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武唐第一佞臣 > 第四十一章 铁勒九姓叛大唐

武唐第一佞臣 第四十一章 铁勒九姓叛大唐

作者:宝珠道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00:10: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夏四月二十,卯时三刻。

本是显庆六年,二月三十晦日,改元龙朔元年,理由相当奇葩。二月中旬开始,益、绵等二十州,纷纷上疏朝廷。奏疏内容相同,朔日真龙见世,翱翔西天之上。

持续半个时辰,见首不见尾的,西天赤光万丈,是为真龙祥瑞。迷信头子李九,召集众迷信徒,商议大半个月。决定顺应天命,改显庆六年,为龙朔元年。

武康很想劝谏,屁的真龙祥瑞,那是大片火烧云,咱别大惊小怪。大气变化的现象,天空赤色云霞,形状千奇百怪。估计有片大云,长相酷似带鱼,被误以为真龙。想想还是算了,出力不讨好,还会惹身骚。

改元之后,普天同庆,赐民酺三日,赦洛州人民。三月丙申朔日,东都洛城门外,举行庆祝活动。邀请文武百官,各国驻唐使臣,欣赏屯营新舞,并命名《一戎大定乐》。

李义府随即上疏,既然祥瑞相西天,陛下应前往西方,沐浴祥瑞的恩泽。李九欣然同意,再次召集迷信徒,决定公主下嫁后,巡幸西边上林苑。既不劳师动众,还离祥瑞更近,可谓一举两得。

群臣欢度改元,武康可怜兮兮,自从狎妓归来,生活水深火热。小晴愁眉苦脸,边数落边安慰:别的同僚狎妓,回家容光焕发,你却如丧考妣,以后不要去了。新城折腾咱家,咱们无计可施,默默的承受吧。

武康心中的郁闷,首先因为李淳风,老家伙危言耸听。他信誓旦旦表示:郑仁泰有厄运,会牵连武将军。给的八字真言:随礼而走,随遇而安。冥思苦想到如今,几乎想破脑袋,仍勘不破奥妙。

其次因为新城,她竟然请求李九,左千牛府大将军,出任送嫁大将军。把情人和女儿,亲自送嫁韦家,炼狱般的折磨。当日婚礼现场,新城各种刁难,武康下不来台。

狠心的小娘们,揭伤疤撒粗盐,令他无言以对。婚礼结束之后,有了人生格言:宁得罪魔鬼,不得罪女人。处理完糟心事,率麾下千牛卫,随驾扈从上林苑。

所谓上林苑,最大的皇家园林,在洛阳宫城西,占地三十万亩。东临宫城,西至孝河,北背邙山,南拒非山,谷水洛水,汇合其间。名花仙草,修竹垂柳,奇山异石,珍禽古兽,充斥其间。

圣驾幸上林苑,下榻在合璧宫,园林的最西边。合璧宫是主建筑,内有连壁殿,齐圣殿和绮云殿。由司农少卿田仁汪,征发洛州工匠,去年六月建成。

今天鸡鸣时分,太监匆匆来报,圣人召开朝会。武康身穿睡衣,贿赂德官太监,得到惊人消息,燕然都护府告急。打发走李德官,传黑齿玉更衣,着千牛绿钿袍。

刚正好衣冠,皇后心腹来报:圣人特别交代,今日护卫工作,右千牛府担任,将军请换朝服。意思不言而喻,今日作为朝官,与文武大臣们,共议军国大事。

不祥预感更盛,让我参议朝会,必有大事发生。换三品朝服:黑色的幞头,三梁进贤冠,紫色的官袍。腰系金玉带,左佩金鱼袋,挂各种零碎,诸如短剑、打火石等。

拎着象牙笏板,带着钱顺平郎,驾驭斗骢战马,去上林苑游义门。想到燕然都护府,快速搜索脑海,很快皱起眉头。那里称为漠北,蒙古沙漠以北,铁勒九姓的牧区。

贞观二十一年,铁勒内附大唐,太宗在阴山之麓,设置燕然都护府。辖境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南到蒙古戈壁,北到贝加尔湖,囊括整个蒙古高原。

铁勒九大姓中,回纥部落最强,也是大唐友邦。两次西征突厥,皆派回纥勇士,协助唐军作战。首次讨伐贺鲁,可汗药罗葛婆闰,亲自率军参与。二次讨伐都曼,婆闰身体欠佳,王子仆骨将兵。

武康认识他们,关系也很亲密,称婆闰为老头儿。讨伐突厥都曼,在帕米尔高原,曾与仆骨摔跤。差点被摔死,最后反败为胜,收了他的礼物,也算结为兄弟。

铁勒其余八姓,分别为仆固氏,浑氏和拔曳固氏,同罗氏和思结氏,阿布思氏,骨仑屋骨氏,以及契苾氏。左骁卫大将军,郕国公契苾何力,就是铁勒契苾氏。

武康百思不解,燕然都护府告急,铁勒九姓犯边吗?按理说不应该,铁勒的九姓联盟,回纥部是总盟主。回纥可汗和王子,是大唐铁杆粉丝,不会侵犯大唐。

实在想不明白,还是到上林苑,找李义府打听吧。于是加快马速,到了游义门外,见黑压压人头。三五成群闲聊,都穿紫红色官袍,官级四品以上,大概四十多个。

斗骢交给钱顺,快步加入人群,直奔最大的团队。老李如日中天,身边小弟众多,所以最大帮派,绝对是他的。沿途互相见礼,站在大帮派外,嘴角扯出诡笑。

站在圈外行礼,冲李义府点头,加入李氏聊天群。说几句废话,老李拉着他,来到僻静处,压低声音说:“贤弟与刘仁愿,交情不错吧,能否修书给他?”

确实有些交情,百济并肩作战,共同登陆熊津湾。武康沉吟片刻,点点头说道:“我与刘老将军,共同砍过百济人,有些袍泽情义,修书应该可以。不过老李啊,老刘镇守百济,找他做什么,能帮你忙吗?”

李义府扫视左右,鬼鬼祟祟的样子,再次远离人群。确定四下安全,附在武康耳边:“劳烦贤弟修书,通知刘老将军,秘敲刘正则。愚兄这里,感激不尽。”

武康不明所以,“秘敲”是哥俩黑话,意为秘密杀害。刘正则就是刘仁轨,前不久刚倒大霉,他拖东征的后腿。去年腊月中旬,重启辽东战役,李九调兵遣将。

左骁卫大将军,郕国公契苾何力,浿江道行军大总管。左武卫大将军,邢国公苏定方,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蒲州刺史程名振,镂方道行军总管。各率本部府兵,三路讨伐高句丽。

浿江道粮草辎重,海路运抵高句丽,青州刺史刘仁轨,负责船队的押送。也该着他倒霉,船队在茫茫黄海,遭遇特大海风。摧毁粮船无数,百姓死伤数百,可谓损失惨重。

消息传到洛阳,如何处罚刘仁轨,成为最热门话题。吏部尚书李义府,极力建议李九,判刘仁轨死刑。东征卫士缺粮,势必影响军心,破坏东征大局。必须明正典刑,给将士们交代,给罹难百姓交代。

李义府的政敌们,诸如中舍人袁直心,极力给仁轨开脱。海风的暴起,是自然灾害,是不可预料。数十官员求情,建议从轻处罚,许他戴罪立功。

当时武康在场,很想落井下石,把刘仁轨弄死。浿江道没了辎重,无法投入战斗,影响辽东战局。不过袁直心说的,确实有些道理,自然灾害不可控。最后的处理结果,李九革除他官职,以白衣身份随军。

就在三天前,朝廷发出公文,重新启用刘仁轨,检校带方州刺史。王文度暴病而亡,熊津兵群龙无首,刘仁轨接替他,镇压百济叛乱,会师刘仁愿将军。

老李这孙子,竟让刘仁愿,秘杀刘仁轨,忒不是东西。斟酌片刻,小声说道:“百济遗民在叛乱,黑齿常之围真都,刘仁愿处境危险。咱们痛下杀手,不利百济局势,希望李兄三思。”

李义府冷笑,压低声音说:“我考虑的很清楚,他是我们的政敌,必须赶尽杀绝。那日求见皇后,皇后不置可否,指点我来找你。我们同时修书,刘仁愿肯定动手,谁不想独掌百济?”

你可拉倒吧,他是你的眼中钉,不是我的肉中刺。媚娘保持沉默,就是置身事外,不便直接拒绝,才让你找我商量。李义府这孙子,心胸太过狭隘,典型的睚眦必报。

想当年刘仁轨,是右领军卫将军。貌似显庆四年,处理毕正义案,得罪了你小子,被贬青州刺史。上次督海覆船,你没能弄死他,此刻再谋诡计,意图借刀杀人。

刘仁愿老将军,脾气臭却有节操,不会同流合污的。武康有心拒绝,又不想交恶他,毕竟他帮媚娘。斟酌片刻,小声说道:“李兄请放心,回去就写信。”

老李眉开眼笑,轻拍武康肩膀,信誓旦旦保证:“贤弟这份人情,愚兄铭记于心,等到事成之后,定有厚礼奉上。据说水仙小哥,非常心仪贤弟,包在愚兄身上,咱不怕郑仁泰。”

这福利很不错,小哥多才多艺,精通琴棋书画。当个家庭教师,教授我闺女吧。我是答应写信,但是信的内容,只与刘仁愿叙旧,不提谋杀之事。

我讨厌刘仁轨,但我顾全大局,他有真才实学,能镇百济叛乱。忽然想到什么,小声问李义府:“咱们收拾刘仁轨,应该秘密商议,为何此时提出?到处是同僚,不怕被听到?”

老李怡然自得,也不直接回复,而是摇头晃脑:“变之是大将军,我是当朝宰相,消息比你灵通。燕然都护刘审礼,八百里加急公文,铁勒九姓犯边。集结数万贼兵,劫掠杀戮汉人,漠北乱局已起。”

武康瞠目结舌,铁勒九姓犯边,貌似很不科学。凝视李义府,急不可耐道:“回纥婆闰可汗,向来亲近我朝,为何突然反叛。是不是刘审礼,犯了什么错误,惹怒婆闰可汗?”

老李嗤之以鼻:“你的眼线太少,回纥婆闰可汗,已经是老黄历。你出征百济时,婆闰可汗病逝,仆骨继任汗位。然好景不长,不到三个月,仆骨也病逝。其弟比粟继位,向来敌视大唐,方有今日之乱。”

武康如遭雷击,婆闰仆骨父子,都是老战友啊。突然间都没了,心里不是滋味。不禁喟然长叹,忽然瞪大双眼:“仆骨强壮如牛,曾与我角力摔跤,怎么可能病逝?是不是比粟,谋杀了仆骨?”

李义府浅笑:“比粟杀兄篡位,刘审礼奏疏中,也是这种猜测。铁勒九姓反叛,比粟敌视我朝,不是主要原因。都护府的官吏,包括都护刘审礼,都是士族出身。他们鄙夷外族,欺压铁勒九姓,早已积怨颇深。”

武康哑然失笑,李义府这孙子,确有真才实学。大唐朝廷不排外,士家大族却排外。那些儒家官僚,大多蔑视外族,导致铁勒不满。外加比粟敌视,推波助澜之下,终于酿成大祸。

消化完信息,慢慢抬起头,鹰眼扫四周。确定没人注意,压低声音说:“李兄答非所问,咱们刚才说的,不能作为解释。你老实交代,秘敲刘仁轨,为何现在讨论?”

李义府卖关子,手捏鹰钩鼻子,摇头晃脑道:“恐怕早朝过后,我没机会开口,你也没有时间,给刘仁愿修书。以贤弟的聪明,定能揣摩原因,仔细想想吧。”

武康嗤之以鼻,扑街还卖关子,乃翁猜猜看。手捏着下巴,开始发散思维,很快找到切入点。刘仁轨督海翻船,朝廷紧急处理,招募民兵入营。

今年正月上旬,招募河南、淮南道,共六十七州民兵。共计四万四千人,大部分入平壤道,小部分入镂方道。李九还嫌不够,再次传下诏书,鸿胪卿萧嗣业,扶余道行军总管。率领突厥胡兵,编入平壤道军营。

然而战局不利,大军推进缓慢,武康知道原因。首先天气寒冷,其次耽误春耕,外加翻船效应,军队士气不高。朝廷没有办法,熬到春耕之后,再次大举增兵,同时改变部署。

恩师苏定方,平壤道行军总管;郕国公契苾何力,辽东道行军总管;右骁卫将军程名振,镂方道行军总管;鸿胪卿萧嗣业,扶余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刘伯英,新城道行军总管。

左骁卫将军庞孝泰,沃沮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任雅相,浿江道行军总管。三十五路大军,水陆并进,南北夹击,欲平高句丽。调兵遣将后,李九再次添乱,还想御驾亲征,谁劝他都不听。

惹得媚娘发火,抗表怒谏亲征,最后不了了之。武康表示不屑,不要再作妖啦,就你那烂身体,是给东征添乱。辽东苦寒之地,你老子李世民,曾在辽东染病。

朝廷精锐部队,能征善战的将军,全部派去辽东。老战友任雅相,兵部尚书加宰相,也变成行军总管。那么问题来了,铁勒九兄反叛,谁能率军讨伐?

想到这里,看向老李,呵呵笑道:“李兄的意思,铁勒九姓叛乱,朝廷无将可用。所以我武某人,可能挂帅出征?铁勒道行军大总管,平息漠北叛乱?”

李义府拍手称赞:“你很聪明,不是可能,而是必然。变之两征西域,渡海荡平百济,无论功勋资历,都能胜任总管。我会找许相公,联手保举贤弟,可保万无一失。兵马大元帅,行军大总管,可喜可贺呀。”

你可拉倒吧,以李九的尿性,不会让我领军。李义府美滋滋,继续摇头晃脑:“变之任大总管,军务千头万绪,愚兄哪有脸面,再提秘敲之事?”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武康苦笑道:“李兄如此兴奋,必须泼盆冷水,大总管之位,还轮不到我。别人暂且不说,左武卫将军薛仁贵,没有出征辽东。”

轻叹口气,无奈说道:“战功不逊我,资历比我老,年龄比我大。铁勒道行军总管,绝对非他莫属,我没丝毫没机会。谢谢您好意,别找许相公了,圣人不会批准。”

身后有脚步声,应该是许敬宗,武康转身见礼。见他衣衫单薄,解开裘皮大氅,披在他身上,嘿嘿调笑道:“这么冷的天,可别冻着喽,最近手头紧,没有份子钱。”

许敬宗翻白眼,系上裘皮大氅,瞪着眼笑骂道:“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乃翁这把老骨头,再熬十年没问题。你们在谈什么,老朽凑个热闹,李相公介意吗?”

李义府笑呵呵,三人交头接耳,讲述刚才话题。许敬宗摇头,看着武康说:“变之不要想了,你有这个能力,却没这个年纪。我朝开国以来,除了皇族本家,所有行军大总管,年龄必超四十岁。”

很现实的问题,年龄就是硬伤,武康哑然失笑。李义府仔细打量,白脸涌上诡异:“变之马上三十,为何不生胡须?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可不能剃掉啊。”

两人嘿嘿贱笑,武康满脸鄙夷:“你们不要想歪,我是正常男人,各方面都正常。可能遗传问题,几乎不生胡须,我很很发愁。两个老家伙,别讨论这个。你们仔细考虑,此次谁会挂帅,我会不会出征?”

谈到了正事,两人表情严肃,开始皱眉沉思。不到半刻钟,老许开口道:“如果所料不差,铁勒道行军大总管,会落郑仁泰头上。他是右武卫大将军,年龄和资历足够。”

武康面露鄙夷,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李义府也赞同,忽然想到什么,看向武康说道:“郑仁泰此人,出身荥阳郑氏,门第观念极重。据我所知,他讨厌你。所以平定漠北,你无法出征啦。”

貌似很有道理,随军出征的副将,会征求主帅意见。郑扑街不同意,我无法出征,也不想跟他。这时想到李淳风,陡然瞪大双眼,不祥的预感,萦绕在心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