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随波逐流之神龙传奇 > 英雄是如何被抹黑的(上)

随波逐流之神龙传奇 英雄是如何被抹黑的(上)

作者:随波逐流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7: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usstedu]英雄是如何被抹黑的,兼回****大佬的“答30条”[博客帖]

民族英雄袁崇焕到了****大佬的嘴里就成了彻头彻尾的蠢才和汉奸嫌疑人,实在是很令人惊诧。不断有人称赞****大佬考证丰富,有理有据,拨清了历史的迷雾,揪出了真正的罪人…………我不知道说这些话的是不是****大佬的马甲,只知道****的大佬的“考证”和“推理”,充满了肆意的捏造、篡改和混淆。

近来****大佬在铁血深水区发表了大量文章抵毁袁崇焕,其实观点和论据大同小异。这也是这位左佬的特色了,不断拷贝自己骗取工分。不过奇怪的,此种重复灌水的行为,系统应该是不允许的,但是偏偏****大佬可以做到。我只看了此人的《驳一文》,就发现了30处严重篡改事实和自相矛盾的地方并一一指出。没想到****大佬居然还可以厚着脸皮来胡搅蛮缠,索性就花些功夫,细细的把这30条问题再掰开揉碎让大家看个清楚,以正视听。其中如第12、22、24、28几条,是极为明显的故意篡改史书来伪造历史,性质极其恶劣。可以说,此类行为只需发生一次,就应当是毫无资格谈论历史了。

1)这一段里有三五句话是出自反对我观点人之口,结果成了反驳他自己观点的经典,所以谈到此事能用上也是一种胜利的荣耀,用自己的叙述并不难,但却没有了这点味道:)

另外,你的问题比在天涯白痴了多,“宁远大战”那次后金是倾巢而出,全民动员,还有有蒙古部落参加,袭击觉华岛的就有蒙古骑兵,所以有十三万并不奇怪,连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这种铁杆袁粉都没有否定过,并还把这个作为“力量悬殊”的重要论据。

=========================

对照天涯网友“牧龙尹”的原文,你的整段话里抄袭的有6句。引用可以,但是请注意基本的道德。1、引用请标注引号并说明出处;2、引用请不要断章取义。

“正月十四日,天命汗努尔哈赤亲率诸王大臣,统领6万大军,号称20万,往攻宁远。”摘自《明亡清兴六十年》第十七章“宁远大捷”,阎崇年。

2)高第在山海关,下令宁远和锦州能撤的都撤,但组织撤退却不是他本人,而应该是袁崇焕这些人,可袁大人从阳奉阴违到公然抗命,根本没有组织好撤退,所以造成了那种局面,你倒怪上远在山海关的高第了?

========================

宁远大战时袁崇焕的职务是宁前道,辖区是宁远和前屯。高第在锦州大撤退时丢下的十万石粮食,你也能冤到袁崇焕头上?“组织撤退却不是他本人,而应该是袁崇焕这些人”,请拿出史书证据来,不要信口雌黄。

3)高第也没有天气预报,怎么就知道要撤退?袁大人自己没有战略眼光和对天气的度算,那只能说明他是一个蠢材。

========================

明清战争中,天启六年是气温最为异常寒冷的一年。当年直到六月,海面还处于冻结中,毛文龙的东江从三月就开始断粮,直到六月才得到津登的粮饷接济。因此,明军在这年正月发生的宁远大战中出乎意外的遭到了觉华岛惨败。觉华岛处于是宁远东面隔海三十六里的几座小岛。原本在后金军队攻来前,觉华岛守军把略有冻结的海面凿开了十五里宽的冰槽,并加以车阵构建防御工事的。但是没有任何人能预料到,就在努尔哈赤攻来之时,气温史无前例的急降,觉华岛附近海面迅速冻结,岛上的守军每天凿开冰面,次日又复冻上。当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连续两日未能取胜后,便把目关转到了觉华岛上。八旗骑兵跑过冰封的海面,摧毁了明军这个海上据点。

作为十六世纪的古人,袁崇焕没有天气预报的能力和情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大佬显然认为,下令锦州大撤退的高第是拥有这种能力和先见之明的。那么请问,天气异常寒冷和地处内陆的锦州防守有什么关系?正好可以有力的给****大佬一巴掌的是,如果明军可以预知这种异常气候,那么显然孙承宗布置的觉华岛“旁出横击”作用就大打折扣,宁远防线防务能力被老天爷削弱——锦州防线就更不应该丢弃。因此,此处恰好是一个逻辑悖论:如果高第事先能预知天气,放弃锦州就是再蠢不过的臭棋。

无论是明清时代的古人也好,或者是现代的专职历史研究者也好,历任辽东经略中,高第的愚蠢和怯战始终是最令人不齿的一个。****大佬故意在自己的文中,隐匿高第仓惶撤退赠送了努尔哈赤十万石粮食的史实(现在又信口雌黄把这项罪名按到宁前道袁崇焕头上),大肆赞赏高第擅弃国土的无耻行径,如此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把一个无能之辈捧上天,其目的就是为了侮蔑真正的英雄袁崇焕。殊不知此种窜改历史的低劣伎俩,一旦被别人拆穿,倒是可以令人彻底怀疑全部的论述是否基于真实。

4)撤退命令是高第下的,袁大人等是执行人,执行不力,这责任自然应该是袁大人等人承担,八万石也好,十几万石也好,不都是因为没有撤退才有的损失吗?难道高第没有叫把粮食撤下来吗?没有撤只能说袁大人等人阳奉阴违、公然抗命造成的恶果。

另外《明史》记载的“数万”我引用了,你说有问题,强调只死了一万多,那你跟《明史》打官司去。

再说,死了一万多和后金几百人的伤亡相比,那叫“胜利”啊?当然,袁大人的“胜利”确实与众不同:)

========================

锦州右屯等地“奉送”给努尔哈赤的十万多石粮食,完全是高第和锦州守将的责任。****大佬在这里一再用“袁大人等”,每次都不敢省掉这个“等”字,其实就是他心虚的表现——他心里是很清楚的知道,宁远大战时锦州右屯等地完全和袁崇焕没有半点干系,所以只能有用这个“等”字来糊弄——历史的真实难道是可以这样糊弄的吗?

在有关袁崇焕历史的所有数字上,****大佬历来采用的标准是:不论事实,只取所有史书中记载的对袁崇焕最不利的数字。比如在宁远大战中,连《满文老档》记载的死伤五百余人这个数字都不采纳,只以战后袁崇焕上报的二百六十斩首数为准,并选择性忽视大量史书记载此战时后金军队在城外焚烧尸首的事实。在觉华岛一战中,这个标准又一次被****大佬应用。在无数历史研究者根据明人记录的第一手史料公认此战伤亡为军民一万四千人,而且我在不同论坛对****大佬提出这个事实后,他仍旧只采用记录此事最大数字的《明史》作为标准。无它,尽一切可能最大程度抹黑袁崇焕罢了。

至于宁远大战是否算胜利,不妨比较一下抗日战争——中国死亡的人数比日本是多的多了,胜利者算中国还是算日本?很简单,日本侵略中国的企图没有得逞,中国保持了自己的领土完整,胜利者当然是中国。同样,尽管明朝的伤亡人数比后金多(也是很少有的把非军事人口的伤亡也算入双方伤亡比的),但是宁远大战是明朝自与女真开战以来,第一次守土成功。《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努尔哈赤)自二十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唯宁远一城不下,遂大怀忿恨而回”。

5)25日放炮,27日努尔哈赤收到快马通报这再正常不过了……沈阳到宁远600里,换算成公里才300公里,一匹快马一天都跑到不完吗?每小时30公里是什么速度?10钟头就跑完了,而马的奔跑速度是60公里每小时:)

========================

25日晚上放炮,27日早上努尔哈赤撤军,那么假设努尔哈赤确实是收到沈阳的讯息才撤军的,信使所用的时间差不多只有一天一夜,即24小时。如果马的奔跑速度的确是60公里每小时,24小时跑600里的确不算什么。不过,什么马能连续24小时都以最高速度奔跑?估计只有德国的宝马了。古代的确有八百里加急的送信速度,但这是在沿途不断换马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的。努尔哈赤征宁远,沿途布置了很多驿站吗?

我前面估计距离也有误差,参看实际的地图根据比例尺大致计算,沈阳到宁远的距离不下800里。

有个可以参考的记录是,天启七年丁卯之役,正月十四日上午攻克义州,十六日沈阳才收到报告,而沈阳到义州的距离大约是500里。差不多是一天一夜能跑250里~300里,当时后金信息传送速度也就是这个水平了。

另外,关于毛文龙派了几个人25日晚上在沈阳城外放炮诈唬的事,只有毛文龙自己的塘报里是这么讲的。可是毛文龙虚报战功是早有传统的,他历年塘报所报告的战斗,2/3以上在满清的史料都找不到任何记录,就算有对的上的,伤敌人数也至少是十倍之差。而沈阳放炮这件事,在《满文老档》《清太祖实录》里恰好正是毫无记录的。其实,宁远大战后,身为魏忠贤干儿子的毛文龙却遭到兵部质问牵制不力,并由天启皇帝勒令解释,足可见证毛文龙的无所作为。

但是****大佬偏偏缺要以毛文龙塘报这份孤证为据,撇开明清官方的所有记录,更把毛文龙的作用牵强附会到决定性因素,乃至生造24小时跑马800里的天方夜谭,实在是为捧毛抑袁不惜一切了。

6)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太监刘应坤镇守山海关”,“命辽东经略王之臣专督关内,关外由辽东巡抚袁崇焕指挥”,“袁崇焕偕应坤、用、率教巡历锦州、大、小凌河,议大兴屯田,渐复第所弃旧土”,之后才有努尔哈赤于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病死,袁大人去吊丧。

袁大人修锦州等城池应该开始于天启六年(1626年)上半年,而宁锦大战是在次年,天启七年(1627年)的五六月进行的……

孙承宗于天启五年(1625年)六月驻军锦州等城池,十月高第就来了,孙承宗在跟高第办交接时高第就要撤退了,请问谁修城池的时间长?

=======================

“巡历”就是筑城的意思?****大佬的古文理解还真是别开生面。天启七年二月袁崇焕请筑锦州三城可是明明白白有奏折记录的。难道你以为,六年三月宁远大战刚结束,袁崇焕能不先修宁远就开始去筑锦州?难道你以为当时袁崇焕能掌握的资源很多,能连续不断的大修坚城?

宁锦大战前的锦州修了三个月,高第十月撤军时锦州城修了四个月。修了三个月的锦州能守住,修了四个月的反而守不住?而且,努尔哈赤可是次年正月底才打过来了,提前放弃防御工事修筑的,正是****大佬口中英明神武的高大人。

7)据铁杆袁粉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交代,后金在攻打宁远的同时,发现觉华岛上有炊烟,于是侦察摸清了觉华岛上的情况

======================

注意,你自己的原文是“后金此举是为了抢犯粮草而来,他们开始攻打宁远城当然是想破城而劫掠里面的辎重粮草,可后来他们发现了觉华岛上的粮草辎重居然没有撤进宁远城”;我的问题是“原来后金有透视眼,能看到城墙里面没粮草”。

在这里,你首先转移话题,把宁远城里有无粮草偷换成了觉华岛上有无粮草。其次,“发现觉华岛上有炊烟,于是侦察摸清了觉华岛上的情况”出自阎崇年的哪本著作,不妨原文引用一下。在《明亡清兴十五年》“觉华岛之战”一章中,肯定是没有的。我倒是很想知道,说后金在攻击觉华岛之前,就已经侦察知道宁远城无粮而觉华岛堆积了大量粮草的,究竟是阎崇年还是****大佬。

其实,在前面努尔哈赤十三万大军征宁远这个问题上,我们已经发现,****大佬有一个很可笑的劣习:把自己信口雌黄的东西推到阎崇年头上。殊不知由于阎崇年在央视露了一把脸,他的东西网上可是遍拾皆是——你要栽赃也找个冷门一点的人撒。

8)袁大人能把自己损失“数万”而对手只有几百的战斗都可以忽悠成“胜利”,难道就不能把被劫掠的粮食说成是被“焚毁”啊?

=====================

在塘报里报告八万粮食俱被焚毁的是辽东巡抚王之臣。记录焚毁的不但有明方,还有清方,所有的史料都十分一致。

****大佬又一次信口雌黄侮蔑袁崇焕。

9)一匹快马一小时至少60公里,跑万300公里只需要5小时,一天可有24个小时啊……另外,你家的宝马“新款”一两天都跑不完300公里?哈哈~!!!

=====================

这个是前面已经分析过的臆想。能连续24小时都保持以最高速奔驰的后金信使,骑的不是“宝马”难道还能是血肉之马?

10)有没有“毛”字并不影响攻打“宁远”只有两天时间的事实,而这就证明了非是后金攻不下来,而是根本就没有开展白热化的进攻,没有时间进攻的原因是什么,不就是毛帅抄袭后方吗?怎么,还要讨论讨论一匹快马一天是否能跑完600里?

=====================

你的原文是:

‘男儿心如铁‘在文章中提出:“在《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记载,‘(努尔哈赤)自二十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唯宁远一城不下,遂大怀忿恨而回’。着已经清楚的表明连后金也承认这是场败仗。”

——点评:这句话只能说明努尔哈赤没有攻下宁远城,而其真正原因并非是宁远固守得非常好,而是因为毛帅抄袭其后方,迫使其仓促撤退。

从这句话(自二十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唯宁远一城不下,遂大怀忿恨而回)中能看出努尔哈赤认为没打下宁远的原因是毛文龙的抄袭,****大佬真是考证有功。殊不知,满清的所有史料都没有记载宁远大战前后毛文龙有任何军事行动,而且即使是毛文龙的塘报也只不过说自己派了几个人在沈阳城外放炮诈唬——这种小动作叫做“抄袭”?!

宁远只打了两天,战斗没有进入白热化,后金就撤退了,原因何在?史书记载的清清楚楚,****大佬偏偏要视而不见。“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可是****大佬就非要无视历史,生造出一个毛帅抄袭后方。

11)对不起,铁杆子袁粉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都没有在满清的档案里找到这么大的事情,这跟同明方档案里没有“反间计”一样:)

====================

满清档案没记录的事情就一定不存在?你给毛文龙罗列战功的时候怎么不以满清档案为准?

毛文龙的战绩是他一家之言的孤证,炮伤敌酋的事却是明朝和朝鲜都记录在册的。

宁远大战后金撤退的原因,明朝和朝鲜都记录的内容你不予采信,也可以。那么,清朝、明朝、朝鲜三方都没有记录的全靠毛文龙抄袭有功,你为什么要无根无据的捏造?

12)记录的档案的时间并非是奏章发出的时间,这种现象在明清双方的档案中都有多次出现,不足为奇,你的特长就是说史料错误了,而你正确,我已经习惯了。

另外,天启六年八月是努尔哈赤死的时候,那时候后金还有心思大宁锦啊?袁大人那时候屁屁颠颠的去吊丧还怕慢了,若毛帅那时候去打后金,那袁大人还会报功啊,暴怒还差不多……

====================

又开始信口雌黄了?我指出的是,《三朝辽事实录》和《两朝从信录》都十分清楚的记载了,袁崇焕此封奏折是天启六年八月上报的,你却在引文中擅自窜改为“《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八,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奏言;《两朝从信录》卷三十一,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上言”。明朝的史书根本没有错误,但是清楚明白的史书被你偷偷窜改了!

你说的天启七年八月,袁崇焕早一个月就已经辞官为民,还上什么奏折?!明明白白的窜改史书被揪出来了,你居然还能如此狡辩混淆事实,人品和学风已经一钱不值!

天启六年正月宁远大战后,朝廷为有功之臣加官进爵,封赏的事情直到三月份才结束。在赏功结束后,朝廷就开始撤查有罪之人了。首当其冲的是高第和辽东总兵,紧接着就是无所作为的毛文龙。在毛文龙的一再要求下,从天启四年起,朝廷开始给毛文龙的东江每年四十万的饷粮。但是宁远大战的事实却发现,花费了大量饷粮的东江一镇几乎毫无作用。于是朝廷开始对毛文龙历年来的单方面汇报产生怀疑,两位出使朝鲜的官员在回程中“顺便”核实了东江实际兵力:毛文龙一直报称的十七万大军,真正能用的不过两三万而已。至八月,朝廷发现每年的二十万粮和二十万饷中,全部的饷银都没有发放到士兵手中。于是毛文龙上奏声称该项款额被历任的财务官贪污尽净,而自己两年来丝毫不知。据毛文龙的汇报,他的调查结果为,财务官贪污的手法是在每笔发放的钱中抽取三成四成的回扣。那么至少还有六成七成是落到实处了吧。可是毛文龙的汇报是,全部的饷银都没了。显然,毛文龙自己很可能贪污了最大的一块。八月初二至八月二十二日,东江属下的旅顺城兵变,东江管理的混乱达到最顶点。

袁崇焕的这封奏折是当年八月上报的,细查其内容,说的应该是毛文龙四月袭鞍山的事情。这是毛文龙能确认的唯一一次牵制行动,可惜牵制的不是后金攻明的行动,而是努尔哈赤对蒙古的作战。宁远大战后,袁崇焕被任命为辽东巡抚,重任在肩当然想成就一番作为。大概在六月时,袁崇焕派出手下将领徐敷奏至东江,与毛文龙联络东西协同复辽的大计。因此,当毛文龙面对朝廷上下的责问时,袁崇焕在八月上了这封奏折,为毛文龙说好话。这就是袁崇焕写作这封奏折的年代背景。

可是,因为这封奏折中有“锦宁”二字,****大佬就发现了大可以做文章之处。由于记载了这封奏折的《三朝辽事实录》和《两朝从信录》都是比较冷门的野史,一般人不会看到,因此****大佬就擅自把史书中记载的奏折上报的时间改后了一年,硬是把文中的“锦宁”二字解释成了一年之后的宁锦大战!

13)你的逻辑太奇特了,既然你都知道有人的兄弟背叛明朝了,还把他害了,那请问此人的兄弟是不是在背叛明朝?而这些人又是不是袁大人重用的?我说袁大人任用一帮当了二十多年的汉奸在东江镇任要职,后来又重新投靠后金有错误吗?你自己的话就已经承认了这些人确实背叛了,还狡辩什么?

=====================

“此人的兄弟”背叛明朝,就等于这些人都是背叛明朝?你就可以随意扩大为“一帮当了二十多年的汉奸在东江镇任要职,后来又重新投靠后金”?

刘兴柞兄弟七人,初时的确从事于后金,刘兴柞更是被努尔哈赤收为女婿。但是到了崇祯年间,刘兴柞诈死逃到明朝,其余兄弟也随后从后金潜返明朝,成为东江将领。不可否认,刘氏兄弟是做过汉奸,时间虽然不是你信口雌黄的二十多年,而是十年左右,但这也是无可更改的事实。可是,刘氏兄弟归明后的作为如何呢?七兄弟里事迹最著名的有刘兴柞、刘兴基、刘兴治,分别排行老二、老三、老五。袁崇焕在皮岛杀了毛文龙后,重编东江军为四协,任命刘兴柞为其中一协的统领。不久以后又将四协改为二协,刘兴柞仍旧担任其中一协的统领。需要指出的是,两次整编中,另有一位陈继盛也始终是协领一职。而且直到袁崇焕入狱,东江的最高负责人都是陈继盛,刘兴柞需要服从他的指挥。而陈继盛的身份则是毛文龙的岳父兼智囊——袁崇焕如此任命,显然是为了东江的军心安定。袁崇焕下狱后,孙承宗接任辽事,将刘兴柞调到了宁远,刘兴柞在皮岛的协领一职就由刘兴治接任。此后,刘兴柞运用自己熟知后金军中口令旗号的特长,取得了一次小规模战事的胜利,得到了朝廷的嘉奖。但是在接着的一场战斗中,身先士卒的刘兴柞误中流矢,阵亡在抗清第一线。此时,在皮岛的刘兴治也取得了一次获胜的战绩。但是之后在刘兴柞的祭奠仪式上,刘兴治以刘兴柞身后待遇不公为理由发动兵变,杀了皮岛总指挥陈继盛和其属下一批军官。兵变发生后,孙承宗派遣副总兵周文郁赴皮岛谈判。谈判的结果是朝廷妥协,刘兴治领皮岛兵事。之后,刘兴治又在一次战斗中小挫清军。但是几个月后,刘兴治再起叛乱,这一次的目的却是为了降清,此次叛乱中,刚被调回皮岛的刘兴基坚决反对,结果被刘兴治绑了起来毒打。刘兴治第二次皮岛叛乱的结果是,被旅顺派出的明军厘平。

通过以上简单叙述的历史,可以知道,刘氏兄弟虽然曾经做过汉奸,但是归明以后,至少刘兴柞和刘兴基是始终忠于明室的。而刘兴治在第二次叛乱前,也还没有投敌的想法。袁崇焕生前,重用的正是刘兴柞和刘兴基,前者为皮岛协领,后者被袁崇焕带在宁远随军。刘氏兄弟其余几位包括刘兴治在内,在袁崇焕掌辽之时,根本没有被赋予什么“要职”。而****大佬却罔故事实,将刘氏七兄弟都称为汉奸,并把孙承宗任内的刘兴治得势叛乱也栽赃到袁崇焕头上,实质依旧是利用一般人不清楚这段事迹,肆意篡改历史抹黑袁崇焕。

14)“广宁大战”之时后金是先打毛文龙,后打广宁,当时毛文龙已经被迫撤往朝鲜,后金才放手攻打广宁的。“宁远大战”时毛文龙袭击后金后方迫使后金仓促撤退,刚才已经论证过了。“宁锦大战”后金仍然是先打毛帅,当毛帅退居皮岛以后才转攻宁锦,而毛帅依然从皮岛上杀到辽阳策应,这是袁大人以奏折方式证明的。

另外,那七封信里袁大人重用的汉奸说得很明白:“毛总兵官在彼欲降之心,半真半假……以我观之,汗心犹豫而狐疑,又谓毛总兵官放恣,初无定心,后被牵累,事不易结等语。遂以毛总兵官蓄意叛逆,即密告袁都司杀之。我以告叛有功,升为副将职。”

=====================

清太祖实录:“十一月十八日,命二王领兵五千,渡镇江,入朝鲜地,欲剿毛文龙兵。至镇江,连夜入朝鲜境,杀刘游击、兵一千五百,文龙仅以身免,乃还。……壬戌天命七年正月,……十八日,帝率诸王臣征取广宁”。的确,广宁大战前二个月,后金是先把毛文龙揍了一顿。不过不是你说的“毛文龙已经被迫撤往朝鲜”,而根本是后金杀到朝鲜去揍的毛文龙——后金出兵前,毛文龙根本就没进入后金边境以内。但是,朝廷在东江开镇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毛文龙用游击战的方式牵制敌后。敌进我退、敌退我进,这就是毛文龙的本职工作。两个月前挨了一顿揍,两个月后的广宁大战就无所作为,毛文龙算不算失职?

至于宁远大战,我在这里也就不重复了。你非要抛开所有的史书,凭空下结论是因为毛文龙派了几个人在沈阳放炮就让后金仓促撤退(此事真假都不一定),那么先论证出后金信使24小时怎么跑了800里再说。

而关于毛文龙在宁锦大战里的“贡献”,你的证据纯属篡改史料而来的伪证,我在第12问已经分析的很清楚了。

最后是你引的《毛文龙来书》,这一段的与事实相违背的地方,我也早就指出过了。我所奇怪的是,很多我曾经有理有据考证史书拆穿过的东西,你却始终还要到处贩卖献宝,除了欺负普通人对史料掌握缺乏外,我想不出第二种解释。

“毛总兵官在彼欲降之心,半真半假……以我观之,汗心犹豫而狐疑,又谓毛总兵官放恣,初无定心,后被牵累,事不易结等语。遂以毛总兵官蓄意叛逆,即密告袁都司杀之。我以告叛有功,升为副将职。”这段话记录在《满文老档》的《毛文龙来书》的第七篇里面。原话的意思大致是,毛文龙想要投降后金的态度半真半假(即毛文龙在明清之间首鼠两端),写书人因此干脆向袁崇焕告发了毛文龙“蓄意叛逆”,使袁崇焕杀毛,并以此作为自己采信袁崇焕的晋升之路。根据现代普遍的分析,《毛文龙来书》的第七篇后半部分这些文字,实际原本是另一人所写,只是被满清归档时误归到《毛文龙来书》中。根据“我以告叛有功,升为副将职”,判断这段话的人最大可能的身份是刘兴柞。但是在****大佬截取出来的这段文字之后,还有因为“三弟在宁远,四弟在山东”,所以不能马上降清的言语。刘兴柞的三弟就是刘兴基。因此,就算把刘兴柞的阵前战死解释成玩苦肉计玩过头,刘兴基却无可置疑是忠于明室的。所以,将整段文字一起分析的话,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1、写信人有较大可能是刘兴柞;2、这封信的内容是为了取信皇太极做间谍而说的诈语。

事实上,袁崇焕杀毛时列的十二条大罪,已经足够论毛文龙的死罪了,其中单单毛文龙说过“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一条,就足以证明毛大将军死的一点都不冤。

15)连地图都不会看,只知道YY,实在可怜。

老哈河如何穿越长城你自己去查地图吧,它是怎么连上滦河的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

拿个行政地图,把行政区域线和河流走线混在了一起,自己看错了就大胆胡写,也真是无知者无畏。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本)1999年版:“辽河,中国北方地区大河之一。主流上游老哈河源于河北省七老图山脉光头山,汇合西拉沐沦河称西辽河。”

滦河的源头是界河,主要的支流有小滦河、兴洲河、伊逊河、蚁蚂吐河、武烈河、老牛河、柳河、瀑河、潵河、青龙河,没有老哈河什么事,而****大佬居然说老哈河一直连续到滦河入海口,实在是奇思异想。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