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 第207章 缺钱和大方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第207章 缺钱和大方

作者:任猪飞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2:55 来源:平板电子书

挪威商华伦洋行的远东代表普洛斯,再次上门推销他们的‘乌苏拉立克茂斯(Ursula Rickmers)轮’。

这一次,普洛斯的诚意显得非常大,因为现在华夏的航运老板都知道——欧美的航运正在经历大萧条,轮船开始停满港口,新船和二手船的价格正在暴跌。

有《东方日报》和《资本》杂志的信息来源,不知道要为华夏航运省下多少成本。

这个时代的信息来源比较堵塞,哪怕是《新闻报》和《申报》有海外的信息来源,但他们不会去可以调查航运相关的行情。反倒是《东方日报》,不仅有着海外的信息来源,还有‘针对性’的商业经济调查。

“陈先生,‘乌苏拉立克茂斯(Ursula Rickmers)轮’只需要6.5万美金,你就可以买下它。这个价格已经是非常低了,它毕竟是你们华资航运的船队最大船只,动力十足。我知道的,你现在需要一艘船!”

好家伙,真是卖力的推销啊。

陈光良这一次不再坚持,笑着说道:“如果你上次这样爽快,我们说不定已经开上这艘船了。”

比预期的价格稍微高出一点点,但也算是合理,折合下来就是26万大洋。这个价格,哪怕是其他华资也未必买得到。

普洛斯心中说道,若不是你在华夏散播——海外航运的情况,不然那些华资岂会个个学聪明了。

当然,他嘴上说道:“其实,你比我们欧洲人还了解海外航运的情况,事实正如你所说的,航运确实变得困难起来。不过,华夏的经济似乎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所以你尽管放心的投入这一行业。”

陈光良虽然心底有自己的盘算,但嘴上还是说道:“自然是如此。对了,我们还需要聘请你们挪威的船长和大副二副等主要的船上岗位,希望贵洋行帮助。”

普洛斯高兴的说道:“没问题,我们挪威是海上最佳航海人,我们专业而勇敢。”

海盗出身,当然如此。

当然普洛斯的话,也让陈光良心中决定——建立属于自己的‘海事学校’,培养海运人才。等到四十年代抗战结束,他要用上华夏籍的船长。

最后,陈光良问了一句不着边际的话:“不知道华伦洋行在北美有没有业务?”

普洛斯说道:“有,当然有,我们的业务遍布全球。后续陈先生还有合作,尽管来找我。”

“好”

肯定是吹牛,这个华伦洋行在后世销声匿迹,可能是改名了,也有可能是倒闭了。

但在此时,却是一家业务做的很大的航运企业,毕竟挪威海运本来就厉害。

最近,陈光良通过《东方日报》在海外的关系,加强了在加拿大那边的信息通道。

一旦加拿大有国营铁路局拍卖船舶,他便可以第一时间得知消息,因为他是有针对性的布局,而且《东方日报》在海外的信息来源,基本都是来自政府公干人员,以及当地的华侨等。

之所以如此布局,是陈光良希望得到前世‘希腊船王’得到的那一批船,第一是价格可能便宜,第二是质量肯定好,因为前世奥纳西斯凭借这一批船,在二战都能大发横财。

所以哪怕是到了沪市,价格成本已经涨到8万美金一艘,也绝对是物超所值。

待送走普洛斯之后,陈光良立即召集环球航运、环球贸易的所有管理层,开了一个会议。

此时的这两家公司,已经拥有二十多名专业人员,基本都是从上海滩登报招募的;而且陈光良的名气非常管用,很多人都想跟着他做事。

“贸易部马上北上四个港口安排办事处和代办业务,我们的船最快一个月就可以去北方,特别是要注意各港口的情况。”

负责贸易业务的吴浩,马上点点头,说道:“好的,我马上带人过去安排。”

他也是刚刚回沪不久,之前陈光良让他带人,去北方考察了一圈,写成报告的形式递交给自己。

这艘吃水6000多吨的超大货船,目前已经有的业务便是‘大豆’、‘煤炭’的运输,然后还需要承接各港口的其它业务。

优势没有多少,但陈光良主要是养人、养船,所以有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便宜。

当然等船一到手,培训和管理的工作马上也随之展开,肯定会逐渐打出名头的。

接着,陈光良对赵铁毅说道:“海员的培训工作要抓紧,按照我们制定的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后期,我还打算成立海事培训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不能总是让洋人做高级船工。”

赵铁毅激动的说道:“好的,我一定加强管理。”

随后。

赵铁毅主动建议道:“老板,现在航运界有这样的一个看法——看一家航运公司是否是大型航运企业,一定是要有自己的机械厂(修理厂)。我想,我们环球航运应该马上成立自己的机械厂。”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陈光良就没有第一时间想到这个问题。

好在这些属下,都了解陈光良的做事风格——追求发展、展望未来,所以一定是会提醒的。

陈光良当即采用,说道:“好,这事你马上组织,不过机械厂不要选择在闸北和虹口这个方向,选择在沪南。”

赵铁毅不知道为什么,但也没有多想,说道:“好,没问题。”

最后,陈光良补充了一句:“在这里,我再强调,我做事就喜欢做行业的大公司,不喜欢坐后排。所以为了发展航运和贸易,我直接是拿出100万大洋,准备这两三年的发展。这个手笔,相信你们也知道,非常大了。不过我不喜欢自己的企业,像招商局那样管理混乱,在我的企业,职员要有追求和理想,想做咸鱼这里不欢迎;当然,该要求的我会要求,该给职员的福利,我也不会吝啬。”

“明白”

众人鱼贯而出会议室,奔赴各个工作岗位。

事实上,陈光良也在一点点学习航运知识,除了向虞洽卿、陈顺通、洪雁宾等人请教,他也购买了相关的书籍。

可能一开始,环球航运有着各种缺点,但陈光良这个做事风格是雷厉风行,发现问题,马上就要解决。

所以,环球航运一定可以成长为优秀的航运企业。

钱是真不经花,陈光良很快得到这样的结论。

他在这一波地产、金融上面,大概是赚了1250万多的‘现金流’(金融还包括公债、美元外汇)。

但这些钱,他已经迅速拿去投资,包括:

地产:霞飞路五十幢高档洋房的投资150万(没卖出去就算投资)、香格里拉饭店价值200万(占股55%)、及零散的收租物业,大约合计300万的资产。

出租车:一共是270辆车(仅含自留运营的车辆),总计投资270万(升值部分计算在美元外汇收益)。

公债:认购了110万的公债。

糖厂:100万的投资。

航运和贸易:100万的投资,但会分批投入。

电影和戏院:暂且算40万的投资。

修建‘陈公馆’的建筑费10万、支持青霉素的研发10万、支持体育事业15万,三笔加起来也有35万。

一番‘投资’下来,陈光良的现金流差不多就剩下300万(当然还有房款没有收齐,但已经包含在内)。

另外就是实业和报业:

同昌车行制造厂,今年每月生产450辆自行车、500辆三轮车,预计年盈利三十万大洋,陈光良占股三成,今年分红未定;

捷瑞煤球厂,陈光良占股50%,处于投资状态,今年不分红;

维他奶,处于投资状态,反而新增不少债务,扩大规模;

东方报社,最近两年也不会分红。

照这个样子看来,陈光良没有来的有些‘紧张感’。

难道,是因为钱不够多?

他并不是‘视财如命’,若是对国家有利或慈善捐赠,他现在都会拿钱出来。

例如最近一年的长江车行利润,基本都被他零零散散的捐赠出去,有的捐给家乡铺桥修路,有的捐给沪市的穷人救济,这些都是捐给慈善团体的,包括宁波旅沪同乡会。

当然。

陈光良也知道历史不可改变,所做的也不过是‘能之所及’的事情,捐款也是在自己的接受范围。

维他奶的会议室。

陈光良正在和管理层开会,包括总经理陈世源、技术总工吴广生、市场部经理王统照.总计11名高层的团队。

发展到现在,维他奶已经是一家拥有职员一千多人的企业,产品包括瓶装维他奶、豆奶粉,并涉及大豆的贸易。

“豆奶粉在市场非常畅销,平均每日的销量已经能达到500罐,已经成为送礼的最佳选择”王统照认真的汇报着工作,精神面貌十足。

豆奶粉一上市,就打着‘最佳礼品’、‘关爱老人和儿童健康’的名义大肆宣传,市场反应异常的热烈。

主要是这个时代‘物资匮乏’,只要是新鲜玩意,很容易打开市场,只是这个市场大不大的问题。

“政府采购那边呢?”

“联络了一些军需官,样品送去了不少,但没有什么回音,要么就是想要贿赂的。我们按照您的吩咐,最多以送样品的方式,多送一些豆奶粉。”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那就这样,不用去管他。”

军需生意,又是新增采购物品,很难打进也很正常。

至于金钱贿赂,陈光良是严令禁止的,哪怕是不做这个生意。

说白了,陈光良的本意不是赚军队的钱,而是想提高华夏军人的身体素质,将来好奋勇杀敌。

想到这里,陈光良随即问道:“我们拥有多少辆货车?”

陈世源马上答道:“一共是六辆卡车作为货车,市区我们主要还是依赖三轮车送货,货车主要是运输周边城市,以及拉原材料大豆等用途。”

用三轮车在沪市送货,也是无形中增加很多人的工作岗位,这个也是陈光良的意思。

“嗯,我知道了!”

没有继续说下去。

陈光良还是打算以长江出租车的名义,去采购二十辆大货车,组建一个运输队。当然,后期主要是为了以后捐给十九路军,他一直惦记这个事情。

杀敌,他是不行了,毕竟死他一个也改变了什么!

但捐款捐物资,他总是可以做到的。

下旬,粤省府正式抛出‘建立七家糖厂’的方案,基本上采取了陈光良提供的建议方案。

与此同时,陈光良也在沪市完成招股,将资金汇入华夏银行后,他便和方椒伯再次踏上粤省的路,签署正式的合作协议。

陈光良频繁前往粤省,也是无奈之举,毕竟事关‘华夏糖业’的发展。

不过陈光良打定主意,此次签署完协议后,他便将工作交给属下,一些活动也可以交给方椒伯去忙,毕竟他更擅长这类的活动。

建厂的事情,有原来‘国民制糖厂’的人才照看。

机械设备的事情,自然是以粤省建设厅为主。

甘蔗品种的引进,也是以粤省方面为主。

三件事情,其实江浙财团都是辅助,主要还是粤省府为主。

但恰恰是这个辅助,后续能让江浙财团获得宝贵的经验,为在沪市成立糖厂做准备。

和粤省政府签署好合同后,陈光良、方椒伯在酒店召集原‘国民制糖厂’的技术团队——曹铭先、陈器、吴新炳等人。这次,他们又带到粤省一名人才,是农学人才徐才进。

这些人属于江浙财团的代表,将和粤省建设厅一起,筹备制糖厂。

“各位,接下来要辛苦你们在这边待上一年两年时间,之后沪市那边也有意成立制糖厂,届时你们便是绝对骨干。”

大家纷纷惊喜起来,原本是公干,以为教会粤省这边的经验后,他们可能前途未卜。没想到,沪市也有制糖厂的计划。

机械电气专家吴新炳连忙说道:“为什么上海不和粤省同时建厂?”

陈光良笑道:“凡事都要循环渐进。而且这次粤省六家工厂方案抛出,一定会引起美国的机械厂商竞争,我们沪市后期也要沾沾光,直接享受已经打下来的价格。另外,在甘蔗的选品上,也需要借助这边建设厅和农学院的光。总之,沪市那边建的长,肯定只有一家,毕竟地理优势没有这边突出。”

众人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是借助粤省方面的经验,再重回沪市办一家。

实际上,在甘蔗的选品上,陈光良这次给粤省建设厅的建议是,聘请菲律宾的美籍专家一名,月薪大概需要1800大洋。

这个钱,由合资公司出,但绝对非常值得的。

为什么需要聘请菲律宾的美籍专家呢?

很简单,美国在菲律宾投资了糖厂,而菲律宾的甘蔗又是从印尼、马来等地选品的。

绝对的专业!

最后,方椒伯说道:“各位,你们事关我们江南糖业的根基,还请大家认真的学习经验。”

“是,陈先生、方先生。”

众人纷纷答应,他们最感谢的当然是陈光良,这次陈光良本人出资5万大洋,为这个技术团队参了股。实际上,是他本人拿的100万的那一部分。

也就是说,陈光良连25%都没有占,而且一口气送给人家五万大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