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元末翘楚朱元璋 > 第十八章 刘福通灭元廷急于求成 朱元

第十八章 刘福通灭元廷急于求成 朱元璋稳博弈南北布子(6页)

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察罕帖木儿调任中书省兵部尚书(正三品),进阶嘉议大夫(正三品)。

这一年,刘福通命令“宋国”中路军左翼元帅李武、副帅崔德率部由河南西进,寻机北渡黄河进攻朝廷腹地。

六月时,李武、崔德率部攻克商州(今陕西商洛市),九月北上攻克潼关县(今属陕西)。随后东进,占领虢州(今河南灵宝市东北),进而攻占了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

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从一品)答失八都鲁命令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前往那里围剿。察罕帖木儿、李思齐立刻率军西进。攻打陕州时,遇到“宋国”红军顽强的抵抗,没有攻下。

察罕帖木儿很机灵,明白对手强硬则不宜硬攻。于是放弃,转而攻打陕州西南约40公里的虢州及潼关,结果得手、占据。这样反而堵住了李武、崔德红军主力的退路。双方相持不下。

不久,李武、崔德没有固守陕州,而是渡河进入元廷腹地山西,攻占隔河相望的平陆县以及北面直线距离31公里的安邑。结果,察罕帖木儿乘机收复陕州,然后穷追不舍。

李武、崔德甩不掉察罕帖木儿,无法攻打朝廷腹地的路城重地,于是转身东进,在济源坡头村渡河,攻下孟津县。孟津是河南府路城(今洛阳市)的北大门,相距约14公里。

察罕帖木儿紧跟着渡河,率部驻扎孟津城南,时不时攻城,护卫河南府城,两军相持数月。李、崔部队终因粮草不济,弃城退走。察罕帖木儿则返回陕州驻守。

察罕帖木儿再立新功,元帝下诏晋升他为淮南河北行枢密院佥院(正三品)、中奉大夫(从二品)。

在河南,刘福通红军与答失八都鲁直属元军却形成相持不下的局面。

1357年(丁酉岁)一月,“宋国”大臣刘福通命令李武元帅、崔德副帅率中路军左翼部队进军陕西,占领关中后再东渡黄河进军朝廷腹地山西。

他们由河南西峡县出兵,先占领商南县(别名鹿城),进而攻占了武关,打开了进军商州(今陕西商洛市)、蓝田县直至陕西行省首府奉元路城(治所古长安、今西安)的通道。

武关为“秦之四塞”(潼关、萧关、大散关、武关)之一,位于陕西丹凤县东约40公里武关河一条弯道的北岸。这条河是丹江自西北向东南穿越秦岭东段山地的一条支流,其流经的山谷随之成为秦岭东段南北往来的一条通道。

武关凭险而立,自秦、汉、隋、唐以来,均为京都咸阳、长安的南大门。其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即以建置,名曰“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水。

关城周长1.5公里,城墙用土夯筑,略成方形。东西各开一卷洞门,以砖石包砌。西门上有“三秦要塞”四字,东门有“武关”二字,内门额上有“古少习关”四字。

李武、崔德的部队沿武关河(武关镇)通道西北上行,经铁河口(今有国道武关隧道)、寺底铺村、铁峪铺镇、桃花村、资峪沟村后到达丹凤县城。过丹凤县后沿着丹江北岸继续上行,行军好几十公里后,经过短暂休整,攻克了奉元路商州。商州与奉元路城的东大门蓝田县直线距离约68公里。

从商州往西北经上河村爬上秦岭分水岭(秦岭山脊),下山后沿着一条河道山谷经过麻街(今有312国道麻街岭隧道)、齐塬村、五星村、古树塬、刘家沟、大商塬村、小商塬村、黑龙口、李家院、秦岭铺村、秦川村、阴寺沟口(今有321国道牧护关秦岭长隧道)、秦峰村、榆树沟口、牧护关镇、杨家湾、潘家坪村、蓝桥镇(蓝河风景区)后,再爬上玉山,经过黑沟口、山顶(今观音潭景区)后,下山直达山脚蓝田县郊。

这个月,元军分别讨伐河南行省许州(今许昌市)、嵩州(今登封市)、汝州(今汝州市)及太康县(今属河南)、亳州(今属安徽)的起义军,获得大胜。元顺帝非常高兴。

二月丙午是朔日(初一)。壬子日(初七),“宋国”红军李武、崔德所部攻占蓝田,前锋直抵灞上,进逼奉元路城(今西安)。蓝田离奉元(今西安)东郊灞桥只有28公里,与华州(今陕西华县)直线距离56公里,与同州(今陕西大荔)直线距离92公里。

不过,由于刘福通急于剑指元大都(今北京)、消灭元廷战略方针的影响,他们没有考虑因地制宜,攻占奉元城,建立一个可进可退的西北根据地。而是兵分两路攻打奉元东北方的辖城华州、同州。打算随后东渡黄河再次进入山西。李武、崔德舍近求远且分兵作战给朝廷调集重兵悍将赢得了时间,给自己带来祸患。

陕西行省衙门连连告急后,元廷急令察罕帖木儿、李思齐由陕州(今三门峡市陕州区)前往救援、讨伐。调刘哈剌不花会同豫王(兽钮金印藩王)喇特纳实哩等由潼关前往陕州防守。

去年六月,李武、崔德已经领教过察罕帖木儿的厉害,幸亏及时撤出孟津城,兵马没有多少损失。

这次却没有那么幸运。“宋国”无数红军将士成了察罕帖木儿虎狼之师的刀下之鬼,中路军左翼部队损失过半,余部分别退回蓝田。察罕帖木儿依然是穷追猛打,李武、崔德只好越过终南山,向关中西南撤退。

“宋国”红军退到陕西西南隅后,李武、崔德两帅决心扭转颓势,率部奋力攻占了兴元路城(今陕西汉中市),有了落脚之地。后来进军甘肃行省,攻占了伏羌(今天水市甘谷县)等地。

察罕帖木儿又立新功,朝廷对他大加褒奖,晋升他为陕西行省左丞(正二品)、资善大夫(正二品)。

戊辰(二十三)日,元军收复起义军占领的邳州(今属江苏)。这一天,朝廷调中书省客省使(正五品)萨尔达温等攻打黄河南岸一支“宋国”红军,结果击溃红军。

二月份,“宋国”大臣刘福通命淮安行省毛贵元帅所部为东路军,北上攻打朝廷腹地。

毛贵,生一张略方的圆脸,长一对银河眉——长度适宜,宽而有角,浓中见轻,轻中带浓。眉下嵌一双猫眼。印堂适中,下卧一只花鹿鼻——山根、年寿略立;准头丰满圆明,高而不尖,色润不露孔。唇上蓄短须。

古代面相学认为:银河眉主使为人温和,性缓自重,人缘极好。猫眼主使富贵、性温、好闲。鹿鼻者心性仁慈、好义,富能守财,贵而清正。

毛贵率部先攻占了海港城市海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然后夺取海船北上进入山东半岛。

二月壬申(二十七)日,毛贵率部攻打了益都路(治所今山东青州市)的胶州(今山东胶州市)。元臣枢密院佥院(从三品)托欢战死,毛贵红军占领胶州。

三月庚辰日(初六),“宋国”东路军元帅毛贵攻克般阳府路(治所在今淄博市淄川区)的莱州(今属山东),守臣宣慰院副使(从二品)释嘉纳被杀死。

再说1357年三月辛巳日(初七),徐达、汤和、常遇春、廖永安、俞通海及胡大海所部同时从六面猛攻常州,双方死伤无数,血流成河。张士诚的督军大将吕珍胆战心惊,当天城池虽然没有攻破,他却在夜晚带着几个亲随悄悄出城逃遁。

次日,徐达、汤和、常遇春等六路大军再次进攻常州,守城将士得知督军溜之大吉,无心卖命恋战。最后,纷纷放弃抵抗,缴械投降。

捷报送到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大喜,通令封赏:

晋升廖永安为江南行枢密院同佥(元朝职俸正四品),俞通海为江南行枢密院判官(元朝职俸正五品),张德胜为太平府分枢密院判官。

任命常遇春为中翼元帅府统军大元帅,晋升唐胜宗为中翼统军元帅、陈德为中翼右副元帅、桑世杰为中翼管军总管。

晋升赵德胜为左翼统军左副元帅,晋升郭兴为天兴翼统军元帅。

吴王这次增设了中翼元帅府,是明确左、右、中三翼元帅府统领的部队为三支野战主力部队。

朱元璋这是借鉴元廷初期的军事组织编制——左军、右军、中军、前军、后军。

常遇春已经提前晋升统军大元帅,置于中翼元帅府,军阶高于所有元帅。

朱元璋还晋升胡大海为右翼元帅府统军大元帅(仅次于常遇春),暂时在吴王帐下负责宿卫。已任右翼元帅府的统军副元帅华云龙及领兵副元帅则由胡大海节制。

胡大海原是都先锋,属于破格提拔。朱元璋发现他不仅杀敌威猛,带兵有方,而且谦卑礼让,有令则行,从无二话,非常忠诚。

三月丁亥(十三)日,朱元璋晋升汤和为江南行枢密院同佥(原是代理同佥)兼常州府总管,率部镇守、治理常州府。

同一天,下旨在常州设置毗陵翼元帅府,破格晋升汤和下属镇抚张赫为毗陵翼统军元帅,驻守常州。

同时命令镇抚孙继达负责疏浚、治理常州护城河。凡是攻城点的护城河几乎被尸体塞满。

朱元璋没有晋升徐达及下属,使其恢复原职(统军元帅等)。朱元璋对其不放心,因他攻城不大用脑,打算多磨炼磨炼他。

接着,朱元璋将常州路改名长春府,任命高复暂任知府。

高复,济南路临邑县(今隶属山东德州市)人,勤政爱民。当年夏天干旱,小麦灌浆,正当要水。高复斋戒沐浴,到城隍庙祈祷,求神降雨。当晚做了一梦,遇见神仙。神仙对他说:“尔起乎!雨已到了。”高复顿时惊醒,看见已是黎明,跟着听见雨声。他下床打开门,只见苍天降雨,越下越大。他仰头张开双臂,大声喊道:“天助我也!天助我也!”

当年,常州地区庄稼成熟丰收,百姓歌颂其德。结果,本是“暂任”的高复一直担任了七年知府。

由于“长春”一词引起了识别上的混乱及乡情上的反感,常州百姓对城名的更改很有意见,不认可“长春”,还是喜欢叫“常州”。

三月己丑(十五)日,朱元璋顺应民意,把“长春府”改为“常州府”。但把所辖晋陵县改为京临县,武进县改为永定县。不久,朱元璋把京临县并入永定县。原来两县的县治都在常州一座城里,所辖区域也不是很大。

再说吴王得而复失的长兴城。此城地处太湖西南口,陆上西通广德,直线距离48公里;东南经湖州可南下杭州,是浙江的北面门户、战略要地。

朱元璋决定夺回长兴,牢固占据太湖西南隅。1357年二月丙午朔日,他直接命令耿炳文带刘成、李景元自广德出发,攻打张士诚的湖州路长兴县(今属浙江)。也是给家乡小兄弟独当一面的锻炼机会。

年轻的耿将军生一张冬瓜脸,却长一对柳叶眉,下嵌一双雁眼。其印堂宽阔,下卧一只石狮鼻——山根低凹、较短,年寿高凸;兰台、廷尉特大,不露孔。

古代面相学认为:柳叶眉主使聪明好学,交友忠信,心性慈善。雁眼主使必遇有力贵人,富贵双全,妻贤子贵,三代有德,终身少凶险之事。石狮鼻者凭借武职显贵,却无善终。

时年23岁的耿炳文还没有名气,是跟着邓愈打进广德的。驻守长兴的赵打虎闻所未闻,不把他放在眼里,带兵三千出西门迎战,结果不是耿炳文的对手,大败而逃。他本想逃回城,守城的李福安见耿炳文率部紧随其后,急忙下令关闭城门。赵打虎无可奈何,只好快马加鞭逃往湖州。

二月戊申日(初三),耿炳文攻克长兴,活捉守将李福安、达实曼及一些民兵。民兵万户蒋毅率所部二百人投降。耿炳文还缴获张士诚停放太湖长兴港的大小战船一百余艘。

长兴有个儒士叫温祥卿,早已耳闻朱元璋礼贤下士,心想他的手下也不会太差,就携带家眷投奔耿炳文。耿将与之交谈,温儒士的谈吐使之称奇,于是留作幕府参谋,采纳他的策略分兵据守要害之地。温参谋还为耿炳文守城考虑,参考古书设计了防御性的战具。

其中有“双飞弩”。双飞弩由两具弩组成,安装在木架上,由一人操作。木架下安装有和两个弩机相连的一块踏板,上弦后,使用者用脚踩动踏板,便可放箭。

弩是比较强大的防御性武器。汉代的弩已经实现了标准化,其拉力以石(音:弹)为单位,分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八种级别。一石约有30公斤力。普通弩多为3—6石。三石弩射程约为189米,四石弩约为252米,在当时属于威力无比的远程武器。

再说朱元璋,得知收回长兴城,非常高兴。三月乙亥朔日(初一),将长兴州改名为长安州,并在此地设立永兴翼元帅府,破格提拔耿炳文为总兵元帅,刘成为左副元帅,李景元为右副元帅,一同守卫长安州。

经过深思熟虑,吴王朱元璋决定在江北也布下一颗棋子。

三月己丑(十五)这一天,他命令中翼统军大元帅常遇春携右副元帅陈德、总管桑世杰和领兵元帅徐达率部攻占江北泰兴县一个小地方马驮沙。由常遇春统一指挥。

两路部队在常州城北长江边北岸埭(地名)乘坐战船,沿江而下,到达江阴州对面长江的一个小河口,然后沿着这条河流进入马驮沙(今靖江市)。此处无城,经过一个时辰的战斗,消灭了元廷驻守的少量水、步军,占领了此地。

此地为何叫马驮沙?今天考古,在焦山港(今靖江东兴镇)曾经发现一块断碑,碑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此沙是吴大帝牧马大沙……”。

吴大帝即吴国国君孙权。靖江方言中,“牧”和“白”、“大”和“驮”都是谐音,说讹了,就把‘牧马大沙”误成了“白马驮沙”。久而久之,便简化成“马驮沙”。

马驮沙属于长江冲积平原,吴国赤乌二年(239年)为吴王孙权牧马之洲,属毗陵郡(今常州市)。

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属毗陵郡暨阳县(今江阴市)。从南北朝至明初,马驮沙一地两附,南部牧马小沙隶属江阴,北部牧马大沙先属海陵县后属泰兴县。宋代,“马驮沙”被叫作“阴沙”。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进犯中原,岳飞率军抵抗,而后退到了阴沙。在这一过程中,有大批难民与岳飞一同撤退,他们来到阴沙后,看见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盛,便在这里安家落户。

元代至正十六年至二十八年(1356年-1368年),阴沙(今靖江市)大部分仍属泰兴县。泰兴则由扬州路总管府直接管辖。

朱元璋的战略意图是:张士诚迁都到江南隆平府(今苏州)后,主力部队全部调到江南,其江北的地盘已经空虚。要乘虚而入占领这些城池,必须有一个不易引起张士诚以及朝廷注意的淮东基地。经过研究,朱元璋发现:泰兴县和江阴分别所辖的马驮沙是一个绝佳地点。攻打马驮沙,隔着长江管辖马驮沙一小部的江阴,在军事上力不从心。距离马驮沙30公里的泰兴即使很快得到求援信,想派兵支援,对于没有城池坚守的这个弹丸之地,显然也是有心无力。

占领了马驮沙,朱元璋有了横扫江北淮东的基地,将来大军既可以从常州直接过江到此聚集待命,也可以从镇江或应天府(今南京)乘船顺江而下到达。

从马驮沙出兵,往西北一天可达泰兴。攻占了泰兴城,北上42公里可以攻打泰州,也可以沿江到西北直接攻打扬州城的门户江都县。相距只有

57公里的路程。如果朝东北走大约60公里,可以攻打如皋县。

此外,控制了马驮沙,建立水寨,可以扼制江阴及下游的敌方水军,保证上游常州、镇江不受张士诚水路的进攻。最终保证应天府到镇江、常州的水路安全。

1357年二月甲戌(二十九)日,“天完国”丞相倪文俊率部由荆州沿江西进,攻克了其上游直线距离88公里的峡州路城(今湖北宜昌市夷陵区)。

随后,倪文俊命领兵元帅明玉珍统领战船五十艘,率一支水军镇守峡州,自己率大军回到荆州。

朝廷视倪文俊为眼中钉、肉中刺,元顺帝下诏任命高宝为四川行省参知政事(从二品),并令他带兵出川直捣倪文俊的根据地中兴路城(今荆州市)。

高宝率兵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在峡州城上游南津关停靠北岸。然后上岸从山路绕过依山傍水的峡州,再下山到达长江边,随后沿着江岸长途跋涉,途中经过虢亭(三国古战场)后,江边无路,只好翻山越岭到达中兴路枝江(今湖北荆州枝江市)。此处离东面的中兴路(荆州)城大约还有41公里。

不久,高宝兵临城下,但是攻打多日都没有攻下,他担心倪文俊峡州的守军攻其后路,于是强征渔船渡江,撤退回川。

高宝以为倪文俊不会渡江追杀。不料,倪文俊是个有仇必报的蛮子,他带兵出城、渡江,一路尾随向西,经过弥陀寺、沙道观、松滋县、王家桥、斯家场、刘家场、仁和坪。第三天追到距离荆州120多公里远的五峰县辘轳关(今渔洋关)被挡住了。

高宝已经过关逃脱。辛辛苦苦行军三天,倪文俊不甘心空手返回,他下令砍树制作长梯,不惜牺牲五倍于敌的代价夺取了辘轳关。他占据辘轳关后,从此封锁了四川元军出关东进的陆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