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元末翘楚朱元璋 > 第十二章 朱元璋欲渡江人帮天助 占采

第十二章 朱元璋欲渡江人帮天助 占采石效古法撞开当涂(11页)

1355年二月乙亥日(初八),红军首义者刘福通等人到砀山县夹河(今江苏徐州市丰县大沙河镇夹河村)找到明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小明王,把他接到亳州(今属安徽),拥立为帝,以亳州为都立国、名“宋”,年号“龙凤”。尊小明王的母亲杨氏为皇太后。

参照元廷机构、官职,杜遵道、盛文郁分任中书省右丞相、左丞相(元朝职俸正一品)。刘福通、罗文素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元朝职俸从一品),刘六为枢密院知院(元朝职俸从一品)。

亳州西面27公里是鹿邑县(今属河南),有座道教殿宇太清宫。“宋国”政权把这个太清宫拆了,用其材料为小明王建造了一座皇宫。然后,杜遵道等人派遣自己的儿子进宫侍奉小明王。

杜遵道本是元朝国子监的学生,曾经上书枢密院知院满济勒葛台,请开科武举以获天下智勇双全之士。满济勒葛台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但是给了他一个补枢密院掾史(从九品)。所谓“补”,就是候补。等有了空缺,再补上、赴任。杜遵道不干,离开京城返回家乡颍州颍上县(今安徽阜阳市颍上县)。后来结识了明教教徒刘福通,与他和罗文素、盛文郁等人联手在颍州起事,成为红军的首领之一。

“宋国”的兵权基本上掌握在刘福通的手中。他行事仁义,厚待下属,各将领都听从他的号令。宋廷各大臣也乐意让他指挥军队。但是,刘福通性格急躁,缺乏战略眼光,多次派兵渡过黄河,攻占元廷腹地路城、州县,却未能长期守护。

一日上朝,元廷中书省参知政事(从二品)成遵言对左丞相定珠说道:“今天下州县,丧乱过半,以前河北稍安,是因为有天堑黄河作为屏障,贼兵不能飞渡。所以虽然对百姓剥肤椎髓①,以供军需,而民无深怨,委屈以求安宁。今贼兵北渡黄河,官军不能抵挡,大河之险已无法守住,河北之民还有何所恃?河北民心一摇,国势必将日薄西山?”

他话未说完,已哽咽不能语。丞相以下官员皆为之掉泪。于是,等元顺帝到廷落座后,丞相立刻将成遵言的话复述一遍,奏请惩罚防守失职的官员,加强河北腹地的防御。

元顺帝是一个没有什么主见的皇帝,丞相的奏请,通常都会采纳。他即刻遣使传诏处罚了守河的将帅。待黄河防御稍为严密后,又遣兵分守陕西、山东诸路地区。

为了剿灭江淮地区的红军,二月壬申日,朝廷在天长县(今属安徽滁州市)设立淮东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统辖濠州、泗州地主武装和万户府之兵以及洪泽地区(今江苏淮安市洪泽县)的民兵。

朝廷兵力不足,采取了刺激性筹兵政策:凡是富豪愿出壮丁民兵五千人以上者,封为万户②;出五百名以上者封为千户③;出一百名以上者封为百户④,颁发诏书和官职凭证。

三月癸巳日,“天完国”红巾军攻占湖广行省襄阳路城(今湖北襄阳市)。

从高邮战场撤出的蒙古铁甲一军没有自己的地盘,到处飘荡,无所依附,生存艰难。到达湖北后,干脆投靠了襄阳的红巾军。后来号称“铁甲吴”的就是这支部队。

夏四月丁巳是朔日(初一)。癸酉(十七)日,元顺帝任命中书省左丞相(正一品)定珠为右丞相,平章政事(从一品)哈玛尔为左丞相,太子詹事僧格实哩为平章政事,舒苏为御史大夫。于是国家军政、监察大权,基本上掌握在哈玛尔兄弟手中。

不久,根据哈玛尔的奏请,元顺帝下诏,命翰林院待制(正五品)乌讷尔、集贤院待制(正五品)孙捴招安张士诚,携带诏书、印信、官职牌前往扬州。他们到达后,和坐镇扬州路的藩王镇南王孛罗不花(有写“博啰布哈”)等官商议了赠与的方式。

扬州路管辖高邮府和真州、滁州、通州、泰州、崇明(今上海崇明县)5州,并直辖江都、泰兴2县。

然而,高邮解围后站稳脚跟的张士诚拒绝了招安。

托克托罢官使高邮解围是江淮各路起义军的武装斗争由低潮转入**的转折点。

四月丁丑(二十一)日,城门守卫来报:一个体貌奇伟的勇士带着十余人马要见朱元璋。

由于兵马增多,和州的粮食日益紧张。这个时候,朱元璋不愁没有士兵,而是发愁粮食。他正在考虑打过长江,寻找广阔的粮源。不过,对于将领人才,他还是很感兴趣。

朱元璋问道:“此人长得什么样?”

“长相比较怪!两只眼睛是斜的,分得很开。个子很高,手臂较长。”

“那你带他来。”朱元璋本来是站着的,这时整理一下衣冠,走到大堂正中的帅椅前端正地坐下。

来者跟随门卫来到和州万户府,看见门外立着一根木杆,悬挂一面长方形的黄齿边红旗,中间是一个大大的金色“朱”字。

他阔步走到前院大堂中间,认出对面椅子上的人是朱元璋,马上单腿跪下,抱拳作揖说:“怀远人常遇春叩见朱元帅。”

“请起!”

常遇春站了起来,朱元璋仔细端详了一下,果然如门卫所说,确是一个体貌奇伟的大汉,但是年龄不大。

此人生一张佛手瓜脸,上部宽圆,下部略窄。长一对五毒眉——眉短、头尖、尾散(为三“毒”);毛硬,或浓或轻;眉尾上扬(是两“毒”)。眉下嵌一双下白眼。即瞳孔下面露白。印堂较宽,下挺一只正宗天胆鼻——山根现断;年寿高耸,准头圆大;兰台、廷尉微微内收(鼻翼小)。鼻大气足。

古代面相学认为:五毒眉者好勇,心性狠,做事独断无情。下白眼主使凶狠、波折。天胆鼻主使胆大过天,智勇双全,事业多有凶险却能成功。

朱元璋见他一副武将之相,不免喜欢,却不露声色,问道:“尔可是无路可去,欲到我这找碗饭吃?”

“朱帅,容在下禀告:我尝在土匪刘聚手下打家劫舍,不愁衣食。而刘聚只知劫掠,并无大志,我不想一辈子做土匪。而朱帅恩威日著,兵行有律,因此前来投靠。”

“尔敢渡过长江打仗吗?”

常遇春斩钉截铁地答道:“朱帅指到哪里,我就打到哪里。渡江之日,愿为先锋。”

朱元璋很满意,微微露出笑容,说道:“那好!我就命尔为渡江先锋。”

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安丰路濠州怀远县(今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人。比朱元璋小两岁,时年25岁。

常遇春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期,见种地连饭都吃不饱,就随人习练武术,想长大后以此自谋生路。无奈家贫,无力支付学费。于是,他就以出力为师父家干各种杂活换取学习机会,并且一直勤学苦练。长大成人后,学武有成,会使很多兵器,尤其喜欢双钩枪。

这种枪是宋代发明的,为骑兵所用。常遇春的双钩枪长九尺(约2.85米),枪头长约2尺(0.63米),有脊,枪尖呈锐角。宽约2寸(6.3厘米),两侧有刃。两侧尾部有两个突出的倒钩。枪杆尾部有鐏,可插入地下。枪杆上系有牛皮绳,供提携之用。

1355年五月份,元军打败“天完国”红巾军,收复襄阳路城。

五月庚戌日,“天完国”统军元帅倪文俊从沔阳(今仙桃市)发兵西进,再次攻占了102公里远的湖广行省中兴路城(今荆州市)。守军元帅多尔济巴勒战死。

此月的一天,“宋国”派遣使者到达滁州,请郭天叙、张天佑、朱元璋及总管以上将领到亳州,给他们封官加爵、听从“宋国”政权统一指挥。

大家都不想听从这个政权的号令,但是当初起义毕竟是打着刘福通、杜遵道“红军”的旗号,使用至今,不便拒绝。于是,就派张天佑一人作为代表前往。

不久,张天佑带回“宋国”丞相杜遵道写的三份诏书:封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开始,朱元璋一时想不通,不接受,愤愤说道:“大丈夫岂能受制于人?”说完就离开郭氏帅府,回到滁州驿馆。

随即,郭天叙、张天佑和将领们商议,最后一致认为,可以借用“宋国”的名望作为一种声援,以后攻城略地、招兵买马名正言顺,但是不一定真的听命“宋国”。郭天叙把大家的这个意见告诉朱元璋,朱元璋觉得有些道理,这才接受任命,收下诏书、官印,然后返回和州。

朱元璋成为郭氏红军的副帅后,心情是比较舒畅的。郭天叙比他年轻,性格优柔寡断,遇事没有主见。军政大事,都要和朱元璋商量,基本上都是按照朱元璋的意见处理。

朱元璋想开辟新的根据地,解决粮草问题。于是,和李善长商量。

善长说道:“对岸当涂乃太平路治所。境内多为平原,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是产粮之地。其南60里是太平芜湖县(今安徽芜湖市),自古就有‘江东名邑’之美称。产粮、产油、产棉花,是个丰硕的大仓廪。若能过江占领太平、控御芜湖,我们则不用愁矣!”

“只是无大船,如何过江耶?只好劳驾尔打造几十条船了。”朱元璋无奈地说道。他估计,打造几十艘大船,最快也要四、五个月。

过了几日,喜讯从天而降。巢湖起义军派出将领俞通海带着书信前来求援,请求朱元璋发兵帮助他们讨伐庐州青军左君弼。

巢湖是一个淡水湖,位于安徽中部,面积近500平方公里。其东头的巢县(今安徽巢湖市)属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今合肥市)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县)管辖。

1351年,江淮兵乱,巢县人廖永安和弟弟廖永忠聚兵在巢湖泻河口建立巢湖水寨,保卫乡里,对抗元军和土匪。后来盘踞庐州的左君弼时常讨伐廖永安,使得他的处境十分窘迫。

早在1338年(元至元4年),看见到处民不聊生,出家人彭莹玉(外号彭和尚、彭祖)化慈悲为仇恨,率先全国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市)聚众起义。

失败后四处秘密宣传白莲教。此人的得意门徒均以“普”字辈改名。

1352年,彭莹玉的门徒赵普胜聚众起义,占据了含山县。听说徐寿辉起义后建立了“天完国”,心想:背靠大树好乘凉,将来也许可以飞黄腾达。于是带领部队西行到鄂东蕲水县,投奔了徐寿辉。

彭莹玉还有一个门徒,叫李普胜。也在1352年聚众起义,占领了无为州。随后也投奔了“天完国”。

赵普胜奉命率大军攻占江州后不久,徐帝命令赵李两人联合沿江攻城略地。于是,他们乘坐兵船沿长江顺流而下,由西向东,联手攻占了沿途的江城——安庆路城(今安徽安庆市)、池州路城(今安徽池州市)、铜陵县(今安徽铜陵市)、太平路城(今安徽当涂县)。可是,两人未能建立牢固的根据地。

后来朝廷派遣大军围剿“天完国”及其所有的部队,徐寿辉指挥失利,致使国都陷落。各部自寻退路。

赵普胜战败后退到巢湖泻河(裕溪河)流域,在黄墩建立彭祖家水寨,与巢湖水寨互为犄角。落魄的赵普胜与单打独斗的廖永安惺惺相惜,于是联合起来。

联合水军共有大小船只数百艘,兵马一万余人。因赵普胜善使双刀,被称为“巢湖水雄双刀赵”。廖永安擅用鱼叉,被称为“巢湖水杰三叉廖”。

廖永安两兄弟和赵普胜、李普胜与庐州的左君弼都有宿仇,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但是巢湖水军常吃败仗。

左君弼,庐州(今合肥市)人。他的父亲叫左武,字继之,排行十七,世袭千户(正五品),诰封将军(五品以上的官员称为诰封)。有三子:君美、君弼、君辅。老大君美捕鱼为业,老二君弼、老三君辅随父亲在军中效命。赵普胜、李普胜起义后,左君弼和父亲跟随元朝大军征伐过他们,致使他们离开了含山县、无为州。

后来左君弼经过彭莹玉的多次规劝,又看到天下大乱,“天完国”的地盘和势力越来越大,就采取了投机的策略,召集数千人起义,加入了彭莹玉的义军。但是他的部队不穿绛色衣,一律身穿青衣、交领左衽,被称为“天完”青军。

但是,这未能化解他和赵普胜、李普胜及廖永安的宿仇。

1353年十月,彭莹玉于瑞州(今江西高安市)牺牲后,左君弼独占庐州十余年,虽被封为“天完国”汴梁行省首领,实则独霸一方。他和赵、李、廖的矛盾也公开化了。

赵普胜、廖永安的水军还有几个将领:分别是俞廷玉、俞通海两父子,赵伯仲、赵庸两兄弟,庐州人张德胜、叶升,无为人桑世杰,含山人华高等。

时年五月,左君弼想挖赵、李的墙角,写了一封书信请廖永安两兄弟改换门庭,他们不从。随后,左君弼就率兵攻打廖永安。

廖永安惨败,死伤不少弟兄。于是写信给朱元璋求援,他在信中表示:如果朱公帮他雪耻,攻打左君弼,愿意带兵马、舟船投靠朱元璋。

朱元璋看信后,高兴地对徐达等人说:“我正在谋划如何渡江,巢湖水军就来归附,我的大事要成矣!”

朱元璋决定亲自前往,他带上镇抚郑遇春和冯国用及几个亲兵骑马从陆路经含山前往。巢湖(巢县)在和州西面偏南直线距离48公里处。当天到达后,与廖永安见了面。

廖永安,生一张佛手瓜脸,上宽下窄。长一对武明眉——弯长有角,极为清秀,根根见肉,居额过目,不散不乱,眉伏五彩。下嵌一双雁眼。印堂略宽,下卧一只石狮鼻——山根低凹、较短;年寿弓凸,准头圆大;兰台、廷尉宽大,不露孔。

古代面相学认为:武明眉者聪明能干,富贵之相,兄弟众多,均为富贵。雁眼亦主富贵。石狮鼻主使武贵,却无善终。

朱元璋毫无元帅架子,言辞恳切地对廖永安说:“我有兵马4万多,攻打左君弼不成问题。但是目前粮草缺乏。尔也知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尔可否先随我渡江攻占太平(今安徽当涂县),夺取芜湖粮仓,然后再来收拾左君弼?”

廖永安被朱元璋真挚的话语打动,同意先到和州,渡江作战。他已听说元军在裕溪河流域建有水寨,就建议朱元璋和他一起前往侦察,确定水军前往和州之路。这正中朱元璋的下怀。

自从离开皇觉寺讨饭,高长老和大师兄使他懂得了有备无患,六安的老儒又告诫他“凡事先谋而后动”。从那时起,朱元璋就不做无准备的事。

朱元璋带着郑遇春、冯国用跟随廖永安沿途侦察水道。

巢湖的形状像一团V形的的云朵,西头圆,东头尖。其东面的尾巴尖是湖水的泻口。湖水出了泻口流向东南方向直线距离48公里的长江。这条水流叫作裕溪河。

在裕溪河的北面有一支分流,叫后河。分支点位于含山县东关镇丛林村的西北处。后河最终经过和州的白桥村(今白桥镇)流入长江。入江口距离下游的针鱼嘴20公里。针鱼嘴是流经和州城的一条小河的入江口。

廖永安带朱元璋侦察的水道主要是后河。巢湖水军的大船可以沿着后河进入长江,再顺江而下到针鱼嘴,从那里到达和州。

他们乘一条大小适中的船沿着后河顺流而下,路过杨塘埂转向北,过了一个叫作石营的地方,发现前面约500米远的铜城闸隘口(铜闸镇东)建有元军水寨。这是元朝水师元帅曼济哈雅建造的,是为了扼阻巢湖水军入江。显然,此路不通了。

于是,他们退回到3公里处的三岔口(其西边有个村屯,叫河口村),沿着一条通向裕溪河的后河支流南下,看看可否从裕溪河入江。尽管这条路比较远,总比无路可走要好。侦察船行走了约10公里,到达一个叫作大傅的地方,发现南面不远汇流裕溪河的三汊口(曾设三汊河乡)也建了元军水寨,也是曼济哈雅的。此路也不通。

南面的裕溪河和北面的后河之间是河网地区,小河汊密如蛛网。他们退回2公里路,来到刚才经过的一个叫作下圩的三叉水路口,然后试探着向东行驶,结果发现后河支流的这条叉流和其它河汊相通,最终与长江相通。但是水浅,不可行大船。朱元璋沮丧地回到巢湖水军,一筹莫展。

在义军水寨,朱元璋发现生活物资非常缺乏。由此他想:元军水寨位于河流中段,应该也是如此,元军的士气必然低落。

第二天晚上,突然天降大雨,一连下了十天,河网地区一片汪洋,稍微高点的地方成了孤岛。平时的陆地水深也有一丈(约3.2米)左右。

元璋大喜过望,兴奋地喊道:“天助我也!”

机不可失,廖永安马上下令,带领巢湖水军乘着涨水出发,大小舟船从巢湖鱼贯而出。殿后的赵普胜随行不远变了卦,带领他的部队返回巢湖。其余的舟船全部顺流而下,通过长江到达和州。从此,廖永安、俞通海等人的水师变成了朱元璋的水军。

在巢湖水军经过河口村时,朱元璋叫郑遇春脱掉绛红军衣,乘条2浆小船到铜城闸水寨,诱骗曼济哈雅的水兵到和州购买物品。结果捉住十九人,都是善于操作舟船,懂得水战的。

朱元璋想:廖永安的水师战斗力不强,连左君弼都打不过,一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于是不耻下问,向元军俘虏请教水战。随后,任命几个经验丰富的俘虏为教头。请他们给廖永安、俞通海等大小水师将领讲课,并上船训练水军。

红军水兵掌握水战的基本知识后,朱元璋萌生一个检验、锻炼水军的想法。随后下令:廖永安、俞通海携郑遇春、赵德胜带领水师入江逆流而上,攻打曼济哈雅的裕溪三汊河水寨。

元军多为大型、中型战舰,有两层或三层兵舱、战舱,最短的也有8.3丈(约26.3米),进退、转弯缓慢。

朱氏水师的大船不超过10丈(约32米),大多数是一批长约5丈(15.8米)、宽约1.5丈(4.8米)的渔舟,叫魛鱼船。船头较小、为方形,尾部宽阔、底尖。头小底尖使阻力大为减少,尾宽便于分水。这种渔船有8棹,16人操作,能乘50人,非常利于作战。还带有一桅风帆。

在冯国用的建议下,朱元璋与廖永安商议后,把魛鱼船改为兵船,设大浆10支,20名水手操作。建造了一个兵舱,长约3.2丈(10米)、宽约6尺(1.9米)。设置12排座位,每排3人。其中的走道还可坐11人。舱顶是平顶,沿四边安装了栏杆,尾端栏杆正中安立一根信号旗杆,高一丈(约3.2米),上端固定着一根横杆,与立杆形成“十”字架。左右横杆中间各有一个铁钩,用来挂上幡式信号旗(条状长方形)。舱尾固定有一部斜梯,通到舱顶。

数十艘10丈长的大船则改造为两层的中型战舰,设置20棹、40名水手。下层设置30排座位,每排坐6人。上层为战舱,左右两壁开设箭窗,用于水战放箭。夜晚作为水手、舵手的卧室。舱顶也安装了栏杆和信号杆。

攻打三汊河水寨时,每条魛鱼舰只载20名披挂牛皮甲衣的弓箭手、10个点火兵。快速逼近敌船后,发射火苗箭突袭。大火把曼济哈雅的水师烧得狼狈不堪。

首次和元军水战,虽然歼敌数量很少,但是烧毁、烧损10余艘中型敌舰。这使朱元璋及全体将士渡江作战的信心大增。接着,朱元璋召开庆功大会,请李善长宣布嘉奖名单和任命书。

任命廖永安为水师一军镇抚,郑遇春为水师一军军需总管。任命俞通海为水师二军镇抚,俞廷玉为水师二军军需总管。水战需要大量箭矢、燃油、铠甲等。

第二天,朱元璋迫不及待,在自己的帅府与各位将领商议渡江计划。

朱元璋以元军水兵训练红军,首战告捷,马上又论功行赏,廖永安对他的领导才能钦佩不已。在会上带头发言说:“朱公,三汊河一仗,旗开得胜,士气高涨,我们可以一鼓作气,顺江而下,直取集庆(今南京)。”

俞通海、郑遇春随声附和。常遇春、徐达、赵德胜也纷纷赞同。

朱元璋则说:“诸位兄弟,攻主营,应先拔附寨,剪断主营的羽翼,以免背后或两翼受敌。”

他把廖永安、俞通海叫到中堂前的方桌旁,指着桌面的地图说:“取集庆,应先占采石矶。采石矶是北上集庆、南下芜湖、铜陵的咽喉,离集庆100多里(57公里多)。得采石,可占领太平(当涂县城)得到足够的粮草,然后攻打集庆就有了稳便的后备。”

这张图,朱元璋已经看了很多遍。他说的“采石”是指广义采石矶,长约7公里。

1355年(乙未岁)农历六月乙卯朔日(初一),朱元璋携冯国用、冯国胜、李善长随廖永安同乘指挥船;总管邓愈、镇抚花云、徐达、郭兴等随廖永忠带领一万士兵乘坐50艘改造的大渔船为前军。

总管汤和、镇抚耿再成、吴良等随俞通海引领一万士卒乘坐200多艘改造的魛鱼船作为二路军随后。

郑遇春和俞廷玉带数十条军需及护卫船殿后。船队浩浩荡荡奔向长江。

当前军刚刚驶出针鱼嘴,忽然后方数十里黑云遮天,顷刻间雷电、风雨接踵而至。廖永安下令沿江边停泊。

次日丙辰(初二),大雨停止,一团团云彩由西北向东南移动,刮起了西北风。廖永安、俞通海的水手欢呼雀跃,朱元璋的步兵莫名其妙。

随着廖永安一声令下,指挥船舱顶信号杆的左右挂上了两面蓝幡旗,发出排成两行行军的命令。然后升起白帆,拔锚起航、逆流而上。

相隔数米的各船依次在信号杆挂上两面蓝幡旗,升起船帆尾随而行。

从针鱼嘴到正南偏东的石质采石矶(又名牛渚矶)前端有10多公里。由东岸向西北伸入江中的采石矶长约两公里,北面是翠螺山。山的东面是采石镇。采石矶西缘沿江向南延伸接近太平州(当涂县城)西北角,岸线长约7公里,两头尖,中间宽。腰部最宽处约1.3公里。

这是广义的采石矶。其东缘一条采石河把它与东面的陆地分开。

廖永安要再次明确主攻方向,向朱元璋问道:“是攻采石镇还是采石矶?”

朱元璋答道:“采石乃大镇,其备必固。采石矶前临大江,彼难备御。今往攻之,其势必克!”

廖永安应道:“属下明白了。”随之下令朝采石矶进发。

广义采石矶西面有一个很大的江心洲,两者之间的长江是分流的次航道,最宽处约600米,最窄处约300米。

朱氏红军的兵船进入牛渚矶航道,没有看见沿岸驻扎军队。过了石质牛渚矶进到约4公里时,发现前方岸上有元军的栅栏战墙。战墙高约1.3米,成L形布置,北墙东头延伸到采石河边,长约1000米,西墙长约500米。战墙西北角有一座岗楼。栅栏区南面是营寨。过了兵营,就是官渡,离太平城西北江岸还有7里地。

廖永安命令指挥船抛锚,停在江心,接着下令前军靠岸。传令兵马上取下信号杆的蓝幡旗,挂上一面绿幡旗,传递靠岸命令。前军各船接着依次挂上綠幡旗。

元军的哨兵已经发现红军,吹响了报警的号角。很快,岗楼西侧战墙打开一扇门,钻出500人的长弓部队,快速运动到江边,排成两行。这时,十条先锋船已近岸100米之内,进入长弓有效射程。元军长弓队迅速分为25个小队,以20人排成两排攻击一条兵船。

长弓队指挥官下令“放箭”后,依次成排发射的箭矢犹如急速的阵雨,飞击兵船。前甲板的士兵有的已经中箭。舟船越是接近岸边,甲板上中箭的士兵越多。长弓箭着实给了朱氏红军一个下马威。

邓愈急中生智,命令前排持盾士兵蹲下,后排士兵持盾置于前排盾上,组成盾墙。这里的镇戌军是探马赤军,训练有素,擅长骑射,舟船无法猝然靠岸。

先锋队第一艘大船逼近江岸3丈(约9.5米)左右时,渡江先锋常遇春已从这艘大船的尾部跳到一支跟随的10浆小艇上,命令冲上去。他站立船头,左手持盾挡箭,右手紧握双钩枪。十个背刀水兵分坐两行拼命划桨,犹如龙舟竞渡,小艇飞驰靠岸。

真可谓:孤帆旗去疾,一艇箭回初。

水师指挥廖永安见状,下令小艇冲锋靠岸。传令兵的双手立刻向船队挥舞两面三角形红旗,发出小艇进攻命令,信号依次传递。转眼间,前军每艘大船携带的两条小艇纷纷冲向岸边。

采石矶毕竟太长,元军的500人长弓队只能防守500米。前军后部25艘兵船因无箭阻击,迅速靠岸。

不等小艇完全靠岸,常遇春即纵身一跃跳上陆地,像头雄狮,面目狰狞冲入敌阵。他的双钩枪急速地又戳又砍,凶猛异常,瞬间杀死几名长弓手,

10名水兵紧跟而上,挥舞着手刀。两边的弓手吓得转身就跑。有数十条小艇也迅速靠岸,数百名手刀兵纷纷登陆,冲向敌阵。弓箭手已无优势,望风披靡,跑得慢的,立刻成了刀下之鬼。

元军江边长弓阵虽然溃败,但是栅栏战垒内还有500长弓手。他们纷纷向江边红军发射乱箭,掩护溃败的同伙逃回战垒。

前军兵船接二连三靠岸后,数千红军在总管邓愈、镇抚花云、徐达、郭兴、和千夫长陆仲亨、丁德兴及先锋赵德胜等将校的带领下拉开几百米宽,排山倒海,从北面冲进栅栏战墙,击溃了元军的大刀部队,一直杀到南端,最后杀进他们位于官渡的兵营,消灭和俘虏元兵共三千人。

登陆晚的部队都捞不到仗打,只好打扫战场。朱元璋这一仗可谓先难后易,摧枯拉朽,不到一个时辰(两小时)就结束了战斗,占领了太平城的江岸门户采石矶。

当天中午,朱元璋宣布:晋升廖永安为水师两军总管,廖永忠为水师一军镇抚。晋升常遇春为水、步军镇抚兼水师总管府先锋,统领张德胜、叶升、桑世杰、华高及水兵两千、步兵一千。

打了大胜仗,年轻的小头领们头脑开始糊涂、发热,他们以和州物质匮乏为由,纷纷要把缴获的战利品搬上船,运回和州,随便想把一些从元军官兵身上没收的钱财拿给家人。这些小头领既有水师的,也有徐达手下的。

朱元璋闻讯后,马上把徐达和廖永安叫到自己的帅帐,告诫说:“今举军渡江幸而克捷,当乘胜径取太平。若听任诸军取财物以归,再举必难!江东非我有,则大事去矣!”

两位将领沉默了一会,徐达表态说:“朱帅教训的是。”

廖永安跟着说:“请朱帅明示!”

朱元璋想了一下,说道:“廖总管听令:悉断舟缆,推舟急流中。”

廖永安愣了一下,问道:“朱公,尔说甚?”

朱元璋又严肃认真地重复一遍:“悉断舟缆,推舟急流中。”

廖永安马上抱拳应道:“遵命!”

打算携带战利品返回和州的将领看见水兵砍断缆绳,把50艘大船推入江中,让其顺流而下,大惊失色!其他将领也都莫名其妙。纷纷跑到帅帐,询问朱元帅。

朱元璋板着脸说道:“成大事者不谋小利。此去太平甚近,舍弃不取将何为?”

徐达给下属使了使眼色。

19岁的千夫长陆仲亨听出了朱元璋的话外之音,又见徐达示意,慌忙抱拳表态说:“恭听元帅号令!”

其余的也急忙抱拳附和说:“恭听元帅号令!”

朱元璋接着下令:“全军吃饭。吃罢攻打太平!”

大小将校离开后,朱元璋叫谢成秘密通知廖永安,派廖永忠带兵划小艇追取大船,开到采石矶北面的翠螺山待命。

元末,江浙行省太平路辖当涂县、芜湖县、繁昌县。治所在当涂县,属于路、县衙门同城。

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和四年(329年),江淮间战乱,多数难民南渡过江。于是在江南始设当涂县及淮南郡,以安置流民。

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年),当涂县改属宣州(今属安徽)。

五代南唐(李升)升元元年(937年),改当涂县为建平军,南唐(李璟)保大末年(957年)又改作雄远军。

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八年(975年),改雄远军为平南军。宋太宗(赵匡义)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升平南军为太平州。当涂县为附城,隶属建康府路(今南京)。

太平兴国三年,划宣州之芜湖、繁昌2县归太平州。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太平州为太平路,隶属江浙行省,辖县如故。治所还是在当涂县城。

宋元当涂城的平面约为四方梯形,周长10.8里(约合6159米),坐南朝北,背依姑溪河。此河自东南向西北流入长江。当涂城的南墙依河而建,平面成斜线。宋朝建造者顺应地利在东、西、北面开挖护城壕沟,但在东、西、北三门处的壕沟留下两丈(约6.3米)宽的进城道路。路中先挖沟埋入通水陶管,从东南角引入姑溪河水,并建有一坝,设置了水闸,以防洪水。西城濠连通姑溪河。部分河水经过城东、城北、城西,最后又流入姑溪河。

东城墙长约3.5里(1996米),有一门,正门居中偏南,叫行春门。

西城墙长约3里(1711米),有一门,居中偏南,叫澄江门。一条大街把东西两门连通。

北城墙长约2.3里(1312米),有一门,偏西,叫清源门。

南城墙长约2里(1140米),有一门,偏西,叫南津门。意思是:南临渡口之门。

一条垂直大街把南北两门连通。平日,商船云集姑溪河,挑夫频繁进出南津门。由于城东墙略成弧形,中部向东面突出,西墙轴线又偏斜、向东,故南墙比北墙短。护城濠基本沿着城墙走向开挖,也不是方方正正。

城墙四角建有突出的弧形敌楼,可以从侧面有效射杀50米以内攻城的敌兵。

北门和东门外地势开阔,便于大批部队集结及排兵布阵。

当天下午,汤和派出的探子回来报告:攻打采石矶时,当涂城的四门已经关闭,全城戒严,白天也不打开。派人混进城里应外合是不行了。

这已在朱元璋的预料之中。渡江前,朱元璋就派探子到太平州调查了当涂城的情况,确定了攻城方案。他把主攻方向定在北门和东门。这次,他带上了攻打滁州的利器——撞门车。

太平州的官渡距离当涂城北门2.5公里。当天下午,按照计划,总管汤和、

邓愈兵分两路到达城东和城北。两辆撞车分别拖到两门外约80米处,盖着青布。守城的元军不知为何物,莫名其妙。

撞车后面站着三排18人的弓箭手,负责掩护。再后面是四路步兵纵队——每路纵队1000人,分为两行。前面是5位骑马的将领。

东门带队攻城的将领是:总管汤和、镇抚张赫、常遇春、千夫长张德胜、周德兴。北门带队攻城的将领是:总管邓愈、镇抚花云、徐达、千夫长郑遇霖、陆仲亨。

汤和、邓愈分别一声令下,青布被扯掉,撞车开始前进。元军恍然大悟,慌忙放箭。

这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如果元军知情,事先准备燃油、火苗箭,采用火攻阻击撞车,后果不堪设想。

撞车进到城门前,接着不停地撞啊、撞啊!三排弓箭手轮流向城头放箭,掩护6个撞车兵。

撞了十来分钟,门撞开了。汤和、常遇春和吴良带领4路纵队依次冲进东门,邓愈、花云和徐达引领4路纵队依次冲进北门。他们按照计划分别杀向城头、兵营、路府、万户府、总管府等处。

元朝上路(十万户之上)总管府设置达鲁花赤一名(镇守长官,蒙古人担任)、总管(兼管劝农事)一名(汉人担任),均为正三品;设同知(回回人担任)、治中、判官各一名,均为从三品。

元朝各路管辖军队七千人以上机构为上万户府,设置达鲁花赤一名(蒙古人担任)、万户(将领)一名,均为正三品;副万户(将领)一名,从三品;设经历(文职)一名,从七品;知事(文职)一名,从八品。

朱氏红军以撞车奇袭、破城,吓得太平路元臣平章政事(从一品)颚勒哲布哈和同佥(正四品)张旭等人惊恐不已,弃城而逃。

各路红军势不可挡,太平路万户将领纳克楚被活捉,朱氏红军很快攻占了全城,大批元军将士投降。

太平路总管府总管汉人靳义不愿投降,跑出东门跳进护城河自尽,做了元廷之鬼。

朱元璋听说后,感慨道:“他是义士啊!”随后,叫人打捞起来,买了一口棺材把他埋了。

这次攻打采石矶,朱元璋再次领教长箭的威力。渡江首战告捷,缴获元军1000支长弓,朱元璋眉开眼笑,下令组建了自己的第一支长弓部队,由镇抚郭兴统领。

注释:

①剥肤椎髓:剥掉皮肤、锤骨吸髓。比喻残酷剥削。

②万户:元朝武官职。中万户府,管军五千之上。万户从三品,发虎符(虎牌)凭证;副万户正四品,发金牌凭证。下万户府,管军三千之上。万户从三品,发虎符凭证;副万户从四品,发金牌凭证。

③千户:元朝武官职。上千户所,管军七百之上。千户从四品,发金牌凭证;副千户正五品,发金牌凭证。中千户所,管军五百之上。千户正五品,发金牌凭证;副千户从五品,发金牌凭证。下千户所,管军三百之上。千户从五品,发金牌凭证;副千户正六品,发银牌凭证。

④百户:元朝武官职。上百户所,百户从六品,发银牌凭证。下百户所,百户从七品,发银牌凭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