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元末翘楚朱元璋 > 第十一章 取和州保和州化险为夷 朱总

第十一章 取和州保和州化险为夷 朱总兵严治军身陷火并(10页)

1355年(乙未岁),正月戊午是朔日(初一)。

滁州粮草严重匮乏。郭子兴五万人马,即将坐吃山空。他的将领们纷纷议论如何是好。郭子兴想了一些办法,但都行不通,唯有派兵下乡四处强行“买粮”,实为抢夺百姓的口粮。朱元璋多次劝阻,郭帅不听,他郁郁寡欢,以致生病。

抢粮度日不是长久之计,军民关系日益紧张,郭氏红军已经被人骂为土匪、强盗。吃不饱的士兵也牢骚满腹,甚至骂娘,搞得郭子兴一筹莫展,心烦意乱。

元末,滁州属扬州路,辖区面积不大,只有城区和来安、全椒二县。来安北面属泗州地盘,已被赵均用控制。西北定远原属濠州管辖,虽然已经被朱元璋掌控,但是产粮不多,况且养有一万多兵马,也是捉襟见肘。

城西是五尖山山脉,一支余脉向东北延伸,进入定远境内,一支向西南延伸,进入全椒境内,形成丘陵地貌,产粮不多。自从朱元璋攻下全椒城,不仅驻扎了4000兵马,也为滁州贡献了一些粮食。

城东为岗地,滁河平原大部分位于**县。这次虽然间接控制了**,但是**保卫战后已经购买了百姓的大部分余粮,再次“撒网”购买,也很难买到。

一天,东门守卫向朱元璋报告,有一大批身份不明的部队兵临城下,他们赶紧关闭了城门。为首的说要见朱元璋。

朱元璋急忙来到东门城头,向下询问来者:“我是朱元璋,请问义士尊姓高名?”

来者答道:“在下姓邓,名友德,抗元两年,久闻朱公大名,特从盱眙前来投靠。”

此人真是少年英雄,才17岁。生得一张椭圆白净脸,搭配的五官透出一片俊秀。看眼,那是丹凤眼;看眉,那是卧蚕眉——眉身微曲,浓黑上扬,伏射天仓;看鼻,那是天胆鼻——山根现断 ,年寿高耸,准头圆大;兰台、廷尉微微内收,鼻大气足。

古代面相学认为:卧蚕眉者忠义过人,若配丹凤眼,智慧极高,心性刚直,文武双全,大吉之相。而天胆鼻主使胆大过天,这种人智勇双全,事业多有凶险却能成功,少年便创基业,六亲难靠。

再看他的装束,雅致不凡——发髻不罩巾、不插簪,只用淡蓝丝带缠绕根部,在前面打个花结;身穿浅棕红斜襟盖膝短战袍,交领斜襟边绣条略宽的淡蓝花纹,底襟边绣条略窄的淡蓝花纹;腰腹前系一条方形玉銙单革带,革端至腰侧,两端连接的蓝丝绦勒住后腰,在右侧打个活结,垂下两根绦穗;左侧革带处卡一片镶有一颗绿松石的挂钩,悬一把带鞘雁翎刀,弯首刀把带有护手椭圆之镡;脚著一双翘头棕红靴,靴头面贴一块黑色灵芝纹皮,靴筒两侧对贴一块黑色圆寿纹皮。

朱元璋望了望不远处黑压压的部队非常吃惊:一个少年竟然统领着万余兵马!他赶紧下城开门迎接。他先请邓友德通知部队在城外安营扎寨,再把少年英雄及一个随从接到家里,叫马夫人安排酒饭,为其接风。

邓友德(邓愈),1337年(元至元三年)农历二月十五,生于虹县龙须里(今安徽泗县大路口乡大营村)。他的家庭富足,父亲叫邓顺兴,重气节,讲信义。元末兵荒马乱,被乡亲推为团练,组织兵马,保境安民。

邓友德聪慧好学,勇武过人,15岁时加入父亲的部队。1353年,邓顺兴在和元军作战时,中箭身亡。邓友德的哥哥邓友隆接任团练。不久,邓友隆又病逝。16岁的邓友德真是“六亲难靠”,只好接掌兵权,亲率部队与元军作战。每次作战,他都先身士卒,冲锋陷阵,军中人人都佩服他的勇猛,服从他的指挥。

经过交谈,朱元璋了解了邓友德的情况,很高兴,征得同意,给他改名邓愈。“愈”寓意“胜过众人”。考虑他带有上万兵马,朱元璋提请父帅任命邓愈为管军总管。

开始,郭子兴有些犹豫,不想接纳。他寻思:本来就粮食匮乏,又来一万人,如何养的了?

朱元璋开导说:“邓愈一直带兵反元,历经多次战斗,是员将才。听闻他们带有粮食,足够吃一阵,无须我们提供。”

如此一来,郭帅也就答应了,同时正色道:“那这支部队尔管,没有粮吃毋找我!”

朱元璋窃喜,拱手低头答道:“元璋遵命!”

不久,他考虑到邓愈毕竟太年轻,万一战斗中有个闪失,势必影响他的一万人马。于是,把单枪匹马、年长厚道的胡大海安排到他的手下担任先锋。算是未雨绸缪吧!

一日,郭子兴召集将领商量出师攻占官兵的城池,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借病推辞。郭子兴知道这个义子足智多谋,再三派人请他。朱元璋只好抱病参会。

会上七嘴八舌,有的说攻占扬州,有的提出夺取庐州(今合肥市)。但是都不中郭帅的意。朱元璋一直没有说话。最后,郭子兴很客气地征求义子的意见。

朱元璋这才建议说:“困守孤城,诚非久计。今欲谋食,所向唯和州可图。”

和州属于上州,治所设在历阳县,州、县两衙同城。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在和州设万户府镇守,属淮西总管府。

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和州安抚司。

至元十五年,和州安抚司升为和州路,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和州路又降为和州,划属庐州路。

和州(今安徽马鞍山市和县)地处皖东,位于滁州正南略偏东,中间隔着全椒县,为江淮水陆要冲。东距长江6公里。西离所辖含山县昭关直线距离28公里,封锁昭关,可挡庐州来犯之敌。

春秋时期,昭关为吴楚界关。公元前522年,楚国大夫伍奢次子伍子胥被通缉,想过昭关逃到吴国,结果愁白了头。

和州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南大部为沿江平原,海拔50米以下,盛产稻米。占据和州,两万兵马的粮草基本不愁。

“如何图之?”郭子兴问道。

朱元璋接着说:“然其城小而坚,难以力胜,可以计取。”

郭元帅又问:“如何计取?”

元璋说道:“昔攻民寨时得其民兵,号曰庐州路义兵。可拟(模拟)其制三千,选勇士椎(音:锤)髻①,左衽衣(穿)青衣,臂背露之,佯为彼兵。

以四橐驼(骆驼)载赏物驱而行,使人声言庐州兵。送使者入和州赏赐将士,和州兵见之必纳无疑。因以绛衣兵万人继其后,约相距十余里,俟(等待)我青衣兵薄(接近)城,举火为应。绛衣兵即鼓行(击鼓前进)而趋取之,必成矣。”

郭帅露出笑容,赞道:“此计甚好!”

随后,郭帅命总管赵继祖假扮使者,携带骆驼赏物;令左总兵张天佑携镇抚汤和带领3000身穿左衽青衣的红军前往。接着,命镇抚耿再成带领5000绛衣红军随后。

正月戊寅(二十一)日,赵继祖、张天佑到达和州北界滁河徙阳关时,当地理正听说庐州义兵经过,便带领乡亲迎接,邀请进村吃饭。告之已经备好酒肉。

盛情难却,时间又到了正午,张天佑就顺水推舟。青衣部队跟着进村休息,就着村民提供的茶水吃着干粮。结果张天佑、赵继祖贪酒,喝醉了,睡了一觉,耽误了余下的半天行程。

后行的耿再成渡河走过徙阳关,接近了和州。天黑时,他左等右等,不见和州的火把信号,以为张天佑三千兵马一定进了城,拿下了和州。于是便率绛衣兵直抵城北大门。

镇守和州的达鲁花赤叫乜先帖木儿,是行省平章政事(从一品),胆子较大。他听说是红军,急忙下令关闭城门。门外两旁各留下一条移动式X形矮栅栏。

耿再成只好退后几百米就地休息,等候不知去向的张天佑。走了两天路,人困马乏,耿再成的部队放松了戒备。

第二天凌晨,元军从小西门城头∏形龙门滑轮架上放下十多米长的斜桥板,架在地面一座青石砌筑的梯形台上(古称飞桥)。台高一丈(约3.2米)。在其南边还悬放一排绳索(古称缒索)。

乜先帖木儿携一个镇抚带领城中三千官兵倾巢出动,纷纷沿桥沿索而下,突袭了北门外的红军营地。耿再成不幸中箭,只好下令撤退。

元军紧追不舍,红军溃散了一半。一名小校带领几百人断后,且战且退。追到城北30多里远的千秋坝,已是黄昏,乜先帖木儿这才收兵返回。耿再成和2000余将士逃回滁州。

乜先帖木儿快到和州时,已是傍晚。真是凑巧,遇上才到和州的“青衣兵”,还以为是自己人。这回,张天佑喝酒误事成了歪打正着。镇抚汤和一马当先,挥剑迎头冲过去,左劈右砍,瞬间倒下两个元兵。红军将士紧跟着冲杀过去。元军措不及防,哗啦啦倒下一片。乜先帖木儿吓得仓皇奔向小西门,恨不得长有四条腿。

汤和快马紧追,突然看见了元军的飞桥。城头元兵看见汤和紧跟乜先帖木儿奔来,急忙转动辘轳,卷起绳索吊起桥板。桥头刚刚离开桥台一尺,说时迟那时快,汤和策马登上桥台,挥剑砍断绳索,桥板“咚”的一声落回台面。桥窄且陡,骑马难以登桥。跟在汤和后面的张天佑跳下马背,提刀徒步登台踏桥,第一个冲上城头,数百将士紧随其后。

他们杀死了城头一名镇抚和几十个留守元兵后,张天佑得意忘形,在城头大声呼喊: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占据了和州,大家兴奋不已,一些士兵乘热脱下青衣挥舞,旁边刚刚点燃举起的火把,顷刻熄灭。

无法进城的乜先帖木儿惊魂已定,飞桥救了他的命,否则必然死在汤和的剑下。但是他不甘心,带着元军跑到北门,叫元兵把门口的栅栏拖到门扇前,然后放火点燃。妄图毁门而入,夺回城池。

张天佑打开西门,等“青衣兵”大部队全部进城后,立刻下令封锁四门。当他发现北门着火,明白元军打算攻城,马上命令士兵搬运石头垒在门扇后面,封堵了北门。乜先帖木儿无可奈何,只好借着夜幕率部隐遁而去。

第二天,耿再成手下一个骑马先行逃回的千夫长向郭帅讲述了失联、被袭的情况,并妄说:张天佑的人马很可能遇敌被灭。郭子兴大惊失色,怪罪道:“元璋之计失误也!”

第三天早上,城头派人来报:有元军到达南门,派使者求见。难道真是“祸不单行”?郭子兴顿时惊慌失措,急忙叫来朱元璋商议。

朱元璋安慰父帅不要着急,推测说:张天佑不一定出了大事,如果前天巧遇敌军,被识破、打败,昨天就应该有人跑回来报信。至于城下的元军可能是攻打**的探马赤军,应该是扬州元军统帅派来这里以胁迫招降的。

这批元军是绕过**,从滁河下游渡口过河而来,因此**的义军没有得到情报,滁州亦不知晓。

朱元璋说服义父,采取了以硬顶硬的策略。他命两千身穿绛色军服的精兵分列南门大街两边,足足站满一里路,直到帅府门口。一列全部手持长矛,一列全部手持大刀,个个昂首挺胸,一副威武不屈之相。然后传唤使者入城,他见到这个阵势,不免有些胆寒。

这时郭子兴,在万户府中堂正襟危坐,背后屏风挂一幅猛虎下山图。20个年轻将领则身穿百姓服装配刀、配剑,威风凛凛地站立前院中道两旁。

使者进入门厅,朱元璋喝令他跪地,以膝盖行走通过院子,拜见郭元帅。

使者是个汉人,见朱元璋相貌异于常人,神情凶恶,心生恐惧,但是不肯受辱,说道:“吾是朝廷大军堂堂使者,岂能跪地行走?”

20个将领按照事先约定,异口同声道:“不跪则杀!不跪则杀!”

朱元璋摆摆手,说道:“看彼像个儒生,懂得礼义廉耻。不要强迫他了。请问,尔来此想做甚?”

使者抹了一下额头的冷汗,答道:“请尔等归降,为朝廷效力。”

朱元璋哈哈一笑,说:“尔也是汉人,在朝廷混碗饭吃可以,千万不要为虎作伥。请尔回去转告尔的元帅,就说我等都是淮南的百姓,不想与朝廷为敌。因为天灾**,活不下去,才占城自理。我们不会归降,替尔卖命,也不到外地去称王称霸。尔等若要攻城,我等绝对誓死保卫。滁州四面有水,我等死一万人,尔等至少要死五万。不划算!这就是我们大帅的意思。尔不愿跪行参拜,就请回矣!”

元军使者自是不愿跪行,就坡下驴告辞返回。

朱元璋这一招还真的起了作用。使者把所见所闻如实禀报,第二天,探马赤军就撤兵了。郭子兴急忙嘱咐朱元璋带领邓愈一万兵马和徐达所部前往和州,谋划夺取。沿途顺便收拢耿再成的溃散之兵。

于是,朱元璋带上亲军指挥使冯国用、冯国胜及3000亲军和李善长、范常等,打起一面金色“朱”字红旗招摇南下。途中,耿再成的溃兵看见后,知道是朱元璋来了,纷纷加入跟随,最后收拢了近2000人。

到达徙阳关,朱元璋下令休息。等到天黑,命令点燃十个火把,作为疑兵之用,并嘱咐镇抚邓愈带领大家原地待命,提高警惕。朱元璋则与李善长、徐达以及骁勇将士数十人策马前行,半个时辰赶到和州,看见城头插的不是元军的蓝牙白旗,才知已被义军占领。

朱元璋令徐达呼叫张天佑。张天佑来到城头观察。朱元璋命左右随从点燃火把,照亮真容,张天佑这才放心,打开城门。

捷报传回滁州,郭子兴大喜过望,随之晋升朱元璋为总兵,统领和州全部兵马。同时晋升汤和为管军总管。为了减轻滁州的粮食压力,郭子兴又命朱元璋原有的一万兵马到和州驻扎,统领分别是镇抚郭兴、郭英、吴良、吴祯、郑遇春。并带上他亲笔写的总兵任命书。

驻扎和州的红军达到两万八千余人。张天佑则带赵继祖回到滁州复命,结果被郭子兴训了一顿。

攻取和州的战略不仅达到了分兵就食的目的,而且成为朱元璋日后渡江作战,攻取江南的跳板。起初,朱元璋并未想到这一步,事态的发展依然是因为粮食问题。

得知和州被朱氏红军占领,被限居淮安城的托克托右拳连击左掌叹道:

“又是一个张士诚啊!大元在劫难逃了!”

和州距离长江只有6公里。托克托虽然被罢官,但是推断朱元璋占据和州,将来一定会渡江攻取江南。

1355年正月丁丑(二十)日,徐寿辉统军元帅倪文俊再次攻克沔阳(今湖北仙桃市)。使得“天完国”政权暂时有了立足之地。

倪文俊(?—1357年),黄州黄陂(今武汉黄陂县)人,出身渔民。因力大彪悍,外号倪蛮子。

倪文俊生一张略长的“甲”字脸,下巴略方。长一对竖心眉——眉尾斜竖,形状似刀;眉长过目,形态俊秀。眉下却是一双野猪眼,时露凶相。其印堂过窄,下方一只开风鼻,外形好看——山根和年寿笔直、高凸,准头肉少。兰台、廷尉分明,孔大无收。

古代命相学认为:竖心眉主使勇敢好胜、独断。猪眼主使性暴、恶死。开风鼻者心性好胜,少年得志,中年见发,末运大败。

倪蛮子勇猛善战,喜用多桨小舟,疾驰如风,昼夜兼行湖江,攻敌出其不意,凡战多能胜利。

作为“天完国”一名元帅,倪文俊屡建战功。“天完国”都城蕲水(今浠水县)被元军攻陷后,他保护徐寿辉退到沔阳汉水流域,保存和积蓄势力,发展军队。

那时,一个叫作陈友谅的元朝小吏乘机在乌林镇黄蓬山起义,随即投靠到倪文俊的麾下。初任微小的书掾②一职,后来累积战功升为领兵元帅,坐镇黄州(今属湖北)。

再说朱元璋官至总兵,职权在各位将领之上。但是张天佑带到和州的部队及将领都是郭子兴的旧部,资历比朱元璋深,有的岁数还比朱元璋大。

朱元璋心想:我如果以总兵的身份居上说话办事,他们一定不服。于是叫亲兵撤掉州衙中堂正中的两把座椅和茶几,换上一张木案。那两把座椅分别是达鲁花赤和知州的。

第二天早晨,擂响五遍会鼓后,各位将校相继入堂。郭氏旧部将校是两个镇抚、三个千夫长。朱元璋参会的将领是总管汤和、邓愈;镇抚徐达、郭兴、郑遇春、吴良、吴禎、郭英。

中堂两边各摆了八把椅子。郭氏旧部将领沿袭蒙元的规矩,以右为尊,抢先坐满了右边五个座位,剩下最后三个空座。汤和、邓愈、徐达、郭兴、郑遇春、吴良、吴禎依次坐在左边。按照朱元璋的授意留下最后一个空座。郭英站于空位左侧。

朱元璋有意后到,冯国用、冯国胜跟随。朱元璋叫郭英到对面空椅上坐下,自己则在左边那把空椅子坐下。冯氏兄弟佩剑站于他的背后。郭氏的将领见了,有的偷偷窃笑。

开始讨论军务公事,各位将领如同木偶之人,皆不开口。朱元璋询问某事是否如此处理,个个不置可否。于是,朱元璋开口剖析事理缘由,有板有眼,头头是道。最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再问大家可否,将领们纷纷赞同,不得不服这个27岁的总兵。第二次开会,朱元璋坐到左边的头座。

执政不久的一天,朱元璋偶然走出州衙。见一个小孩站在门外,便问:“尔在此做甚?”

小孩答道:“候我爹。”

“尔爹在哪里?”

“在这里养马。”

“尔娘呢?”

“也在这里,却是不敢和爹相顾,只以兄妹相呼。我不敢入,故在此偷偷等候。”

朱元璋为之感到悲伤,即刻召集全部将领,严肃地说道:“诸军自滁州来,多虏人妻女,使民众夫妇离散。军队没有纪律,何以安众?尔等起义造反不就是因为心有不安吗?明日,凡军中所虏妇女,全部送到州府。凡是不送的,以抢劫罪论处。”

郭氏旧部,土匪习气较重。攻占一城就大肆抢劫,不分贫富。不仅抢劫钱财,还掠夺百姓的妻子作为老婆或小妾。这次进入和州,旧病又犯。郭氏的将领到此皆是单身,有老婆的也都在滁州。张天佑占领和州后,郭氏的将校几乎每人霸占一个民女。朱元璋的将校绝大多数安分守己。

第二天,朱元璋派人沿街鸣锣发出号令,召集全城被抢妻子的男子到万户府集中,认领妻子,同时派出亲兵监督将领是否送来所抢妇女。妻子被抢的男人半信半疑,纷纷来到州府。

朱元璋命令妇女集中在府门之内,男子列于门外两旁。然后逐一释放妇女出来,命她呼喊丈夫的名字,接着果真有男子出列,夫妇相认。于是让他们回家。结果没有不是夫妇而胡乱相认的。一对对夫妻重新团聚,阖家欢喜。此事传遍全城,百姓纷纷赞扬朱总兵。

朱元璋非常重视防御工事。上任后制定了一个规矩:与将领们分段负责城防的维修工程,限期三天。第三天,他完成自己的一段工程后,下午马上检查其它各段,发现郭氏旧部将领的工程均未完成。

第四天早上,他叫人把原来的州官座椅搬出一把放在中堂木案前,面南而坐。令谢成佩刀站立他的左侧。命十名佩刀亲兵在左右将领座椅背后两米远肃肃而立。会鼓敲响五遍后,大小将领全部到齐,发现场面异常。

有的坐下后自言自语:“这是怎地耶?”

朱元璋站起来,举起郭帅亲笔书写的白帛任命书,板着脸对大家说:“总兵,主帅任命也,非我擅兵(独揽兵权)。且大事,总兵不可无约束。今修城皆不如约,是何由缘?自今日起,再给尔等两日。若违令未完者,军法从事,绝不留情!”

郭氏将校这才明白,背后肃立佩刀亲兵的含义。他们心生恐惧,纷纷表态:一定完成。随后,个个亲自上阵,督促士兵和民工加班加点,两天之内终于完成。

1355年二月辛巳(二十四)日,已经警醒的元廷派出官兵十万围攻和州红军。

朱元璋毕竟不像张士诚,又没有称王立国,因此元廷元军还是轻视朱元璋。加上罢免托克托造成的后遗症,几路兵马组成的十万元军犹如张开的手掌,没有形成拳头。到达和州城外的只有四、五万兵马。

朱元璋带领一万将士同仇敌忾,坚守和州,并派出两支骑兵小分队出城运动作战,骚扰围城的元军、偷袭元军的粮库。战斗持续了三个月,元军伤亡惨重,又至夏季,天气开始炎热,元军中的蒙古军和探马赤军都不适应,无奈而退兵。

此时,和州已经严重缺粮。朱元璋和李善长商量时,李参谋说道:“有元军的地方必有粮食。尔可派四路探子,由近而远打探。一路向东北乌江乡;一路向西北善后乡;一路朝西到元军控制的含山附近;一路朝南往白桥乡方向。

朱元璋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探到朝廷的淮南民兵元帅陈埜先在和州西北的鸡笼山屯有兵马,太子图沁和朝廷枢密副使(从二品)弁珠玛统领的两支队伍驻扎在含山县东郊的新塘庄、高望村。

他打开地图研究,发现新塘庄位于从含山到和州城南的一条长江小支流边,而高望村离这条河流也不远。

三月的一天,朱元璋携徐达、赵德胜等人率领队伍、带上马车首先攻打鸡笼山。

当晚,赵德胜率兵夜袭陈埜先的营地,拔下板门、铁长官两个附寨,缴获了一批粮食。

事后,朱元璋任命赵德胜为总管府先锋。他感觉到这个已经30岁的汉子不仅沉稳勇猛,而且寡言少语,非好大喜功之人,就叫他跟随时年23岁的徐达。

接着,朱元璋又乘热打铁,带上徐达、赵德胜和李善长及马车队沿着支流西行,袭击了新塘庄、高望村的元军,获得一大批军粮。李善长就地雇船,顺江而下把粮运回了和州。接着,朱元璋分出一半运往滁州,交给父帅。

春末夏初本是青黄不接之际,加上连年战乱,到处粮食匮乏。这时,濠州地区也严重缺粮。孙德崖的探子打听到朱元璋保住和州、袭击元军夺取了不少粮食,立刻报告孙帅。于是,孙德崖决定移师和州,想分享这批粮食。孙德崖事先不打招呼,直接带领两万人马来到和州城下。

门卫看见大队兵马,赶紧关闭城门,报告朱总兵。朱元璋听了很不高兴,估计孙德崖是来分食。朱元璋厌恶红军之间闹摩擦,搞火并。出于礼貌,他先把孙帅请进州府。

孙德崖诚恳地说:“濠州已经山穷水尽,请贤侄让我的队伍在这里暂住数月,我以两倍的市价购买尔的粮食。有了机会马上撤出。”

朱元璋本想拒绝,又担心他心生不满,依仗人多势众发难、造成火并。犹豫了半天,答应说:“孙帅,我的一万兵马、一万百姓也要吃饭,这些粮食也维持不了多久。不过,可以让尔暂住,给尔一点粮食。但是,尔必须先应我的三个条件。”

“好好!尔说。”

“第一,尔只能带领一百护卫住在城里,其余的住在城外。第二,尔只能驻扎两个月,下个月麦子就熟了。第三,命令尔的部队不许骚扰百姓。征收夏粮要给钱。”

孙德崖为了渡过难关,一一答应。

郭氏的一个将领心里一直不服朱元璋,派人将此事告诉了郭子兴,还说:朱元璋这是讨好孙德崖,为将来做打算。

郭子兴一听,大为不快,心想:你有粮食是吧?你讨好他,为什么不讨好我?这样下去怎么行?我必须到和州去,惩罚这小子。

朱元璋听说义父要来,就对守城将领说:“郭帅就要来了,白天不可能到,应该是晚上到。他到了马上告诉我,我要亲自迎接。”

不久,郭子兴、郭天叙带领一万人马于晚上到达和州。他发现孙德崖的部队驻扎在城池的西北方,就命令右总兵郭天叙把部队安置在城池的东北方。两部营寨间距约1000米。当时守门的小头领和朱元璋有点嫌隙,就没有马上报告他,而是先把郭帅领到驿馆,然后才告诉朱元璋。

朱元璋急速赶到驿馆,叩见父帅。郭子兴见到他,一脸怒气,不说话。朱元璋单腿跪地,不敢抬头。

过了一会,郭子兴问道:“尔是为谁?”

朱元璋仍旧低头,答道:“子为父帅。”

郭子兴又喝问:“尔的罪责可要逃避?”

朱元璋低头轻声解释说:“元璋诚然有罪,但家事虽急亦可缓办,外事则当尽快处置。”

“何为外事?”

朱元璋慢条斯理地说道:“孙德崖已在此地。昔日义父在濠州深受其害,不得已抛弃堂皇的帅府到了滁州。今日义父到此与他相见,难道没有往日的遗憾?此事令我担忧!”

郭子兴听了,终于沉默不语。怒气渐渐消散。

第二天,孙德崖听说郭子兴到了和州,心中不安。第三天早上,例会会鼓响五遍后,派人到州衙告诉朱元璋:“若尔翁(岳父)来了,我将他往。”

朱元璋大吃一惊,猜测会有变故。他一边叫人通知义父做好防范准备,一边前往孙家面见孙德崖,刺探性地问道:“尔为何急着走?”

孙德崖实话实说:“尔翁难以共处,故去。”

“尔打算到何处?

“先到含山看看。”

朱元璋观察、感觉他的脸色、话音,没有虚假之意,就建议道:“今日两军合处一城,一军突然全部开拔,恐天下会有不和的看法。孙公应当留后,令军先行。”

“恁子(这样)可。”孙德崖爽快地答应。

朱元璋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要孙德崖殿后出城,引发了祸端。

孙德崖城外的大部队启程时,朱元璋叫上谢成、李新买些酒肉来,陪他出城饯行。其主将左总兵对孙帅殿后多了个心眼,邀请他陪行一段路。走了十里,装腔作势地请朱元璋再陪走一段路,不让返回。一片不祥的乌云笼罩了朱元璋的心头。又走了十余里,突然,朱元璋的一个亲兵快马来报:郭帅和孙帅发生械斗,死了一些人。

朱元璋顾不了那么多了,扫了随从谢成、李新一眼,叫声“走”就策马急速返回。孙德崖的总兵回过神后,叫上几个人随后追赶。不久,朱元璋遇上孙德崖殿后的一些兵马堵住了驿道。朱元璋未带兵器,单骑过去,看见不少是认识的将士。

一个小头领上前质问朱元璋:“尔的人杀了我的兵,可是预谋?”

朱元璋和颜悦色地答道:“我因送尔主将已出城,哪里知道城里的争斗!我才听闻,正是回去调和。”

孙帅的将士不相信,拉住朱元璋的马衔,围着他一起返回。

朱元璋则说:“尔众我寡,何须如是?”

朱元璋熟识的一个小校便说:“且放了马衔。”

抓衔的士兵刚一松手,朱元璋立刻挥鞭抽马,疾驰而去。几个士卒跟着策马急追,一个兵追上后挥刀便砍。朱元璋身穿柳叶甲袍,虽然被创,但未受伤。

朱元璋继续策马狂奔,跑了十余里,又遇上一群孙德崖的殿后士兵。朱元璋冲过时,一兵用刀砍伤了马腿。跑了没多远,马倒人坠。摔倒在驿道右边的朱元璋狼狈地爬起来环顾四周,发现左边有一骑马者勒马观看,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朱元璋见是和州的一个熟人,马上叫住他。

爬上他的马,说道:快走!有人追杀我。

又跑了几里地,碰上火并后出城的孙德崖兄弟、右总兵孙将军和一群随从,朱元璋再次被擒。

孙将军的几个亲兵叫嚷要杀了他。

一位姓张的百夫长劝道:“莫急!我帅孙公还在和州,生死不知。万一无事,我等却先害朱公,郭公必然怨恨、加害孙公。我们得的只是两伤!姑(姑且)待一下,我且进城打探打探。”

孙将军于是作罢,说道:“探得消息快点回来!”

张头领进到州衙门厅,望见前院中堂木案两端,右侧坐着郭子兴,左侧坐着孙德崖,正在喝酒、吃饭。再一细看,发现孙德崖的脖子系着铁链,铁链坠于地面,另一端绕系在附近的朱红柱上。接着把朱元璋被绑架的事告诉了门卫。

他返回后,告诉孙将军说:“郭帅正在州衙中堂请孙帅吃饭,只是拴着铁链。”

然后提醒说:“若随他们杀了朱公,几乎害了两人。此时彼此无恙,事不难释(排解)。”

听说孙元帅被铁链拴着,众怒难平,他们把朱元璋的双手捆了起来。孙将军为了防止郭子兴派人来救,转入乡道,把朱元璋押到乡道旁的方桥村关押。张头领怕发生意外,当天晚上与朱元璋同处一室。帮他盖上被子后,叫朱元璋放心睡觉,自己躺在床上却一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孙将军还不放心,下令把朱元璋转移到路南的葛村方向,他的三个亲兵把他押到葛村的麻湖(极小的地名),找到一间草房关押。此处离方桥村有2里地,属于含山县的地盘,现在属于含山张公乡管辖。

郭子兴听说朱元璋被孙德崖的弟弟捉住、关押,忧愤不已。第二天,急忙命徐达作为人质,去换回朱元璋。徐达带十余人找到住在方桥村的孙将军,提出以己替代朱元璋。他的亲兵马上拒绝,孙将军却默不作声。

张头领察言观色,建议道:“孙总兵,恁子无果。不如释放朱公,令他放回我帅。朱公很讲义气,天下皆知,不会食言。”

孙将军觉得此话有理有义,就留下徐达,放了朱元璋。朱元璋回到州衙,晓以利害,劝说郭子兴释放了孙德崖。然后,他佩刀带上谢成、朱文正几个亲兵护送孙德崖到了方桥村,换回了徐达。

郭子兴本想杀了孙德崖,以报被害之仇。可是过了一天一夜不见朱元璋回城,担心发生意外,就派人出城打探,留下了孙德崖的命。

双方都有些鬼使神差,终于造就了不幸中的大幸。否则,朱元璋必死,也就没有后来的朱皇帝和大明朝了!

为了搭救朱元璋,情仇交错的郭子兴选择了情,释放孙德崖。他虽然勇猛善战,但性格过于刚直,心胸狭小,旧仇未能报,一直闷闷不乐。谁也没有想到,郁闷成疾,竟然病倒在床,不能起来。张夫人和郭天爵赶到和州陪伴,直至他去世。最后,朱元璋和他们一起把郭子兴送回滁州埋葬。

郭帅的原有将领一致推举郭天叙为元帅,张天佑也附和。朱元璋不便争也不想争。由于朱元璋兵多将广,郭天叙担心无法节制,引起内乱,就写了一份任命书,拜朱元璋为左副帅。张天佑为右副帅。

随后,坐镇滁州的郭天叙晋升邵荣为右总兵,晋升赵继祖为左总兵。接着调整军事部署,把原来进驻和州的郭子兴旧部全部调回滁州。并让留在滁州的朱家军全部迁移和州。此外,派遣一个镇抚带领三千兵马到**替换费聚的部队,让他到和州跟随朱副帅。这样做,表面上是送给朱元璋一个人情。背地里,是减轻军粮的压力。

如此,朱元璋曾经交出的近三万兵马全部回到他的手中,加上缪大亨的一万多部队、邓愈的一万余人马,他已经拥有五万兵马。从此,和州成了朱元璋的根据地。但是,除了缪大亨的部队,四万多人的军粮确实是个大问题。

注释:

①椎髻:挽锤形发髻。

②书掾:文秘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