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武唐第一佞臣 > 第十九章 长孙无忌被自缢

武唐第一佞臣 第十九章 长孙无忌被自缢

作者:宝珠道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00:10: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秋七月十四,未时两刻。

武康离开驸马府,回到修真坊武宅,门口发现一辆马车。如此豪华的装饰,如此大气的颜色,只能是皇后专车。不禁哑然失笑,媚娘按捺不住,是来赞美我吧。估计最兴奋的,除了坑货李治,就要数到她了。

踩着马镫下马,缰绳丢给老楚,迈步走进大门。两个孩童在嬉戏,四岁的小李贤,自己的宝贝闺女,正荡秋千玩耍。两人青梅竹马,媚娘乱点鸳鸯,让人很无语。

李贤穿华丽儒袍,见到武康回来,立刻让宫人停下。腾腾小跑过来,有模有样的礼:贤儿见过舅舅。闹闹煞有介事,有模有样作揖,奶声奶气喊爹爹。

武康瞬间头疼,女大不中留啊。疯癫癫的野丫头,在她贤表弟面前,秒变端庄淑女。无奈翻起白眼,俯身抱起闹闹,吩咐李贤免礼,拉他小手进屋。

媚娘小晴出来,见和谐画面,不约而同浅笑。简单打过招呼,一家人进客厅,各找位置坐下。武康见到干枣,忽然心血来潮,对俩小辈说:“你们俩过来,都把眼睛瞪大,给你们变戏法。”

闹闹立刻欢呼,李贤兴致勃勃,媚娘和小晴无奈,上梁不正下梁歪呀。武康浑不在意,高高挽起袖子,抓起三颗红枣,分别扣茶杯里。随手拿根筷子,轻敲茶杯底部。最后停在左边,快速移到中间,同时喊声“进去”。

掀开左茶杯,干枣不翼而飞,小孩顿时惊呼。武康很满足,掀开中间茶杯,下面两颗干枣。闹闹嘻哈鼓掌,李贤目瞪口呆,表情不可置信,眼神都是崇拜。

媚娘也感新奇,扭头看向小晴,同时闪过狡黠。武康故技重施,也把右边干枣,变到中间茶杯里。然后继续装逼,中茶杯三颗枣,分别变到两边,惹李贤拍手称赞。

魔术表演继续,李贤检查茶杯,也高高挽起袖袍,胳膊死死压住茶杯,扭过头挤眉弄眼。武康浑不在意,继续装腔作势,喊完进去翻茶杯,却被闹闹抱手。

李贤笑嘻嘻,慢慢掀开茶杯,干枣没有变走。装逼宣告失败,武康表情尴尬,狠狠瞪向闺女。女大不中留,才几岁的丫头,就会联合外人,拆老爹的台啦。

俩孩子乐坏了,小晴直翻白眼,媚娘笑着圆场:“此幻术的关键,是康郎的手速,掀茶杯瞬间,把枣拿手里,造成失踪假象。然后神鬼不觉,放进目标碗里,是不是这样啊?”

您老真聪明,就是这么回事,竖拇指点赞,趁机教导李贤:“贤儿牢记在心,所有的幻术,都是骗人把戏,熟能生巧而已。去游乐房玩吧,准时回来吃饭,另外注意安全。”

两人立刻欢呼,手拉手火速离开,留下众人无奈。三人对面坐,仆人上热茶,小晴先开口:“康郎见新城了吧,她的情况如何,有没有好转,能照顾二丫吗?”

武康无奈叹气,微微摇头说道:“心病还须心药医,我已下了猛药,希望有效果吧。你们若有时间,就去看看她,有人陪她聊天,要比独自煎熬好。”

两人同时点头,小晴不禁唏嘘,媚娘纠结几息,悄悄转移话题:“昨天阿娘进宫,说起她的爵位,想成为正一品夫人。我和圣人商议,明年巡幸并州时,再提高阿娘爵位。”

夫妻心知肚明,杨氏有意见了,怪不得鲜有来往。她是从一品代国夫人,小晴是正一品楚国夫人,羡慕嫉妒恨呗。互相确认眼神,小晴和颜悦色:“伯母是长辈,我诰命比她高,感觉很不自在。劳烦阿姊禀报,我愿降低诰命。”

媚娘有些尴尬,看着两人说:“圣人的意思是,小晴还是楚国夫人,诰命降为从一品。增加两百户食邑,并给出两个选择,郑州荥阳郡,或婺州东阳郡,你们选哪个?”

夫妻俩很震惊,小晴实封两千户,再增加二百户,超过大多数亲王。眼神交换意见,武康嘿嘿笑道:“选择荥阳郡吧,婺州太过遥远,不想麻烦张柬之。正一品或从一品,在我看来无所谓,关键是实际好处。”

小晴点头赞同,媚娘尴尬缓解,开始吐露心生:“阿爷去的早,阿娘含辛茹苦,拉扯我们姊妹,受了太多的苦。现在条件好了,想让她享清福,只是愧对你们。”

确实很愧对,武康暗吐槽,那个老妖婆,不是省油灯。好好安享晚年呗,为何跳出来作妖。她仇视武家人,已经害死元庆,还想害死我吗。不过话说回来,媚娘挺孝顺的。明知贬官本家,会对自己不利,却依旧顺从杨氏。

气氛略微好转,媚娘不再纠结,说开心的事:“就在三天前,《姓氏录》修订完成,圣人亲自作序。收录二百四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家族共分为九等。康郎知道吗,咱们的武家,是首等家族。”

武康错愕片刻,很快笑出猪声,这是场闹剧啊。李二编纂《氏族志》,提高李氏皇族地位,贬低五姓七望,被豪门视为笑柄。媚娘当上皇后,许敬宗阿谀奉承,立刻上书李治,说《氏族志》没皇后本望,建议重新编纂。

当时的李义府,也不在《氏族志》,心里相当不满,也建议重修。李九欣然同意,诏礼部侍郎孔志约,著作郎杨仁卿等,改《氏族志》为《姓氏录》。

他比李二更狠,凡五品以上官员,全部收录其中。不用想都知道,定引起缙绅哗然,徒增笑料罢啦。所谓《氏族志》,一起去看笑话;所谓《姓氏录》,一起又看笑话。

小晴强忍笑意,不时挤眉弄眼。崔家的头等姓,是天下公认,夫君的名不副实。认可《姓氏录》的,也就寒门庶族,没有豪门底蕴,却打肿脸充胖子。

武康觉的无所谓,媚娘却言辞凿凿:“康郎别小看门第,你的恩师苏定方,因为出身庶族,向来被士族排挤。那么大的军功,直到六十多岁,才升任大将军。”

气氛再次尴尬,武康渐露苦笑,老苏挺可惜的,处处被打压。想起重福寺,试探着问媚娘:“那日在重福寺,偶遇上官仪儿媳,她好像很仇视我。满脸的鄙夷,高高在上的样子,难道真是因为,她荥阳郑氏出身?”

同时两声冷哼,小晴冷嘲热讽:“我还清河崔氏呢,区区荥阳郑氏,有什么了不起?夫君你不知道,我也遇见过她,目中无人的样子,真的很讨厌,咱们不搭理她。”

媚娘闪过狠戾,咬牙切齿道:“当初康郎落难,上官仪去狱中退婚,简直不当人子。阿姊想不明白,品性如此肮脏,哪里有资格,做太子中舍人?圣人不知怎么想的,就是不同意换人,可怜了我的弘儿。”

武康不置可否,别说太子中舍人,以后还会拜相。半分钟的沉默,媚娘想到什么,很快蹙紧柳眉,盯着小晴说:“康郎出征回来,有大半年时间,为何你的肚子,没有丝毫反应?”

赤裸裸的指责,小晴眼眶微红,委屈的低下头。武康很不舍,笑着打圆场:“生孩子这种事,是无法控制的,媚娘别怪罪她。等出征回来,我们再接再厉,儿子总会有的。”

媚娘再次摇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别嬉皮笑脸。要不这样吧,圣人巡幸并州,小晴随我同行。并州有个老婆婆,今年九十三岁,擅长医治妇人病症,让她诊视小晴。”

小晴乖巧点头,武康继续圆场:“我们有了闹闹,身体都没问题,媚娘别太苛责。不过话说回来,并州可以去,就当你们去旅游。别说这话题了,我明天出征,有什么交代的?”

同时嗤之以鼻,没啥交代的,说了你也不听。武康嘿嘿干笑,再次转移话题:“按照时间推算,也就最近两天,御史到达黔州。阿姊的心腹大患,就会彻底消失,可喜可贺嘛。”

媚娘浅笑,伸拇指点赞:“多亏咱家康郎,制定整个计划,铲除我们的宿敌。恐怕谁也想不到,树大根深的长孙家,会被几棵白杨树,打的土崩瓦解。袁公瑜出发前,你和他说了什么,给无忌带什么话?”

武康故作高深,表示天机不可泄露,惹两人阵阵嗤笑。这时仆人报告,饭食准备好了,三人停止谈话,去后院吃晚饭。走到院子里,媚娘驻足观望,正是黔州方向。

江南道黔州,彭水县黔州城,乌江坊都督宅,五十黔州执刀,坚守宅院周围。忽听马蹄声,执刀询声望去,见黑压压骑士。身穿团花绿袍,手持御赐千牛刀,围拢两骑周围。

众执刀火速列队,这是御前侍卫,他们得罪不起。马队停在门口,中书舍人兼大理正,四十五岁的袁公瑜,冲执刀队摆手,再淡漠挥手。执刀队长会意,先恭敬行礼,再带队伍离开。

备身侍卫下马,警戒各就各位,宅院水泄不通。两备身开门,袁公瑜瞟向宋之顺,两人同时下马,走进都督宅大门。仆人头前带路,到后院书房外,轻轻推开房门。

侍卫冲进去,仔细检查许久,按袁公瑜吩咐,推掉书桌纸笔。桌子搬到房梁下,白绫甩过横梁,两端打成死结。用力使劲扯拉,然后抬走书桌,白绫下放胡凳,刑场搭建完成。

长孙无忌盘膝坐,放下手中书籍,抬头看看白缎,低头瞅瞅御史,偏头望向门外。很快闪过失望,坐直腰身淡淡说:“从永徽六年起,想和武康促膝长谈,可惜没机会。也许天注定,永远没机会。”

袁公瑜行礼,坐对面说:“变之随军出征,让我带几句话,请都督评判。凌烟首绘,贞观之治,居功至伟。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再铸永徽。唐律疏议,注礼修史,古之贤臣,舍公其谁。公忠臣良相,康臣佞官赃,公青史名垂,康遗臭万年。”

无忌微笑,袁公瑜继续:“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延续千百载,至大唐盛世,文教渐昌盛,庶民望出仕。科举制度兴,门阀政治崩,为大势所趋,顺者昌逆者亡。”

长时间沉默,无忌露苦笑,依旧不置可否。袁公瑜叹气,继续传话:“是故杀公者,非圣人皇后,是历史车轮。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长孙公一路走好。”

转达完内容,袁公瑜轻叹,言辞凿凿道:“乍听匪夷所思,品味字字珠玑,变之说的对,这是大势所趋。变之还有首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所以长孙公,不要怪圣人,也不要恨武康。”

低沉笑声渐起,笑声越发放肆,直至笑出眼泪。良久之后,叹口气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代为转告武康。圣人容不下他,不会超过三年,他会步我后尘。另外告诉他,圣人睡眠很轻,蚊呐蝶舞会醒。”

袁公瑜不明所以,深思熟虑许久,轻轻点下头。无忌站起身,揉揉酸麻腿脚,迈步走向胡凳。御史过来搀扶,无忌甩开御史,独自踩上胡凳。脖子挂白绫,淡淡闭上眼,蹬倒脚下胡凳。

瘦弱身躯摇摆,幅度越来越小,直至完全静止,他的时代过去了。袁公瑜感触颇深,起草无忌的供词,扬州都督畏罪自杀。众御史签名,摁上无忌掌印,此案盖棺定论。

吩咐备身侍卫,放下无忌尸体,按原计划安葬。草草掩埋之后,队伍即刻北归,八月二十五日,回到京城复命。果然不出所料,圣人再次痛哭,并迁怒钦差御史。

袁公瑜被免官,却浑不在意,逢场作戏而已,不出三个月,必官复原职。想起无忌的话,经过慎重考虑,排除求见楚国夫人。变之已经出征,会惹来非议。

去找许敬宗,让他转告皇后,没想到这孙子,竟然避而不见。无奈去找李义府,他刚被调回京城,升任吏部尚书,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老李同意帮忙,让千牛备身李洋,巡逻时找机会,秘信递给皇后。

九月初二那天,媚娘收到信,两眼不禁发黑,几乎当场昏厥。同床共枕七年,只知圣人睡觉沉,隐藏的好深啊。想起万年宫救驾,康郎先救自己,圣人肯定知晓。

一时心惊胆战,立刻翻唐律疏议,用阿拉伯数字,写成绝密信函。等到九月初十,机会终于来临,圣驾巡幸洛阳宫,太子李弘监国。媚娘派出心腹太监,沿官道追武康,千叮咛万嘱咐,要亲手交给他。

苏定方的安抚军,行至陇右道河州,枹罕县西南部。武康百无聊赖,研究行军舆图,结合后世记忆,很快得出结论。这里是甘肃省临夏州,大概是临夏县西南。

西北的积石山,现在还叫积石山,上辈子曾旅游过。心中万分不解,此地海拔两千米,靠近吐浑谷边界,为何此处行军。幸亏是精锐骑兵,高原反应不大。三番五次询问,老苏不愿意说,懒得再多问,颇有些兴致缺缺。

舆图收进算袋,看看身边白马,驮着篷布和木杆,用来搭帐篷的。这可是匹战马,给王方翼准备,可那个兔崽子,竟然放我鸽子。他的马屁凑效,李九听到报告,瞬间涌起高潮,当天传下圣旨,封他肃州刺史(甘肃省酒泉市)。

事情太过凑巧,武康甚至以为,李九故意为之。知道王方翼是人才,不想我俩有交集,不让他倒向皇后。若真是这样,戒心可就太重了。武家兄弟被贬,定是他刻意为之,打压所谓的外戚吗?

见他闷闷不乐,苏定方打趣道:“没了王方翼,还有武变之,老夫无所谓。别闷闷不乐,现在我的徒弟,可是大唐头等姓,老夫万分羡慕啊。”

亲卫笑声响,武康感觉尴尬,老苏头变坏了。笑声越来越大,苏定方再次取笑:“听河州士人说,朝廷颁布圣旨,禁止五姓七望通婚。规定嫁女受财数目,不许收陪门财。变之和我说说,当初娶崔家女,拿了多少陪门财?”

亲卫哄堂大笑,武康嗤之以鼻,颇为自豪道:“告诉你老苏头,所谓的陪门财,半文钱都没拿,反收了许多嫁妆。当初刚到婺州,是一穷二白的小子,夫人看上了我,和我私定终身。”

众人阵阵嘘声,显然都不相信,钱顺马上声援:“大佬说的对,我给大佬作证,婺州兄弟都能作证。夫人找上衙门,当天就勾搭上了,众兄弟说句话啊。”

婺营整齐应诺,苏营嘘声阵阵,气氛很热烈。老苏手拈长髯,煞有介事道:“崔氏慧眼识珠,对你情深意切,可不能辜负。不过话说回来,世人以娶五姓女为荣,朝廷此条政令,怕是无济于事。”

武康深以为然,这就是个笑话,肯定沦为空文。五姓七望通婚,外姓娶五姓女,需巨额的彩礼,称之为陪门财。世人皆乐之不疲,巨额彩礼娶到的,大多是庶出女子,小晴这样的嫡系,基本不嫁外姓的。

想起出征前,和同僚聚餐,李洋的愁眉苦脸。他老子李义府,为他向崔家求亲,崔家直接拒绝,根本就不考虑。估计老李怀恨在心,恶意上书报复,才有此可笑的政令?

感觉很没意思,也和我没关系,于是转移话题:“咱们离开关内,不走丝绸之路,却走茶马古道,到底为什么?老师您说实话,是不是有密旨?”

老苏微笑,淡淡说道:“去年远征西域,吐蕃攻打吐浑谷,破我朝诸羁縻州。等到了年底,禄东赞来长安,带来重礼和谈。要求我朝承认,吐浑谷归他们,同时请求和亲,都被圣人拒绝。”

有这么回事,想到大朝会上,吐蕃副相的挑衅。沉思良久,小声说道:“我有很强预感,思结部都曼反叛,可能是吐蕃煽动,为报复求亲的失败。”

苏定方点头:“不仅如此,咱们出征前,吐蕃大举进攻吐浑谷,又占据大片土地,并层层设防。估计要不了多久,朝廷会攻略吐浑谷,所以绕道先行查看。”

武康不禁懵逼,您老胆子真大,咱们千余骑兵,若遇吐蕃大军,铁定倒大霉。万能的佛祖啊,这个老家伙疯了,希望您老保佑,别遭遇吐蕃大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