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元末翘楚朱元璋 > 第十九章 攻宁国遇强敌两帅受挫 造飞

第十九章 攻宁国遇强敌两帅受挫 造飞楼朱吴王智克宣州(10页)

1357年三月中旬的一天,中翼统军大元帅常遇春携统军元帅唐胜宗、右副元帅陈德,领兵元帅徐达携左翼左副元帅赵德胜、镇抚丁德兴等奉命协同攻打“周国”宁国路治所宣州城(今安徽宣城市)。随行的还有镇抚吴良、吴禎等。

中翼管军总管桑世杰留守马驮沙(阴沙)。

宁国路长枪元帅谢国玺袭击广兴府(今广德县)时成了吴王将领的手下败将,心有余悸,弃城而走。元臣拜布哈、杨仲英、万户府元帅朱亮祖及百户朱文贵闭城坚守。

宣州城面积不大,但是墙高坚固,“周国”守军有五万余人,其中弓箭手就有一万。

北宋南唐时期,宣州因地处“陪京之南,制天险之津梁,据三楚之襟带,境环千里,邑聚万民”。南唐后主李煜为了防御宋太祖赵匡胤南下进犯,令宣州刺史林仁肇重建新城。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三月,新城筑成,东临水阳江西面的一条支流。这条支流由南至北,叫宛溪河,平均宽度约为38米。流经东门处也有25米,成为城东护城河。

宛溪河流入水阳江的下游有一条小支流,叫道叉河,由西南至东北流入宛溪河。由于这条小支流最窄处不到10米,不宜作为宣州路北城的护城河,刺史林仁肇便命令驻军2000多士兵和百姓在今日西头湾南路北侧,由西向东挖了一条壕沟与宛溪河水连通,作为城北护城河。宽约10丈(31.7米),深约2丈(6.3米)。西端沿着道叉河东侧向南开挖,便为城西护城河。今日古城西北的大坝塘路就是西北护城河与道叉河的分界。

他还命令军民在城南开挖一条壕沟,连接城西护城河,宽约10丈,深2丈,从今日鳌峰公园龙首塔南面的宛溪河引入河水,再由城北护城河流进宛溪河。

由于城西人工河略为弧形向西凸,而城东的宛溪河成弧形东凸,城墙临河而筑,东西均为弧形,城池形似乌龟。因此百姓把宣城叫作“乌龟城”。

宣州城墙周长9里6步①(约合5031米)。高度连女儿墙约2.7丈(约8.55米)。

东城墙长约1875米。北头约位于今日宣城区西头湾南路与澄江北路交汇处,南端约位于今日鳌峰公园龙首塔东南面。

南城墙长约975米。东接东墙南端,西到陵西路与梅溪路交汇处东侧。

西城墙长约1605米。南接南城墙西端,北到今日穆斯林宾馆正西状元府路西侧。

北城墙长约687米。西接西城墙北端,东连东城墙的北头。

城墙离护城河6丈(19米)左右。

宣州宋城开有八个城门,均有城楼。元代继续使用,只是进行了加固维修。

东门叫安定门,位于今日宣城区中山中路东头、济川桥西。

东南门叫齐云门,约位于今日宣城区龙首路略过龙首塔一带。

南门叫定寇门,约位于今日宣城市委老干部局一带。

西南门叫平寇门,约位于鳌峰西路与陵西路交汇处东侧一带。

西门叫太平门,约位于今日宣城区中山西路与敬亭路交汇处的东侧。

西北门叫集英门,约位于今日宣城区穆斯林宾馆西北侧的状元北路处。

北门叫宁化门,约位于今日宣城区锦城北路与西头湾南路交汇处南侧。

东北门叫胜敌门,约位于今日宣城区朱衣巷北端与澄江北路交汇处。

北门、西门和南门的护城河上各建有一座木桥,供官民出行。由东门出城,则需摆渡过河。从此,宣州城规模未变,再未重新扩建。

宣州守臣得知吴军前来攻打,便先把北门和西门的木桥用6尺(1.9米)高的原木栅栏封闭了。当吴军到达城北时,他们把南门的木桥也封闭了。每天都有弓箭手在城门上值守。有人上桥,他们就放箭射杀。

常遇春、徐达选择西门和南门作为进攻点。他们本来准备架设浮桥过河的,看见木桥未毁,省了一份心。做好攻城准备后,他们先派工事兵在夜晚把木桥的栅栏拆除,黎明前把云梯车推过桥,攻城的“蚁兵”小队和负责掩护的弓箭手同时进入阵地。天一亮,常遇春和徐达所部同时发起进攻。

城池防御,每个垛口布置两名弓箭手轮流放箭,平均十秒至少一箭。连续放箭,一分钟至少6箭。

两部云梯间隔约10米,中间有6个垛口。云梯两边各有2个垛口出箭,对登梯的蚁兵构成钳形攻势。排头蚁兵每十秒至少要承受4箭的攻击,每分钟要承受24箭的攻击。虽然可以手持盾牌,但是顾得了左侧,顾不了右侧;顾了右侧,又顾不了左侧。若攻城方只压住3个垛口的弓箭兵,蚁兵依然凶多吉少。

当初,元军围攻濠州时,一些红军也是这样对付蚁兵的。

南城墙长约975米,约有650个垛口,周军在每个垛口安排了4个弓箭兵,分两组,轮换防守。还布置了4个长矛兵、两个大刀兵。整个南城墙头共有6500士兵。平均每平方米有两个人。他们有的坐在城台后缘女儿墙上,有的坐在台面靠着女儿墙,把整条后墙都占满了。一些长矛兵干脆坐在中间台面上休息,以逸待劳。

西城头每个垛口也是4名弓箭手、4个长矛兵和两个大刀兵防守。

常遇春、徐达所部各使用了10部云梯,攻到酉时(5点),也没有一个人攻上城头,每部云梯下都堆集了几十具蚁兵的尸体,4个小时死伤近

2000人。攻打南门的徐达沮丧地下令收兵。西面的常遇春也无奈地收兵。

徐达、常遇春接连攻打了三天都没有攻下宣州城,已经死伤6000多人。最后,常遇春不幸中了流箭负伤。

吴王听闻后遂命太平府院判花云率5000兵前往支援。为了节省时间,花云率部出东门南下,跨过姑溪河后沿着乡道行军。过了永宁村后进入青山山区。

他们沿着青山西麓前行,花云带领前锋部队到达第一个东西向山谷的谷口时,道路被从山坡绵延而下的原木栅栏拦住,原有一个栅栏竹笆门已经关闭。前面还横卧两块大石头。花云叫士兵上前搬开石头、撬开竹笆门时,从山谷南面山坡小树林里射出十来支短箭,射伤几个士兵。花云马上命令部队散开到乡路西面田地成排列阵。这时,从山谷里杀出一支几百人的土匪部队。花云只好率部奋战,他挥舞环子枪,杀死数名匪徒,双方士卒均有伤亡。

土匪头领见吴军个个英勇无畏,不敢恋战,吹了一声口哨,众匪迅速撤回山谷。花云已知山坡上有弓箭手,没有下令追杀。但是进退不得。花云于是令部队后退50丈(约158米)安营扎寨,同时命一个百夫长率手刀队马上抢占山谷北面的山头,掩护一支50人的短弓队占据北坡,封锁谷口。手刀队从西北面慢慢爬上去,没有遇到阻击。他们加快速度爬到靠近谷口的山顶,望见对面山坡小树林有十来个人影。

接到情报后,花云派遣50个手刀兵持盾牌爬上南坡,赶跑了土匪的弓箭手。然后命令一支50人的短弓队上山占据南坡。次日,大部队再次通过谷口时,土匪不死心,又想杀出来。结果被两面山坡上的吴军短弓队射死射伤数十人,这才乖乖撤回山里。

部队前锋走了两里路,通过一条山涧,沿山脚转向南行时,突然从东面山坡抛下一些滚木雷石,砸伤不少士兵。部队被迫停止行军。花云只好派遣一支手刀队和一支短弓队悄悄爬上山涧的西坡山头,再越过山涧到东山头,从上而下歼灭了这股土匪。这一仗花费了一个时辰。

花云部队又走了三里路,接近青山河的一条支流,距离一百来米,然后沿着山脚乡道转弯东行,准备在前面两里处过河。不料经过青山南面一个谷口时,从山坡上冲下一大批土匪,山谷里也冲出一批土匪,共有数百人。双方展开激烈的拼杀。吴军毕竟数量多,前锋有一千人,又经过训练,最后把这些土匪击溃。

他们过河离开青山,沿乡道走了约30里到达水阳江北岸的黄池村。宿营时,吴王派来信使,通知花云不必增援常遇春,返回太平府,确保太平府的安全。

朱元璋命令花云支援宣州的常遇春,只因一时想到他离宣州近,事后冷静一想:花云离开太平府,那里必然空虚,如果有敌军突然前来攻打,太平难保!太平府丢失,那应天府就危险了!故而改变初衷。

再说周王张士诚听闻吴军围攻他的宣州,又从浙江调兵翻越天目山,打算绕过广德城前来援助。

中翼统军元帅唐胜宗按照作战计划,事先已经率部进驻狮桥村(今中溪镇),做好了打阻击战的准备。

狮桥村位于天目山区三条乡道交叉口的西面乡道,即可扼制东北方由安吉经丰城、杭垓而来的援军,也可防范西南方由临安经于潜、横路头前来的敌兵。最后,唐胜宗凭借险要地形扼守,击退了周国的援兵。

三月下旬,朱元璋得知花云已经返回太平府,便带上宋思颜、冯国用、胡大海经太平、芜湖前往宣州。朱元璋首先慰问了常元帅,随后前往城西、城南查看战场,了解了城高、城宽、河深、河宽、城与河的距离以及地面的硬度等情况,然后登上城南梅溪山冈。

他瞭望城中,愤愤地说道:“如斗之城,敢抗我师?”

接着,朱元璋问大家:“尔等可知飞车耶?”陪同的徐达、赵德胜摇摇头。

宋思颜问道:“可是建在四轮车上超过城墙的一种高楼,只能上一人?”

朱元璋答道:“然。是比城墙还高的箭楼车,正面开有窗。”

徐达憨憨地问道:“那为何叫飞车?”

朱元璋扫了大家一眼,见没有人回答,就点名说:“冯指挥使,尔能说说耶?”

冯国用也听说过这个名字,曾经思考过。他说道:“我们攻打和州时,元寇有一座飞桥,可以从城头放到城下。他们从飞桥出城偷袭了耿再成。因此我以为,不管是飞桥还是飞车,这个‘飞’字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高’,人在上面有凌空的感觉。第二个是‘突现’,一见必惊,像天上突然飞来似的。我寻思:此‘飞车’当初或许是叫飞楼车。常人说话都喜欢省字,有人带头说成‘飞车’,众人跟着说,时间久了,原名就忘了,子孙后代就不知‘飞车’是何物了。”

朱元璋满脸微笑,夸道:“说得好!说得甚好!尔等这回知晓这个指挥使了。他博览群书,那可不是白览的!这个‘飞’,我想到了第一个意思,然未想到第二个。冯兄启发我也。我们要造出祖宗发明的飞楼车,要它突现于宣州城的面前,使敌军胆战心惊!”

接着,朱元璋又说:“我们先造两辆试试,做宽点,站两个人,居高临下射杀,掩护云梯兵破城。宋参议,此事你来协赞冯兄一起谋划,画样后给我看。”

根据常遇春和徐达讲述的周军“火力”情况,又在梅溪山冈看见守兵几乎布满城头,朱元璋又产生一个想法。当天晚上写了一纸手令,命郭兴带领500名长弓手携10000支长箭到宣州。

宋思颜和冯国用设计出箭楼车的初稿后,按比例缩小10倍制作样品,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他们修改图纸后再次制作模型,没有什么问题了,图纸基本定稿。

宋参议把图纸和模型拿到朱元璋的营帐,一边让他观看,一边讲解。

楼车底盘长14.2尺(约4.5米),宽4.1尺(约1.3米),用边长0.48尺(约15.2厘米)的方木制作。采用卯榫连接。

箭楼最高平台自底盘起高28.4尺(约9米)。箭楼结构分为三段制作,全部采用卯榫连接。

下部框架结构15.8尺(约5米)高,为第一段,平面长4.5尺(约1.42米),宽3.8尺(约1.2米)。四角方柱边长3.2寸(约10厘米),与底盘左右帮卯榫连接。

中部框架结构12.6尺(约4米)高,为第二段,平面长3.8尺(约1.2米),宽3.8尺。四角方柱边长3.2寸,与第一段框架左右压柱梁采用卯榫连接(前后各短11厘米)。

上部楼阁框架结构6.3尺(约2米)高,为第三段,平面长3.8尺(约1.2米),宽3.8尺。尺寸和中部一样,四脚压四头,怎么连接呢?在这个楼阁的左右正中各加一根方柱,边长均为1.9寸(约6厘米),与9米平台框架左右的压柱梁卯榫连接。前后叠压的横梁中间,钻孔打入1至3根竹钉。

楼阁前面正中开一个箭窗,宽1尺(约31.7厘米),可以射杀正面8米远时左右6个垛口内的敌兵。这时第6个垛口离窗口大约38尺(约12米),可以百发百中。内设推拉窗板,不放箭时可以遮掩,留缝观察。因为是俯射,窗台高3.5尺(约1.1米)。以后攻击6米高的城楼也便于放箭。窗口高1.9尺(约0.6米),上沿离地5.4尺(约1.71米)。楼阁内可以站两个弓箭手,轮流放箭。

楼台地板前半部分固定,有1.9尺(约0.6米)宽。后半部分地板,一半固定,一半可动,作为进出口的门板。它与一边的楼板通过户枢(门轴)连接,可从下方向一边掀开。

地板门为正方,边长1.9尺(约0.6米)。门板也是正方,边长2.2尺(约0.7米)。门口下方是一段略斜的木梯,长12.6尺(约4米),宽1.5尺(约0.48米),起点是箭楼第一段的平台,梯脚离后门边0.95尺(约0.3米)。这个平台自底盘起高15.8尺(约5米)。其后面外部有一条固定在平台横梁和底盘上的斜梯,宽1.5尺。梯脚距底盘后端1.3尺(约0.4米)。这部斜梯同时起到拉固箭楼的作用。

5米高楼阁在前面正中开有一个小箭窗,窗口也宽8寸,也有推拉窗板。此箭窗用于偷射城头的敌兵。由于低于城墙高度,偷射时须仰射,窗台高4.5尺(约1.43米),可以挡住头部以下身体。窗口高1.2尺(约0.38米)。

这个楼阁可以安置1个弓箭手,如果顶部楼阁有人受伤,可以上去替换。

箭楼前后端还各有两根原木斜支柱,平均直径0.32尺(约10厘米),固定在底盘上。上端固定点在箭楼四角方柱3米高处。前支柱脚中心距箭楼前端1米,离底盘前端0.4米。后支柱脚中心距底盘后端0.9米,离箭楼后端1米。从侧面看,斜支柱与箭楼3米高平面形成等腰梯形,稳定性较好。

为了防止箭楼车在推行时因路面不平引起左右歪斜、倾倒,在其四角方柱外侧左右10尺(约3.2米)高处,各安置两根防倾倒斜支柱,皆3.8米长。两柱之间用一根纵杆连接。在10尺支撑点下方8尺(约2.53米)处方柱上各安置一根横梁,固定斜支柱。全部卯榫连接。四脚端离水平地面10厘米。

在箭楼两侧内面,每3米高,安装有“X”形剪刀撑,采用边长0.16尺(约5厘米)方条。交叉点采用凹槽对合。第二层剪刀撑(6米高)恰好把第一段箭楼和第二段箭楼拉住。

箭楼5米平台,2米高的前面和两侧用木板封闭,从2米高起直到楼顶,四面都用木板封闭,为了秋冬时挡风。9米平台楼阁顶部也用木板封闭,前高后低(后柱1.8米高),外表刷桐油,以防雨水侵蚀。5米台以下的前面和两侧,采用竹篱笆封闭。从底盘后端到箭楼内,全部铺板。底层可以藏兵。

箭楼两侧2米高还设置有斜顶挡箭板蓬,长2.5米,水平宽0.9米,蓬檐离地1.3米。挡箭蓬前端超出箭楼前柱1米,后端超出箭楼后柱0.3米,采用三根斜方撑固定在底盘上。用来保护推车兵。在箭楼四柱两侧0.65米高各有一根推车长把手,可由4人双手推车。

楼车前轮轴位于箭楼前斜柱双脚连线处,后轮轴位于箭楼后斜柱双脚连线处。四轮直径0.6米,6根辐条。

朱元璋听完宋思颜的详细介绍,比他想象的还好,很满意,同意按照这个设计制作。

箭楼车造好后,朱元璋主持召开了战前军事会议。他的营帐靠后正中有一张方桌,方桌前有一块三角支架长方图板。朱元璋坐在图板的左边文椅上,冯国用站在图板右边。宋思颜坐在冯国用右边的文椅上。两边纵向各有4把文椅,坐着常遇春、徐达、胡大海、郭兴和郭英等3个总管。这次,朱元璋扩大了参会人员范围,破例通知弓箭队的镇抚和工事队的镇抚参加。两人坐在末端临时增加的方凳上。

朱元璋首先讲话,说道:“我们的云梯攻城方法是跟元寇学的,此法不善。云梯分得开,两边垛口对登梯的步兵形成夹击。而我们的弓箭手少,战线长,兵力分散,不利掩护攻城。这次遇到周军强大的弓箭部曲,这种攻城的弱点暴露无遗,白白牺牲几千兄弟。这不怪尔。此后,我们改变攻城术,要以最小的代价攻取城池。我和冯指挥使、宋参议商议后,想出一个新的攻城法,现由冯指挥使讲给诸位听。诸位仔细听,听完想一想,看看还有甚么问题。”

接着,冯国用说道:“这块板上有张攻城图,下面我结合这张图来讲,大家则易理解。”

长方图板上贴着一张草图。最上方从右至左写着三个字——攻城图。三字下是一条城墙垛口图形,画有24个垛口,中间10个垛口上方编写了序号(右数一至十),每个垛口向下画有小半截梯子的图形,像“月”字,多了几横。中间10个垛口右边有7个垛口,第一个垛口上方写了一个“右1”字,自左向右依次是“右2”、“右3”……,直到“右7”。中间10个垛口左边也是7个垛口,第一个垛口上方写了一个“左1”字,自右向左依次是“左2”、“左3”……,直到“左7”。

右1、右2垛口之间下方画有一个正方符号(□),中间有一根纵向箭头(↑),代表箭楼。其下方标明“甲”。左1、左2垛口之间下方也有一个正方符号(□),中间也有一根上纵向箭头(↑),代表箭楼。其下方标明“乙”。

两座箭楼符号之间画了3条长横线,代表三排战墙(挡箭墙)。与10个序号垛口基本对齐。第三排战墙正中下方有一个小圆圈,中间有个“人”字,代表短弓队指挥官。它的下面有两条水平波浪线(﹌),与24个垛口线基本平齐,代表护城河。对着右1垛口、左1垛口的护城河图形上各有两条垂直短线,代表架设的两座浮桥。从右至左分别标明甲、乙。

冯国用先说明攻城的目标和部队:攻城,重点进攻相对薄弱的一面。这次选南城,具体部位定在南门(定寇门)到西南门(平寇门)城墙中间的10个垛口和左右两边的7个垛口。总长大约113尺(约35.8米)。攻城掩护部队是四个弓箭队,一个长弓队,500人。三个短弓队,120人,分为中路队60人、右翼队30人、左翼队30人。另外还有六名特士,也是短弓手。登梯攻城部队分两路,每路暂定1000人。徐达所部一路,常遇春所部一路。每路分成20个小队,每队5组,每组10人。

冯国用停顿了一下,开始指着草图解说:攻城分四步走。第一步,攻城器械和短弓队预先潜入阵地。攻城当日卯时(5点)、天亮前,把留在河对岸的云梯车,选10辆推到中部这10个垛口前,距离大约两丈(约6.3米)。推车兵就在挡箭蓬里等待天亮进攻,携带手刀,以防不测。然后把两辆箭楼车推过河,进入阵地。右边箭楼对准右1、右2垛口之间的女儿墙,着重击阻右1、右2垛口。

离垛口25尺(约7.92米)。带上25尺的绳子量准了安置。左边箭楼对准左1、左2垛口之间的女儿墙,着重击阻左1、左2垛口。距离亦是25尺。箭楼与中路阵地的战墙之间是步兵进攻登梯的通道口。

派两个手刀兵进入箭楼底层,作为暗哨警戒。派两队巡逻哨,在箭楼两侧第一排战墙里悄悄巡逻,防止敌人潜出破坏箭楼。这是我们最最重要的器械,绝对不许出事。每座箭楼顶部楼阁隐蔽两名弓箭特士。中部楼阁隐蔽一名弓箭特士。箭楼一到位,这六士马上进入岗位,监视城头。若发现敌兵点燃火苗箭,欲射箭楼,马上射杀。除此,切勿惊动敌军。

说到这里,冯国用指着图上的长线说:同时,工事兵把这三排战墙安置好。中路战墙,每排10面,对准10个垛口墙。甲箭楼右翼的战墙,每排6面,5面对准右3至右7垛口,1面挡右侧。右翼短弓队击阻右3至右7五个垛口。乙箭楼左翼战墙,每排6面,5面对准左3至左7垛口,1面挡左侧。左翼短弓队击阻左3至左7五个垛口。

第一排战墙距离城墙3丈(约9.5米),第二排距离第一排5尺(约1.6米),第三排距离第二排也是5尺。战墙摆好后,短弓队在天亮前潜入阵地隐蔽。中路阵地,每排20人。左翼右翼阵地,每排10人。

这种战墙属于竹木结构,是朱氏红军夺取太平城后,由冯国用设计、李善长负责制作的。高约1.4米,长约1.4米。在朱元璋攻夺集庆(金陵)城对付元军的马军时发挥过巨大作用。

讲完第一步,冯国用接着说:第二步,云梯靠墙,长弓队放乱箭,攻击城头。天微亮时,把云梯车推到10个垛口。一部云梯堵一个垛口,中间不留空口。同时,500名长弓手到达护城河南岸,排成五排待命。第一排离河边一丈(3.17米)远,距离城墙约17丈(53.9米)。因此,各排长弓手要注意控制力度。图上我只画了一排。当战鼓敲响,声音很重、较慢,是命令长弓队放箭。

从第一排开始,依次轮流向城头放乱箭,杀伤城头聚集的敌兵。

鼓声一响,攻城步兵前10组先过桥登梯。徐达5个组通过甲桥从中路弓箭队的右侧前进,登梯进攻序1至序5垛口。常遇春5个组通过乙桥从中路弓箭队的左侧前进,登梯进攻序6至序10垛口。当鼓声变轻、速度较快,长弓队停止放箭。

冯国用停顿了一下,不时指着图纸继续说:第三步,短弓队放箭,掩护攻城步兵。当鼓声变轻,速度较快,就是命令短弓队放箭。短弓队由郭英指挥,在第三排挡箭墙中间这个位置,根据鼓声举旗下令。从第一排开始,三排依次放箭。每排按序两人同射一个垛口。即中路阵地右起,第1、第2名弓箭手专射序1云梯垛口。第3、第4名弓箭手专射序2云梯垛口……第17、第18名弓箭手专射序9垛口。第19、第20名弓箭手专射序10垛口。只是击阻,不管有无人也。即6名短弓手分三组轮流封锁一个垛口。

右翼阵地、左翼阵地和中路阵地同样,每两人专射一个垛口,三排6人轮流击阻一个垛口。让步兵安全登梯。当步兵离垛口还有7尺(约2.2米)左右,对应的6名短弓手停止放箭,以免误伤我兵。

短弓手小组有点像现代的定点机枪手,近距离密集攻击一个点。

这时,朱元璋插嘴问道:“郭英,到垛口四丈多的射距,尔等短弓手可以百发百中乎?”

郭英想了想,答道:“十之七八,应可。”

朱元璋接着说:“那不行!还须加强训练。明日把箭楼车拉到射箭场,在箭窗下挂上靶子,贴一块垛口大的白布,让他们距离5丈试射。前面摆一堵战墙,模仿实际。两人一组同时放箭,每人放10箭。记下名字和射中数。射中8箭以上的,组成甲队。射中5至7箭的组成乙队。5箭以下的淘汰,当步兵。甲队和乙队分开训练三天,再校(音:较)比。10箭10中的进入甲队,10箭9中的进入乙队。敌军24个垛口,射距恁子短,我们的弓箭手必须封死它。至少要有60人做到百发百中,封死中间10个垛口。”

讲完这段话,朱元璋请冯国用继续。

冯国用接着说道:第三步,当鼓声变轻了,速度快了,箭楼也开始放箭。先重点射杀10部云梯侧翼2个垛口的弓箭手,就是右1、右2、左1、左2垛口,封死这4个口,保护登梯步兵的侧翼安全。当步兵接近垛口,对应的中路短弓手停止放箭,甲箭楼开始主射右边5个步兵接近的垛口;乙箭楼主射左边5个步兵接近的垛口。中部楼阁的特士射杀侧翼两个垛口的弓箭兵,共同掩护步兵上城。

箭楼顶部的特士,必须百发百中,保护步兵进入垛口。

讲完第三步,冯国用说道:第四步,步兵登梯攻城。每组10人登一个垛口云梯。徐达所部攻城队登序1至序5垛口云梯,在甲浮桥南岸列队待命。常遇春所部攻城队登序6至序10垛口云梯,在乙浮桥南岸列队待命,鼓声一响,第一队5组兵立即过桥,登梯攻城。徐达所部登上城头后向东面进攻,杀过南门城楼后,后续部队杀下城打开城门。常遇春所部登上城头后向西面进攻。杀过西南门城楼后,后续部队杀下城打开城门。

夏四月乙巳是朔日(初一)。丁卯(二十三)日卯时(5点)前,天已蒙蒙亮,一切准备就绪。

宣州护城河南岸站立五排500名长弓手。其中部后面5米远摆着一座5尺(约1.58米)高的木台。前面站立着郭兴。朱元璋端坐木台正中,头顶罩着一把没有任何装饰的大黄伞,面对宣州南城。左右站着宋思颜、冯国用。背后偏右站着胡大海。

木台左前方3米处有一面竖立的大鼓,木台右前方3米处也有一面大鼓。指挥台左右和后面3米处有几个帐前亲兵警卫,30米处还有几十名帐前亲兵士警戒。

当天色稍微明亮时,冯国用低头对朱元璋说:“上王,可攻也。”

朱元璋应道:“下令耳!”

于是,指挥使冯国用举剑大声喊道:“听令!敲慢鼓,放长箭。”

节奏缓慢而沉重的鼓声震动了战场。随着一阵阵鼓声,离城墙70米左右的长弓部队实施了远距离攻击。数千支乱箭像暴雨一样集中落到100米长、约300多平方米的城头,聚集的周兵毫无防备,死伤一大半。

放到第八次,发射了4000支长箭后,冯国用举剑喊道:“听令!敲快鼓,进攻!”

这时,短弓集群队像现代的机枪火力点,密集的短箭射得24个垛口的周兵几乎抬不起头。“飞楼”的特士就像狙击手,距其最近的4个垛口的周军弓箭兵纷纷丧命。城头的士卒看见俯视他们的“飞楼”不断射出夺命箭,惊慌失措,有的躲到女儿墙后,不敢在垛口露头;有的则窜往两边远处躲避。

10组步兵已经爬上云梯,几乎没有遭遇周军箭矢的阻击。不到半个时辰(一小时),就有两组蚁兵进入垛口,展开了城头争夺战。接二连三,过了半个时辰,又有三组蚁兵跨进了城头。

又过了一个钟头,十个垛口全部打开,吴王的2000步兵像10条蟒蛇,不停地爬上城头。接着变成两股洪水,分头涌向东面和西面。守卫南门的杨仲英看见自己的部队节节败退,吴军即将杀到定寇门城楼,为了保命,赶紧下城主动开门,缴械投降。百户朱文贵不愿投降,先杀死妻妾,然后自刎而死。

万户府元帅朱亮祖带领所部在平寇门内的街道拼死抵抗,最后被活捉。

朱亮祖,**县(今南京**区)人,初为地方义兵(民兵)元帅。朱元璋攻占太平路后,他前来归降。后又攀附张士诚,背叛离开,数次打败吴王的军队,吴王诸将一时没有谁能够战胜他。

这次朱亮祖被捆绑带到吴王的面前,朱元璋问道:“今日如何?”

朱亮祖顺其自然地答道:“是非明已,生则尽力,死则罢了!”

吴王敬佩他的坦诚和勇气,把他释放使用。如此,朱元璋又得到一员大将。

不过,这个曾经降后又叛的将领对朱元璋还是心有不服。后来进军福建时就不按吴王的军事计划办事,变相害死参军胡深。

吴军占领宁国路宣州城,获得降军四万多人,战马一千余匹。于是,朱元璋组建了第二支马军,仍然交给常遇春统领。

这次攻城的步兵对箭楼赞不绝口,对掩护他们的集群短弓队感激不尽。不久,宁国路(宣州城)西面、西南至东南的辖县南陵、泾县、旌德、宁国相继被吴军夺取。

注:南唐时,1里=558米;1步=1.555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