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文豪1978 > 第553章 翻版林语堂(求个票)

文豪1978 第553章 翻版林语堂(求个票)

作者:坐望敬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自84年之后,香江社会Y派的声音已经逐渐落寞,与之相对应的是z派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大。

陶玉书动用所有资源所发动的这场舆论风暴实施的非常顺利。

短短两天时间,有关于她捐款赈灾的新闻铺天盖地,伴随着内地ZF在燕京发出的「救灾紧急呼吁」,让香江民众看到了情势的紧急程度。

林氏影业上市后的第三天,电影《豪门夜宴》开机仪式,群星云集。

这部专门为救灾募捐而诞生的电影汇聚了林氏影业数位顶尖编剧,本来按照这些编剧们的效率,三天写个剧本也不是什么问题。

但陶玉书认为,即便是打着救灾的幌子,也不应该随意糊弄观众。

电影可以粗糙,但绝不能没有诚意。

三天时间里,他们几个人也仅仅是打磨了剧本梗概和电影开头的几场戏,剩下的只能边写边拍。

《豪门夜宴》的开机仪式除了众多明星出场,也吸引了大量娱乐记者。

大家都知道这部电影的明星阵容史无前例,自然不想错过头条。

「华仔华仔,你在电影里演男几号?」

‘无所谓啦,都是为了内地同胞。」

「麦琪,演的是什么角色?」

「不知道,还没分配到角色,什么角色都可以。」

热闹的采访结束,有几个明星急急忙忙的离开了开机现场,娱乐记者们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跟拍这些明星,直接跟了上去。

人声喧闹、车水马龙的铜锣湾街头,有几个用简易凳子架起的小台子,

桌子盖着一张白布,上面放了几个筹款箱。

台子后面有红色的字体写着:请踊跃捐款!为HD灾区同胞献出一份力!

旁边有一个喇叭不停播放:请大家捐助国内的同胞,种善因得善果,请大家多多支持。

刘德华戴上了黄色的志愿者帽子,卖力的发着手中的传单。

「请踊跃捐款!为HD灾区同胞献出一份力!」

「撑内地!撑同胞!」

在他之前,这个小小的筹款点已经工作了一上午,期间不时有民众驻足停留,献上一份心意,但总体不算热闹。

刘德华来到这里,并未遮掩形容,不少路过的民众一下子就认出了他来。

「华仔!」

「是刘德华!」

兴奋的民众们将刘德华围了起来,他并未惊慌,而是顺势一张张的将手中的传单发给这些民众。

「HD灾区的同胞需要大家都帮助,请大家多多支持!」

有了明星的参与,本来略显冷清的筹款点立刻热闹了起来,许多人纷纷慷慨解囊。

有路过的白领从钱夹里掏出钞票放进捐款箱里,有穿着校服的学生将自已的午餐费用捐了出来,有街边小贩数了几张刚赚到的零钱-··

在捐款的人群外,有一位穿着白色衣服的男士,他的面部肌肉控制不住的抽搐,身体姿态也不是很协调,他在人群外站了好一会儿。

由于身体的状况,他想要从自己的裤带拿出钱包,但可以看出十分吃力。

看到旁边的人络绎不绝的将钱放入箱子内,他不禁急躁了起来。

努力之下,他终于从口袋里掏出一张10元纸市,抖着手想要放入筹款箱中。

可筹款箱口不大,他的手抖的厉害,刘德华看到这种情况,上前握住了他的手,两人一起将纸币投进了筹款箱。

「拍到了没有?拍到了没有?」

不远处,两个狗仔在叠罗汉,就为了方便同事举着相机找角度拍摄人群中的刘德华。

「拍到了!」

被托起的瘦子兴奋的高呼了一声,然后才被放下来。

「这个月奖金有了!」瘦子对自己拍的照片满意极了,觉得一定可以引起热议。

「这些明星还真是热心啊,又是参演慈善电影,又是来搞募捐!」

拍到了想要的照片,几个狗仔轻松了下来,聊起天。

「为了形象嘛。」

「不能这么说,也算是做好事。」

「我当然知道是做好事,不过是有目的的做好事。

而且有林太带头,这些明星想不卖力也不行啊!」

说起陶玉书,几个狗仔语气中透着几分佩服。

为富且仁,巾帼不让须眉,这次号召香江社会各界为内地捐款,让陶玉书在香江人心目中的形象更高大了几分。

翌日一早,《清新周刊》发刊,封面上正是昨天几个狗仔拍到的画面一刘德华笑容阳光而真诚,握着一位残障人士的手,共同将一张纸市投入捐款箱中。

封面的头条标题写着:《残障人士献爱心,华仔爱国撑同胞》。

这张照片一经刊出,立刻吸引了许多读者的关注,不仅带动了杂志销量一路走高,也让刘德华的公众形象大幅提升。

这两天里,像刘德华这样热心慈善的明星有很多,大家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正面评价。

但如刘德华这般吃尽了红利的,却仅有他一个。

周日晚,林氏影业与无线电视台在跑马地马场合办的「香江演艺界总动员忘我大汇演」如期举行。

现场受邀出席的富豪名流众多,五百位演艺界人士登台表演,热情的观众也挤爆了看台,堪称香江几十年来演艺界一大盛事。

整场演出匆忙得连完整的节目单都没有,更别说什么彩排了。

大家都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刘德华唱完一首歌后直接躺在椅子上,上演了一出「胸口碎大石」,四锤下去,身上的巨石被砸碎。

刘德华表情痛苦,他跟跪着走到台前,话筒刚到嘴边,鲜血顺势流下,

这一幕看的观众揪心不已。

然而就在这时,刘德华却抹了抹嘴边的鲜血,说:「嘴里的鲜血是假的,但是血浓于水的情谊却是真的,恳请大家踊跃捐款。」

他的这出血浓于水,当场筹集善款100万元,

程龙上台表演的是翻跟头,只因有富豪想看他翻跟头,表示每翻一个跟头捐5万块,程龙一口气翻了七个。

柯受良表演飞车,飞跃的人墙都是由出席的明星组成,这惊险刺激的一幕成功募得300万善款。

张艾嘉抱着不到一岁的儿子上台卖力演唱,Beyond乐队演唱了一首《大地》,感动了现场无数人。

一场「香江演艺界总动员忘我大汇演」持续了7个小时,有明星们的卖力演出,现场富豪名流和观众们踊跃捐款。

到演出结束之时,募捐总额高达3400万。

期间又有香江烟草大王何先生配捐了3400万,再加上演出之前就已经开通的募捐专线收到的善款。

忘我大汇演最终募集到的善款总额达到了1亿零80万港元,打破了香江慈善活动募捐的最高记录。

这场香江演艺界规模空前的文艺大汇演,也创造了恐怖的收视率、收听率。

平日里为争夺用户竞争得头破血流的无线电视台、亚洲电视台、香江电台、香江商业电台罕见的放下成见,合作转播了这场演出。

第二天一早,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不出意料的被「忘我大汇演」所占据香江的民众已经不记得这已经是一周时间里,他们被多少次有关于内地水灾和慈善募捐的新闻洗礼了。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民众们捐款的热情确实被带动了起来。

短短一周时间里,香江社会各界为HD水灾捐款6.8亿港元。

对于一座人口只有几百万的城市而言,这个数字是十分夸张的。

在香江社会为HD水灾而牵肠挂肚的时候,国际社会上也有不少国家和机构响应了中国ZF的呼吁,伸出援手。

古B捐赠1700万美元(物资)、巴JS坦捐赠155万美元、科威T捐赠100万美元、乌兹别K捐赠97万美元、乌干D捐赠90万美元-——

香江社会的捐款数字,超越了国际上许多国家对HD水灾的捐助之和。

这一天,林朝阳有些忙碌。

一转眼他已经回香江一个多星期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为HD水灾的宣传和募捐工作上,都忘了美国那边还有个专栏。

6月的最后一周,《纽约客》发表了《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文章的第一篇《自然的馈赠》。

《纽约客》总编罗伯特·戈特利布专门为林朝阳的专栏写了个编者按,

他在其中这样写道:

「林对于饮食文化的理解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在他的笔下,每一种食物都被赋予了生命。

它们从诞生起,就包含了当地族群的历史和文化基因,是一个拥有久远历史的文明的横截面。

读他的文章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享受,我相信读者们在读过文章之后会赞同的我观点。」

罗伯特·戈特利布对林朝阳的称赞是他的个人看法,但在杂志上市之后,也获得了许多美国知识分子的认可。

一篇《自然的馈赠》,表面上讲述的是饮食文化,实际讲的却是生活态度、社会变迁、历史发展,意涵之丰富、境界之高远,令这些美国知识分子大开眼界。

这些人第一次看到有人竟然将饮食与文化、历史、地理相融合,创造出了一种完全有别于普通美食品鉴的文章。

《自然的馈赠》发表之后,收获了不少读者的好评。

除了口碑上的胜利,这篇文章也让《纽约客》的销量有了些许起色。

进入八十年代,纸媒的巅峰时刻已经过去,即便辉煌如《纽约客》也不得不面对销量下滑和读者厌倦导致的口碑下滑。

前一代总编威廉·肖恩执掌《纽约客》几十年,最后不得不黯然离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罗伯特·戈特利布接任总编,既要维持《纽约客》原有的风格,又要完成老板的盈利要求,还要满足读者对于新鲜感的追求。

数年以来如履薄冰,为林朝阳开设专栏,这个决定对他和《纽约客》来说可谓大胆至极。

作为一份面向西方知识分子阶层的精英读物,《纽约客》自有其调性,

罗伯特·戈特利布对林朝阳的文章质量很有信心,但他却不敢保证这种风格的文章一定会受到读者的认可。

事实证明,罗伯特·戈特利布赌对了。

《纽约客》杂志的巅峰时期在六七十年代,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经济文化实力独步全球,杂志销量一度达到了150万份。

但在八十年代之后,杂志的销量却一直在走下坡。

这两年在罗伯特·戈特利布的带领下,杂志的销量好不容易平稳下来,

固定在每期百万份左右,但也仅此而已,一直没有更大的起色。

在6月的前三期,《纽约客》的平均销量稳定在了96.3万份。

而刊载《自然的馈赠》的6月最后一期,《纽约客》卖了98.8万份。

别小看销量这2.5万份的销量差距,《纽约客》的读者群体多数是以年度进行订阅,这部分读者占据了杂志销量的半壁江山。

销量的起伏只有每年的续订期才会看出来,平时是不会有太大变动的。

以剩下的一半销量作为基数再看这2.5万份的增量,就相当可观了。

最近几年,《纽约客》的销量维持在一个非常平稳的水平线上,每期的销量上下浮动不会超过8万份。

2.5万份的销量增长,不是什么创纪录的成绩,而且谁也无法证明这些增加的销量就是因为《自然的馈赠》带来的。

但这个销量增长至少说明了一点,那就是为林朝阳开设专栏这个决定看起来是正确的。

等到7月第一周,新一期的《纽约客》杂志上市,《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文章的第二篇《主食的故事》如期发表。

罗伯特·戈特利布一直在关注着这期杂志的读者反馈和销量。

上周专栏刚开设还看不出来,新的一周读者们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好评反馈变得越来越多。

这一周,《纽约客》的销量再次涨了1.9万份,达到了100.7万份,《纽约客》杂志上次出现这个销量已经是半年多前的事了。

连续两期刊物销量上涨,并且恰好是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文章发表之后,这下子所有人都可以确定,这就是新专栏带来的变化。

看到这样的变化,罗伯特·戈特利布一直悬着的那颗心终于可以放下来了,他甚至开始期待起了更大的改变。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文章才发表了两篇,尚未形成影响力。

随着读者的好评和反馈越来越多,罗伯特·戈特利布越来越期待这个专栏接下来的表现了。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篇文章《转化的灵感》发表之前,麦格拉思联系到了林朝阳,先将杂志的销量涨幅和一些读者反馈告诉了林朝阳。

「听起来真是个好消息!」林朝阳语气轻松的说。

「当然,现在我们都在期待你这个专栏接下来的表现。林,你稿子写的怎么样了?」

林朝阳离开美国之前,交给了杂志社5篇稿子,如今远隔重洋,为了保险起见,麦格拉思提前两周就催上了稿。

「别担心,我回来之后又写了两篇,用传真还是我在电话里念,你们记录?」

电话传文,在互联网大范围流行开之前是很多杂志社的常规操作,一般用于作家不在本地,情况又比较紧急的时候。

越洋电话价格昂贵,这种方式传达方式代价不菲。

《纽约客》杂志社不差这仁瓜俩枣的,不过现在一来是麦格拉思手里还有稿子用,二来是电话传达存在准确率的问题,所以他还是选择了国际传真。

以传真的方式向《纽约客》发送了两篇文章后,林朝阳轻松了下来。

《纽约客》那边有了一个月的存稿,水灾筹款的事也不需要操心了,他打算歇个一两天就专注于新书的创作。

7月中旬,耗时半个月拍摄完成的《豪门夜宴》正式上映,首映礼和开机仪式那天一样热闹,除了一众捧场的明星之外,新H社香江分社的周同志也罕见的出席了首映礼。

周同志今天来参加首映礼,一方面是为《豪门夜宴》站台,这部电影的票房收益可全都要捐往内地。

另一方面,也是转达几位领导对陶玉书的谢意。

「几位领导都听说了林太您在香江的所作所为,深受感动,赞许您是币帼英雄,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

周同志今天的态度十分客气,客气中还夹杂着几分尊敬。

他的这种态度跟几位领导对陶玉书的高度评价有关,也出自于他个人对陶玉书的敬佩。

从亚运会捐款,到第一个响应浦东开发,再到这次为HD水灾募捐,陶玉书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她高尚的爱国情操。

「几位领导过奖了,我也只是发自本心,做了自己该做的事。」陶玉书语气谦和的说。

聊了一会儿,周同志又问陶玉书:「你们家朝阳同志最近在家吧?」

「在呢,他上个月刚从美国回来,一直和我忙着募捐的事。」

周同志点了点头,「朝阳同志也是劳苦功高。」

陶玉书知道周同志既然提起了林朝阳,肯定是有事情,她主动开口问道:「是有什么事?」

周同志沉吟着问道:「我听说,朝阳同志在湾岛文学界很有影响力。」

心中猜度周同志问这话的目的,陶玉书答道:「他的作品在湾岛还算受欢迎,影响力—————-应该算有一点吧。」

‘玉书同志谦虚了。前年我还未上任,但也听说了当时湾岛文化界为了邀请朝阳同志前去交流,还掀起了一阵大争论。」

「是有这么回事。」

周同志接着说道:「现在有这么个情况———.—”

两人说话的功夫,电影开场了。

《豪门夜宴》的故事并不出奇,是香江电影一贯擅长的港式轻喜剧风格,因为打磨的比后世那一版更用心了一些,质量也高了不少。

但毕竟是只花半个月拍出来的电影,很难称得上的是精品。

好在观众们十分捧场,这样一部电影,光是数星星也值回票价了。

这天晚上,陶玉书回到家中已经是九点多了,她拉着林朝阳说:「今天周同志去参加首映礼,找我说了点事。」

林朝阳望向她。

「你到湾岛交流交流吧!」

林朝阳纳闷问道:「好端端的让我去湾岛干什么?」

陶玉书便讲起了周同志说的那些话·

林朝阳听完说道:「去交流交流倒没问题,可这事也不是我能说了算的。前年林海音她们闹了那么大动静,不也没办法?」

陶玉书意味深长的说道:「之前不行,不代表现在。」

林朝阳心中了然的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几天里,有关于HD水灾的新闻仍日在香江传播看,市民们的指款热情有增无减,这种热情具象化的反映到了《豪门夜宴》的票房上,

作为一部为赈灾募捐而诞生的电影,《豪门夜宴》的剧情称不上精彩但却收获了上映首日票房破百万,一周票房924万港元的成绩。

这个成绩不能算惊艳,但绝对对得起明星们的卖力演出了,看票房走势有望破2500万港元。

林朝阳在这几天里安心的写着小说,效率还算不错,有望在一个月之内完稿。

就在这时,林朝阳接到了林海音的电话。

电话中林海音的语气有些激动,说林朝阳可以到湾岛进行访问交流了。

心中早已有数的林朝阳询问她具体原因,林海音也说不出个一二三。

只说是前两天有朋友提起林朝阳拿了美国的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说林朝阳现在名满美国,她现在要是再跟当局申请邀请林朝阳来访问交流,说不定能成功。

林海音本来没当回事,只是试探性的问了一下,想不到新闻局那边竟痛快的答应了下来。

「没想到你名扬海外竟然有这样的好处!」林海音在电话里高兴的说。

不是名扬海外管用,是政治这只大手管用,林朝阳心想。

林海音又聊起了林朝阳得专栏登陆《纽约客》的事,湾岛因为历史渊源,与美国十分亲近,知识分子阶层也是如此。

《纽约客》杂志也成了许多知识分子家庭的常备读物,这种情况不是湾岛独有的。

《纽约客》每期销量近百万份,但仅有16万份是在纽约本地消化,三分之二的销量遍布美国,剩余的销量均是来自于海外国家和地区,由此可见这份杂志的国际影响力。

所以林海音了解到林朝阳为《纽约客》写专栏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你现在在美国的名气和地位,恐怕已经超过当年的林语堂先生了!」

林海音又说。

林朝阳连忙谦逊了两句,林海音笑声爽朗,说:「你就别谦虚了!」

林海音将林朝阳与林语堂相提并论,仔细观察,他们两者确有共同之处。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在海外几乎没产生什么大的影响,也没诞生那种世界性的文豪。

但要说具有国际性声誉的作家,还是有几位的,其中林语堂要排在前列。

早在三十年代,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便由好友赛珍珠推动于美国出版,并在四个月内不停加印,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榜。

之后林语堂又撰写了讲述西方风俗和中国生活思想的《生活的艺术》,

这部书影响力更大,曾高居畅销榜榜首位置一年之久。

两部作品的热卖,让林语堂在美国文学界和读者群体名气大增,一度成了明星作家。

不仅获得了众多出版机构的青睐,也与当时许多纽约文化界名流多有交集。

林朝阳的《梵高之死》《楚门的世界》等作品也是被引进美国,销量不俗,并且也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榜。

1935年,他的《吾国与吾民》出版后,《纽约客》「书评」栏目主编克利夫顿·费迪曼盛赞了这部作品。

不管怎么看,林朝阳与林语堂的经历确实有种不谋而合的相似,因而林海音的赞誉听起来也是合情合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