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元末翘楚朱元璋 > 第十五章 起义军再发力开疆拓土 朱元

第十五章 起义军再发力开疆拓土 朱元璋率红军攻占金陵(13页)

自从“天完国”元帅倪文俊于1355年正月再次攻克沔阳(今仙桃市)后,他率部接连攻克襄阳路城、中兴路城(今湖北荆州市),使“天完国”从困境中走出,出现振兴局面。徐帝欣喜不已,晋升倪文俊为统军元帅。

1355年五月,镇守湖广行省武昌路城的元廷威顺王(螭钮金印藩王、从一品)宽彻不花(元世祖后裔)调集重兵围剿倪文俊。他命王子报恩努、接待努、佛嘉努会同湖南元帅何思南,以大型战船四十余只载15000多将士,水陆并进,想要收复沔阳,自己则带王妃、子妾同行。

船至汉川县鸡鸣汊,水不作美!水浅致使大船搁浅。汉川位于沔阳北面的汉水下游,直线距离45公里。倪文俊接到探报,迅速组织上百只竹筏,在前端固定一个大木盆,放置浇了燃油的木块。逼近元军战船时点燃木块,烈火熊熊,元军惊恐万状,放箭阻击。撑筏的水兵纷纷跳入江中,把火筏推顶战船。引燃敌船后,倪文俊满载短弓手、大刀兵的小舟纷纷围近大船。先是射杀跑到甲板的元兵,随后登上敌船。

威顺王的儿子接待努、佛嘉努皆被杀死,报恩努及王妃、子妾被俘,宽彻不花狼狈逃回武昌。

七月壬寅(十九)日,“天完国”统军元帅倪文俊再次攻下湖广行省的治所武昌及行省直隶汉阳府,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接着修建宫室,进行迁都的准备工作。

这次率部攻打武昌、汉阳的是倪文俊的大将陈友谅。败将威顺王宽彻不花在南方已无立足之地,先跑到云南,再进入四川,然后跑到陕西行省成州(今甘肃陇南市成县),再也没有回到武昌。

十月,倪文俊命令陈友谅带领水师顺江而下攻占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占领江州后,陈友谅接着进入鄱阳湖,攻占了鄱阳湖东岸的江浙行省饶州路城(今鄱阳县)。

从鄱阳湖西南康山处的赣江南支流入湖口到南昌的直线距离约60公里。显然,红巾军已经威胁到江西行省治所兴龙路城(今南昌市)。朝廷大为震惊。

徐帝接到倪文俊的战报后,喜笑颜开,批准他的报请,晋升陈友谅为领兵元帅。

陈友谅,沔阳府玉沙县(今洪湖市)人。原是沔阳汉水渔家之子。祖父陈千一,原姓谢,因入赘陈家改随陈姓。父亲陈普才有五子,陈友谅排行第三。

他少年时读过一点书,略知文义。其膂力过人,喜欢习武。后来在洪湖东面的乌林镇谋得一个小官。乌林镇位于沔阳南面65公里处。

陈友谅生一张鸭蛋脸,略瘦。长一对武明眉——弯长有角,居额过目,不散不乱,眉伏五彩。下嵌一双下白眼。印堂较窄,下挺一只开风鼻——山根、年寿高凸,准头肉少,鼻大毛长。唇上蓄八字形短须。

古代面相学认为:武明眉主使聪明能干、得美贤之妻、亦生贵子,是富贵之相;其兄弟众多,均有富贵。下白眼主使凶狠、波折。开风鼻者心性好胜,少年得志,中年见发,不久末运大败。

十月份,为了更有力地剿灭起义军,元廷在扬州设立地方军事指挥机构——淮南江北行枢密院。

察罕帖木儿的部队在朝廷支持下发展很快,达到一万余人,自成一军,屯驻在亳州南面偏西直线距离约95公里的颍州沈丘县(治所是今安徽临泉县)。

说来也怪!元军的正规部队与刘福通红军交战,每每败北。察罕帖木儿带兵攻打刘福通红军却屡战屡胜。

不久,驻扎在郑州荥阳县的一万苗军叛元,不听调令。察罕帖木儿奉命讨伐。他利用夜晚率部突袭了苗军,将他们全部俘虏。恩威并施降服几个头领后,带领他们驻扎到荥阳以东约58公里的中牟县(今属河南)。

刘福通察觉到察罕帖木儿已成为元廷最凶狠的鹰犬,决定要消灭他。于是调遣20万红军围攻中牟城。

察罕帖木儿很聪明,看见红军兵马10倍于他,采取坚守之策。并以生死利害晓谕全军,鼓励将士说:“自古以来,狭路相逢勇者胜。诸位随我,何时打过败仗?苗军兄弟们,敌军虽多,箭法不准,攻城只能一个一个爬。尔等随我居高临下,只要英勇无畏,以一当十,就能灭敌于城下。”

防御作战时,察罕帖木儿派亲兵分查四门。哪里军情紧急,他就亲临现场指挥,极大鼓舞了士气,攻城红军死伤无数,城下尸体堆积如山。

刘福通不能短时间取胜,面临军粮紧缺,又担心东面30公里的开封出动元军攻其背部,最后只好撤退。察罕帖木儿性格凶狠、如狼似虎,率兵三千出城追杀,追杀了十余里,又有无数红军士兵惨遭杀戮。

随后,察罕帖木儿调驻虎牢关。虎牢关因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此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虎牢关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境内,与东面河南行省治所汴梁路城(今开封市)直线距离约99公里,和西面的洛阳直线距离约72公里,是洛阳的东门和重要关隘。又称汜水关、成皋关、古崤关。

察罕帖木儿驻守虎牢关,可以东西南北兼顾。东可护卫郑州、汴梁;西可护卫洛阳;南下可以驰援荥阳、密县(今河南新密市),北渡黄河北能够增援温县、怀庆路城(今河南沁阳市)。

为了使风雨飘摇的蒙元江山早日安定,元顺帝决定亲自祭祀郊庙,祈求神灵保佑。

十月癸酉(二十)日,哈玛尔上朝奏言:“郊祀之礼,要以太祖庙配祀。

皇帝出宫,至郊祀所,要便服乘马,不设内外仪仗队和教坊队,斋戒七日,在别殿内散斋四日,致斋三日。两日于大明殿西幄殿,一日在南郊祀所。”

丙子(二十三)日,为了郊祀,元顺帝命令皇太子祭告太庙。

十一月壬辰日,元顺帝亲自到南郊祭祀上帝,敬献祭品。接着,由皇太子敬献祭品。最后,代理太尉、右丞相定珠敬献祭品。

甲午日,元顺帝任命台哈布哈为湖广行省左丞相(从一品),令总兵招安或捕捉倪文俊。要求中兴路、襄阳路诸军全部听其节制,照旧论功行赏,宣敕诏书、颁发晋升官爵的金银牌凭证。

这个月,刘福通命令“宋国”中路军一支部队避开虎牢关的察罕帖木儿,从其西面约51公里的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会盟镇老城村)北渡黄河。

会盟镇老城村是孟津县故城遗址地,在今孟津县城以东19公里处。因此处黄河河道坡降变小,水流放缓,加之河道较窄,是公认的黄河中下游分界点。黄河在孟津流经最后一段峡谷(小浪底峡谷)后进入华北平原。历史上,古孟津一直是黄河中下游的重要渡口

“宋国”红军由孟津渡过黄河进入朝廷腹地后,很快攻占了渡口东北约37公里的中书省直辖路怀庆路城(今河南沁阳市)。

朝廷遂命河南江北行省右丞(正二品)布哈率元军讨伐。布哈攻打这支红军未能取胜,河南行省遂命察罕帖木儿率军渡河,攻打这支红军。

察罕贴木儿似乎成为“宋国”的天敌,他一出马,很快就打垮“宋国”红军,收复了怀庆城。

元廷大喜,表彰其功,晋升他为中书省刑部侍郎(正四品),加为中议大夫(文散官、正四品)。

“天完国”和“宋国”再次掀起开疆拓土**,无形中有力牵制了朝廷的兵力,给朱元璋的政权和军队提供了巩固和发展的机会。

1355年十二月壬子朔日(初一),朱元璋释放太平路万户纳克楚北归。纳克楚是穆呼哩(即木华黎)裔孙。

穆呼哩以沉毅多智、勇猛善战著称,被铁木真誉为“犹车之有辕,身之有臂。”四十年间追随铁木真,无役不从,辅佐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战功卓著,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并为蒙古国“四杰”。

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封其为左翼万户长,为征金大元帅、太师、国王,赐九斿白纛(白色大军旗),代成吉思汗施行恩威。经过六年征战,先后征服了金国大部分国土。

俘虏纳克楚后,朱元璋在生活上给予他优厚待遇,但是纳克楚总是闷闷不乐。朱元璋希望他能够回心转意,跟随自己反元,因此派遣元军降将万户黄俦去察看,问他有什么打算。

纳克楚对黄俦说:“蒙朱公不杀,但确实难以为报。本人始终不能忘记北方!”

于是,元璋决定释放他,召来对他说:“我们为人之臣,各为其主,何况尔还有父母妻子!尔可回家。”

十二月乙亥(二十四)日,元顺帝反思天下民众四起造反,认识到自己治国不善,下诏罪己,大赦天下。

这个月,中书省平章政事(从一品)达实巴图尔调兵进攻刘福通红军,在太康县(今属河南)打败他们后,围攻了“宋国”都城亳州(今属安徽)。“宋国”少帝小明王韩林儿逃出,隐居到宝应县安丰(今江苏宝应县安丰镇)。

1356年(至正十六年、丙申)正月,倪文俊将“天完国”都城从蕲水(今湖北浠水县)迁至汉阳县(今武汉汉阳区),迎接君主徐寿辉入住汉阳帝宫。

徐寿辉非常高兴,加封倪文俊为中书省丞相。从此,“天完国”的军政实权均被倪文俊控制。

这时,踌躇满志的倪文俊忘记了开疆拓土、战功卓著的陈友谅,没有晋升他。自此,陈友谅对倪文俊产生了不满。

这个月,淮东发生饥荒。为了减轻生存压力,“周国”诚王张士诚实行军事战略转移,他派遣兄弟统军元帅张士德带领主力部队从南通渡江先攻取了常熟州。接着攻打平江路城(今苏州姑苏区)。

二月壬子朔日(初一),张士德攻占平江城。

之前,江浙行省丞相(从一品)达实特穆尔以“便宜行事”之权晋升漕运万户托因作为参知政事(从二品),统领江浙官军、民兵,御敌保土。

江南自反元义兵兴起以后,元兵纷纷死于刀锋箭头。乡村农夫再次遭遇饥馑,青壮年无奈充当壮丁。平江招募的这些壮丁,由于生来不习武艺,又无教官训练,仍是乌合之众。

因平江路达鲁花赤病亡,达实特穆尔擢升松江府达鲁花赤哈萨沙为平江达鲁花赤,负责领兵作战。晋升都总制庸田使①(从四品)贡师泰为平江路总管府总管(正三品),巡守城池。

当时吴江境内,只有元帅王与敬一支正规军队。因战败,死者过半,残兵千余人,欲入平江城,贡师泰却闭门不纳。于是,王与敬退据平江以南约60公里远的嘉兴。

常熟距离南面的平江约40公里。张士德所部才三、四千人,自常熟发兵,长驱直下,当天下午到达平江北门。次日天刚亮就攻城,架竹梯数十部攀援而上。此时,贡师泰在府邸刚刚睡醒起床。面对周军攻城,刚刚醒来的守城壮丁将士不知所措,弓不发箭,刀不接刃。平江城轻而易举就被张士德占领。

万户托因闻讯周军进城,急忙隐匿俞家园。散兵游勇进入园中,他便自刎,因恐惧未用力,没有死,周兵便将其杀死,成全了他。

哈萨沙昨日因事暂住城外,听闻城破,便投河溺死。

贡师泰带领民兵进行巷战,亦无力抵挡,怀藏印绶逃出南门隐遁。最后变更姓名匿迹于海滨。

继之,张士德东扫吴地,昆山、嘉定、崇明三州守臣相继投降。

淮扬名士苏昌龄避乱暂居吴门。张士德得知后聘请为参谋,称谓苏学士。

不久,张士德捣毁平江城中承天寺的佛像,将此寺改造为王宫。张士诚迁都到此后,将平江路改名隆平府,设省、院、六部、百司。凡是寺观、庵院、豪门、巨室,将士争相占居,无一处幸免。

得知平江陷落,江浙行省丞相达实特穆尔胆战心惊,急忙调召义兵元帅杨谔勒哲集结驻扎州县的义兵进驻杭州,加强省府的防卫。

杨谔勒哲,湖南道武冈路綏宁县色目人。发迹初时靠聚集一群游手好闲的地痞无賴,因此人聪明狡诈,众人拥其为头领,啸聚山林溪洞。后来追随元廷,封为民兵元帅,加了一个“杨”姓。

1356年二月,元将蛮子海牙奉命联合淮西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康茂才,率40艘中型战舰(载一万水兵)抵达采石镇牛渚矶。想伺机进攻太平府(今安徽当涂县)。

朱元璋接到探报后,深谋远虑,决定争取缴获一批战舰。

他与冯国用商议,冯参谋想出了一个高招——制作抛石炮。朱元璋叫冯国用负责画图、李善长负责实施,迅速制造了20门小型“襄阳炮”,抛射距离可达70米左右。然后固定在俞通海的兵船前甲板,每船一炮,配备100颗石弹。

接着,朱元璋在帅府召集廖永安、俞通海、常遇春制定了作战方案:俞通海带领10艘炮船、40艘魛鱼舰从江心洲西边主航道顺流开到江心洲北端,绕到江心洲东侧牛渚矶的江中列阵,面对东面元军水师后面20艘战舰。廖永安带领10艘炮船、常遇春带领40艘魛鱼舰从官渡水寨沿着次航道顺流而下,在江心洲东侧牛渚矶的江中列阵,面对元军水师前面20艘战舰。

清晨,当驻扎岸上的元军纷纷返回兵船时,先由郭兴带领长弓队远程攻击。

二月丙子(二十五)日黎明前,朱氏红军1000名长弓手悄悄靠近牛渚矶的敌寨,在50米外排成10排隐蔽。拂晓时,红军的两路水师开向预定地点,离岸约200米。

蛮子海牙发现后,担心被包围,马上吹响集合的号角。元军纷纷窜出帐篷,奔向兵船。

骑马立于长弓队后面的朱元璋一声令下,紧跟着长箭如雨,洒向栅栏内和江岸密密麻麻的元兵。眨眼间,倒下一大片。多数元兵上船后,战舰慌忙起锚离岸。各船几十名水手拼命划桨。

这时,红军水师的20艘炮船则纷纷靠近敌船。相距约70米时,飞石从天而降,不断击中敌船,把敌舰砸得百孔千疮,毫无招架之力。敌兵躲在船舱不敢出来。

石弹抛射时,红军水师的80艘魛鱼舰快速划桨前进。接近约30米时,炮船停止抛弹。每两条魛鱼舰靠上一艘敌船,在弓箭手的掩护下,紧握手刀的将士从舱顶跳上敌船甲板,杀向元兵,封住敌舰舱门。

遭遇石弹轰击,蛮子海牙和康茂才吓得胆战心惊,急忙下令撤退,乘着指挥舰顺江而下,逃往集庆城。元军有20多艘战舰逃脱。随后,康茂才聚集这些战舰在长江天宁洲(今南京江宁区新济洲)安营扎寨。

这场战斗持续到午时(11点)结束,缴获敌舰10余艘,俘虏元军数千人。从此,朱元璋有了正规的水师中型战舰。

二月底,廖永安引领水师攻破天宁洲水寨,缴获了康茂才剩余的20余艘战舰。康茂才逃进了集庆城。元廷人才匮乏,为了保住集庆城,于是任命康茂才为行省参知政事(从二品),兼水师都元帅。在集庆城,驻扎一支元军水师,统领元帅叫叶撒。有两支苗军跟随,他们擅长使用短弩,适合水战。

1356年春,朱元璋决定亲自攻打金陵。三月初一朔日(辛巳),朱元帅和几位将军带领两万红军,从太平府出发,水陆并进,进攻集庆城。

事前,朱元璋叫冯国用推算一下吉凶。

时为清明中元,节局排在第23。此局循环排到地盘第七宫,为兑宫,数7。首仪戊子定于兑宫。

三月节气属于阳遁时令,“六仪”顺九数排布。冯国用掐指一算:首仪戊子定兑宫7,己仪排艮宫8,庚仪排离宫9,辛仪排坎宫1,壬仪排坤宫2,癸仪排震宫3。

“三奇”逆九数排布:首仪定兑宫7,乙奇布乾宫6,丙奇布中宫5,丁奇布巽宫4。

接着,冯国用拿出纸笔写道——

乙奇到乾宫,大树荷天,吉。

丙奇到中宫,明火烧王,吉。

丁奇到巽宫,月照林木,吉。

随后,冯国用推算了值符星和所落宫、值使门及所在宫。

戊仪定在地盘第七宫,对应天盘七区,天柱星值符。此星对应惊门,惊门值使。

行动时辰的天干为辛,辛仪在坎宫。因此,天柱星值符落坎宫。

行动时辰的干支为辛巳,旬首为甲戌。戊仪定兑宫,数7。阳遁,干支顺九数排布。

冯国用掐指一算:乙亥在艮宫8,丙子在离宫9,丁丑在坎宫1,戊寅在坤宫2,己卯在震宫3,庚辰在巽宫4,辛巳逢5到中宫。惊门值使在中宫。

接着,冯国用把“天柱值符落坎宫”和“惊门值使在中宫”写到纸上。

看到此象局势,他露出笑容,深深感到朱氏红军的头上真是吉星高照。

在帅府,冯国用把记录纸交给朱元璋后,直接解读说:“丙奇到中宫”,“中宫”象征集庆。“王”即福寿。“明火烧王”,此战元寇定败。巽卦本象为风,衍生物象有鸡、木等。因排位第三,故用“林木”。“月照林木”表示我军吉星高照。

接着,他继续解释道:天柱星是小吉星。单卦坎(卦符)是两阴夹一阳,阴盛阳衰之象。因此,“小吉”被削弱,局势平平。“惊门”,寓意门外隐藏风险。若出此门,将遇怪异之事,使人惊慌失措。“惊门值使在中宫”,当是暗示元寇若出城,必有惊恐之事发生。我想,这种惊恐之事要由我们来设施(古词,“布置”之意)。

朱元璋听完,不再质疑,赞道:妙哉!天佑我也!两次攻城失利,我尝想最好把元寇引出金陵,以便取胜。你想想,如何引他们出来?

冯国用思考片刻,说道:两次攻城失败,我们牺牲了近万人,又损失两位元帅,福寿和元寇必然滋生骄傲的心绪,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尔可写一信,辱骂讥讽他,激彼出城。

朱元璋听了微微一笑,说道:此法甚好!他若出城,必用马军,尔回去再想想,设计一个对付马军的良策。争取缴获一批战马。明日我们开会,再细细商议。今晚我把信写好。明日,尔帮看看。

再说总管徐达,接到命令后,携先锋赵德胜、镇抚丁德兴及陆仲亨、仇成自溧水先行,攻打集庆城南面的方山民兵寨。

自从陈埜先死后,年轻的陈兆先接管兵权,因其能力不强、缺乏威望,军心始终不稳,战斗力下降。

三月癸未日(初三),徐达率兵五千人抵达江宁县,攻打了方山寨。先锋赵德胜挥舞长槊,一马当先,奋力拼杀,首先攻破一个附寨。持续不到两个时辰(4小时),几个附寨和主寨均被攻破。没死的两万多人全部投降。

镇抚丁德兴没有骑马,手持一把环首鱼头刀冲锋陷阵,面对这个貌如雄狮的猛将,敌兵好像灵魂出窍,惊愕的瞬间,已经身首异处。最后,他杀死敌帅身边的亲兵,活捉陈兆先。

丁德兴时年29岁,相貌独特:生一张冬瓜脸,却是黑肤色,外号“丁黑狮”。长一对轻清眉——眉秀弯长,浓中见轻,轻中带浊,眉尾带棘。眉下嵌一双狮子眼,不怒而威。印堂下卧一只蒜头鼻——山根塌陷,年寿略高,准头圆凸;兰台、廷尉较大,肉多孔小。

其唇上蓄浓密八字胡,浑圆的下巴、两腮一溜浓密软长须,直到耳根。整个脸庞犹如雄狮。

古代面相学认为:轻清眉主使遇上贵人。狮子眼主使富贵。蒜头鼻主使性情温和,踏实肯干。

朱元璋决心要真正降服“陈家军”,叫冯国用、冯国胜从中挑选了500个身强力壮的骁勇者,集中到方山主营帅府门口,对他们说道:“尔等既降于我,我绝不害尔!今夜,尔等即做我的宿卫,在帅府侍卫营休息,10人一队,轮流站岗、巡逻。”

当晚,众目睽睽之下,朱元璋只带冯国用一人作为贴身侍卫进入帅府,原有的侍卫亲兵全部留在帅府栅栏外面。他解下全部铠甲、脱靴后,倒床酣睡,一觉直到天亮。

500壮士中的疑虑者终于心安,有的说道:“朱公既活我们,又以腹心待之,何不尽力图报?”

攻打集庆时,这些壮士大多数都勇于冲锋陷阵。

第二天,朱元璋派人把激将挑战信送进城中。朱元璋想,如果福寿依然坚守,不出城。再于城下叫骂引诱。

此信由朱元璋口述、汪广洋书写于白绢上。根据冯国用的意见,对阵时间留空。占领方山后才酌情补上。

信中写道:福寿老儿,尔倚仗城高墙厚固守,犹乌龟缩头于甲中。尔以(凭借)埜先奴颜婢膝,杀死我都帅天叙、主帅天佑,算何本事?我军以(因为)备不足,两次攻城失败,不过是給无能鼠辈捡个便宜!尔若真有本事,三月初九出城,与我乡民大军博战,毋作缩头乌龟!

落款是:太平府元帅朱元璋

朱元璋有意降低身份,以助长福寿的傲气。

福寿看信后,冷笑道:区区黄口,竟敢与我叫嚣!岂知我一千铁骑的厉害。

随后回信道:元璋小儿,尔侥幸夺得太平便不知天高地厚,老爷初九定杀尔片甲不留!

朱元璋见信后大喜。初六,朱氏红军兵临集庆城,在东门东南四里远扎营。

三月己丑日(初九),福寿亲自出城指挥迎战。两军布阵面对,相距大约40丈(127米)。

元军前阵是马军方阵,1000轻骑兵排成10排,每排100骑,形成100个纵队,约200米宽。福寿骑马立于方阵前正中,右边是一名骑马的随从武官,左边是骑兵的千夫长。他们后面是一排号手,有10人,间隔约2米,与骑兵纵队错开。

马军阵后面是步兵方队,300人一排,共有30 排。总共一万人马。

当时,朱氏红军马匹很少,只够将校骑用,没有马军。但是,汤和、邓愈已经按照作战计划在天亮前布置好对付蒙古骑兵的方阵。

红军的方阵由40个长条阵组成,大约210米宽。各长条阵的间隔约为8尺(2.5米),形成39条纵向通道。

每个长条阵中第一排是4名手刀兵,用来遮挡身后的两面挡马战墙。每块战墙高4.4尺(约1.4米),长4.4尺,即可掩护两人,又方便两人搬动。本是用作营寨的围墙。

这种围墙是组合式,便于拆装运输。墙面由一个方木框和较密的竹篱笆构成。支撑由一副方木三角支架组成。墙面木框的下梁(即地梁)有三个等距小圆孔,可用粗铁钉或竹签固定于地面。其立柱上下有两个小圆孔,用铁销与支架立柱连接。三角支架的立柱有对应的两个小圆孔,其地梁有一个小圆孔,也作固定用。竹篱笆是以铁丝绑于方框上。

每个长阵第一排战墙后面隐蔽5排长弓手,每排3人。左右两侧各固定4面战墙,连成一排,类似∩形,以护卫弓箭手。两边的弓箭手离战墙约0.5米。

中间两个长阵的长弓手后面各有一名佩刀军官,一个是郭英、一个是千夫长。

长弓手后面是49排手刀兵,每排4人,加上第一排共50排。全方阵共有8000手刀兵。手刀阵前10排是朱氏红军的老战士,因为打头阵,个个配有手牌。

手牌是古代步兵盾牌的一种,属于轻便盾牌。其两头宽中间窄,常规手牌中间最窄处宽一尺(约31.7厘米),两头宽为1尺3寸(约41厘米),以白杨木或松木制成,轻便而坚实。其正面常绘有虎形彩纹,后面有把手,携带及作战都很方便。

每4排手刀兵的两侧是青布墙,长约4米,由两根原木立柱和一整块青麻布组成。立柱固定于地面,高4.4尺(约1.4米)。前后青布墙间隔约2尺(0.63米),作为出击口。相邻长条阵的青布墙面对面,间隔约8尺(2.5米),可以让两匹战马并排跑过。

青布墙本是朱氏红军长途行军中在野外露宿的围墙。

手刀兵长阵的后面是长矛兵长条阵,间隔约3尺。由朱氏红军老部队百夫长40人和400名魁梧的士兵组成的40个执法队,均握手刀站立手刀长阵后面。其左大臂配戴一个白色布套,墨写“执法”二字。

朱元璋安排执法队主要是防范“陈家军”出现倒戈者或逃兵。手刀阵中间20排是降附的陈家军,后面20排则是朱氏红军的老战士。

开战前,各执法队按照命令在各自的纵向通道来回巡行了一遍。这是发出无声的警示信息。

长矛兵有20排,每排4人。每4排两侧各有一面青布墙,与相邻青布墙面对面,间隔约8尺,向后延伸前面的通道。这些青布墙也高4.4尺(约1.4米),长约5.6米,便于8个长矛兵并排防御。前后青布墙间隔约2尺(0.63米),作为出击口。

长条阵最后两排是身穿铠甲的短弓手,每排4人,全部下蹲。其后背是两面竹木结构组合式战墙,长还是4.4尺(约1.4米)。高只有3.8尺(约1.2米),便于短弓手放箭。这种矮战墙是短弓部队的专配。

朱氏红军的这种战墙和组合式围墙(高战墙)是朱元璋在六和城保卫战时受战垒启发指示制作的,由冯国用设计。

在每个长条阵的短弓手和长矛兵之间,有一名长矛兵的百夫长。几位镇抚和千夫长也在其中。

红军方阵每个通道口前面站立1名手刀兵、1名传令兵、2名百夫长,主要是遮挡通道,迷惑敌军。中部8个通道口没有手刀兵,而是1名长杆旗手。8面红旗正中两面都缝着一个金色的“朱”字。

方阵左右第十五个通道口前面约两丈远分别是骑马的总管——汤和、邓愈,手握一面中型三角红旗。旗帜两面都缝有一个金黄色的“令”字。这是约定发射长箭的令旗。

正中通道右侧长矛兵长阵的前部设置一辆6尺(约1.9米)高的指挥车,朱元璋身穿铠甲战袍端坐正中,冯国用身穿铠甲战袍佩剑立于左侧。此车前后各有5排身穿铠甲的持盾握刀亲兵。每排3人,两边的亲兵面向青布墙。冯国胜身穿铠甲战袍佩剑骑马位于后排亲兵的后面。

指挥车左右长矛兵阵的前部各置一辆鼓车。

福寿一声令下,他的随从武官举起一面战刀,喊道:“吹号!”

10名号手同时吹响牛角号,沉闷的声音传遍战场,元军骑兵发起了冲锋。

距离约25丈(79米)时,汤和首先举起红色令旗,邓愈紧跟着也举起令旗,同时奔向两边。第一排遮挡战墙的手刀兵马上撤回战墙后面。

各通道口的传令兵则举起小型三角红旗,按照约定叫喊“放箭”。旗帜两面也缝有金色的”令“字。

接着,传令兵跟随百夫长和旗手撤到长弓手后面。

五排长弓手迅速举弓发射乱箭,600支长箭在空中划出各自的弧形轨道,刺进元军的骑兵队伍。顷刻之间,约有100多骑兵被密集的重箭击中。

一些战马被刺伤,发出痛苦的嘶鸣。

长箭发射两次后,骑兵前锋已经接近红军阵地。

元军统帅福寿不知道朱元璋已经组建长弓队,认为红军的短箭只能伤害前面迫近的一两排骑兵,后面的大队铁骑很快就像潮水一样冲过五十米,冲乱红军的方阵。万万没有料到,“元璋小儿”使他吃了大亏!

当骑兵距离阵地还有大约10丈(31.7米)时,朱元帅下令准备行动,冯国用传令高喊:“慢击鼓!”

咚—咚—咚—咚—的鼓声传遍阵地。手刀兵全部下蹲,避免骑兵砍头。长矛兵分左右转向侧面青布墙,每墙8人一排,斜举长矛。矛头统一位于青布墙上方,威慑骑兵。

这时,红军长弓手继续放箭,杀死杀伤不少马军后面的元军步兵,极大地挫败了他们的锐气。

面临高战墙,元军骑兵无可奈何,只能按照红军的设计冲进通道。当他们想一路砍杀,不料又遭遇青布墙的阻挡和长矛的威胁,蒙古弯刀成了废铁。

战马通过青布墙时,长矛兵按照作战要求,并不刺杀骑兵,让其通过。

当最后一批骑兵跑出通道,隐蔽在最后两排的短弓手立刻起立举弓,对准他们的后背轮流放箭。这批骑兵转眼死的死、伤的伤。前面的元军骑兵冲出红军方阵几十米时,突然发现进入了红军的伏击区。

红军长阵后方(东面)约30丈(95米)远处还有一长排矮战墙,弧形设置。共有120面,每面间隔约2尺(0.63米),总长度约240米。

每面战墙后面站立3排短弓手,每排2人。弓手后面站立两排长矛兵,每排3人,护卫弓箭手。这支部队由居中骑马的镇抚郭兴指挥。其左右每10面战墙士兵后站立一个传令兵。

第一批发现战墙的骑兵急忙勒停战马,想转弯逃跑,可是已经晚了。后面的骑兵纷纷勒马止步,几百匹战马挤作一团,嘶鸣声此起彼伏。

郭兴举起一面中型三角红色令旗,大喊“放箭!”

传令兵依次举起小型三角红色令旗,跟着喊道:“放箭!”

东面的短箭分批射出,与西面发射的短箭形成前后夹击,至少有两支箭射向一个目标。元军骑兵在劫难逃,纷纷中箭死伤,只有伏击区南北两侧的少数骑兵漏网。

当大部分骑兵中箭后,郭兴再次举起中型令旗,大喊“停止放箭!”

传令兵则依次举起小型令旗,跟着喊道“停止放箭”。

短弓手停止放箭后,东西两面的红军镇抚和千夫长、百夫长带领长矛兵冲进伏击区,按照作战计划,包围追杀受伤和未受伤乱窜的骑兵,缴获战马。

当元军骑兵全部通过手刀兵长阵时,冯国用传令大喊:“快击鼓!”

随着急促不停的鼓声,朱氏红军8000手刀兵立刻冲出阵地,像一股股急流涌向扑来的元军步兵。

元军号声不断,红军战鼓震天。双方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最后,元军马、步兵死伤6000多人,福寿带着残兵败将逃回城里,再也不敢出城迎战,闭门坚守。红军死伤3000余人。

战斗结束后,红军缴获完好战马700多匹。攻占金陵后,朱元璋组建了第一支马军。

朱元璋不像郭天叙,打打停停。当天晚上,就命汤和派遣工事部队偷偷在护城河架设了一种组合式简易濠桥。这种桥是冯国用设计的。

工事兵搬运了30条长3.2丈(约10.1米)、宽1.3尺(约0.4米)的厚木板,每块木板两端钻有孔,前端拴有长麻绳。他们身系板绳游过河,然后把桥板头拉到对岸。

每座桥放置三块桥板,总宽超过云梯车的宽度(1米)。随后,他们把两个跨度比河略宽2寸(约6厘米)的“A”形直角三角桥架,分别贴着濠桥两边压下河边,按到三角架中间的横撑下端与桥板底平行即止。

桥架用直径3寸(约9.5厘米)左右的原木制作,高约4米。横撑离三角顶2米。

其下方约0.5米处的两腿外侧,各有一个直径2.5寸(约8厘米)左右的通榫肩头,长4寸(12.6厘米)。

最后,他们把两根直径2寸(约6.3厘米)左右的原木横梁在桥板下桥腿的外侧插进通榫肩头上,用麻绳绑牢。压着横梁的桥板处有两个穿绳孔,工兵再用麻绳把桥板与横梁绑紧在一起,就算完工了。

桥板有了这个三角形桥架支撑,既相对稳定,不会产生较大的弹力,使桥板上的压力通过两条腿分散到岸边。

工事兵架设了10座这样的濠桥,两桥间隔约10米。每座濠桥都对准一个城墙垛口。

1356年三月庚寅日(初十),天蒙蒙亮时,金陵城东门左边出现盛景——距离东门南侧城墙约70米处出现20部云梯,高约2.7丈(8.55米),排成两排,每排10部,间隔约10米。

每两部云梯对准一座濠桥,向西缓缓前进,离墙约50米时停止待命。后面是步兵纵队。

第一次攻城,张天佑采用竹梯登城攻打金陵失败后,朱元璋和冯国用、汤和、邓愈开会讨论时,都认为竹梯不易攻城,造成的伤亡太大。为了更有效地攀登城墙,朱元璋决定借鉴在濠州守城时缴获的元军折叠式木制云梯,改为可拆装非折叠云梯车。

于是,由冯国用设计,李善长监制出朱氏红军的云梯车。

云梯的梯腿和踏板较宽,两腿由两根2.85丈(约9米)长木料做成,梯宽1.3尺(约0.4米)。支撑的两腿长1丈(约3.2米),上下有两根横撑,固定在云梯两腿后1丈处,形成等腰三角形。脚距6.3尺(约2米)。在前后两腿3尺长处有一根横撑。全部卯榫连接。

木制云梯车长3.5米、含轮宽3.2尺(约1米)。底盘(铺板框架)长9.5尺(约3米)、宽2.8尺(约0.89米)。底盘上有牢固的卡住云梯的长方形木框,长宽尺寸刚好可以把云梯四脚包住,高3寸(约9.5厘米),厚1寸(约3.2厘米)。在左右木框板正对梯腿的中心有一个水平铁销孔,插入两根1.6尺(约0.5米)长的铁销固定。

云梯四脚点的底盘下安置车轮横轴。后轮中轴线离底盘尾端1尺(约0.32米)。车轮为6根辐条式,直径1.6尺(约0.5米)。

云梯四周有长方形车框架,长7.3尺(约2.3米),宽2.6尺(约0.82米),高5.4尺(约1.71米)。共有6根对称的立柱。前面一对方立柱位于前轮中轴线。中间一对方立柱位于离底盘后端1.6尺(约0.5米)处。后面一对方立柱位于地盘尾端两角处。车框上端前面和左右共有三条压梁,腰部共有三条横撑。全部卯榫连接。

后面两对立柱的左右外侧钉满挡箭板条,每条板子长3.8尺(约1.2米),0.5米长的前半部横钉在两根立柱上,后半部悬空,尾端和靠近前端事先各加钉一根5.4尺长垂直固定条。后面4根立柱顶部安装了一块活动挡箭板,长3.8尺、宽2.6尺,可向右边打开,以便步兵登梯。

这个挡箭车架不仅可以保护推车兵,还有压重平衡的作用,避免前行时云梯向前倾倒。

最后两根立柱2.2尺(约0.7米)高处有一条栏杆,为推车扶手,可拆装,通过后立柱上的固定木槽拴卡住,就像双扇门的门闩。进出城门及行军时,拔掉铁销,可以取下云梯,放倒在云梯车架上。

攻城时,士兵登梯不用抓扶梯腿,可以一手持盾抵挡箭石、一手握刀登梯攻城,减少了伤亡。

当天完全放亮,骑在一匹枣红马上的朱元帅下令击鼓。两面立于鼓车上的战鼓不急不缓地擂响起来,震天动地。40个云梯兵把20部高耸的云梯车推上濠桥,通过护城河,直达城墙垛口。按照作战计划,每两部云梯一排,靠上相邻的两个垛口。

每一排云梯后方左右各有三排身穿铁皮铠甲的弓弩手,每排5人,掩护攻城的步兵。他们身后有一名百夫长指挥、督战。

300名弓弩手离城墙约30米时止步,轮番发射弩箭。箭镞犹如疾风骤雨,冲向云梯左右的城墙垛口,基本压住了垛口的元军弓箭兵。

按照作战计划,10座濠桥东岸还各有30名弓弩手和30名短弓手待命,由郭兴、郭英分别指挥,随时过河替补。

各云梯后面排成单行的战士绵延约上百米。前端攻破城头后,他们就像出巢的20条蟒蛇爬上城墙。个个持圆盾握刀,前赴后继攀登上城。

东门外约70米远是几位骑马镇抚带领的步兵大军,等待城门打开,冲进集庆。

红军的弩箭攻势迅猛、有效,元军的防御明显失效。红军20路蚁兵纷纷攻破垛口,登上城头,展开城头争夺战。过了大约半个时辰,元军终于抵挡不住,一部分溃败下城。这时,福寿还在东南角伏龟楼的二层北面雅座指挥、督战。

不久,东门被打开,大量步兵蜂拥而入。红军越战越勇,元军越战越弱,最后溃散。

有三个文武官员跟随福寿。有的好心劝其撤离,有的劝其停止抵抗,他听了怒火直冒,叱骂不已。一些登上东墙的红军将士杀向伏龟楼,元兵抵挡不住,节节败退,有的退进伏龟楼。红军战士跟着杀进楼中,一直杀到楼上。结果,混战之中,还待在雅座的福寿被一刀砍死。

这次战役,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从一品)阿鲁厌、参知政事(从二品)伯嘉努以及集庆路万户府达鲁花赤(正三品)等全部战死。行御史台御史中丞(正二品)王稷、元帅李宁等三百人被俘。

当天,廖永安携廖永忠、俞通海率水师两军以绝对优势击溃了集庆城的元军水师。御史中丞(正二品)蛮子海牙带领水师残部顺流而下,投奔了平江城的周王张士诚。

水师元帅叶撒和水师苗军元帅寻朝佐、许成,各自率部投降。参知政事兼水师都元帅康茂才也被俘虏。

朱元璋攻占集庆路城,总共得到军民五十余万人,实力大增。

康茂才被俘后,怯怯地对朱元璋说道:“昔日我们交战各为其主,今日我败在尔手乃是天命。尔若饶我不死,必效犬马之劳。”

朱元璋听完大笑,接着说道:尔可为我水师管军总管,仍旧带领尔被俘的水师官兵和苗军,编为水师第三军,听从廖永安节度。

康茂才没有想到朱元璋如此大度、大胆,钦佩不已,从此死心塌地追随他。

康茂才,相貌难看,生一张瓜子脸,下巴尖。长一对斗心眉——浓粗而大,色黑微乱。说来也巧,眉下嵌一双阴阳眼。不过,却有一只形美可观的守本鼻——鼻长略略有势,山根不断;兰台、廷尉分明,不露孔;准头略尖、肤色润白。

古代面相学认为:斗心眉主使性情急躁,亦主多情多义。若配阴阳眼,主使富贵,亦主孤独。守本鼻主使性情温柔,富而守财,贵而清正,生平不出大凶,逢凶化吉。此鼻者多得贵人提拔,是中富中贵之相。

再说朱元璋,进城后在行御史台衙门前召集被俘的旧吏、儒士和各行各业知名人士,做了一个表态讲话。

他推心置腹地说道:“元朝失政,所在纷扰、兵戈四起、生灵涂炭。尔等处危城之中,朝夕惴惴,不能不保。我率师至此,是为民除乱耳!尔等各安其业,勿怀疑惧。贤人君子,有愿相从立功建业者,我以礼用之。居官者,慎毋暴横,以殃我民,旧政有不便者,我为尔除之。”

于是,集庆官民依然安居乐业。原集庆路儒士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投靠朱元璋,全部被录用。

三月辛卯(十一)日,朱元璋上城周游一圈,浏览城郭、山水。他对陪同的汤和、邓愈及徐达等人说道:“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之也!仓廪实,人民足,我今有之。诸公又能同心协力以相(辅助)左右,何功不成?”

众将相视而笑,有点志得意满。徐达则说:“成功立业亦非偶然,今得此地,亦是天助也!”

这话很像挠痒痒,使得朱元帅很舒服。但是他心里非常清楚,这次能够攻占太平、金陵,对他帮助最大的是廖永安,其次是冯国用。

朱元璋踌躇满志,几天后把集庆路改为应天府。“应天”,寓意他顺应天意。

接着,他在应天府设置天兴翼大元帅府,任命廖永安为天兴翼统军大元帅。任命廖永忠为水师一军统军元帅。

“天兴”,寓意天神助他(朱元璋)大业兴盛。

太平府兴国翼一直没有元帅。这次,朱元璋任命参与攻打集庆的赵忠为兴国翼统军元帅,镇守太平府。晋升徐达的部属千夫长陆仲亨、丁德兴为镇抚。

注释:

①都总制庸田使:官职,正三品,都总制庸田使司的首领,掌农田种植之事。副使为从三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