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元末翘楚朱元璋 > 第二十章 耿炳文护长兴击溃周军 朱元

第二十章 耿炳文护长兴击溃周军 朱元璋大手笔多处开战(6页)

1357年三月甲午(二十)日,“宋国”东路军元帅毛贵亲自率部攻打元廷腹地益都路城(今山东青州市)。益都守将益王(兽钮金印藩王、正一品)买努战败后逃遁,毛贵红军占领了益都。

丁酉(二十三)日,毛贵打探到益都西北直线距离84公里的济南路滨州城(今山东滨州市)防守薄弱,于是北上进攻,很快攻克。

四月丙午日,监察御史五十九(人名)上朝后向元顺帝建言:“今京师周围,虽设二十四营,军卒疲弱,素不训练,诚为虚设,倘有不测,良(甚)可寒心。宜速选择骁勇精锐,卫护大驾,镇守京师,实当今奠安之根本、固坚人心之急务。况武备莫重于兵,而养兵莫先于食。今朝廷拨降钞锭,措置农具,命总兵官于河南克复州郡,且耕且战,甚合寓兵于农之意。为今之计,宜权命总兵官,于军官内选拔能够抚安军民者,授以路、府、州县之官职,使农事有成,军民得所,则扰民之害益除,而匮乏之忧亦释矣。”

元顺帝认为此言很好,于是采纳。

四月乙卯日,“宋国”毛贵所部攻克益都路的莒州(今山东莒县)。

四月辛酉日,为了加强元军的指挥力量,元顺帝下诏:加封达实巴图尔为太尉(正一品),任四川行省左丞相。

再说朱元璋派遣耿炳文攻占了长兴城,无疑对其东南不到25公里的湖州形成严重威胁,周王张士诚不肯善罢甘休。

1357年五月乙亥朔日(初一),张士诚调遣领兵元帅严再兴率部进攻吴王的长安州(今长兴县),令左丞(正二品)潘原明监军。他们到达长兴城南,通过距离南门7里(今4公里)一条小河的上新桥(今长兴县长桥处)后,就在河边安营扎寨。

按照朱元璋的吩咐,长安州总兵元帅耿炳文一直严密监视湖州,他的探子经常进出湖州城。当天得知张士诚的军队驻扎在上新桥附近,心想:与其被动防守,不如主动出击。他决定兵分两路夹击严再兴的部队。

第二天清晨,耿炳文留右副元帅李景元守城,与左副元帅刘成带兵出了南门,走到不远的三叉路口,刘成带领一支人马踏上东面的岔道,加速前进,从东边的村道南下到河边,再沿着河岸向西直插敌军的东侧。耿炳文率领一支人马不慌不忙地沿着驿道一路向南走,以便到达目的地进攻时,刘成也能赶到。

严再兴、潘原明没有想到耿炳文会出城7里主动出击,戒备松弛。昨夜已经通知休息半天,下午做好攻城准备,第三日上午攻城。当耿炳文的大军杀到大营门口时,有的士兵还在睡懒觉。严再兴匆忙上马迎战,和耿炳文打了几个回合,不分胜负。

这时,刘成已经赶到。他命数个士兵用带绳的爪勾拉倒了东面的一段围栏,然后跃马跨过栅栏率先杀进敌军的大营,红军战士紧随着蜂拥而上,很快就夺取了全营。守营的左丞潘原明急中生智,牵着一匹马偷偷地溜出后门,过桥逃跑了。

后来,潘原明镇守杭州路城,让朱文忠捡了一个大便宜。

无数败兵涌出大营大门后,严再兴才发现大营被夺,无心恋战,落荒而逃。耿炳文、刘成两部共杀死周军一百多人,活捉敌兵数百人。

五月初,元顺帝命令枢密院知院(从一品)布兰奚率兵讨伐山东红军毛贵所部。但是未能收复失地。

五月戊寅日(初四),中书省平章政事(从一品)齐拉衮特穆尔带领大军收复了一支北方起义军攻占的腹地广平路城(今邯郸市永年区)、真定路城(今河北正定县)等三十余城。

五月己卯日(初五),朱元璋命令江淮(镇江)分枢密院副使张鉴、佥院何文政率兵过江攻打淮东“周国”的泰兴。

扬州路泰兴县(今属江苏)位于长江拐弯南流一段的东岸,离江12公里。与南面的阴沙(今靖江市)直线距离27公里。与其西北的扬州路东大门江都县(今扬州市江都区)相距路程57公里。而江都城离扬州只有13公里。

占领了泰兴城则有了攻打扬州大门的跳板和最近的后勤供给基地,并可与镇江对扬州形成水陆合围。镇江与正北的扬州隔江相望,过江有京杭大运河相通,直线距离21公里。

周王张士诚闻讯吴王红军攻打泰兴,急忙派遣将领杨文德带兵从“周国”如皋县西驰救援。

不料,朱元璋早已安排领兵元帅徐大兴、张斌率部待命阴沙。他们得到探报后,立刻北上,在泰兴以东的黄桥镇埋伏,袭击了这支救援军队,活捉了杨文德。随后,参与攻打泰兴。四路合围,仅仅一天时间就占领了泰兴。这是一场出人意料的围点打援、再协力攻占据点。

领兵元帅徐大兴,何人也?就是当年朱元璋做探子兵时的百夫长。

周王张士诚听到战况后,悲叹道:“朱元璋野心勃勃。我迁都江南,江北的城池恐怕都要被他夺去了。”

在江南,朱元璋造“飞楼”攻克宁国路宣州及四县城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附近的州县。甚至出现这样的说法:城头上的人,谁要看了飞楼的箭窗,神箭马上就飞出来,刺进他的眼睛。元朝一些文臣武将认为,只要飞楼攻城,死亡很快就会落到守军的头上。

五月辛巳日(初七),朱元璋命令中翼统军大元帅常遇春携元帅王敬祖、太平府兴国翼元帅赵忠进军皖南铜陵。随行参战的有镇抚吴禎。

铜陵县(今属安徽)隶属池州路(今安徽池州市),位于长江东岸,离下游的太平府(今当涂县)直线距离93公里,距上游的江滨城池州直线距离45公里。

识时务者为俊杰。守城的元朝文臣县尹(上县、从六品)罗德泰和汉人武将万户(从三品)程辉不想作无谓的抵抗、牺牲,使生灵涂炭,联名写信递交常遇春,表示归降。铜陵不战而得。

壬午日(初八),常遇春率部进驻铜陵。

自从攻克易守难攻的宁国路宣州城,吴军威名远扬,一些元朝的汉人文官也不想再为朝廷卖命。

池州路总管府的总管(下路,从三品)陶起祖主动跑到铜陵投诚。他对常遇春说:“池州城的兵力不多,且弱,易取。”

池州城是池州路的治所,是座大城,没有得到吴王的同意,常遇春不敢擅自攻打。

1357年五月丙申(二十二)日,统军大元帅常遇春命令元帅王敬祖、赵忠带领所部先攻打池州路的青阳县,调拨了100名骑兵给他使用。

青阳位于池州西面直线距离36公里,已经被“天完国”红巾军占领。守将是当初在巢湖变卦不随朱元璋而投靠“天完国”的“巢湖水雄双刀赵”赵普胜。

青阳西门前有一条发源于九华山的河流,叫青通河,西城前的一段最窄处大约26米宽。南北和东面是人工护城河。城池基本为正方形,周长

2900多米。城北今日的“老河埂”就是昔日的北城濠岸。

“双刀赵”没有把朱元璋的年轻将领放在眼里,出城迎战,不料来者王敬祖并未与他单独拼杀,采取了骑兵冲阵、步兵掩杀的战术。王敬祖带领100名骑兵冲进赵普胜的方阵乱杀,造成方阵混乱,随后的步兵则像潮水一样奔腾而来,势不可挡。元帅赵忠则率部从侧翼掩杀其尾部。

赵普胜防不胜防,其部人马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四散逃窜。赵忠乘机带队尾随逃回城的败兵过河冲进了青阳西门。在阵中抵抗吴王红军的赵普胜见大势已去,只好下令“撤退”,冲出乱阵落荒而逃。

赵普胜过江逃到北岸“天完国”的枞阳县(今属安徽铜陵市)水寨后,对下属将领发誓道:“我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他哪里想到,后来为报此仇把事做绝,反而害了自己的性命。

1353年时,“天完国”都城蕲水(今湖北浠水县)被元军攻陷,徐寿辉红巾军被击溃,赵普胜兵败退回巢湖结寨自保。

1355年,倪文俊重振雄风,“天完国”迁都到汉阳。巢湖彭祖家水寨的赵普胜未随朱元璋,投奔了陈友谅,随后进驻枞阳县建立水寨,再取安庆。

后来过江占领了小城青阳,却未能攻下西面的池州城,处于被东面泾县、西面池州、北面铜陵的包围之中。即使这次不败,青阳迟早都守不住。元军没有攻打他,不料吴军对他却不客气。

五月下旬,朱元璋还剑指苏南,命令行枢密院判官、秦淮翼统军元帅俞通海攻占太湖马迹山。俞通海携将领赵戫带领水师乘坐魛鱼舰从长兴水寨出发,进入浩瀚的湖面,直奔太湖北部马迹山。

隋朝时,太湖三分,隶属湖州、苏州、常州三郡,马迹山一带归属常州。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常州才子许必胜科场扬名,是毗陵(今常州市)考取的第一名探花郎。于是马迹山被赐名迎春乡,属毗陵府武进县管辖,但岛名仍叫“马迹山”。

马迹山的东北部,平面形如马头。东南部略为三角形,像两条并排的兽腿。西南部北宽向南渐窄,像奔兽的后腿。现在修建的环山东路和环山西路已经把整个马迹山的轮廓勾勒出来,但是背部高隆,且西部无突出水面的较长地形比作马尾。观看其平面图,与其说是像一匹腾空的骏马,不如说更像一头正在站立起来的熊。

马迹山简称马山,春秋战国时称夫椒山,雄踞太湖的西北部,曾是太湖的第二大岛屿,现在已与陆地雪堰镇南面的半岛相连,设置了马山镇。其东北方约20公里的太湖岸边是无锡城。

吴军如果占据了马迹山,此地则变成无锡城背后的一把尖刀。张士诚接到探报后,心急如焚,急忙命令大将吕珍从太湖东边的山西湾发兵,西进拦截。此时,东南风一阵阵吹拂。吕珍的水师大船升起大帆,乘风破浪,疾驰湖心,气势汹汹地挡住了俞通海的水军。诸将看见形势不妙,有些恐慌,打算调头撤退。

俞通海严厉制止道:“不可!敌众我寡,撤退更加危险,势必被动挨打。不如正面迎战!”

随即身先士卒,命令自己的帅船迎头而上。前甲板设置了一排移动式战墙,后面是5排身穿盔甲的弓箭手。

当进入30米距离,双方频频放箭。一支流箭射中俞通海的右眼下方,血流不止。包扎后,俞通海叫人脱下自己的盔甲,命令一个体型相当的随从穿上,代替自己站立甲板持剑督战。下属各船将领纷纷指挥士兵放箭,俞通海的水师越战越勇。狭路相逢勇者胜,吕珍看见没有胜算的把握,于是下令撤退。

俞通海的士气大振,乘风破浪赶到马迹山,登岸后杀进张士诚部队的小营寨。其将领钮津等人见寡不敌众,又不想战死,于是缴械投降。

1357年六月甲辰是朔日(初一)。庚申(十七)日,朱元璋命令常州府分枢密院判官赵继祖、元帅郭天禄携镇抚吴良攻取江阴州。调拨了120名短弓手给他们使用。

江阴与常州直线距离30公里。江阴古城,始建于南朝梁敬帝(萧方智)绍泰元年(555年),官府在此地筑土城,围地600余亩。古代,凡山之北、水之南称“阴”,故将此地叫作江阴,设江阴郡。

陈武帝(陈霸先)夺权灭梁后,以江阴郡建江阴国,让萧方智做个国王。南唐时,江阴县升为江阴军,为军城。此“军”相当于

“州”。

北宋时加固城防,在西北区增建内城(子城)。有4门:东门称新津门,南门称观风门,西门称望京门,北门称澄江门。

江阴城周长大约6200米,背江面南。南宋时外城有门5座。东门叫春晖门、南门叫朝宗门(此名至今尚存)、西门叫天庆门、北门叫爱日门、东北偏门叫建寅门。

西城外以连通长江的京杭运河的分支锡澄运河为天堑,在南、北城及东城外则是挖沟引入运河水形成护城濠。东面和北面的护城河至今尚存。南面的护城河还残存南门(朝宗门)以东一段。

南唐时,为了护卫江阴,在江阴西南面10公里的秦望山砌筑一座城堡,名“舰浦”,即舰船停靠之地。又叫夏城。在夏城东南还砌筑了一座城堡,名叫“石牌”。两堡互为犄角之势。

秦望山位于江阴城西南一段锡澄运河的西面,离城直线距离10公里,海拔189.3米。从此处运河一个点开挖出两条水渠,分南北把长条形秦望山团团围住。

明嘉靖《江阴县志》记载:“秦望山在县西南二十里,〈风土记〉云:‘本名峨耳山,昔秦始皇登山四顾,因号秦望山’”。

山的南麓有一条古道,叫秦望路。至今还在。

秦望山驻扎了张士诚一支三千兵马的军队,他们发现吴军前锋后,离开山寨过渠进行阻击。当时,成三行行军的赵继祖与郭天禄迅速拉开,左右两行部队形成大鹏展翅,奋勇拼杀,周军没有占到便宜。

双方激战到一半,天不作美,突然挂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这些周军将士养尊处优较长时间,适应不了风雨中作战,马上撤退,妄图逃回山寨。赵继祖指挥吴军将士冒雨追击,一路杀进山寨,消灭了这支周军,占据了秦望山。

当晚在山寨吃饭时,赵继祖对郭天禄、吴良等说道:“他们若不下山拦吾,吾岂知此处有兵?攻城时若从背后袭吾,则吃大亏也。”

翌日清晨,阳光灿烂,吴军兵临江阴西门。天庆门前的运河宽约50米,河上有桥,对着城门。按照朱元璋的嘱咐,赵继祖采用了朱氏攻城新战术。此地也不用架桥,乘着黑夜悄悄把10辆云梯车推过河,把战墙安置好,短弓队跟着进入阵地隐蔽。

天色蒙蒙亮时,连成一排的云梯就靠上了西门城墙的垛口。当天色基本明亮,赵继祖就下令发起进攻。在接连不断的箭雨压制下,守军的弓箭手无法射杀“蚁兵”,虽然没有飞楼的助攻,步兵还是很快就登上城头,攻下了江阴。

随后,朱元璋晋升吴良为管军总管,镇守江阴。后来在江阴设置卫亲军指挥使司,晋升吴良为指挥使。

吴良镇守江阴十年,治理江阴卓有成效。史书评价曰:“良(吴良)雄伟、刚直,仁恕、简约,声色、货利,一无所好。训将练兵常如寇(战时)。至暇(空余)则延(招请)儒生,讲论经史;新(兴)学宫,立社学(村学);大开屯田,均徭(平均徭役)省赋(减少赋税)。在境(江阴)十年,封疆宴然(安乐)。太祖(朱元璋)常曰:吴良之功,车马、珠玉不足旌(表彰)其劳也。”

吴良,(1323—1381年),安丰路濠州定远县(今安徽滁州市定远)人。朱元璋闯天下24骑之一,明朝开国功臣。

1353年,朱元璋回乡招兵,应招入伍。

1354年正月,随镇抚朱元璋攻打横涧山元廷黄军,始任帐前先锋。二月,随朱元璋夺取定远后,担任千夫长。

1354年七月,随朱元璋攻占滁州后,晋升镇抚。十二月,随总管朱元璋参加**保卫战,取得胜利。

1355年二月,随总兵朱元璋参加和州保卫战。

1355年六月,随左副元帅朱元璋渡江攻占当涂县采石矶和太平路城(今当涂县)。随后参加了太平府保卫战。

1356年三月,随左副元帅朱元璋、总管汤和攻占集庆路城(今南京)。接着,随汤和协同徐达等攻占镇江路城。

1356年七月,随统军元帅汤和协同徐达部队攻打常州,攻打二十多天未能攻克。次年三月,随汤和协同徐达、常遇春、胡大海、廖永安、俞通海五支部队攻克常州。

1357年六月,随常州府分枢密院判官赵继祖、元帅郭天禄先消灭江阴秦望山“夏城”驻军,随后攻取江阴。接着升管军总管,镇守江阴。后来晋升江阴卫亲军指挥使(正三品)。

明朝开国后,洪武三年(1370),吴良升任大都督府同知都督(从一品),封江阴侯,获赐世袭铁券凭证,岁禄一千五百石。

洪武十四年(1381年),病逝于青州。终年58岁。

大明皇帝朱元璋追封其为江国公(元廷爵位正二品),赐谥号“襄烈”。

再说自从1356年三月朱氏红军攻占集庆路(今南京),直到1357年六月,吴王朱元璋采取步步为营的战略获得巨大成功。先后占领镇江路、常州路、广德路、宁国路以及池州路和所辖各县。长江以南,东到江阴、长兴、西到铜陵、青阳,已经连成一片。

1357年六月,刘福通急于消灭蒙元朝廷,命令三路大军北上进攻元朝的腹地及都城。

中路军右翼元帅关先生、副帅沙刘二、破头潘进攻朝廷腹里晋宁路(治所今山西临汾市,辖1府9州加6县)、冀宁路(治所今山西太原市,辖14州加10县),占领后再由朔州(今山西朔州市)攻蒙元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

西路军元帅白不信、副帅李喜喜进取关中(今陕西省中部)。

东路军元帅毛贵自山东进攻元大都(今北京)。大有一举捣毁元朝龙庭的势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