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元末翘楚朱元璋 > 第十三章 托克托被流放饮酒而亡 保太

第十三章 托克托被流放饮酒而亡 保太平张德胜活捉敌帅(8页)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戊辰日,元顺帝任命太傅、御史大夫旺嘉努为中书省右丞相,平章政事定珠为左丞相。

三月份,元顺帝下诏,令托克托迁移到甘肃行省亦集乃路(今内蒙额济纳旗)居住。那里毗邻塞外,距南面行省治所甘州(今张掖市)340公里。等于变相流放。

御史台大臣袁赛音布哈等人认为贬谪较轻,再次向元帝列举其兄弟额森特穆尔的罪过。

三月辛丑日,懦弱、轻信的元帝再次下诏,正式把托克托流放到云南行省镇西路(今云南省盈江县,与缅甸边界最近的距离约20公里),流放额森特穆尔到四川碉门(今四川雅安市天全县),把托克托长子哈喇章安置到肃州,次子三宝努安置到兰州。并抄没家产,登记造册,收入官库。

八月份,托克托行至大理路腾冲府,知府高惠召见托克托,打算把其民妾的女儿嫁给他。并承诺:允许他在距离腾冲城一段路程外建房隐居。如有人加害,可以无虞。腾冲西南的镇西路城(今盈江)与其直线距离66公里。

托克托虽然被流放,也带着妻子。于是说:“吾,罪人也,安敢念及此?”拒绝了高知府的好意。不想,得罪了他。

此人也是与众不同,心胸特别狭窄。不久,高惠秘密向丞相哈玛尔打了个报告,述说托克托的坏话。

是月,巧言令色的哈玛尔借机奏请元帝批准,把托克托迁到云南更加艰苦的乡村阿轻乞(一说:今腾冲市滇滩镇腊幸村)。高知府还不甘心,以托克托不接受其女为由,下令一队铁甲军封锁阿轻乞各路口,禁止他走出穷乡僻壤。

托克托不死,却是哈玛尔的一块心病,担心有朝一日翻盘。十二月,他矫诏(诈称帝王的诏书)遣使千里迢迢到达云南阿轻乞,赐以“御酒”。

1366年一月,托克托忠义不改,深信不疑,喝下鸠毒“御酒”而亡,年仅41岁。

托克托帖木儿(1314-1356年),亦作脱脱,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氏人,出生于贵族家庭。

伯父伯颜为元朝大臣,在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即位后任中书省右丞相,独掌国政达八年之久。父亲马札儿台,也是元朝大臣,伯颜罢相后即任右丞相。他曾经殚精竭虑加固摇摇欲坠的元朝大厦,扶助儿子进入朝廷。但是托克托的革职却成为大元帝国走向崩溃灭亡的转折点。

托克托自幼养于伯父伯颜家中。少年习武,膂力过人,能拉硬弓,成为将才。

14岁时(1328年),便为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皇太子阿剌吉八的怯怜口①、怯薛军②。元天历二年(1329),任内宰司③司丞,不久调任府正司④司丞。稍长,就学于名儒吴直方。

吴直方,字行可,婺州路浦江县(今浙江金华市浦江)人,深谙儒学。出游京师后,任教于周王(兽钮金印藩王)和世㻋(后为元明宗)府邸,后任上都路学正(从九品)。马札儿台对他的才学、智慧特别欣赏,比之为诸葛孔明,于是请入府中教授其子托克托帖木儿。吴直方后来成为托克托的心腹幕僚。

青年托克托受教吴直方后,决心用儒家标准做人,立下了“日记古人嘉言善行,服之终身”的志向。

元致和元年(1328)泰定帝病卒后,伯颜支持燕铁木儿发动政变,是拥戴元文宗图帖睦尔夺位的第二号大功臣。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托克托被授虎将,担任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⑤都指挥使(正三品)。

元顺帝即位后,燕铁木儿已死,伯颜独揽大权。其子唐其势不满,发动兵变,结果被伯颜捉拿、杀死。此后,伯颜“独秉国钧,专权自恣,变乱祖宗成宪,虐害天下,渐有奸谋”。

因伯父伯颜独揽朝政大权,托克托随之飞黄腾达。

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托克托任同知宣政院事(正二品),后迁任同知枢密院事(正二品)。

至元元年(1335年),托克托在挫败唐其势余党塔里、塔剌海等的战斗中,立下战功,拜御史中丞(正二品)、持虎符亲军都指挥使,后晋升御史大夫(从一品)。

托克托虽是伯颜养大,但目睹伯颜倒行逆施,势焰熏主,深感事态严重,忧虑一旦伯父倒台,自己也会受到牵连。于是,和父亲联手酝酿铲除伯颜。

由于托克托与元顺帝之间有共同的思想基础。经过反复试探托克托后,元顺帝消除疑心,支持托克托采取行动。

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伯颜约元顺帝去柳林打猎,托克托密告皇帝说:“伯父久有异志,兹行率诸卫军马以行,往必不利于社稷。” 于是,元顺帝托病不去。伯颜遂邀太子燕贴古思同往。托克托遂与世杰班、阿鲁合谋以所掌部队及宿卫亲军控制京师。先收拿京城各门钥匙,接着部署亲信把守各个城门。

当夜,元顺帝在玉德殿召近臣汪家奴、沙剌班及省院大臣先后进见。中夜二更(9—11点),命太子的怯薛官月可察儿率30 骑抵柳林太子营,连夜将燕贴古思接回京师。接着起草诏书,派遣中书省平章政事只儿瓦歹前往柳林宣诏:“伯颜不能安分,专权自恣,欺朕年幼。变乱祖宗成宪,虐害天下。今命伯颜出为河南行省右丞相。”

天明后,元大都城门依然紧闭。托克托坐于城门上等候。

伯颜遣人进城询问缘由,托克托在城上传旨说:“诸道随从伯颜者并无罪,可即时解散,各还本卫,所罪者惟伯颜一人而已。”

伯颜要求入京向皇帝辞行,不许。所领诸军见伯颜失势,纷纷散去。伯颜无可奈何,南下赴任。

三月,元顺帝下旨将伯颜革职,命其迁至江西行省直隶南恩州阳春县(今属广东)居住。其在途中病死于龙兴路(今江西南昌市)驿舍。

至元六年(1340年)十月,托克托升任中书省右丞相(正一品),统六部、率百司,他改革旧政,恢复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至正三年(1343年),不再担任丞相的托克托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

至正九年(1349年)闰七月,复出任中书省左丞相。

至正十年(1350年)四月,托克托再次担任中书省右丞相。随后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效卓著,赢得水患灾区的民心,被誉为“贤相”。

至正十一年(1351年),开始镇压反元红军(红巾军)。

1354年十二月,被革职,安置于淮安。

1355年三月,托克托被流放到云南行省镇西路。

十二月,平章政事哈玛尔矫诏(诈称帝王的诏书)遣使,次年一月到达云南镇西路阿轻乞,赐以“御酒”。

1356年一月,托克托饮“御酒”而亡。

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托克托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官爵。

再说1355年农历六月,丁巳日(初三)上午,除了俞通海的水师驻守官渡外,朱元璋携冯国用、冯国胜、李善长、廖永安、俞通海、郭兴、吴良带领二路军一万将士浩浩荡荡进入太平路城(今当涂古城)。

当涂县耆儒李习和儒士陶安带领一些百姓出城迎接、拜见。

陶安见到朱元璋的相貌、神态后,当着他的面对李习说:“朱公龙姿凤质,非常人也。我辈今有明主矣!”

朱元璋抱拳说道:“先生过誉了。”

在渡江攻打采石矶前,朱元璋就令李善长写了一篇军纪戒令,叫《戒戢军士榜》,等到进城,即刻张贴。此榜告诫红军战士:禁止抢劫钱财、物品;禁止抢夺他人妻女、奸淫妇女;禁止强占民房。违令者,斩!

很快,大街小巷都贴上了《戒戢军士榜》。士兵们看见后张口结舌,有那个心没那个胆。

当天下午,朱元璋把耆儒李习和陶安请进帅府(原太平万户府),讨论时事。

陶安献言说:“方今四海鼎沸,豪杰并争,攻城屠邑,互相雄长。然其志皆在子女玉帛,取快一时,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之心。明公率众渡江,只行怡伐(和顺之战),戒军安民,人心悦服。以此顺天应人而行,吊伐(吊民伐罪)天下,不愁平也!”

朱元璋问道:“足下之言甚善!我欲取金陵(今南京),足下以为如何?”

陶安答道:“金陵,自古就是帝王之都,龙盘虎踞,门槛有长江天堑。若取而有之,据其形胜,出兵以临四方,则何处不克?

陶安的话与冯国用在定远说的话如出一辙,很合朱元璋的心意。随即请他留在幕府,然后赐给他稻谷十石(约今日1140斤)、绢布十匹。后来,一些机密之事,总爱和他商议。

在宋朝,皇帝赏赐物品,分为五等。第一等是绢十匹、钱十贯(等于十两银子)。当时一贯大约可买2石大米。

元代货币贬值很厉害,朱元璋以粮食赏赐深得人心。十石稻谷至少值十两银子。

陶安(1315—1368年),字主敬,太平路当涂县人。少年时就机智聪明,后博涉经史,尤专长于《易经》。元顺帝至正初年,乡试中举,授予明道书院山长(讲学老师)。元末世乱,于是隐居家中。时逢朱元璋,40岁。朱元璋称吴王后第三年(1367年),在金陵初置翰林院,首召陶安为学士。征诸儒议礼,命陶安为总裁官。

朱元璋开国后,洪武元年(1368年),任命陶安为知制诰⑥兼修国史。他跟随朱元璋十余年,恪尽职守,朱元璋十分信任厚待他,御赐门联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1368年四月,陶安任江西省参知政事,治理有方,军民诚服。不久染病,仍拟草本时务十二事上表朝廷,九月死于任上。明帝朱元璋亲致祭文,遣使吊唁,赐谥号“姑孰郡公”。“姑孰”即当涂,本是当涂县治所姑孰镇。

李习(约1292—约1372年),字伯羽,号云观,太平路当涂县(今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人。治学《尚书》,旁通各门人经。元代时因江南人很受歧视,直到元仁宗延佑年间,才中举人,授予明道书院山长(讲学老师)。他是陶安的老师,著有《橄榄集》,后因病去世,享年八十。时逢朱元璋,已经60多岁,故曰“耆儒”。

六月初四上午,有一个士兵不知是没有看见《戒戢军士榜》还是未听说此榜,抢劫了百姓的物品,结果被执法队抓住,中午就押到四门大街十字交叉的城中心,斩首示众。

此事家喻户晓后,全城一片肃然,纷纷称赞朱氏红军纪律严明,爱民、护民。富商陈迪深受感动,携带金锭和丝绸布匹来到帅府,献给朱元璋。接着,朱元璋叫来总管汤和、邓愈和徐达几位攻城镇抚将领以及水师总管廖永安,赏赐给他们。

随后,朱元璋宣布嘉奖令,提升一批小头领。其中,晋升张德胜为镇抚。

过了两天,一个名叫宋思颜的儒士拜见朱元璋,交谈后,朱元璋也把他留在幕府。

不久,朱元璋听说当涂城有一个元末进士,叫汪广洋,性格庄重稳健,为人宽和自持,就叫亲兵九夫长谢成把他请到帅府。

朱元璋问道:“听闻先生学识渊博,请问先生,我刚在江南立足,今后如何是好?”

汪广洋答道:“朱公先要站稳脚跟,办法只有六个字。”

“哪六个字?”

“高筑墙,广积粮。”

这番话说到朱元璋的内心深处。立足未稳,没有大量的粮草,如何攻占虎踞龙盘的金陵?随之做出一个重大决策——建立朱氏政权,高筑墙,广积粮。随后,朱元璋请他留下担任机要秘书,并令他书写几份任命书。

第二天,朱元璋通知镇抚以上将领及李善长、李习、陶安、汪广洋到帅府开会,亲自宣布说:从今天开始,太平路改为太平府,在太平设置兴国翼元帅府。

“兴国”即振兴中国。“翼”指副城。

接着宣布:任命李习先生为太平府知府(相当于元朝路政权总管府总管,元廷职俸正三品);任命李善长为元帅府都事(相当于元朝路政权万户府经历);任命潘庭坚为元帅府教授;任命汪广洋为元帅府令史(机要秘书);任命陶安、宋思颜为幕府参事。

随后,颁发了白绢任命书。接着下令:严守四门,修城浚濠。自然,府衙、帅府、幕府均以朱元璋为统领。

潘庭坚(?—?),字叔闻,太平路当涂县人。元末为富阳县(今属浙江)教谕(教师),后辞职。经陶安推荐,征召为帅府教授。此人做事慎密,为人谦逊,生活节俭,为朱元璋所称赞。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设置行省时,为行省博士。

汪广洋(?—1379年),字朝宗,扬州路高邮府(今江苏高邮市)人。年少时曾跟随儒生余阙学习,通经能文,尤其善于诗歌,还擅长篆、隶大书。早年客居太平(当涂县城)。

朱元璋占领金陵设置江南行省时,汪广洋先任提控案牍⑦。设置都谏司后,升任都谏官,后调升行省都事、行省右司郎中(正五品)。

后来,朱元璋称赞他“处理机要,屡献忠谋”。

朱氏红军渡江攻占太平路城,引起元廷的严重关切,命令长江裕溪口的水师讨伐。

六月初,元军水师大元帅曼济哈雅命行省右丞(正二品)阿鲁灰、行御史中丞(正二品)蛮子海牙统领40艘中型战舰(载一万兵马)前往采石矶,配合陈埜先的黄军伺机夺回太平城。

事先,河南江北行省奉旨调遣淮南民兵元帅陈埜先三万兵马,由曼济哈雅的水师船队从江浦县(今南京浦口区江浦街道)的浦口载其过江上岸,到集庆路江宁县(今南京江宁区)的方山(宋称天印山)建寨驻扎、训练。此山高200多米。

六月初五,陈埜先和义子陈兆先分别带领全部兵马在采石镇集结完毕。

朱元璋探知他们将于初七攻城,便带领总管汤和、邓愈实地考察、研究了城外四周的地形。随后,命镇抚花云所部在襄城河北面埋伏。

襄城河(今锁溪河)位于太平城(当涂县古城)北面。河上只有一桥,叫襄城桥,正对北门清源门,约2里地,桥北的一条驿道直通北门。

初七天亮前,花云携千夫长郑遇霖、耿炳文、唐胜宗及4000兵马在就悄悄出城,埋伏在桥北驿道东边约一里地的树林里。

六月辛酉日(初七),蛮子海牙用大船运了几块巨石到姑溪河的入江处,卸在河口。他认为悍勇的郑埜先定会破城。这是封堵朱氏红军从南门乘船撤退之路。城南姑溪河有不少民船。

这天上午,陈埜先带领身穿黄衣的10000民兵趾高气扬地到达襄城桥,排成三行的前锋部队过桥约500米时,看见前面200米远驿道两边有红军两个长方形步兵阵。每个兵阵为20排、100行。

右边方阵前面是两位将军骑马挺立,一位是张赫,一位是张德胜。左边方阵前面也是两位将军骑马挺立,一位是徐达,一位是胡大海。个个身穿缴获的元将柳叶铠甲袍,腰围白色小蓝花袍肚,除了张德胜,头上戴的全是红色雷巾。

时年23岁的徐达生一张略长的“甲”字脸,稍瘦,颌骨微收,下巴略圆。长一对剑眉——长而直,宽而秀,居高于额,紧而不乱,尾微上扬。眉下嵌一双鹳形眼。其印堂平满开阔,下方是通天悬胆鼻——山根高耸通天,年寿丰满,准头圆润,势如悬胆;兰台、廷尉分明,法令隐隐而藏。

古代面相学认为:剑眉主使子孙众多,极为高寿。鹳形眼者文武双全,非常富贵。通天悬胆鼻比较罕见,有此鼻者少年时必被奇特贵人吸引,得到提携。应是人上之人,福禄寿统全。

左副元帅朱元璋携亲军指挥冯国用、冯国胜、总管汤和、邓愈立于北门城楼前,注视着敌军的一举一动。

陈埜先没有想到朱元璋竟敢派兵出城迎战,事先的计划完全被打乱,急忙下令已过河的3000余人纵队改成横排长方阵。

不等敌军的方阵完全形成,朱元璋下令击鼓。城楼中门左右矗立的两面大鼓同步发声,震天动地。镇抚将军张赫、张德胜、徐达、胡大海立刻策马带头冲锋,4000红军迅速蜂拥而上,迎头痛击敌军。

被堵在桥北的6000多元军部队在官道上绵延1000多米,如同一条懒懒的蟒蛇,尾部压根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事。

听见战鼓擂响,花云、郑遇霖、耿炳文、唐胜宗带领四千战士迅速冲出树林,逼近蟒蛇邀截。半个时辰,毫无戒备的蟒蛇被斩得七零八落。

襄城河是从城东北2500多米处流来,在城北形成一条东西横贯的天然屏障,最宽处200米,最窄处50米,一直流到自芜湖澛港至太平慈湖港的南北流向的长江,封住了过河敌兵所有的北逃之路。

襄城桥正东约1625米处,襄城河有一条南下的支流,通到城南的姑溪河,拦住了溃兵的东窜之路。最后,只有桥北蟒蛇尾部的3000余人逃回采石镇。

陈埜先已过桥的前锋部队无路可退,殊死抵抗,硬撑了一下。双方均有伤亡。不一会,红军消灭了数百人,敌军节节败退,退到河岸,无路可走。最后死伤近千人,两千多人缴械投降。

陈埜先慌不择路,策马沿河逃往西北方,张德胜手持一把棹刀⑧,策马紧追不放。他头戴披肩式红色结巾,一片红巾在脑后随风飘扬。陈埜先跑了一阵,看见前面是滚滚长江。右边入江的襄城河尽管很窄,也有50米宽,水深无桥。

陈埜先无路可逃,仰头闭眼哀叹:天灭我也!最后乖乖束手就擒。

活捉元帅陈埜先,朱元璋大喜过望,擢升张德胜为太平府兴国翼元帅府管军总管。

张德胜时年24岁,中等身材,相貌俊秀,生一张较短的椭圆形娃娃脸。长一对游龙眉——眉坚清秀,色黑润泽,尾部有角,居额势上。眉下嵌一双夜明眼。印堂略宽,下卧一只花鹿鼻——山根、年寿略立,准头丰满圆明。兰台、廷尉适中,微微露孔。

古代面相学认为:游龙眉主使聪明能干,勇敢果断。夜明眼主使心高志大,最为独断,性情刚强。鹿鼻者心性仁慈、好义。

张德胜把陈埜先押到帅府,逼他跪下。朱元璋从帅椅起来,上前扶陈埜先站起,亲自为他松绑。

陈埜先不解地问:“生我(使我生)为何?”

朱元璋反问:“当今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假号令据城邑者不知其几(多少)。然(但是)胜则人附,败则附人。尔既以豪杰自负,必能识鉴事机,岂不知生尔(使你生)之故?”

陈埜先则说:“然(如此),则欲我军降乎?”

“然(是的)。”

陈埜先便说:“此易,我军之将校皆我亲故,告之即来。”

于是,他写了一封全军降附红军通告信交给朱元璋。

第二天,朱元璋找来被俘的一个总管送信,派遣体貌奇伟、威震采石矶的常遇春带着两个随从护送他到采石镇。滞留采石镇的陈兆先和将领见信后全部表态降附。常遇春接着叫他们在这份投降书上一一按下指印,然后宣布朱元璋的命令:陈埜先归降部队继续驻守采石镇,不得与元军来往,发现元军动向立刻报告。

第三天,朱元璋任命陈埜先为总兵,统领他采石镇的23000多兵马。俘虏的2000多人没有给他,编入了红军。

朱元璋对陈埜先说道:目前没有作战任务,尔就随我暂住帅府。

考虑到不久攻打集庆(今南京),为了防止陈埜先的降军乘机叛变,朱元璋修书一封奏报镇守滁州的郭元帅,提议派遣右副元帅张天佑带兵一万进驻采石镇,监视、节制“陈家军”,并由朱元璋统一指挥。郭天叙批准了这个提议。于是,张天佑携总兵朱继祖率领一万兵马过江,进驻采石镇。

这时,蛮子海牙统领的40条中型战舰还集结在采石矶。这种船长12丈(约38米),不仅有风帆,还设置20支大浆,40个水手操作。第一层兵舱固定有33排座位,可载兵198人。第二层是战舱,中间固定有30排座位,可坐60人。

随船而来的一万兵马已经在采石矶北部安营扎寨,随时可以攻打官渡、进攻太平城。

处理完陈埜先的民军,朱元璋决定把这批元军撵走。他命令邓愈到官渡兵营找俞通海借调水兵、小艇,于当夜火攻偷袭。

邓愈命令水兵在官渡的20条小艇放上火药,盖满蘸了燃油的杂木,并在小艇船头的绳索端绑上一颗大铁钉。每船派两个水兵、两名弓箭手。

半夜丑时(一点),20条小艇顺流出了官渡,悄悄划近采石矶元军水师南面的战舰。两条小艇靠近一艘战舰。一人把小艇绳索端的船钉锤进战舰后,一人点火。接着,水兵下水游开。片刻,炸药爆炸,燃烧的木块腾空乱飞,有的落到大船上。元军10艘战舰被炸烂、炸毁。

蛮子海牙气得叽里呱啦地大骂,天亮后带上炸烂的破船狼狈地撤回了裕溪口水寨。

太平府保卫战取得完胜,朱元璋对襄城河青睐有加,决定利用它建造太平城的外围防线。

他借鉴**保卫战时利用的瓦梁城砖石垒,下令自长江边由西而东沿襄城河南岸砌筑条石垒,高3.8尺(约1.2米)。在垒后还搭建岗楼,高1.5丈(约4.8米),每10丈一座。在襄城桥南头设置6尺(约1.9米)高原木栅栏墙,开设仅一辆马车可以通过的小门。并在襄城河入江口不远处架设一座木桥,以便特殊情况下,驻扎官渡的部队可以迅速撤进外围防线。

在东门外,朱元璋下令在襄城河支流西岸也砌筑条石垒,在东门跨河的驿道上也设置栅栏墙,开设仅一辆马车通过的小门。

如此,两道条石垒和城北、城东的襄城河、城南的姑溪河及城西北的一段长江组成一道多边形城外防线。有些类似城池的外郭。朱元璋占领金陵(今南京)称帝后,就在新建的都城外修建了一条很正规的外郭,把制高点钟山都包围在内。

此外,朱元璋还在太平城东北角接近襄城河干、支流之间建造一个兵营,驻扎2000人的外线防御部队。兵营设置高3.8尺的栅栏战墙,开设西门和南门,以便出防城北和城东。

全部军事工程完工后,太平城可谓易守难攻了。

注释:

①怯怜口:“自家人”之意。最初,怯怜口是草原部落贵族的僮仆。随着蒙元王朝的建立,皇室、诸王、贵族通过虏获、分封、招收等办法,占有一大批人户,特别是各种工匠,作为私属人户,称之为怯怜口。一般情况下,这些怯怜口不承担国家赋役,专为领主服役,大都从事手工制作和农耕、放牧、捕猎。也有人担任怯薛、校尉武职。

②怯薛(又叫怯薛军):是一个蒙古语词汇,指代蒙古帝国和元朝的禁卫军,是由成吉思汗亲自组建的的一支军队。是突厥-蒙古语“番直宿卫”之意。汉译多作宿卫,有轮流值宿守卫之意。

③内宰司:元朝的官署组织,隶属詹事院(后改为储政院),设内宰、司丞等官。掌内府饮食、供帐、仓库等事。

④府正司:元朝官署组织,隶属詹事院(后改为储政院),设府正、府丞各二员。掌太子鞍辔、弓矢等物。

⑤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改为中都威卫指挥使司。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佥事、经历等官。

⑥知制诰:官名。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可起草诏令,其余仅备顾问。宋代,翰林学士皆能起草诏令而带知制诰衔,称为内制。其他官加知制诰衔亦可起草诏令,称为外制。

⑦提控案牍:官名。元朝始设,为各衙署首领佐官。置于府署、上州中州署者为专职,置于路总管府及肃政廉访司者为兼职。掌文书案牍之事。

⑧棹刀:宋代兵器“刀八色”(八种刀)之一,其形如“棹”(音:照,本义是船桨),故名棹刀。北宋兵书误写成“掉刀”。后人以误传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