見在三千二百八十八人,多支米三萬餘石:乞查覈」!上從之。(《崇祯实录》)

这段记载写明,京营每年发放300余万石军饷。这里既然用了“石”这个单位,显然只是粮食,即本色。也许由于户部银根短缺,京营是用粮食代银子发的军饷,毛文龙在塘报中也说过旅顺的军饷他就是这样发放的。但是不管怎样,京营的年饷至少是300万以上,似乎也就可以作为一个旁证了。

至于****大佬说的“480万辽饷、180万折色、120万内库,还有铠甲、火炮等”,还请拿出史书原文根据,袁崇焕四镇到底岁支多少,不是你空口白话就说了算数的。在这几个数字里,480辽饷肯定错误,辽东军饷是辽东军饷,辽饷是辽饷,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我已经重申过多次了,****大佬依旧把它们混在一起,只能认为是有意为之,想把包括镇压内地农民起义都使用的辽饷通通算做辽东的开支。180万折色也肯定是个低级错误,如果说本色还马马虎虎可以说是误算,折色就肯定是信口胡吹。120内帑更是不知道哪里来的,我记得袁崇焕这一年崇祯拨付的内帑是20万,只是一时忘了是哪本书里记载的了,因此很怀疑你是象无良商贩一样随手在前面加了一个百位数。至于铠甲、火炮,也请给出具体数字。有关铠甲网上的数字倒是多的很,有20万,28万,40万,48万,60万,68万,不一而足,我倒是很有兴趣你能提供这个铠甲数字到底是出自哪里,究竟原始记载的数字是多少。

另,赵率教援救蓟镇是紧急增援,只来得及带精骑。如果你要说赵率教愚蠢的话,那么带了5000兵去勤王的大同总兵满桂是不是同样愚蠢?由于满桂和袁崇焕不和,所以这位一直是你的力捧对象,而赵率教作为袁崇焕手下第一大将,所以你是不惜寻找各种机会贬低他的。其实山海关到底有多少兵你应该很清楚,你在引用孙承宗和王在晋争论是否设重关一事时,难道没有看到他们讨论涉及的山海关驻军数字?你不过是寻找各种机会抹黑袁崇焕,所以前后矛盾,自打耳光也顾不得了。

12、其实,只要按抗倭战争的样板,建立一支戚继光式的军队即可扫平后金骑兵

——戚家军早就给努尔哈赤彻底打败了,辽沈大战里的浑河之战,被全歼就是正宗的戚家军。努尔哈赤是跟过明朝混饭的,对明军战术的优点缺点比小日本和蒙古人都聪明的多。你以为努尔哈赤象蒙古人一样只知道用骑兵傻冲挨火炮揍啊?楯车知道不?这玩意价廉物美,老便宜的一个玩意儿就把明军花大价钱装备的火枪火炮弄成了摆设。

===================

对此问题,****大佬的回答是“你只说几千七家军战死沙场,怎么不说后金是用人去耗费完了戚家军的弹药才在平原上攻破了戚家军的战阵?鸦片战争中在三元里英军火yao打湿了,被一帮农夫打得抱头鼠窜,还不是吃了没有弹药的亏?”

到这里,****大佬终于有史以来第一次稍微回答到了点子上。

浑河之战明军的总兵力是一万,当然戚家军是几千,不过还有几千是什么部队呢?四川石柱兵,秦良玉属下的精兵。浑河之战中,戚家军的车营几次被后金攻破,就是石柱兵奋力把破阵而入的敌军击退——如果没有石柱兵的白竿,戚家军败的更早,根本坚持不到火yao打完。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野战中明军能带多少火yao?浑河之战的戚家军是仓促出击吗?根本不是,是有备而战的增援辽阳。因此,戚继光式的军队始终难以回避的症结就是火yao的携带量问题,萨尔浒中的刘挺是输在火yao打完上,浑河的戚金秦邦屏是输在火yao打完上,西平堡的罗一贯依旧是输在火yao打完上。当过明朝龙虎大将军的努尔哈赤深知明军弱点,一个价廉物美的楯车就把明军火器的威力大幅度减弱,无法在火yao用完前对后金军队造成致命损伤的明军,就始终都难免全军覆没的宿命。

13、“松锦大战”打了几年,粮食不出问题才怪,后金在“松锦大战”时让朝鲜从海路运粮食到大凌河,而明朝的粮食根本运不进锦州,这就是袁大人选的好地方

——松锦大战从崇祯十二年开打,前两年都是祖大寿一个人在前面顶着。多尔衮也是慢慢屯田包围了锦州才让祖大寿的粮草开始出问题的。洪承畴崇祯十四年六月从宁远出兵后,一到锦州就和祖大寿里应外合把多尔衮揍的其惨无比。就在这个时段内,明军的粮食就送进锦州去了。保护送粮的里面有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吴三桂。八月十二日皇太极增兵到锦州给多尔衮撑场子,二十四日就把洪承畴揍的面目全非。然后是七个月的围城,这个时候倒是送不进粮食了——被围城了送不进粮食关地形什么事?洪承畴最废柴的就是,宁锦直接一道直线,皇太极把他到宁远的退路截断,自然等于洪承畴也把皇太极回沈阳的退路截断。狭路相逢勇者胜,偏偏洪承畴当先决定“我们快逃吧”,全军不听指挥,乱哄哄的全线溃败——被人连锅端了饺子怪地形P事啊?偏偏现在还有个无耻的,剥去全部战争背景细节,把失败全归罪给地形——废柴的程度和洪承畴有的一比。

===================

对于此问题,****大佬的回答是“为什么洪承畴一出兵,皇太极就跟来了?那叫围点打援,你连这个都不懂,还扯什么扯?皇太极此时有了孔有德等人,有水师了,连皮岛都能攻打,你还指望断人家的后路,你有没有脑子?”

什么叫围点打援,皇太极松锦大战中的围点打援只能说是战术层面的,根本不是战略层面的。如果是战略层面的,一开始就该用大军包围锦州,而不是让多尔衮带了四万军队面对明朝十六万大军。洪承畴一出兵,皇太极就跟来了吗?两者之间隔了两个月!两个月时间,洪承畴没有击溃多尔衮,只能归结为保守。皇太极的围点打援,是战术层面的临时改变。明清战争中从战略层面上就始终确定为围点打援的,是大凌河之战。而后半部分就更是笑话了,如果有水师就不会被断后路了,那么明军没水师吗?如果象你之前所的由于锦州地形不利,明军给断了后路才导致惨败,那么就等于是说水师无能为力,那么清军的水师为什么又管用?或者你是说此时清军水师的力量已经超过明军了?那么你的那些大大小小的福船呢?千万别告诉我一直吹嘘明军海军威武的****大佬,现在要开始捧清军的臭脚了,呵呵。

至于松锦大战的其它问题,参见第7问。

唯一需要补充的是,和本条提问最直接关联的一个内容:锦州的地形运不进粮食吗?大凌河能运,小凌河就不能运?锦州可是被小凌河半包围的一座城市!松锦之战中,明军有很长时间无法运粮进锦州,只有一个原因——被清军团团包围了!被敌人团团包围的城市,哪怕河道再多,多的象威尼斯一样,也只能困守孤城。请问,有哪座城市从地形上是绝对不可能被包围的?用被敌军被包围后送不进粮食,来怪罪城市选择的地形不利,就象脱了裤子放屁一样不知所谓!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