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650关于稿费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650关于稿费

作者:工具超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家里放口水缸是种生活智慧,阿迈瑞肯那边显然是没有这种生活常识的,那么大的山火,愣是扑不灭。

这种规模的火灾若是放在老毛哥那边,分分钟能出应急预案。

没有水?没有灭火设备?通通不要紧,直接上大杀器!

核宝贝在大火头上那么一响,什么样的大火都得歇菜。

听着天方夜谭,但老毛哥真干得出这样的事。

老毛哥那边有个天然气井田烧了两年多,试尽了各种办法,愣是没灭到,最后老毛哥用了一颗30万当量的小宝贝,23秒就彻底制服了大火。

不仅如此,核宝贝在老毛哥那不仅仅是个威慑工具,还是个实用工具,不仅用来灭火,像什么开运河、修水库、采矿、探油田,老毛哥都玩过。

刷完水缸,唐植桐担着水桶出去挑水,排队的空档,听了个免费的八卦,是关于刘家的。

刘张氏给儿子从农村挑了个漂亮媳妇,虽然解决了儿子单身和传宗接代的问题,但也为如今的困难埋下了隐患。

刘诚志和楚春雪结婚那会,四九城的户口政策还没有收紧,只要结婚就能落户。

不过刘张氏不同意将儿媳妇的户口从娘家那边迁出来,因为楚春雪在那边有地!

刘张氏对土地非常执着,也正是由于这份执着,她才成了地主。

刘张氏也有着自己的小算计,记吃不记打,她自己的地被分了,就想着借着儿子结婚这个机会,给刘家将楚春雪这点地保存下来。

想保存地,户口就不能变动,于是楚春雪的户口一直在老家,刘家每年给楚家点钱,楚家帮楚春雪种着地,每年给点产出。

其实有这种想法和做法的不止刘张氏,当时以“投亲访友”的名义留在四九城的人特别多,在11.8万暂住人口中,“投亲访友”的占了60%的比例。

基于此,52年四九城进行户口登记的时候,刘张氏没有让楚春雪落户;56年四九城建立人口卡片的时候,刘张氏还是没有为儿媳妇落户,依旧登记为临时户口。

四九城嘛,自然是外地比不了的,只要不要求增加住房,无论是工作单位还是街道上,都不怎么管这些。

58年之前,虽然家家户户都有了粮本,但落实并不严格,反正粮食不紧张,给钱就卖。

当时虽然楚春雪没工作,但刘张氏有私房钱、刘诚志有工资、吕德贤还不时找各种理由补贴一点,刘家的日子简直不要太滋润,刘张氏一度非常沾沾自喜,为自己能占到小便宜而高兴。

好景不长,自打58年底粮票从花市这边试行开始,楚春雪的日子就一天比一天难过,老家的地成了集体的,粮食得花钱从公社买出来,不过这都是其次的,真正要人命的是自打59年秋天起,公社没粮了,买不出来了!

这时候,刘张氏慌了,想给楚春雪落户,却发现现在无法落户了!

四九城人口日益增多,为了控制人口,户籍卡的一年一比一年严格。

虽然没有禁止农村和城市通婚,但四九城在控制城市户口上加了一条规定,户籍对上婚姻,只能向下兼容,无法向上兼容。

农村人可以嫁到城里,人能过来,户口不行,不仅嫁过来的人不给户口,连生的孩子也无法落户。

城里人也可以嫁到农村,人能过去,户口也能过去,但出去后再回来就难了。

刘张氏哭天嚎地卖过惨,吕德贤也帮着求过情,但楚春雪的事太清晰了,派出所压根就不愿自找麻烦。

这小半年来,楚春雪的那份口粮都是从刘诚志从嘴里抠出来省下的,不够的部分再从外面买,真·坐吃山空。

好在刘家明是城市户口,因为当时刘张氏想依法炮制给孙子弄一块地来着,楚春雪村里没同意落户,落户里就得给地,村里没那么多,也算是间接的救了刘家明一条小命。

刘家由于赔偿自家鸡的缘故,将为数不多的家底都掏了出来,还借了款,本不富裕的家庭立马雪上加霜。

这不,没钱买粮了,刘诚志直接理直气壮的去吕德贤那边借钱。

别人的传言,刘诚志也听说了,所以才会在唐植桐那晚说“爷俩”的时候反应那么大。

刘诚志借钱的时候,声音大了点,就被耳朵好的住户给听到了,这下子更加坐实了俩人“爷俩”的关系。

不过刘诚志无论是长相还是性格都神似刘张氏,仅凭长相无法断定他与吕德贤之间的关系,准确答案还在坐牢的刘张氏那里。

“以后日子还长着呢,老吕能管人家多久?”

“嘿,刘家媳妇肚子里还有一个呢,等生出来更麻烦。偷鸡贼能落下户口,这个可不一定。”

“刘张氏不是判了半年吗?等她出来,你说会什么样子?她的好大儿可一次都没去看过,到时候狗脑子都得打出来吧?”

“她怎么可能打自己儿?要打也是打儿媳妇。”

“也够可怜的,白瞎了那个长相,要是找个好人家还能有好日子过。”

“哎吆~你怎么知道人家日子不好?儿子进去了,正好没人打扰,晚上那动静你是没听到,哎吆,那声音,啧啧……”

讨论声越来越不正经,唐植桐装作没听见,担起接满水的水桶往回走。

到了大门下,直接将水来了个偷梁换柱。

以前换水仅仅是为了让家人体验一把康麻子的待遇,现在是不得不换。

自来水这个东西,按道理来说应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眼下四九城即便干旱,也远远到不了南水北调的程度,但自来水质量就是下降了,不仅有杂质,喝在嘴里还有股铁锈味。

铁锈味乍喝会有点甜,但回味不太舒服。

唐植桐也不知道自己换水的这种行为会不会被张桂芳发现,发现再想办法糊弄吧,反正家人健康第一。

来来回回担了五次,唐植桐才将水缸装满。

洗把手,唐植桐开启了晒太阳模式,偷的浮生半日闲,人间至味是清欢。

虽然清茶淡饭,但唐植桐爱极了这样的日子。

鸡圈里剩余的四只母鸡在吃着张桂芳给拌的鸡食。

现在能喂鸡的白菜帮也没了,张桂芳用的是碾玉米筛出来的玉米碎皮,多少带一些粮食。

而且喂鸡的时候,还得往鸡食里面掺杂一些沙子、石灰。

沙子能有助于鸡的消化,石灰能让母鸡从中获取到碳酸钙。

若是碳酸钙摄取不够,母鸡非常容易生出软蛋。

所谓的软蛋,就是没有外面鸡蛋壳,只有一层卵膜包裹的鸡蛋。

每逢母鸡下软蛋,都是凤芝最开心的日子,因为这意味着晚上能有点荤腥味。

除此之外,喂鸡得把控一个度,不能喂太好,鸡太胖了会减少下蛋的频率,也不能喂不好,老吃不饱还怎么下蛋?

这有点像满清的33两白银理论。

据学者研究,当时中国普通农民家庭年收入约33两白银,而年开销达36两左右。

3两之差,成为百姓重负。

一两白银能购置约100斤粮食,缺少的这3两银子,让他们始终无法放开肚皮吃饭,生活充满了窘迫与无奈。

百姓们被这3两白银的缺口死死困住,终年疲于奔命,只为填补亏空,无暇思考自身处境与权利,更无力反抗满清的统治。

一旦遭遇天灾人祸、疾病饥荒,普通人家往往无力应对,卖儿卖女、流离失所频频上演,于是土地就开始了兼并……

唐植桐在家里岁月静好,敬民在家里抓耳挠腮,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一会站在窗台上往下看,一会在客厅里来回走动,并不时的犹如祥林嫂般的念叨:“姐夫怎么还不来?姐夫怎么还不来?”

静莹被弟弟搞得烦不胜烦:“姐夫说有空才带你去,保不齐今天有事。”

“说好是今天嘛,说话不算数!”敬民听后,气呼呼的又去了阳台。

第二天,2月22日,星期一。

静莹下楼去上学的时候,见到唐植桐,开口道:“姐夫,咱妈让你上去一趟。”

“哦,那你们等我一会。”唐植桐不疑有它,说着就要将自行车立起来。

“咱妈说让大姐送我们去,找你有事,要待一会呢。”静莹见状,把话补全。

“那你们注意安全。”唐植桐看看小王同学,犹豫了一下,嘱咐道。

“行了,放心吧。赶紧上去吧。”小王同学笑笑,挥手赶人,带着两个妹妹骑上车出了胡同。

“姐夫,你说话不算数!说好昨天带我去钓鱼的!”唐植桐一上楼,面对的就是小舅子的埋怨。

“我这不有事嘛,下次一定!”唐植桐想摸一下敬民的脑袋安抚一下,却被他气呼呼的一扭头避开了。

“敬民,不要闹你姐夫。”叶志娟正在收拾吃饭后的餐桌,见儿子不懂事,瞪了敬民一眼。

母上大人发话,敬民即便再不满,也只能把气憋在心里,过去照着自己书包撒气。

“妈,有事?”唐植桐看叶志娟的模样,也不像是有很紧急的事情。

“前天跟李大姐开了个碰头会,有点事需要通知到你。”叶志娟放下手里的碗筷,指指沙发。

“您说。”唐植桐顺从的坐下,不说正襟危坐吧,反正态度很端正。

“前阵子,手册的奖金给了你十块钱,觉得少吗?”叶志娟笑眯眯的问道。

“不少啊,我才出多大力?再说了,能在题字的手册上留名,是我的荣幸,不给钱都行。”唐植桐立马表态,说的是心里话,自个空间还躺着千把块钱、好些黄鱼呢,看不上这三瓜俩枣的。

“你这么想很好!”叶志娟先是认可了女婿的想法,又补充道:“其实稿费远不止这些。”

“这是要发钱?”唐植桐一听这个来了精神,虽然自己不缺这三瓜俩枣,但稿费是名正言顺的,能丰满一下小王同学的小金库啊!

“算是吧。”叶志娟点头承认道,接着说道:“我听文文说,你以前给报纸投过稿子,拿过稿费,你对稿费怎么计费了解过吗?”

“没特意去打听,我只知道稿费跟印数没关系。人家给多少就拿多少呗,自己又不能去讨价还价。再说了,我当时只想着用稿费赚个快钱应急,没想着靠这个生活。”面对丈母娘,唐植桐毫无保留的说了自己的想法。

“嗯,投报刊的稿费跟印数确实没关系,前天我打听了一下,现在大概给你讲一下这几年稿费的变化吧。”

“58年之前,采用‘基本稿酬加定额印数稿酬’的方式,稿酬还是很可观的,像郭、田汉、曹禺、艾青等人一年能拿到一万元以上稿酬,用稿酬买四合院的不在少数。

57年的时候,有人说追求高稿酬是不健康的金钱观,是落后的,追求高稿酬只会使作家脱离劳动群众,逐渐腐朽堕落。

经过一番商讨,58年7月的时候,文化部门颁发了《关于文学和社会科学书籍稿酬的暂行规定》,正式采用‘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的付酬方式。

像你在报纸上投稿,是不受影响的,本来就是只计算基本稿酬。”

唐植桐边听边点头,不知道丈母娘说这些的目的是干啥。

“改变付酬方式的同时,基本稿酬标准也做了下调,每千字著作稿4到15元,翻译稿3到10元。

加印数稿酬的计酬方式也比定额印数稿酬降低了很多。

后来文化部门发现这稿酬标准还是有些高,会使一部分人的生活特殊化,脱离工农群众,所以再次专门发文希望各地报刊、出版社将稿酬按照当时的标准降到一半。

当时很多文化界人士是支持的,叶圣陶先生主动提出不要稿酬,曹禺等几位作家联名发表文章,主动提出降低稿酬,冰心等人则提出取消个人工资,只靠稿酬生活。

去年,文化部门又发了文,肯定了降低稿酬标准,不过要求适当照顾一般作者,既要有利于作者的思想改造,又要照顾到作者适当水平的物质生活。

我说这些,你发现什么没有?”叶志娟将最近几年的稿费变动说完,问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