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元末翘楚朱元璋 > 第二十二章 周国衰张士诚归顺朝廷 螳螂

第二十二章 周国衰张士诚归顺朝廷 螳螂死黄雀陈耀武扬威(6.5页)

1357年八月份,“宋国” 红军刘福通的直属部队在元朝鲁豫腹地的战果一片辉煌。先是攻打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市),文臣知府林茂,武将万户时公权投降、献城。

红军接着北上攻占了朝廷中书省直隶州曹州(今山东曹县)。曹州位于归德府正北约48公里。

八月癸丑日,“宋国”东路军毛贵所部由鲁地西进,攻克大名路城(今河北大名县,辖3州加5县)及所辖开州(今河南濮阳市)、浚州(今河南浚县)及滑州(今河南滑县)。滑州西南44公里是卫辉路城(今河南卫辉市)。其离开州直线距离85公里多。

红军毛贵所部一路高歌,攻城略地,在附近一带产生巨大影响。

八月乙丑日,驻防河西的黄军义兵(民兵)万户田丰率部向毛贵投诚。

于是,毛贵命令他东渡黄河,攻打济宁路城。田丰所部攻上城头后,城中的行省右丞实勒们闻风逃遁。义兵万户孟本周率部顽强抵抗,击退了田丰部队。孟本周继续驻守济宁。

不久,毛贵红军自开州(濮阳)发兵攻打卫辉路城,田丰随同参加。最后攻占卫辉城。

张士诚与朱元璋争斗,使“周国”成了落日。他深感不是朱元璋的对手,迟早要被灭掉,于是决定归顺朝廷。

八月的一天,张士诚遣使前往江浙行御史台,请中丞(正二品)曼济哈雅说情,表示真心向江浙行省丞相达实特穆尔投诚。

参知政事杨谔勒哲想要接纳,达实特穆尔不同意,说道:“我昔日在淮南,曾经招安张士诚,知道这个人反覆无常,其降不可信。”

张士诚见使者无功而返,于是派遣隆平府(今苏州)太守周仁亲自到杭州江浙行省衙门,陈述自愿休兵息民之意。谔勒哲原本就劝其归降,于是苦心劝说达实特穆尔,终于使他答应了。

得知达实特穆尔答应后,张士诚开始提出条件,要求封他一个“郡王”的爵位。不料,达实特穆尔拒绝了。

张士诚又请求封为三公。他不知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的职俸是正一品,高于郡王(从一品)。

达实特穆尔答道:“三公,非有司所定,今我虽能便宜行事,然不敢专权。”

谔勒哲极力劝说答应张士诚的请求,封他一个正一品的官职,促使他死心塌地为朝廷卖命。封张士诚“正一品”,则俸禄高于“从一品”的行省丞相达实特穆尔。

达实特穆尔不是心胸狭隘之人,虽然外表义正词严,然而心里实在是庆幸周王诚意归顺,不仅使他的管辖之地少了一个敌人,而且多了一个帮手。此外,又怕有拂谔勒哲的心意、影响团结以致影响江浙的军务。于是退让一步,同意报请朝廷授予张士诚太尉(正一品)官职,张士德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从一品),其弟张士信为行枢密院同知(正二品),并把“隆平府”改回“平江路”。

元朝的“太尉”不是实权官职。是根据具体情况加封的名誉官阶,享受正一品官职的俸禄和其它待遇。具体拥有什么权利,则须另外授予。

元廷批准了达实特穆尔的奏请。张士诚接受赐封他太尉的诏书后,达实特穆尔让张士诚继续居住原来的治所,主管平江的军政事务,遏制朱元璋在浙江继续攻城略地。但是,其甲兵、钱粮事务皆如原态,自己就地解决,朝廷不供给。

朝廷不了解详情,以为张士诚归顺为达实特穆尔之功。于是,元顺帝下诏,也给达实特穆尔加封太尉。

听闻张士德已死,元廷追封其为楚国公,任命张士信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从一品)。

九月戊戌(二十六)日,湖广行省左丞相(从一品)台哈布哈被调回元朝北方腹地,率兵攻打刘福通红军占领的大名路城(今河北大名县)及所属三州。因红军朱贵所部在战略、战术上失利,纷纷战败,大名路城和所辖开州、浚州、滑州均被元军收复。

九月辛丑(二十九)日,元顺帝下诏,命令中书省右丞(正二品)额森布哈、御史台中丞(正二品)成遵言出使彰德路(治所今河南安阳市)、大名路、广平路(治所今河北广平县)、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市)、东平路(治所今山东东平县)、曹州、濮州(今河南范县)等处,宣抚、奖励收复失地的将帅及守城胜利的将领。

在江南,元朝廷招安了周王张士诚,剩下的就是“天完国”和吴王政权了。

“天完国”红巾军有着比较完整的军事管理机构,其体制也与元朝旧制大体相同。在“天完”军事机构中,倪文俊担任最高一级的统军大元帅。后来他当上丞相,更加狂妄自大,霸占所俘威顺王王子的妃妾为妻室。

“天完国”的领地毕竟还不宽,财力不足,官员俸禄无法与朝廷相比。尽管倪文俊位高权重,还是经不住朝廷的招安诱惑,为了高官厚祿,将他俘获的蒙元藩王威顺王宽彻不花的王子报恩努作为人质,答应和招安元臣谈判。

谈判时,倪文俊要求朝廷封他为湖广行省平章政事(从一品)。元廷很仇视倪文俊,没有答应。谈判官员告之,可以任命他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从二品)。

倪文俊认为,不封他为平章政事,则必须封他为行枢密院知院(从一品)。朝廷最后退让一步,答应可以任命倪文俊为湖广行枢密院同知,享受正二品俸禄和其它待遇。双方最终无法达成一致,“招安”流产。

倪文俊气急败坏,愤怒之下杀死了威顺王的儿子报恩努。这样,原本就仇视他的朝廷不可能再对其招安,彻底中断了他以后归顺的道路。

无法通过元廷得到高官厚禄,私欲膨胀的倪文俊决定夺取“天完国”的最高权力,既可享受荣华富贵,又可与元廷分庭抗礼。

1357年九月,倪文俊图谋杀害南方红巾军领袖徐寿辉,篡夺帝位。可是阴谋泄露。徐寿辉虽然还不确定暗杀他的人就是倪文俊,但是下令帝宫戒严,宫门紧闭。宫外四周街道巡逻的禁卫亲军由平时的两队增加为四队,每队负责一条街道,首尾可以相顾。

倪文俊做贼心虚,担心汉阳城戒严、关闭四门。因此,第二天一早就仓皇离开都城,带领自己驻扎城郊的直属部队奔往汉阳东南的黄州城(今湖北黄冈市黄州区)。那里是他的老部下领兵元帅陈友谅在镇守。

他想:陈友谅是他一手提拔的,其领兵元帅之职也是他报请徐寿辉批准的。而且,陈友谅对他一直唯命是从。如果鼓动陈友谅随他武力夺权,这个下属应该不会拒绝。夺权成功,自己当上皇帝,封他为统军大元帅,他何乐不为呢?

倪文俊未到黄州,陈友谅已经获悉他谋逆欲图篡位。

探子报告倪文俊奔黄州而来,陈友谅思前想后拿定了主意。他下令关闭北门,交代说:“倪大帅到了北门,立刻通知我。”

接到通知后,陈友谅下令打开城门,只带着大将康泰、赵琮和几个亲兵出门迎接倪文俊。

他抱拳鞠躬后,故作不解地问道:“大帅,尔有急事差遣在下,派个亲兵小将告之即可,何必亲自风尘仆仆而来?”

倪文俊摆摆手道:“到尔帅府再说。”

陈友谅察言观色,看出倪文俊没有什么疑虑,就对康泰、赵琮说:“尔等把大帅的兵马带到临时营房休息,好好招待。”

然后恭恭敬敬地把倪文俊迎到元帅府,请到大堂正中的帅椅上落座。此前,大堂两边只有6把将领的座椅。事先,陈友谅增加了4把。

这时,他顺便请倪文俊的10个亲兵也坐下休息。大堂空无一人,静悄悄的。倪文俊和随从为了逃命,从汉阳出来已经跑了大约90公里的路程,早已疲惫不堪,个个都坐了下来。

接着,站在帅椅旁的陈友谅喊道:“来人,上茶!”

此时此刻,从帅椅背面的屏风后冲出20 个刀斧手,左边10个,右边10个。为首的两个壮汉首先把倪文俊按住,陈友谅迅速拔剑架在他的颈肩上。

其余的刀斧手迅猛扑向倪文俊的亲兵,有的还没有反应过来,已经命丧黄泉。坐在最靠外的两个往门口跑,陈友谅的10个亲兵早已堵住大门,挥起大刀把他们砍死。

权欲熏心螂捕蝉,上行下效后占先。

看见倪文俊的亲兵全部死亡,他也被捆住,陈友谅收剑入鞘,对他说道:“抱歉了!尔反叛谋逆,妄图诛杀国君,罪不可赦!”

倪文俊气得骂道:“尔混蛋,忘恩负义!”

陈友谅微微一笑,走到他面前问道:“我们都是追随徐帝造反,一起打天下。尔不过比我早一些。徐帝论功行赏,待尔不薄,封尔为统军大元帅,后来又任命尔担任丞相,尔还不知足,反而要谋杀徐帝,取而代之。此才叫忘恩负义!”

接着,又说:“我捉拿尔这个逆贼,是替天完国除害,替徐帝报仇雪恨。

尔说,对否?”

倪文俊一时无言以对。陈友谅也不等他多想,下令道:“把他拖到门外斩首!”

随后,陈友谅马上叫人做了一个带盖的方木匣,装上倪文俊的头颅。在帅椅前2米远摆了一张茶几,将装着倪文俊头颅的方匣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他把跟随倪文俊来到黄州的大小将领叫到帅府,进门时一律卸下刀剑。大堂两边的座椅前均站着陈友谅的将领,个个配刀。

陈友谅端坐在帅椅上,对他们说道:“倪文俊图谋弑帝,罪不可赦!已经被我诛杀。尔等是他的属下,跟随谋反亦是身不由己,若知罪,欲戴罪立功,可以从我。若冥顽不灵,愿意陪葬,我绝不挽留。不信,请看桌上的匣子,可是倪文俊?”

这些将领们上前看了看打开盖子的方匣,为首的总兵大将带头跪下,双手撑地,叩首后说道:“在下有罪,愿意跟随陈元帅,戴罪立功。”

其余将领跟着全部下跪、叩首,异口同声说道:“愿意跟随陈元帅,戴罪立功。”

收编了倪文俊的直属部队,陈友谅兴高采烈,留下他的两个大将,请将领们都坐下,然后说道:“灭了反贼倪文俊,从现在起,我就是勤王(意思是辅佐徐帝之王)。天完国现在没有了丞相,一时也没有合适的人选,我就先担任一个宣慰使,以便处理有关事务。”

当天,他派亲兵侍卫队队长带上倪文俊的头颅送到汉阳帝宫,并把自封宣慰使(元朝职俸从二品)的奏章呈送徐寿辉批准。

其实,陈友谅是借此试探徐帝,看他会不会感激、重用自己,封他更大的官。

徐寿辉的脑子不是很灵,他没有想到那么多,觉得陈友谅为他除害,想做大官也是合情合理,就顺水推舟,同意陈友谅为宣慰使,享受其俸禄。

闰九月乙丑日,“宋国”中路军右翼副帅破头潘率部攻占了朝廷腹地中书省直辖的晋宁路潞州城(今山西长治市)。

闰九月丙寅日,“宋国”中路军右翼元帅关先生率部攻打朝廷腹地冀宁路城(今山西太原市)时,被陕西行省左丞察罕帖木儿率军击退。

这个月,陈友谅命令赵普胜会同一支归附的青军进攻安庆路城(今安徽安庆市)。

东周时期,今安庆潜山县是古皖国所在地。安庆古城之地叫宜城渡,其地的登云坡原名叫盛唐山,山下临江为盛唐湾古渡口。相传东晋诗人、堪舆风水家郭璞曾经登盛唐山观望长江,发出“此地宜城”之语,故安庆城别名“宜城”。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安庆“自此得名(含“平安吉庆“之意)。

安庆城始建于宋宁宗(赵扩)嘉定十年(1217年)。当时朱熹的学生黄干任安庆府知府,为了抵抗金国侵略的需要,身先士卒,在舒州旧址(今潜山县梅城)“建城安庆以备战守”。后因战乱,安庆府于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移治所于罗刹洲、杨槎洲。

南宋理宗(赵昀)景定元年(1260年),于开庆元年(1259年)再任建康府(今南京)知府的马光祖为了防止蒙古大军从长江水路进攻建康及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考察建康沿江上游,发现在宜城渡建城易守难攻,于是废弃舒州府,但是利用了舒州府城墙的砖石,将其拆运至东面约45公里的宜城渡修筑了新安庆府(今安庆市)。

安庆城西望狮子山,东连秦潭湖,北枕大别山龙头,南踏长江之波涛。东北有菱湖、莲湖、大湖相伴,东郊有秦潭溪流屏护。自古留下“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称。

安庆宋元古城平面为西面呈弧形的正方,周长约5600米。城台高2丈(约6.3米),墙堞高4.8尺(约1.52米)。垛口高2.4尺(约0.76米),宽1尺(约0.32米)。利于防守放箭。

西城墙大约自今新义街南端(和沿江路交汇处)外侧起,北上偏西沿着玉虹街至四方城街,再呈弧形延伸到李公祠巷东北头止。

北城墙从北门向东沿着今日菱湖南路内侧延伸,大约到此路与宜城路北端交汇处止。

东城墙大约位于南北贯穿的宜城路内侧,到沿江路北侧止。

南城墙从宜城路南端的沿江中路内侧直到新义街南端止。

安庆宋城有四门。

西门为主门,叫观山门。明清时改叫正观门。大约位于新义街与玉琳路交汇处。城中的墨子巷西通玉琳路直达西门,东通天后宫街直达东门。

北门叫集贤门。位于李公祠巷与北正街交汇处,明清延用至今。

东门叫通江门,门前的护城河把城东北的菱湖和长江连通。在明清时改叫枞阳门(此名至今还有)。大约位于天后宫街延长线与宜城路交汇处。

南门叫望海门,大约位于大南门街南端与沿江中路交汇处。走出南门,有一个长江古渡码头。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为了防御起义军,元朝官府在安庆城司下坡街的北端(今龙门口街56号)修建了安庆路衙门子城(今安庆第一中学处),城门上建有一栋大木构架抬梁式七檩单檐谯楼。

后来朱元璋、陈友谅两军交战时,这座子城被毁,成了断垣残壁。在朱皇帝“高筑墙”的国策要求下,明朝洪武元年重建安庆府子城及谯楼,此谯楼即府衙望楼。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时,安徽布政使司治所由暂驻地江宁(今南京)正式迁至安庆,安庆府衙移至安庆旧将军府。

安徽布政使司迁移前,对原安庆府衙子城及谯楼再次修葺。谯楼外,建有三门石枋,面朝西南。中门额楣题词“薇垣”,左门额楣题词“承流”,右门额楣题词“宣化”。

司衙子城内,左为宪书局,右是华阳阁,正中仪门后为大节堂。目前仅存的司衙子城大门和歇山顶重檐谯楼是由安徽布政使吴坤修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主持修建的。

吴坤修亲自题写门额“白日青天”。寓意:为官应“两袖清风、清正廉明”。

再说“天完国”赵普胜攻打安庆城。河南行省左丞(正二品)余阙上城指挥元军顽强坚守,抵抗一月有余。双方死伤上万余人,赵普胜依然没有攻克,最后垂头丧气地撤走。

余阙,曾是汪广洋的老师,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及第进士,授泗州(今安徽泗县)同知(六品)。至正十二年(1352年),余阙代理淮西江北道宣慰使司副使(正四品),领兵守安庆。此后五、六年间,率部与红巾军激战百余次。

安庆长江段上游有座小孤山,为其藩篱屏障,由元军义兵(民兵)元帅胡巴延统领水军戍守。

小孤山是独立山峰,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城东南60公里的长江中。周长500米,海拔78米,以奇、险、独、孤而著称。奇在“东看(像)太师椅、南望(像)一支笔、西观似悬钟、北眺(像)啸天龙”。 小孤山与上游九江市湖口县直线距离36公里。湖口县因鄱阳湖与长江在此交汇而得名,是长江下游的起点。

由于小孤山的地势非常险要,其东侧的航道很窄,只有数百米,形成长江下游的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曾在此设立烽火台和炮台。

冬十月壬戌日,陈友谅命令江西饶州(今鄱阳县)人祝将军带领水师自江州(今九江市)顺流而下,经过湖口县直捣小孤山。驻守小孤山的元将巴延指挥水军与之交战四天四夜,最后实在抵挡不住,只好顺流快速撤回安庆。

祝将军想乘胜追击,攻下安庆建立大功。于是命令水师进军,当晚在赛口镇(今属安庆市望江县)的长江“双河口”宿营。第二天(癸亥日),兵临安庆城下。接着,祝将军率兵登陆,准备攻打西门。

余阙在城头看见红巾军兵马不多,只有一个将军带队,就出城迎击。交战几个回合后,余阙把祝将军斩杀。其副将见势不妙,急忙率部撤回战船,返回小孤山。

占领小孤山,也算功劳一件。陈友谅自升“天完国”中书省平章政事(元朝职俸从一品 )兼统军大元帅。

当初他自封宣慰使时,见徐帝不开窍,很不舒服,这回借题发挥。他派遣亲兵队长将攻克小孤山的捷报及自升之事报奏徐寿辉,但攻城失败、大将被杀之事只字不提,并告之为了鼓舞士气攻克安庆路,他已通告全军。

徐寿辉不知如何是好,征询太师邹普胜的意见。

邹太师提醒道:“除了明玉珍元帅,没有谁能够与他匹敌。而他现在兵多将广,不如随了他的心意,任命他为大元帅,免得他心生怨恨。如果效仿倪文俊,那天完国就完了!”

徐寿辉左思右想,也无其它良策,只好下诏,派遣使官前往江州(今九江市)宣诏:任命陈友谅为平章政事,加封统军大元帅。同时加上一句话——谨祝陈大元帅早日攻克安庆城。

陈友谅两次攻打安庆未克,折损一员大将,气得发誓道:“我就不信安庆是铜墙铁壁,我要亲自出马,若还攻不下,我引咎辞职!若攻下,一定要杀死余阙全家。”

1357年十二月中旬,陈友谅携赵普胜率两万大军到达安庆城下。开始,陈友谅命赵普胜攻打东门,好不容易自东门登城,却被余阙顽强的守军击退。后又同时进攻东、西两门,还是被守军击退。

陈友谅召集将领开会,一边总结失败的教训,一边发动大家献计献策。最后有人提议学习朱元璋,造飞楼攻城。

陈友谅茅塞顿开,于是打造了4辆简易飞楼。楼顶为露天型,像个瞭望楼,三面是竹笆围栏, 3.8尺(约1.2米)高。赵普胜所部用2辆攻打东门,陈友谅率兵用2辆攻打西门。

陈友谅制造出飞楼制高点,攻城的局面有了好转。但是暴露上半身的弓箭手在飞楼也遭遇射杀。制高点的效果大打折扣。

陈友谅不惜一切生命代价,以数倍于元军的牺牲天天鏖战。最后,守军兵力日益减少,加上连续作战,已经非常疲劳,又无援军,守丞余阙率孤军血战,身负十余处创伤。

1358年(午戌岁)正月,庚子是朔日(初一)。戊申(初九)日中午,坚守了十多天的安庆城终于被攻破。全城四处火起,余阙自刎殉国,倒入清水塘中。其全家妇女老幼及仆人,有的自尽,有的被杀,全部死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