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 第156章 对事不对人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第156章 对事不对人

作者:任猪飞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2:55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篇‘愚园路的大变革’新闻,将愚园路的地价彻底炒起来。

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在两年前的愚园路还只是成片的农田,随着长江地产的介入,愚园路开始兴建大量的新式里弄和花园住宅;文章还指出愚园路将在三年内,将成为沪市中档住宅区的集中地,同时相应的商业配套设施也将会出现。

此篇文章引来不少投资者纷纷关注,同时一些拥有愚园路地皮的人也纷纷捂着不售,或者喊出惊人的高价。

以西段为例,有人已经喊出8000元每亩的价格,中段更是已经上涨至12000元每亩以上,东段则涨到20000每亩以上。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愚园路地皮暴涨近50%。

虞伯瑛来到孙春生的办公室,脸色苦道:“老板,最近长江地产大肆炒作愚园路的地皮,现在的价格是一天一个价,我们若是介入,恐怕会继续推高这里的地皮,并且成本大增。”

锦兴营业公司在愚园路找了一圈,地皮没有买到,反倒是看到愚园路地皮大涨的情况。

孙春生则不以为然的说道:“越是如此,我们越要介入,这里的前景很好。而且相对于靖安寺路(南鲸西路)的地皮,这里的价格也不算高。没问题,抓紧时间入手,西段和中段的地皮,我们也可以分层分期的去销售,东段的地皮我们可以盖高级公寓收租。”

上次南鲸西路的大华饭店60亩地,单价就已经4万,实际上还有一幢四层的建筑(大华饭店),当然这里的地皮,已经比愚园路东段更加靠近南鲸东路的繁华地带。

愚园路最东段的地皮,现在的价格恐怕也有三四万的位置。

虞伯瑛闻言便说道:“好,我继续去市场打听谁家会出售地皮!”

孙春生点点头,他这次势要在愚园路和长江地产来个竞争,以挽回自己损失南鲸西路那幅地皮。

“分层、分期,快速积累原始资本,这个陈光良果然是商业奇才!”

虽然两人有旧,但孙春生也不得不佩服陈光良两下改变‘地产模式’的手段。

事实上,前世的孙春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新兴模式,在‘租地代建’模式诞生后,他第一时间开始跟风。那个时候他其实已经破产,但只是锦兴营业公司破产,他本人依旧利用‘租地代建’模式,迅速发展到后期的‘每年可收租8万大洋(折合)’的规模。

这一世,陈光良的‘租地、代建’模式一出来,孙春生也利用这种模式,开发出三十多幢洋楼。这不刚刚取得成功,又被陈光良的‘分期、分层’模式吸引,随即转而学习起来。

接下来,就看看‘师徒间’谁更高明了!

陈光良查看了一下这个时代开银行的条件,大致要求是:

第一,注册资本最低十万大洋,缴纳10%作为保证金。

第二,发起人至少五名,并具备相应的资格和信誉。

第三,董事长和总经理要是华夏人,并且必须具备在国内外银行或金融机构工作的经历。

第四,银行需在开业前向财政部呈报章程、发起人名单、资本总额、营业计划等文件,并经财政部核准后方可开业。

基于此,陈光良的一个想法暂时落空,不过他却约见了虞洽卿一起吃饭。

如今的陈光良,也算是‘宁波帮’的后起之秀,势力也初步建立起来,至少已经不是顾竹轩这种流氓可以拿捏的对象。

“虞公,有个生意想请你做!”

虞洽卿打趣道:“听积蕃(方椒伯)讲,你现在和严家在联姻,还有什么生意想到我的?”

陈光良回应道:“虞公说笑了,这是还没有定。”

虞洽卿则很自信的说道:“放心吧,我要不是没有适合的女儿,我都想让你做我的女婿。对了,是什么生意?”

这个年轻人,绝对是潜力无限的那种,虞洽卿也很好奇。

陈光良随即说道:“我观永安公司没有注册银行牌照,却在吸纳存款。而南鲸政府已经建立一定的时间,对这种情况肯定会加以规范,可能颁发不注册银行牌照,不允许吸纳存款的规定。”

虞洽卿愕然,随即脸上陷入一丝喜色,但一闪而逝。

他故意说道:“你的意思是?”

老狐狸!

陈光良对虞洽卿不是非常了解,但知道他是一个很精明的商人,而且对财富是非常渴望。有两点事情可以证明:第一,当初面对浩浩荡荡的‘减租运动’,虞洽卿是大家第一个批斗的对象;第二,后世虞洽卿曾在沪市‘孤岛时期’,大发‘国难财’,当然立场不一样,肯定观点不一样。

仅陈光良知道的这两点,他就觉得虞洽卿是典型的‘资本家’,当然他可能也好不到哪里去!

“只要你向南鲸财政部提前注册永安银行的牌照,到时候法例一旦出来,那郭家就不得不花高价买下这张牌照。”

虞洽卿已经知道这个办法,但这时候才说道:“你这个建议不错!我听说上次在工部局的晚会上,那郭琳爽当面洗刷你,看来是他惹错人了,哈哈!”

陈光良一本正经的说道:“我这个人向来对事不对人,如果没有利益,我根本不屑如此做!”

虞洽卿点点头,说道:“有道理,这也是生意。这样,等我拿到钱,分润你一笔便是,就当你的参谋钱!”

说完,他看向陈光良打算如何应对。

“行,虞公看着办便是。说实话我就出了个嘴皮子,要让我申请银行也不现实!”

“靠脑子赚钱,才是最能赚钱的。”

此事就算这样说定,按照陈光良的想法,这次永安公司不付出二三十万大洋的代价,别想拿到这个牌照。

至于虞洽卿分给他多少,就不知道了!

下班后,陈光良回到‘阳光家园’的‘陈宅’,家里有个母亲和弟弟,还有两个女佣。

陈光良打算赚到足够的钱后,差不多就是明年上半年,就考虑修建一幢‘花园式别墅’作为他将来结婚的房子。

毕竟现在这个陈宅,实在太小了,占地面积才半亩地而已,没有什么档次可言。

晚餐比较丰富,有肉食,还有海鲜,这是以前根本不敢想象的,但如今却已经习以为常。

陈光良在吃饭的时候,顺便安排道:“光聪,这个暑假去车行学习做事,但也不要忘了学习!”

他这个弟弟原来也读过一年多的私塾,来沪市后又经过一番‘填鸭式’的学习和补课,下一学期可以读‘高小一年级(即小学五年级)’。

目前华夏的学制采取的是壬戌学制,也称“1922年”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小学六年级又分为初小四年、高小两年,总称为‘初级教育’;中学有六年,实行三三制,又被称之为‘中等教育’;大学预科3年,本科3年~4年,则称之为高等教育。

和后世差不多一样!

陈光良期望自己这个弟弟,读到中学三年级,也已经足以,相当于还要读五年书,二十岁就出来做事!

“是,大哥!”陈光聪放下筷子,认认真真的回答大哥的话。

他可是亲眼看见,母亲当初都被大哥训斥,自然也是默认‘长兄如父’的传统。

“吃饭,吃饭,不用听教。反正你要明白,多学习知识,也多学习做事,以后就可以来帮我的忙!”

陈光聪才重新拿起筷子,继续吃饭。

杨慧也插一句话道:“你大哥现在事业做的很大,正是需要帮手的时候,你又是他亲弟弟,以后自然要多考虑我们陈家的生意。”

这话陈光良不爱听,直接说道:“人都是为自己而活,我是让你自己有本事,将来可以干一番事业。”

陈光聪一听,连忙说道:“大哥教育的是”

杨慧则脸一红,略显尴尬。

陈光良满意的点点头,自己这个弟弟很聪明是真的,他刚刚急着答应,是担心大哥责怪母亲说错话。

杨慧的话哪里错了?

很简单,陈光良不喜这个‘陈家’,他和自己的弟弟陈光聪以后是两个陈家,他是赵匡胤,但绝不允许有赵匡义。

自己这个弟弟,他可以培养,但迟早也会支持他独立发展事业,毕竟陈光良以后有自己的儿子。

吃完饭,陈光良便回到自己的书房。

从这一点看得出来,陈光良对这个家还是比较生疏,归属感不是很强烈。

第二天。

长江地产的会议室。

陈光良正在和高级职员们开会,他们的面前是关于48亩地皮的规划设计稿。

此次48亩地是六个地盘,其中有35亩地都是在4月下旬至5月初买进的,那时候地价只有现在的七成左右(也就是地价涨了50%)。

而在这48亩地当中,又有12亩地是愚园路中段临街地皮,所以这次要有相当的临街商铺。

这个年代的商业并不发达,哪怕是整个愚园路的住户,也支撑不起一个‘购物中心’。

甚至是整个沪市,前世都没有支撑起‘大陆百货大楼(即现在的金城购物中心原址)’,可见这个时代的商业情况。

所以在长江地产的规划当中,前面一批总计建的248幢楼(45 39 42 122),都没有考虑商铺的事情,因为肯定没有住宅好卖。

如果后世如果改造的话,也不是很麻烦——将临街的围墙推掉,再将第一排房子变成商铺,是很简单的改造工程,还能拓宽马路。

这些方面,陈光良肯定是规划到一百年后的,而且长江地产在愚园路发展住宅,也同时兼顾‘筑路’,不会给后世留下麻烦。

从一开始,陈光良就希望他给沪市留下的一片建筑,能长期保留下来。

当然不排除后世拆除少部分,用作商业大楼或高层公寓,但愚园路整体的格局,基本上不可能动的,这是历史的见证。

“此次的六个地盘,其中中段的12亩地是一个地盘,我们决定临街修建商住一体的楼宇,一共是八幢,虽然也是三层楼,但每层楼的面积比以往大上五成(约120平米)。这八幢建筑物,可供一些公司整幢买下,一二楼经营,三楼住人,甚至整幢作为公司的总部楼.”陆元台在做着规划设计报告。

随后,郭德明说道:“这次六个地盘,总共是140幢楼,除了这八幢商住一体的楼外,其它的住宅价格,是否要涨个5%,毕竟地价在涨?”

这是个好问题!

但陈光良则很明确的说道:“价格还是按照上次的价格,临街八幢加50%(面积增加),临街八幢房先按幢卖。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们费尽心力的‘分期、分层’,无非就是拓展我们的销售对象。如果涨价,那么原本消费得起的人,最终也会买不起,很快市场就会呆滞。”

这一波‘地产浪潮’,已经被他完全改变,可能提前一年,沪市的地产就会‘供大于求’,出现呆滞的情况。

前世是1932年的‘1.28淞沪会战’将沪市的地产、地皮价格打爆掉(租界情况好一些),再加上其后世界经济萧条席卷到华夏来。

而这一世,‘过度的投资’可能导致在接下来的一年半时间里,就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这些都是陈光良根据前世香港1955~1957那一波地产浪潮,而提前得出的结论。

郭德明点点头,说道:“老板说的有道理,我们接下来还有很多的楼要卖,所以市场的压力是有的!”

接下来,规划设计、销售等方面的工作,大家一一敲定。

最后,陈光良说道:“这次一幢临街的房子,作为我们的写字楼。另外再留两幢楼,作为长江地产的员工宿舍。”

不能光顾着赚钱,也得给员工们福利。

事实上,长江地产的员工早已经住上公司为他们租赁的房子,其它公司也是如此,陈光良赚到钱后,第一时间会为大家租赁员工宿舍。

“好的”

这一批先是长江地产享受,等下一批,便给其它陈光良旗下企业的员工享受。

按照这个节奏发展下去,沪市很快就不缺房子居住了,当然普通收入者不在此列。

“散会,今天的会议要保密,一个月后再开盘。”

“是,老板”

现在不过是六月底,距离开盘还有一个月时间,但该做的准备工作,长江地产已经做好。

陈光良的计划是,在今年将愚园路的地皮上盖建筑,全部售罄,奠定自己的基本盘。

如今他在地产上的负债,高达213万大洋(地皮贷款),算是比较‘危险’的处境。要是小日本提前发动‘第一次淞沪战争’,陈光良搞不好要被银行逼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