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 第158章 我不急的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第158章 我不急的

作者:任猪飞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2:55 来源:平板电子书

“五天售罄,狂揽220万大洋”

“140幢楼,420层楼,五天售罄”

“长江地产再创奇迹,五天售楼140幢”

长江地产再次取得骄人的成绩,并被各大报纸进行报道,一时间成为沪市最热门的新闻。

人们也惊讶市民的购买力,这么多房子,在这么短时间内就售罄了?

有些让人不敢相信!

陈光良本人都有些不信,然而事实摆在眼前,房子确实售罄了。

他非常振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果然能赚得盆满钵满。

两次的楼盘销售,让他至少赚到了220万大洋以上,基本上已经脱离‘风险状态中’。

“老板,还有一些零星的咨询者,我们都留了他们的联系方式,并承诺今年我们今年如果销售愚园路的楼盘不会涨价,算是稳定了这些潜在的客户!”郭德明兴奋的说道。

公司赚的越多,他们的年终奖越大。

按照目前的情况,今年公司可能会发几万大洋的年终奖,他们这些管理层收入一定会超过去年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如今长江地产已经成为沪市最有名气的地产企业之一,他们作为管理层或职员,也是非常荣耀。

陈光良满意的说道:“嗯,挽留住他们很有必要。另外,你们财务部和信贷部,一定要将每一笔分期款项收回,不要出现纰漏。”

其实他为了最大限度的释放市场,选择首付款30%,分24期;要知道前世的霍英东开发的第一个四方街600幢楼房,首付款是50%,然后是建完就已经全部收取完毕,俗称‘售楼花’。

所以长江地产是有存在一定风险的,特别是一年后到了办证环节。

但陈光良比较自信,毕竟他豢养了一支‘暴力队伍’,敢欠他钱的不多。再加上,办完证后,第一时间扣留在手中。

“明白,两个部门一定把好这关!”

“好,晚点我们一起再开个会,布置下步的工作。”

“那我先下去忙了”

这一次的建筑工程,除了中段的30幢楼,交给华信建筑外,又重新找了一家建筑公司。

后面的事情,对于长江地产来说,也算是要忙一阵。

不过大家忙得很开心,毕竟老板承诺年底分红是利润的3%,这可是一笔大数字。

严智多、方椒伯两人,来到陈光良在长江地产的办公室。

陈光良在一张会议桌上,邀请两人坐下,三人准备讨论关于‘南京西路和江宁路’这个占地62亩的项目。

此时的情况是,陈光良只是以长江地产的名义,交了一部分挞定,正式交易还得等到11月份。

“方公,严伯父,这是这幅地皮及周边的地图,我已经让人描绘出来。”陈光良摊开一幅地图在会议桌上,随即便准备讲解开发的思路。

“首先,我们要在这里筑一条路,就叫南汇路,这样一来,我们相当于把商业部分和住宅部分,稍微进行了区分。”

“其次,这部分是住宅部分,差不多是50亩地皮,我准备兼150幢四层楼高的小洋楼,相当于600层住宅,临街也做店铺,每幢平均售价1万大洋,这便是600万大洋。仅这一部分,就可以让我们赚到200万大洋。”

小洋楼有两层的,也有三层、四层的,最高一般不会超过五层。

同样,像一般的公寓也是四层楼,例如孙春生开发的‘太阳公寓(后世也叫这个名字)’,便是四层楼呈现一个‘口’,中间是一个几百平方的花园。这个‘太阳公寓’,新华夏在住房紧张的时候,还加盖了三层,这种情况后世很普遍的现象。(也充分说明一件事,这个时代都可以保证建筑质量,后世却不能全部保证)

方椒伯和严智多听得激动不已,这赚钱怎么就和抢钱似得。

严智多当即问道:“需要投资多少?”

陈光良说道:“理论上讲,也就是260万大洋,就是个地皮钱(含税和佣金),其余我们是通过分期、分层来完成资金的筹集。地皮费我们差不多算260万,住宅建筑费在100万,再加税等,总计投资就在400万。仅这部分,我们就算是赚到了想赚的,甚至超出。”

投资额按照260万来说,自然就赚了70%多!

投资额按照400万来说,自然就是赚50%!

当然对于长江地产来说,其实143万的贷款,也会产生15万的利息成本,严智多和方椒伯则没有贷款利息。

严智多又主动问道:“那这个商业部分,你是打算怎么安排的,莫非还准备经营饭店?”

陈光良当即说道:“这个饭店可以翻修,重新经营,正好我对经营饭店感兴趣;旁边我又画出一幅地,占地4亩(一亩666平米),我打算修建一座酒店式服务公寓,长期收租.”

大华饭店的建筑物,占地是2000多平方米,也就是四亩不到;公寓占地四亩,还剩下四亩则是小广场。

这样一来,吃饭、住宿都解决了。至于购物,当然是一些临街住宅,是商住楼。

缺写字楼?

并不缺,一些临街的房子,一楼可以是商铺,二楼一样可以办公,三楼还可以睡觉,这叫商住楼。

听着陈光良的规划,严智多和方椒伯显然都沉浸其中,最后便是露出喜色。

最后三方约定一个时期,成立一家新的地产企业,专门从事开发这个项目。

事情谈完,方椒伯先行离开。

陈光良陪严智多坐在沙发上喝茶。

“对了光良,仁美的三姑姑打算9月初旬在大华酒店举办婚礼,男方是外交部情报司副司长杨光泩,到时候你一定要来参加!”

严仁美有七个姑姑,四个叔叔,但‘严氏三美’是指严子均的正房所生的三位姑姑,个个学历高,嫁的也是知识分子,所以这三个姑姑是她学习的榜样。

其实这一点来看,陈光良都不太符合严人美的择偶标准,所以他直接走严智多这条路,显然更容易点。

当然另外一方面,陈光良拥有《东方日报》,又开始发表‘诗’、‘商业文章’,也是希望为自己拉点形象上前。

陈光良当即说道:“我一定到对了,大华饭店的副总经理高志超和我熟悉,到时候我让他尽心一点,务必让新人双方满意。”

严智多心中不由得高看陈光良几分,这第一人家尚且没有交割,那边的高层已经倒戈过来,相当于稳住了大华饭店;这第二陈光良为人处世的成熟老练,简直让人佩服的程度,毕竟人家才19岁多。

“那你有心了!”

“都是应该的就是仁美那边,伯父不要逼得太紧,这事我可以慢慢等,正好这两年也是我事业的关键年份,不急!”

严智多心中更加满意这个女婿,毕竟他看得出来陈光良脸上的自信。

“行也是,你们都还算年轻!”

男方都不急,他也不能急,毕竟这事也算基本成了!

月底,陈光良来到沪南的‘同昌车行制造厂’,诸闻武陪同他考察了工作。

“陈老板,这个就是新式的可乘坐两人的三轮黄包车,你看,还挺宽敞的!”诸闻武高兴的介绍道。

截止到目前,同昌车行制造厂已经拥有售出和订购1200辆三轮黄包车,而工厂正式开工才1个月时间不到。

陈光良打量着‘第二代三轮黄包车’整体外观和构造,也是很满意。

‘第一代三轮黄包车’设计时,考虑的是让政府接受新型交通工具,所以前前后后一共生产了大约六百辆,随即就开始生产‘第二代三轮黄包车(双座)’。

其实第一代也可以坐两人,只不过略显拥挤。

如今两种款式供市场自主选择,都可以生产,长江车行第三批的两百辆便选择了双人座的三轮黄包车。

“这个很适合市场的运营三轮黄包车,对了,诸老板,我们其他城市的订购如何?”

诸闻武回道:“有人咨询,但还没有正式有人下单,看样子最好是南鲸政府那边制定制度,才能更好的推广。另外,我们同昌车行已经在各地的销售点上展览,相信也会逐渐有人订购。”

陈光良思索片刻,说道:“正好,我最近有空写篇文章,希望继续通过舆论来主导周边城市的需求。”

诸闻武顿时高兴的说道:“还是陈老板的影响大,效果一定更明显。”

陈光良也对着诸闻武说道:“诸老板也可以多去南鲸政府交通部跑跑,毕竟放着先进的交通工具不鼓励,也说不过去。”

诸闻武知道毕竟自己是大股东,所以说道:“是这个理,不过要想那些官老爷发句话,怕是钱少不了,搞不好还会被南鲸政府勒索一笔。”

直接要钱不可能,基本上是买点公债,一般是这种情况。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合理的话,也是可以的,相信我们所有股东都可以理解。”

诸闻武咬咬牙的说道:“行,那我晚点再活动活动。”

其实这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如今他们做实业的,都免不了被南鲸政府敲诈。

陈光良倒还好,毕竟才刚刚冒头,而且基本懂行的人都知道,他是‘空心大佬’,目前负债很高。等过一段时间,自然也不会幸免。

当然,破财免灾,陈光良肯定不会对着干的,更何况他好歹是个报业大亨,多多少少有些情面在。

接下来,诸闻武又为陈光良介绍道:“这是三轮黄包车的豪华款,专门供那些私人用,已经有人订购和咨询,我觉得也是个不错的市场。”

这个时代不是人人都买得起汽车,很多有钱人也是购买黄包车,然后请人拉车。

如今三轮黄包车出现,总归是要替代这种私人黄包车的。

诸闻武指的是顶上加个棚子,车夫和乘坐的人都不用淋雨,后排可坐两人,确实应该是有市场的。

和诸闻武沟通一番,陈光良便离开同昌车行制造厂,这里毕竟只是参股30%,不算他的事业。

当然这里每年产生的利润,可能是二三十万大洋,他分红下来,也有好几万大洋,积累下来,也是很不少。

回到《东方日报》,陈光良便执笔开始写文章,准备在报纸上发表。

《论三轮黄包车的先进性和必要性》:文章从各方面来分析,三轮黄包车应该取代人力黄包车的因素。

一:人力黄包车夫的生活条件恶劣,平均寿命不到40岁,反映了社会的残酷现实和普通民众的无奈。

二:三轮车是华夏人民的独创,将脚踏车与人力车合二为一,车夫由拉车变为骑车,大大减轻了体力消耗。

三:三轮车相较人力车更为简便、载客舒适,技术要求也不高,更是符合政府倡导的‘人道主义’。

四:倘若发生战争,敌国封锁海面,汽油难进入华夏,届时三轮黄包车将发挥重要的交通作用,三轮车也可以作为运输工具。

文章写到最后,陈光良署上自己的大名。

这是他第一次亲自发表关于‘三轮黄包车’的文章,之前倒是发表了关于‘豆奶’可以增强华夏人体质的文章。

不一会,恰好黄春荪、张静庐两人联袂走进来,两人是《东方日报》的实质经营者,反倒是陈光良更像是‘大股东’。

“陈经理,我们在海外的联络已经建立起来,包括伦敦、旧金山、纽约、香港、星岛、菲律宾都建立了联络。”黄春荪汇报道。

所谓的‘联络’,并不是派记者出去,而是招募当地的华人,再和驻外政府职员,达成一系列的合作方式,重大新闻通过越洋电报来传递。

这样一来,就能比其他购买的方式,更快,更全面的了解国外。

《东方日报》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新闻报》已经有这种网络了。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我们补上最后一个短板了!”

他们是补上短板了,但《申报》和《新闻报》确是原地踏步,两家报纸现在13万份都难上;相反,《东方日报》稳居8万份,距离是拉近了。

接下来,陈光良又询问了印刷厂的事情。

“印刷厂的发展不错,现在每天替外面的印刷2万张大纸,深得同行的信任。”

“记得也不要什么东西都印刷,特别是关于切记。”

他不想惹麻烦,也惹不起!

“这个我们知道的,已经交代清楚。”

最后,陈光良将自己的稿子递给张静庐,说道:“替我发表一下,有什么文字不足的地方,可以帮我润色一下。”

张静庐笑道:“陈经理的文字功底,已经胜过一些大学生了,基本都不用我们润色。”

话虽如此,但他们编辑部还是会润色的,话是说给陈光良的而已。

“我才读多少书,还要学习喔!对了,我找找一名法语老师,你们要是有门道,就替我介绍下!”

“行,这个没问题!”

法语、日语、粤语,是陈光良下一步的语言选择,估计三五年内能熟练。

学日语可不是为了当汉奸,而是有备无患,将来好打鬼子。

陈光良想了一下,将来先去香港,再去奥门,再回香港,这个只是‘家族的迁徙’。他本人可能还会在‘孤岛日期’、‘JF时期’都可以回沪市公干,甚至内地和重庆将来也会回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