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元末翘楚朱元璋 > 第二十三章 占池州常遇春怒杀洪帅 据

第二十三章 占池州常遇春怒杀洪帅 据扬州张明鉴以人为粮(7.5页)

1357年九月癸酉朔日(初一),婺源州汉人元帅汪同因为与蒙人守将帖木尔不花不和,见朱元璋红军已经占领徽州,于是联络总管王起宗、黟县万户叶茂、祁门县元帅马国宝一起到兴安府(徽州城)向吴王院判邓愈表示降附。

朱元璋接到邓愈报告后,下文命令汪同、王起宗和叶茂镇守黟县,马国宝继续驻守祁门,原有官职不变,撤换旗帜、士兵先用红巾包头。以后再更换军服。

与徽州城直线距离90公里的婺源只剩下帖木尔不花一将独守。

九月甲戌日(初二),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从一品)夏章等人也向朱元璋投诚。

丙戌(十四)日,吴王广兴府(今广德县)广兴翼统军元帅费子贤奉命进攻武康县(今浙江德清县)。到了三里桥,遇到守军万户潘将军在此阻击,随之交战。来往几个回合,使用眉尖刀的费子贤将潘将军斩首,紧接着冲进敌军队伍,一鼓作气杀死百余人,勇猛无比,顺利攻下此城。

冬十月辛未是朔日(初一)。壬申日(初二),统军大元帅常遇春率中翼军和行枢密院同佥、天兴翼统军大元帅廖永安所部水陆并进,自铜陵南下进攻池州路城。参加这次战役的还有镇抚吴祯。

池州,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始置,州治所位于石城,至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627年)撤销,其地域划归宣州。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原池州地改为秋浦郡。

唐代宗(李豫)永泰元年(765年)复立池州,隶属宣州观察使,州治所从石城迁至鱼贵口。

唐宪宗(李纯)元和年间(806年—820年),改池州为池阳郡。

南唐(李升)升元二年(938年),改池州为康化军。

宋代,在池州设置池阳郡。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池州池阳郡隶属江南东路,宋高宗绍兴初年,隶属江南路。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池州为池州路,先后隶属江淮行省、江浙行省。

池州古城西依白洋河,东临清溪河。两条河皆由南而来,白洋河在城西南折向西北,汇入秋浦河。清溪河在接近南门时拐向东北一小段再北流,最终也汇入由南而北流入长江的秋浦河。

筑城者从城南清溪河处开挖壕沟至城西,再到城北,引入的河水最后又与流过城东的清溪河连通。最终形成第一道水系城防。

第二道城防是夯土砖裹城墙。城头高约4米,墙堞高约1.5米。通高约5.5米,比较矮,不易防守。墙体每隔大约10丈(约32米)砌筑一座敌楼,把城墙分隔成一段一段。

敌楼平面成正方形,每边有4个垛口。中间两个垛口面对城头,可以射杀攻上城头的敌兵,但是无法射杀城下和登梯攻城的敌兵。敌楼连墙堞高约8米,两侧开有带门扇的门洞,通向城墙头。

不过,敌楼的设计还是有些问题。其中轴线与墙体中轴线基本重合,前后面均突出城墙面,尺寸相当,大约0.8米。造成突出城墙的两侧只有一个防御垛口。如果敌楼前面突出城墙更多一些,侧面至少有两个可用垛口,对城墙面的防御功能则大大加强。

宋元池州古城开设7个门。

东门两个,正中的叫九华门。大概位于今池州市池阳路与东湖中路交汇处。距离清溪河大约100米。其东面30公里偏南是九华山,故名。

九华门的南面有个小东门,叫毓秀门。大概位于今池州市秋浦中路与东湖路交汇处。

南门两个,正南门叫阳葵门。大概位于今池州市长江路与翠微路的交汇处。

东南角的小南门叫通远门。大概位于今池州市翠柏南路与翠微东路交汇处的北端,面向城东南的齐山。通远门前的清溪河上有一座石桥,叫济川桥。

西城只有一门,叫秀山门,位于杏村西街(今杏村文化商业街)西段。遗址存留至今。

北城也有两门,正中的叫迎恩门。大概位于今天百牙中路与青阳路的交汇处。

偏东的小北门叫望京门。大概位于今天百牙中路北面市人民医院南2门处的十字路口。

古城东北面不远有一座小山,叫百牙山。由于百牙山南面有一个小湖(今百荷公园),因此池州古城的东北隅因湖成了凹角,即“∟”形。

廖永安的30艘中型战舰及30条魛鱼战船逆流而上,行走缓慢。距离池州城还有十里时,常遇春携陈德、吴祯率步军已经抵达池州九华门东面。

他们在清溪河东岸面对东门安营扎寨。

攻城前,常遇春观察了东门的地形。东门北侧约250米范围内有一大片河岸陆地,最宽处约150米。离城墙50米远的面积大约18700多平方米。

此处的河面很宽,约有100米。于是,他根据池州城墙的状况做了周密的计划。

常遇春把进攻点选在东门两边第一、第二座敌楼。云梯高度合适。以4部云梯并排靠上4个垛口,用3排24名弓箭手轮番射击封锁敌楼4个垛口。在敌楼左右以3排30名弓箭手轮番射击封锁城头的10个垛口,保护敌楼正面弓箭手的侧翼安全。弓箭手全部头戴兜鍪,身穿铠甲。每排都设置一堵移动式竹笆战墙。

攻城前一天的半夜,吴军从小东门(毓秀门)南侧清溪河较窄处架设好浮桥。凌晨,攻城大部队的8000将士过桥后沿河边行军到东门北侧的河岸集结。

辰时(早上7点)展开了进攻。

池州城池不算大,城墙也不高,但是万户洪元帅却是一个舍命的将领,指挥元军顽强抵抗。

由于吴军的蚁兵得到了有效掩护,均在垛口与元军展开激烈地搏斗。攻到巳时(9点),吴军蚁兵终于登上敌楼,随后杀出敌楼,从南北两侧杀下城梯,最后打开东门。河岸集结的大部队迅速冲进城里,分头杀向西城、南城及北城。

捉到元军洪元帅后,常遇春没有学朱元璋给俘虏松绑,直接说道:“我吴王红军威震江南,安富恤穷,再有须臾功夫,江南都是我们的。尔若归顺,吴王绝不亏待尔。”

洪帅骂道:“我堂堂朝廷万户元帅,岂能投靠尔等流寇草贼?”

常大元帅见对方不仅不降,居然骂他“流寇草贼”,火气上升,忘记了朱元璋不杀俘虏的规矩,怒斥道:“自古胜者为王败者寇。来人,把这个败寇拉出去斩了!”

活捉的将领魏寿、徐天麟等人,倒是没有受到伤害。常遇春占领池州后,得到粮食九千余石。

万户府达鲁花赤带领败军从西城秀山门撤出池州。他们经过城西的石拱桥越过白洋河、秋浦河,沿江岸乡道一直向西南逃到长江南岸的牛头山镇。那时已经到了下午。

此镇驻有元军的大批水师,其对面西北处的安庆城还是元臣余阙镇守。

牛头山距离池州秋浦河入江口约40公里水路。

傍晚,达鲁花赤引领数十艘中型战船顺江而下到达秋浦河入江口,打算入河到池州的城北码头上岸,乘吴王红军立足未稳,夺回池州。

已经到达池州的廖永安水师恰好占据了城北码头,此处离北面秋浦河入江口约有750米。设置在河口的探哨发现元军战船后,乘坐4桨小艇飞速返回码头报信。

此段秋浦河宽约100米。廖永安立刻下令30艘魛鱼舰分为两路在码头下游100米远的河边列阵埋伏,距离河心大约50米。每船有10名弓箭手、20个手刀兵。廖永安的指挥舰位于秋浦河东边队列的中间。

在秋浦河入江口,元军的中型战舰升帆借助北风,成三行向南逆行。由于天色渐暗,当驶进伏击水道大约100米后,才感觉两边好像有埋伏,可是为时已晚。

廖永安在指挥舰的旗杆挂上两盏蒙着红纱布的马灯,发出信号,命令两路同时进攻。两边的10浆伏舰马上顺流斜插向前,距离对方30来米时,无数火苗箭纷纷射向敌船,在灰暗的河面上空形成壮观的美景。

元军前锋十几艘船只的帆布均被箭火点着,燃烧起来。元军急急忙忙落帆、灭火,并划桨调转船头。后面的敌船见有埋伏火攻,大惊失色,急忙调头撤退。

这时,吴军的30艘魛鱼舰已经靠近着火的敌船,手刀兵踊跃冲上敌船,奋力拼杀。一些元军士兵纷纷跳水逃命。最后,十余艘敌舰和一批元兵被吴王红军俘获。至此,吴王水师的正规中型战舰达到50多艘。可以运兵13000多人。

占领、巩固了滨江城池州,在应天府(今南京)的上游南岸和太平府构成两道重要的江城屏藩。其下游则有常熟、江阴、镇江三座江防翼城,吴王的行省王城基本上可以高枕无忧。

捷报送到应天,朱元璋喜不自禁,对马夫人说道:“常遇春、廖永安不负我望,没看错他们。”。

常遇春虽然杀了俘虏洪元帅及亲随,因屡建战功,吴王非常器重他,没有责怪。擢升其部将吴祯为天兴翼副元帅,调到江阴,协助吴良镇守。

朱元璋很注意把有亲属关系、老乡关系或好友关系的将领搭配在一起。

再说常遇春,自从采石矶一战成名,逐渐滋生了骄傲的意识。这次攻占池州后,他对左右说道:“给我十万兵,可以横扫天下。”后来留下一个外号——常十万。

1357年十月甲申(十四)日,吴王朱元璋在镇江大通江(今金山湖)检阅水师。随后命令在横涧山降附的元帅缪大亨攻打扬州。

上古先秦的扬州是中国九州(雍州、冀州、兖州、豫州、徐州、青州、梁州、荆州、扬州)之一,属于大区州。

《尚书·禹贡》云:“淮海惟扬州”。

《周礼·夏官·职方氏》云:“东南曰扬州”。其范围基本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和安徽南部。

春秋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在今扬州市东南筑邗(音:含)城,作屯兵之所。

周显王(姬扁)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邗城属楚国。周慎靓王(姬定)二年(公元前319年),楚怀王在此修葺城垣,并改邗城为广陵邑。

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在广陵邑设置广陵县。

汉高祖(刘邦)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改荆国为吴国,封刘濞为吴王,国都设于广陵县。

汉景帝(刘启)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刘濞举兵反叛朝廷被杀,景帝改吴国为江都国,封刘非为江都王,广陵县属之并为国都。

东晋元帝(司马睿)初年,广陵县成为侨置北方难民的青州治所。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八年(412年),东晋收复青州旧地,在东阳城(今山东省益都县北)复置青州,广陵改为南青州。

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撤南青州并入南兖州。

南朝陈宣帝(陈顼)太建十一年(579年),南兖州进入北朝,改名吴州,置总管刺史。广陵县随广陵郡先后属之。

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年),废广陵郡存吴州。

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为扬州,置扬州总管府。其治所设在丹阳(今江苏丹阳市),广陵县属之。开皇十八年(598年),广陵县改称邗江。

隋炀帝(杨广)大业元年(605年),改邗江为江阳县。大业三年(607年),改扬州为江都郡,治所位于江阳县。即郡、县治所同城,都在今日的扬州市区。

唐朝初期,江阳县又变为江都县。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改江都郡为广陵郡。

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广陵郡复改扬州。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记载:唐朝的扬州,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记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1),次东大明桥(2);入西水门有九曲桥(3),次东正当桥(4)、帅牙桥(5);南门,有下马桥(6),又东作坊桥(7);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8),次南桥(9);又南阿师桥(10)、周家桥(11)、小市桥(12)、广济桥(13)、新桥(14)、开明桥(15)、顾家桥(16)、通泗桥(17)、太平桥(18)、利园桥(19);出南水门有万岁桥(20)、青园桥(21),自驿桥(22)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23);次东水门东出有山光桥(24)。

又自衙门下马桥直南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九桥”,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桥之数,皆在今州城西门之外。

唐文宗(李昂)太和七年(833年),30岁的唐朝诗人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这段时间,杜牧居住在扬州,对繁华的扬州颇有感慨,写下赞诗《扬州三首》。

其一

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

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骏马宜闲出,千金好暗游。

喧阗醉年少,半脱紫茸裘。

其二

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

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

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

处处皆华表,淮王奈却回。

其三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

柂轴诚为壮,豪华不可名。

自是荒淫罪,何妨作帝京。

唐朝时,扬州中心(文昌阁)西北方蜀冈上建有子城,冈下有罗城,故曰“两重城”。

子城在蜀岗上,称作衙城,为官衙聚集之地。罗城在蜀岗下的东南,又称“大城”,是住宅区和商业区,始建于唐代中晚期。其南门还建有瓮城。其遗址位于现在扬州的瘦西湖风景区。

宋太宗(赵匡义)淳化四年(993年),分全国为十道行政建制,扬州属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把全国分为15路行政建制,扬州属淮南路。

宋神宗(赵顼)熙宁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扬州属淮南东路。

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赵构以扬州为“行在”(即行宫)。随后提拔扬州知州事吕颐浩兼户部侍郎,不久升为户部尚书。次年十月,他下诏命令“扬州浚隍修城”,由吕颐浩主持修建。于是,按照都城形制采用大砖砌筑,史称“宋大城”。

扬州宋城基本为南北向长方形,东西长约2400米,南北长约3250米。

贯穿东西的大街,东头起于今日东关街东端的宋大城东门遗址的重建东门,西到今扬州来鹤桥东面约94米处的宋大城西门遗址。

贯穿南北的大街,南自今日南门码头古运河北岸的南通路与渡江路交汇处的南端起,北至万福西路与史可法路交汇处的北端(今漕河南岸风光带)。

城墙基础宽13.5米,城台宽约9米,墙高约13米。开四门。

东门康海门,寓意面向东方宽阔的大海。

南门安江门,寓意安定南面的长江。

西门通泗门,表明(因京杭运河)可通达山东济宁泗河。

北门迎恩门,表示承接北方宋陵祖宗之恩泽。

其东门为拱券形,出门直走约156米是东关古渡码头。

东门城楼为抬梁式大木构架,内有6条大梁、12根金柱①,形成5个开间。前后两面各有6根檐柱,重檐九脊歇山顶。八个檐角飞翘,宛如大鹏展翅。

大城竣工后,“壮丽压长淮,形胜绝东南”。

出四门乘船,北上可依次到达高邮、宝应、淮安、泗阳、宿迁、邳州、徐州等运河沿线城镇。

扬州城连通南面长江的大运河约15公里,南下过江可达镇江、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嘉兴、杭州。

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1129年),赵构南渡后,江都县析出广陵县,扬州增辖广陵、泰兴2县。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置扬州大都督府。次年,改为扬州路,设置总管府。辖真州(今江苏仪征市)、泰州、通州(今江苏南通市通州区)、滁州、崇明州(今上海市崇明县)5州,并直辖江都、泰兴2县。

当时,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忽必烈将南宋的大半江山纳入掌中,于是在南宋精华地区设立江淮等路行中书省(简称江淮行省),统辖两淮(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治所设于扬州,故江淮行省又称扬州行省。后来的元廷撤销江淮行省,分设河南江北行省和江浙行省。

吴王军兵临扬州时,扬州的守军是义兵(民兵)青军,为首的元帅叫张明鉴。

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时,张明鉴在淮西含山县聚众起事,以青布为军旗,头裹青巾,故名青军。百姓称之“一片瓦”。

张明鉴生性残暴。其乡党大将张监骁勇,善用长枪,枪长一丈二(约3.8米)。士兵纷纷效仿,使用长枪,因而号为“长枪军”。这支队伍说是起义造反,实为土匪强盗。在张明鉴、张监的带领下,专做攻城抢劫掠夺之事,不分官民。

含山与其正东的和州只有24公里,由于当时是朱元璋在镇守,张明鉴不敢冒犯。他们掠夺了含山县后就弃之不要,接着进犯北面偏东42公里的全椒县,攻占劫掠之后又转向东北方直线距离60公里的**县。吃完**县也抛弃不管,跟着进犯抢劫其东北直线距离36公里的天长县。吃光了天长县,张明鉴看上了西南方约51公里远的扬州城,于是进军扬州。

当时,元廷镇南王(螭钮金印藩王)孛罗不花(有写“博啰布哈”)镇守扬州。张明鉴不是孛罗不花的对手,攻打扬州不克。镇南王借机招降这支青军,想借其对付其他起义军。不料,引狼入室。张明鉴没有政治目的,“有奶就是娘”,顺水推舟答应了。接着,镇南王孛罗不花封张明鉴为濠州、泗州义兵(民兵)元帅,驻扎扬州,分屯守御。

1356年三月,扬州发生饥荒。

张明鉴又不安分,别有用心地对镇南王说:“朝廷远隔千里,以后事势不可知。今城中粮乏,众人无所托命,殿下是世祖之孙,当坐大位,为我辈之主。当今宜出兵南攻,以通粮道,解救饥窘。不然,人心必变,祸将不测。”

镇南王孛罗不花仰天流泪,悲哀地反驳道:“你不知大义。如听你言,我有何面目见世祖于宗庙?”

说完令张明鉴退下。张明鉴等人不从,鼓噪而起,把孛罗不花及所部赶出了扬州。后来,孛罗不花到了淮安。不久,淮安城被赵均用的红军攻破,镇南王孛罗不花被杀死。

张明鉴独占扬州城后,却不敢南下渡江攻打吴王的镇江,又未北上攻城就食。第二年,扬州城内的粮食越来越少,于是将领们不再发粮给士兵,并放话:你们去杀人吃。

两万青衣兵转眼成了饿狼,开始到街上抓人回营宰杀、烹煮,先是抓儿童和女子,因为他们肉嫩。消息传开,万人空巷,家家闭户。饥肠辘辘的青衣兵就挨家挨户破门抓人。转眼之间,扬州城变为食人城。最后,剩余的粮食吃完,张明鉴及其将领也纷纷抓人烹肉来吃。

吴王将领缪大亨听说这个消息后,告诉了朱元璋,建议攻打扬州。当缪大亨攻打扬州几日后,张明鉴深感力不能支,继续抵挡必将全军覆没,于是率部出城投降。缪大亨清点人马,还有一万多人。但是进城一查看,24万户的扬州城已是一座死城,没有看见一个居民。

战报送到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通知缪大亨把青军将校的妻子儿女送到金陵城,发粮救济。主要目的是作为人质,以便控制这些敢吃人的大小降将,以防不测。

随后,吴王把扬州路改为淮海府,任命李德成为知府。并设置淮海翼元帅府,调院判耿再成、元帅张德林镇守。

李知府上任后,按照户籍走遍全城,最后在接近东南角的何园(今犹在)附近一条小巷发现幸运存活的18户人家。从此,此巷叫作十八家巷,至今尚存。

李德成对下属愤世疾邪道:“这个张明鉴,宜千刀万剐!”随后,写了一份诛杀张明鉴的奏章呈送朱元璋。

由于吴王不杀俘虏的政策,缪大亨不敢擅自诛杀张明鉴,把他单独押到应天府交给了朱元璋。对于这个恶魔,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朱元璋准奏,破例下令,将张明鉴游街示众,然后砍头,曝尸三天。并在江南行省所辖全部城镇张贴此事公告,彰显吴王抚民惜民之心。

注释:

①金柱:建筑学名词。建筑物的檐柱以内,除了处在建筑物中轴线上的柱子,其余都叫“金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