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元末翘楚朱元璋 > 第十六章 红巾军闯江浙连破五城 克镇

第十六章 红巾军闯江浙连破五城 克镇江朱元璋设署称王(7页)

1356年三月,张士诚从高邮迁都到隆平府(今苏州),以承天寺为执政场所,改称周王。他盘腿坐在大殿中,向大梁射上三箭,作为标识。

由于张士诚出身贫苦,“周国”政权初创之时,他就下令废除元朝施于农民和盐民头上的苛捐杂税。为了促进农业发展,1354年(至正十四年)三月,张士诚颁布《州县务农桑令》。

此令曰:“元氏之乱多在民穷,夫独(难道)其君(皇帝)之不仁哉?良以(的确因为)有司(地方官吏)不宣德意,妄立科条,志在肥家(统治之地),不恤民隐(伤痛)。百姓求生无路,引义不能,遂至崩解。余(我)起兵之意,诚欲出(救出)生民于涂炭,予所在以安全。食为民之天,农桑为民事之本,有土有财只在利导,既富且教,尤要提携。令下之日,务(务必)曲(周到)体(体会)余衷,相机度(衡量)宜,俾(使)处处有生养之具(饭食),毋徒以文具(空洞的条文)相涂饰也。用命慎择长吏,嗣后(随后)以民生登耗(增减)为殿最(优劣)。”

为了整饬民风,匡扶纲常(三纲五常),张士诚决定发展教育,颁布了《州县兴学校令》。

此令曰:“风化之本系人伦,贤才之兴关学校。今者豪杰并起,相与背叛,良由(的确因为)父子、夫妇、兄弟之道失序,故君臣之义不明,廉(谦恭)耻道(道德)丧,王纲(君为臣纲)解纽(脱离权柄),实在于斯。凡属州县,聿稽(考证)前典,务选明博好礼之士朝夕讽诵(背诵朗读),以修明伦序(人伦次序),以兴起贤能。”

在隆平府,张士诚设立学士院,开办弘文馆,招纳“将吏子弟、民间俊秀”,入学者的日常饮食和津贴都由“周国”政权提供。

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1365年,张士诚在江浙地区先后两次举行乡试,遴选了一批优秀的读书人为官。他还设立礼贤馆,广纳四方文士,江浙一带的知识分子纷纷前来投靠,施耐庵、罗贯中、陈基、陈维先等元末名士都曾在张士诚帐下任职,为其出谋划策。

不久,张士德以隆平府(姑苏城)为依托,接连攻占周边城市常州路城、松江府(今上海松江区)。

张士德,生一张佛手瓜脸。长一对卧龙眉——眉秀弯长,毫稀见肉,眉尾上扬,伏射天仓,居额有彩。眉下嵌一双夜明眼。印堂略窄,下挺一只君子鼻——梁高不露骨,天根宽而有势;年寿挺拔,准头圆润有收;兰台、廷尉适宜。

古代面相学认为:卧龙眉主使兄弟众多。夜明眼主使心高志大,性情刚强,最为独断,属大贵中富之相。君子鼻者为人正直,见强不怕,见弱不欺;少年得志,中年大发。

再说朱元璋,以应天府为大本营、根据地,命令总管徐达、汤和等人攻打镇江路城(今江苏镇江市)。

他依然担心士兵们进城后抢劫财物,滥杀无辜,因此告诫诸将说:“我自起兵,未尝妄杀。今尔等将(带领)兵往,当体(体会)我心,戒(警告)戢(约束)士兵。城下(攻下)之日,毋焚掠、毋杀戮!有犯令者,处以军法;纵(放任)之者,罚无赦!”

各位将领皆叩头应道:“谨受命!”

1356年三月丙申(十六)日,徐达、汤和、廖永安、俞通海率部水陆并进,攻打镇江。

镇江古城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南面、西面利用运河作为护城河,北面借用北固山作为屏障。此城东西间略窄,南北间较宽,城墙周长约6482米(不含北固山)。

东墙从北固山东南角起,封闭北固山与其南丘(今烈士陵园)的隘口后,延南丘东麓向南延伸到东门坡北端后,延东门坡、今梦溪园巷、今酒海街东侧略向东南延伸,直到今日工人疗养院南面运河岸边。

南墙从东墙南端延运河向西直到今珍珠路西北端向北转折之处止。

西墙从今珍珠路西北端向北沿双井路西侧穿过今长江路,直到长江边止。

北墙从西墙北端沿长江路北侧向东延伸,直到长江路东端(北固山的西麓)止。

此城有四门。

东门位于东门坡路与今中山东路交汇处的东侧东墙。

南门位于距离东南墙角约300米的南墙处。进入南门是条几米宽的路,叫南门街(今称南门大街),斜通西北,直达东门街(今中山东路)。

西门位于今双井路与大西路交汇处的西面西墙。门离西面运河大约有120米,此外建有瓮城,在瓮城南墙开有一个城门。此处易守难攻。

运河经过瓮城后折向西流了大约416米才向北进入长江,在直达江边的西墙北段的西面形成一个大约500米长、433米宽(约216500平方米)的平原。

北门(叫仁和门)位于长江路东端(北固山的西麓)。门内一条石板街(民国时拓宽,今为解放路)贯通镇江南北。石板街的西面是一个练兵的大校场。

三月丁酉(十七)日,朝廷下旨在杭州设立行枢密院,命江浙行省左丞相实达特穆尔兼任行枢密院知院,统领行省各路军队,并可便宜行事,围剿起义军。

这一天,按照军事计划,徐达所部先锋赵德胜和镇抚丁德兴及陆仲亨先行攻占了镇江西津湾元军的苗军水寨。其首领率残部逃遁。

接着,大部队渡过江边的运河在镇江城西集结。汤和、徐达采用攻打金陵的战术,架起20部云梯,两部一组靠上垛口,集中300名弓弩手(分为10个小队)掩护蚁兵,攻打约433米长的西墙北段。

战斗持续了一天,红军攻进镇江城,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从一品)定定和守将段武继续顽强抵抗,直至战死。

战斗结束后,汤和、徐达等将军自北门(仁和门)进城。因朱氏红军纪律严明,官兵秋毫无犯,城中平静如常。

进驻镇江后,徐达没有忘记朱元璋的嘱托。

事先,朱元璋对他说:“我闻镇江有叫秦元之者,才器老成。尔当寻访,告之我欲见也。”

徐达在城内遍访,找到此人。此人名叫从龙,字元之,洛阳人。曾经是元廷官员,官至江南行御史台侍御史(从二品)。见天下大乱,辞职避居镇江。

朱元璋接到汤和攻克镇江的战报和徐达寻得秦从龙的书信后,非常高兴。马上命令侄子(义子)朱文正、外甥(义子)朱文忠携带两锭金元宝和十匹带有花纹的绢布,代表自己前往他的住处敬献,聘请他到应天府做事。

秦从龙没有想到素昧平生的朱元璋如此看重他,料定此人非一般豪杰可比,遂与妻子陈氏乘船一同前往金陵。朱元璋得信后亲自到城南的龙江(今外秦淮河)码头迎接。

当时,朱元璋邀请秦从龙和他住在一个院子,朝夕询问他对时事的看法。

考虑到镇江是应天府(今南京)东面的门户,又是水陆军事重镇,朱元璋便在此地设置了一个军事机构、两个元帅府。

他先把镇江路改名江淮府, 设置江淮行枢密院。接着设立秦淮翼元帅府,晋升俞通海为秦淮翼统军元帅,驻守镇江,主要负责镇江至应天府一带的江防。

“秦淮”代指应天府(今南京),“秦淮翼”代指江淮府(今镇江),是应天府的翼卫之城。

朱元璋又设置一个淮兴翼元帅府,晋升汤和为淮兴翼统军元帅,晋升随汤和参战的华云龙为管军总管。

“淮兴”,寓意淮西豪杰(朱元璋为首的一帮兄弟)开始兴盛。

朱元璋还提前设了一个镇江翼元帅府,暂置镇江。晋升徐达为镇江翼统军元帅,随徐达参战的丁德兴升为管军总管、陆仲亨升为镇抚。但是,没有晋升赵德胜。攻打金陵方山寨,作为先锋,他一马当先,杀敌无数;攻打镇江水寨,又是他身先士卒。论武艺,徐达比不了赵德胜;论战功,先有赵德胜、丁德兴及陆仲亨打胜仗,才显出统领徐达有功。

“镇江翼”是暗指镇江南面之翼常州。任命徐达为镇江翼统军元帅,是为不久的将来攻占常州做准备。计划攻占常州后,由徐达镇守。

任命后,朱元璋把此意图告知徐达。憨厚的徐达感激不尽。他从总管邓愈的手下晋升到与汤和平级,深知多打仗才能多立功,立功多才能升得快。朱元璋这是在多多给他机会。

过了几天,没有领兵权的先锋赵德胜随统军元帅徐达攻占了镇江路的丹阳县及吕城乡(今丹阳市吕城镇)、奔牛乡(今奔牛镇)。徐达报请朱元璋批准,授予他领军先锋,镇守丹阳。有了领兵之权,赵德胜无喜无怨,把母亲从金陵接到丹阳侍奉。

一日,汤和巡察镇江东南的吕城、奔牛。战败逃回老家牛塘乡牛灞村的元军小将陈保二带领部分兵士前来投诚。

陈保二,常州路牛塘乡(今常州市武进区牛塘镇)人。元末动荡,他聚众拉队伍,以黄布包头。后被朝廷收编。

夏季四月,辛亥日是朔日(初一)。壬子日(初二),张士诚的大将赵打虎率部攻下元廷的湖州路城(今浙江湖州市)。

四月乙丑(十五)日,统军元帅徐达携总管丁德兴、镇抚常遇春、陆仲亨攻打镇江南面55多公里的金坛县,当天占领了县城。

金坛本属常州路管辖,是常州西面的门户,离常州城只有36公里。徐达命常遇春、陆仲亨镇守金坛,自己携丁德兴返回镇江翼元帅府。

五月庚辰朔日(初一),太平府当涂县一农民敬献瑞麦,一茎两穂,一共只有两株。当时,这是罕见的事情,被视为祥瑞之象。

李善长看过之后,笑道:天佑吾也!今岁小麦丰收耳!

1356年六月庚戌朔日(初一),朱元璋命令管军总管邓愈、邵成攻打溧阳州正南60公里的广德路城(今安徽宣城市广德县)。

广德属于路、县衙门同城,广德路辖广德、建平(今安徽郎溪县)两县。

乙卯日(初六),邓愈、邵成携汤昌、费聚及耿炳文攻克广德城。

接到战报,朱元璋非常高兴,把广德路改名广兴府。所辖广德县改为广阳县。

接着,朱元璋在广兴府城设置广兴翼行军元帅府,任命邓愈为广兴翼行军元帅,邵成为副帅,汤昌为行军总管,费聚为管军总管。并提升22岁的耿炳文为镇抚。

不久,邓愈率部又攻占了广德东北面的长兴州(湖州路所辖)。当地一个挂有江浙行枢密院佥院(正三品)头衔的郑元帅带领一万余义兵(民兵)前来投靠。邓愈毕竟年轻,不善驭将之道,让他单独驻守长兴。

六月辛未(二十二)日,朱元璋在太平府(当涂城)设置行枢密院,以总管花云为院判(元廷职俸正五品),镇守太平府。后来,又晋升耿再成为院判。

话说陈保二投诚后被安排到总管徐达的部队,徐达的一些部下虐待、歧视陈保二,叫詹泉和叫李强的两个小将还强占他的财物。陈保二忍无可忍,结果反叛。

六月壬申(二十三)日,陈保二诱骗绑架了詹、李两位小将,跑到常州,投奔了张士诚的“周国”。

过了两日,徐达打探到陈保二驻扎在常州西南面大通河以南的老家牛塘乡,所部有1000余人。为了解救跟随自己多年的两位小将,轻敌的徐达带领3000兵马于早晨从丹阳出发前往攻打。

徐达率部出城后顺着京杭运河南岸行进,经过奔牛乡后,沿着大通河西面南下再随之转弯向东不远就明目张胆地直扑牛塘。

徐达从丹阳到牛塘这段路程约有47公里,这时已是下午。陈保二发现后马上派快马到常州城报告。牛塘到常州路城的直线距离只有9公里,且是平原。

徐达和坚守的陈保二交战不到一个时辰,常州守将派出的一万兵马迅速赶到,开始包围吴军。陈保二则带领剩余的数百人撤出了牛塘。占领牛塘的徐达开始还洋洋得意,不久就发现村庄的北面和东、西面出现大量周军。不由得着急起来。他不知敌军有多少兵马,不敢从南面撤退,怕在毫无遮拦的旷野被围歼。

徐达心急如焚,一边派两匹快马冲出村南到金坛报信给常遇春,一边坚守待援。徐达率部凭借乡治所的牛塘村四面各大小街口与周军作殊死搏斗,击退数次进攻。吴军死伤1000多人时,天黑了,“周国”军队停止了进攻。

两个时辰后(半夜子时),镇抚常遇春率领3000手刀兵赶到牛塘西边京杭运河的南支河。

他观察了一下,看见周军在牛塘外四面安营,一片寂静。一堆堆篝火间隔约两丈,包围着村子;一队队周兵在篝火的营地一侧巡逻,监视着村庄。

常遇春断定徐达还在村里,松了一口气。

他思索了一下,确定一个战术。先派探子分别侦查北营和西营,寻找敌军的主将。得知周军大将营帐位于村北,就兵分两路。一名千夫长带

1000兵袭击西营,常遇春携一名千夫长领1000兵袭击北营。其余的一部分守护河桥,一部分负责接应徐达的突围部队。

周军的临时营地都没有安置栅栏护卫。两路吴军按照常遇春的命令,先派几十人潜进敌营点燃了外围的帐篷。敌营一片混乱,周兵纷纷跑出营帐时,握刀的吴兵立马冲进营帐间,把惊慌失措的周兵杀得鬼哭狼嚎。

常遇春带领三十名猛士直接冲向主将的帐篷,杀死了卫兵,活捉了周军大将。

等待救兵随时准备突围的徐达发现北面及西面敌营火光冲天,明白救兵到了,乘机向西杀出了牛塘村,顺利越过南支河。

常遇春带领3000士卒击溃周军一万人的包围圈,杀死杀伤敌兵1000余人,活捉了主将,解救了徐达。朱元璋闻讯后心生欢喜,发现常遇春很有作战指挥才能。随后,把他叫到应天府,给予嘉奖,并把组建的第一支马军交给他统领,平时作为机动部队。

六月乙亥(二十六)日,朱元璋考虑到由北而南一条线下来所占的镇江路、溧阳路、广德路、长兴州地盘已经和东边张士诚的地盘(常州路、湖州路)交界,因此派遣儒士杨宪向张士诚恭送一信。

朱元璋在信中写道:“过去(东汉初年),隗(wěi)嚣称雄,现在足下也在姑苏(苏州)称王,事势相等,我十分为足下高兴。与邻邦保持友好,各自安守辖境,这是古人崇尚的美德,我心里十分仰慕。希望今后吾能互通信使,勿被谗言所惑,致使产生边界纠纷。”

隗嚣(?-33年),字季孟,天水郡成纪县(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出身陇西大族,青年时代在州郡为官,以知书通经而闻名陇上。王莽的国师刘歆闻其名,推举隗嚣为士(国师的属官)。刘歆(xīn)死后,隗嚣回到乡下。

隗嚣的季父(叔父)隗崔,素来豪爽侠义,得到众人拥护。听闻刘玄称淮阳王,立更始元年(23年),王莽叛兵连连战败,于是就与兄长隗义及上邽县(今甘肃天水市)人杨广、冀县(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人周宗谋划起兵,响应刘玄,兴汉灭莽。

隗嚣制止说:“夫兵,凶事也!吾族有何罪?”

隗崔不听,于是聚众数千人,攻占郡城平襄(今甘肃通渭县),杀了王莽的镇戎郡(治所平襄)的大尹(郡首)。隗崔、杨广等认为举事宜立主以统一众心,都说隗嚣素有名气,喜爱经书,于是共同推举隗嚣为上将军。

隗嚣辞让不得,就说:“诸父众贤不衡量小子,必能听嚣言者,乃敢从命。”

众人都说“诺”,表示同意。从此,隗嚣成了割据一方的势力之王。后归附淮阳王刘玄。

张士诚看了朱元璋的信很不爽,扣住杨宪不放,也不回信。

1356年秋七月己卯朔日(初一),在各位文臣武将一再建议下,朱元璋自封吴王。以元廷集庆路(今南京)行御史台作为王府,尊奉“宋国”龙凤元年为正朔①。

此时,朱元璋先在应天府设置江南行中书省,建立省级政权。任命人员的官职基本上借鉴、参照元朝的官职。

在元廷,行中书省的一把手是左、右丞相(职俸正一品,掌银印),右相高于左相。无右相,左相说了算,统领全省军政官员,总领行省的所有军政事务。

“宋国”政权得知消息后,顺水推舟,以“宋帝”(小明王)的名义下诏,任命朱元璋为江南行省平章政事(元廷职俸从一品)。

朱元璋不喜欢这种任命,但是毕竟还遵循“宋国”的年号,打着“红军”的旗子,因此不便拒绝,也不宜自封丞相。于是宣布:自兼总领行中书省事,李善长、宋思颜为参议(元廷参议中书省事,职俸正四品)。

行省下设左、右司。

李梦庚、郭景祥为左、右司郎中(元廷职俸从五品);

侯原善、杨元杲(gǎo)、陶安、阮弘道为左、右司员外郎(元廷职俸从六品);

孔克仁、陈餋吾、王恺为左、右司都事(元廷职俸从七品);

王璹为照磨(元廷职俸正八品),栾凤为管勾(元廷职俸正九品);

行省下设都镇抚司,总领应天府禁卫亲军。

孙餋浩为都镇抚(元廷上万户府镇抚司镇抚,职俸正五品)。

行省下设提刑按察使司,负责司法。

以王习右、王德芳为佥事(元廷职俸从四品)。

提刑按察使司下设理问所,掌管勘核刑事案件。

以刘祯、秦裕为理问。

此外,以夏煜(yù)、韩子鲁、潘庭坚为博士(元廷国子学博士,职俸正七品)。

朱元璋还设置了军事机构江南行枢密院。任命元帅汤和代理行枢密院同佥(元廷职俸正四品)。

设在太平府(今当涂县)、江淮府(今镇江市)的行枢密院后来改为分枢密院。

设置吴王帐前总制亲兵都指挥使司。任命冯国用为都指挥使(元廷职俸正三品)。

都指挥使司下设左、右翼元帅府。任命陆仲亨为左翼元帅府统军右副元帅,华云龙为右翼元帅府统军右副元帅。唐胜宗、张彪、陈兆先、王玉、陈本、徐大兴、张斌等分别为两翼领兵副元帅。

左、右翼元帅府下各设五部(左、右、中、前、后部)都先锋。以陶文兴、陈德、胡大海、王弼、张龙、王志等为都先锋。

不久,任命冯国胜为都指挥使司佥事(元廷职俸正四品)。

行御史台的房屋并非金陵最好的建筑,朱元璋选择它作为王府是因为靠近西华门(即水西门),秦从龙定居在西华门附近的礼贤馆。

西门外矗立着一根六朝经典艺术品——华表,高15.62米,故水西门又称西华门。这根华表至今还在,柱顶雄踞着一头辟邪,现为南京吉祥物。

朱元璋经常拜访秦家,一些要事也与他商量。有时还以书信提出问题请教,每次的信封均用漆封口。秦从龙复信也以漆封口。吴王左右随从都不知道信中的内容。秦从龙生日之际,朱元璋和世子皆以厚礼馈赠,有时则到其家当面祝贺,参加宴饮。

1365年(至正二十五年)冬,秦从龙的儿子离世,他悲伤地向吴王请假告辞,返回镇江。朱元璋一直送他到城郊。不久,秦从龙病故,享年

70岁。那时朱元璋正在督军,已到镇江。他闻讯深感意外,到秦从龙的灵堂祭拜时,悲从心起,忍不住哭泣。随后厚恤家属,命令镇江有司(有职权、具体办事的官吏)料理葬事。

当初,秦从龙到金陵结交朱元璋后,向他推荐了一个叫作陈遇的教授。

陈遇,字中行,先世曹州(今山东曹县)人。高祖义甫,宋翰林学士,徙居建康(今南京),子孙因而居住金陵。

陈遇天资沉潜,好学博览,精象数之学。元末为温州路儒学教授(正九品),不久弃官归隐。学者们称其静诚先生。

陈遇拜见朱元璋后,经过交谈,朱元璋大悦,遂留下参与政事。两人时常密议,日显亲密信任。随后,正式发书聘之,并以伊尹、吕不韦、诸葛亮比喻陈遇。

不料,当朱元璋自称吴王,授予陈遇供奉司司丞一职时,他竟然推辞不为。

朱元璋开国后,三授其翰林学士,陈遇皆辞不为。后来赐其肩舆(轿子)一乘,卫士十人,保护陈遇出入。这个待遇,岁数较大的陈遇倒是愿意接受。

一般人认为这是大明皇帝的恩宠,实则是朱元璋因受教于他,以表感恩。陈遇虽未当官,朱元璋遇到某些隐秘的为难之事亦请教于他。

明洪武三年(1370年),陈遇奉命到浙江廉察民情。返回后,朱元璋赐给金银玉帛,授予他中书省左丞(正二品),陈遇推辞不就。第二年授予礼部侍郎(正四品)兼弘文馆大学士,他还是推辞。

西域进贡良马,陈遇引用西汉的典故进谏。朱皇帝任命他为太常寺②少卿(从四品),陈遇坚决推辞。强迫他,也不同意。最后任命为礼部尚书(正三品),依然坚决推辞。朱元璋沉思良久,似乎理解,顺从了他,从此不再强迫他做官。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朱元璋想与周王张士诚相安无事,张士诚却不容朱元璋在他身旁一同享福。

1356年七月辛巳日(初三),张士诚派遣水师逆流而上,攻打镇江。秦淮翼统军元帅俞通海带水师迎敌交战,结果在一个叫作龙潭的江域战败。

朱元璋得知战况后,打开地图仔细查看常州城的方位。接着询问宋思颜有多远,得知只有80多公里的路程。

于是,写信告诉徐达说:“张士诚起(出身)于贩盐,谲诈多端。今来寇镇江,是其交(交往)已变,尔当速出兵攻毗陵(常州的西晋古名),先机进取,阻其诈谋。”

朱元璋这一招既有围魏救赵的作用,还有更深的战略意图。

再说七月份,“周国”统军元帅张士德率领大军攻占了江浙行省治所杭州路城。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尊达实哩战死,丞相达实特穆尔逃遁,万户普贤努及民兵元帅杨谔勒哲战败撤走。

九月戊寅朔日(初一),朱元璋到江淮府(镇江)巡视。进城后先拜谒了孔子庙,给全城的儒士儒生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儒士纷纷追随。接着,他分别派遣城里的儒士到江淮府所辖各乡,告诉乡长、里正,继续安心农桑。然后要求修筑城墙、开挖濠堑,命令总管徐忠在镇江西北长江的金山设置水寨。以便扼阻镇江下游来犯之敌。安排好这些事情后,朱元璋返回应天府(今南京)。

注释:

①正朔:一年的第一天。古代改朝换代,皆要确定新的年号,故要改定正朔。

②太常寺:中央政权机构“五寺”之一。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太常寺掌宗庙祭祀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