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651稳一些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651稳一些

作者:工具超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稿费还是太高吧?以后还得降一降?”唐植桐挠挠头,这年头的文化人吃香,在别人看来,动动笔杆子,一天就能赚到比普通工人还要多的工资,确实非常不合理。

“这是大趋势。”叶志娟点头肯定道,看唐植桐没有再补充的意思,遂直接道:“我知道你是个心里有数的,但作为长辈,多少还是要嘱咐几句。”

“嗯,您说。”唐植桐端正坐姿,表现出自己的态度。

“这次手册的事情,你李姨非常重视,也非常欣赏,所以才专门去要了个题字。对于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们,你李姨也是真心爱护。”

“前两年,因为稿费的事情,有些人拿的太多,工作生活上也有很多不合适的地方。”

唐植桐一边听着,一边点头,不光买四合院,还抱着狗去理发店给狗理发,这日子好了,想要的就更多了,觉得自己支棱了,把手伸向了不该伸的地方……

“你李姨不希望编委会的同志们在这方面有闪失,所以才在收到手册稿费后,力压了下来,每位同志只是象征性的给了一点,大头用来给有志青年配备医疗器械、及必备的药品。”

“当时大家商讨出来的办法,谁的人谁负责回去做思想工作。你算是手册的发起人,同时也是我的人,这话理应由我来告诉你。”叶志娟跟唐植桐说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谢谢妈,我丁点儿意见都没有。”唐植桐松了一口气,以为叶志娟喊自己上来就是交代这件事。

“不止这些。后来手册加印了一次,稿费又到了。二版在即,也会有相应的稿费。一次还好,再有二次、三次,你李姨担心下面的同志有意见,前天专门开会再次强调了这个问题。”

“妈,感谢李姨关照、爱护,我没有任何意见。”唐植桐再次表态,同时内心非常佩服李姨在这方面的敏锐,看问题太准了,防患于未然呐。

“嗯,你能理解,我非常欣慰。不过我还是要给你说一下这个钱后面怎么安排,你有权知道。”

“妇联这边肯定不会挪用,现在第一批有志青年培训已经初显成效,后面还会安排第二批、第三批。”

“人吃马嚼,医疗器械等等吧,都不是小数目,而且都是需要钱的,妇联在这里面要承担责任,不能全推给卫生部门。”

唐植桐点头表示理解,通俗一点讲,光动嘴不出力,分功劳的时候都会没底气。

“后续的稿费,你李姨还是原来的意思,适当的给编委会同志发一些,再拿出一部分做期刊,大头还是用在四九城农村医疗条件改善上。不足的地方,妇联再想办法解决。”叶志娟点题道。

“妈,我还是那句话,我这边是没有任何意见的,后续的那部分就别给我了,毕竟后面这稿我也没出什么力,拿着心里也不踏实。”唐植桐表现的很痛快,三瓜俩枣也富不了人,既然是响应,干脆就做的漂亮一点。

“滑头,你不拿,让别人怎么拿?给多少你就拿多少。”叶志娟指指唐植桐,笑道。

“成,那我就擎等着。”唐植桐也笑了。

“不过我还是要提醒你一句,以后尽量不要写稿子投稿发表,发也要发一些站在人民立场上写的内容。比如那首《一分钱》就很好。”叶志娟顿了顿,继续说道:“如果缺钱,你俩可以找我开口。”

“不缺,不缺。之前确实是因为手头没钱,想了个取巧的法子。我俩现在工资拿到手有一百好几呢,尽够用了。”唐植桐连连摆手,叶志娟也不容易,虽然工资高,但还要给婆婆那边寄钱。

唐植桐虽然没有细细研究过稿费的变迁,但也知道这只是个取巧的法子,所以邮编推广的那一波软文大多用的化名,就是图个稳妥。

“相比要投稿赚点稿费,我觉得还是发挥一下你的聪明才智,发明东西靠谱一点。”

“你可别想看一些小东西,外面有的是单位抢着做。”

“不仅能增加就业岗位、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能为国家创造外汇,这可是大功!”

叶志娟为女婿指明了方向,着重强调道。

“行,听您的。我尽力。”唐植桐挠挠头,这个有点为难,毕竟自己也不知道外面什么情况,不知道人家到底需要啥,实在不行,只能鼓捣出来,让有关部门的同志去筛选。

“这方面也不会亏了你,后续会有侨汇券。”叶志娟将“侨汇券”三个字咬的特别重,强调意味十足。

“啊?还能有这个??”唐植桐有些吃惊,这是他没想到的,还以为纯粹就是发扬风格呢。

“肯定会有,前阵子我不是拿回来过吗?”叶志娟笑了,接下来给女婿讲了一下这里面的门道。

唐植桐听的认真,待叶志娟讲完,总结一下,大体的意思就是:外汇是到不了个人手里的,但侨汇券是可以的,外汇进来后,会在结算后根据完成情况或事先谈好的比例分侨汇券。

当然,这个分不会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单位或部门为单位,单位分到了,再论功行赏,将侨汇券分到个人。

唐植桐今儿好好上了一课,这个甭管多少,都得收着,无论是叶志娟用,还是唐家用,都能起到一个遮挡食物来源的作用。

如果能分的多一点就完美了,光靠侨汇券就能将家人养的白白胖胖的。

“后续侨汇券分下来,我再转交给你。时间差不多了,你去邮电学院吧。”叶志娟交代完,看了眼挂钟,开始赶人。

“好嘞,妈。”唐植桐站起身来,朝小舅子招招手:“敬民,过来。”

敬民的气性还没消,看到唐植桐喊自己,把头扭向一边,从鼻孔里发出一声“哼”。

“哎呀,可惜了这瓶柿子酱,想送也送不出去,看来只能带学校去分给同学吃了,真让人为难。”唐植桐从挎包里掏出那瓶番茄酱,装模作样的说道。

听到“柿子酱”时,敬民的头就不受控的转了过来,在看到唐植桐手里那瓶番茄酱后,敬民的嘴里不受控的开始分泌口水,就连脚都不听使唤了,朝唐植桐走过去。

“还生气吗?”看小舅子朝自己走过来,唐植桐笑眯眯的问道。

“姐夫这么疼我,我怎么会生姐夫的气呢?”敬民将嘴里的口水咽下,小嘴嘚吧嘚吧,犹如抹了蜜。

“得,冲你这句话,这柿子酱就得给。拿好喽。”唐植桐不再逗小舅子,将生理盐水瓶子塞到敬民怀里,揉了揉他脑袋,跟叶志娟告别:“妈,我走了。”

去邮电学院的路上,唐植桐回味着叶志娟说的关于稿酬的话。

时间准确,连文件名都有,可见是下了功夫的,而且她也明说了是前天特意打听的,若不是为了自个,恐怕她不会去关注这方面的信息。

唐植桐知道不少文人会在起风后受罪,但对里面的来龙去脉并不十分清楚。

今天丈母娘讲的这些都是自己知识的盲点,一旦说开了,就如同迷雾散开,能站在高处看到十公里外的景象一般,豁然开朗。

现在想来,投稿已经不再是合理合法赚快钱的最好办法了。

唐植桐前前后后参加了好几次押运,最近的这次,押运出去、进来的刊物比之前少了很多,当时还以为百姓为了顾住吃喝,将不必要的消费给停了,现在一琢磨,有些刊物很可能是直接停刊了……

刊物少了,发表的阵地就少了,但靠文字生活的人并不会少,幸存下来的报刊录稿就会变得严格,竞争压力会增大,更何况稿费还一降再降?

有了丈母娘今天的提点,唐植桐决定以后不投文字稿了,歌曲也观望一下,诗歌就算了,自个一直对那玩意不来电。

总之呢,有人提点,能避免踩雷,实乃人生之大幸!

有人提点,也不能阻止唐植桐逃课,下午直接逃课去了押运处,今儿还要过去把手表交给马大小姐呢。

收到手表后的马薇非常高兴,为表达自己的谢意,给了唐植桐一包黄豆、两盒烟,黄豆有斤把沉的样子:“黄豆是给你的,烟是给方处的,麻烦科长转交一下。”

“嗐,跟我你就甭客气了。能给你帮上忙我也很高兴,平日里要不是你在财务科守着,我还不知道自己得多焦头烂额呢。烟的话,我过去给方处。”唐植桐将黄豆和手表的收据一同交给马薇,这玩意是手表唯一的购买凭证,同时也可作为维修凭证,前提是有保修的话。

“那科长也甭跟我客气,科里的事我看着点,有事给你打电话。”马薇爽利道。

“好嘞!”两人三言两句达成一致。

托人办事嘛,意思意思是很正常的,尤其买的还是紧俏物资。

唐植桐拿着烟径直去了方圆办公室,有唐植桐出面,方圆没有拒绝。

“圆哥,我还是得早走一会,去接妹妹放学。街上的乞讨的越来越多了,我不太放心。”方圆也不是旁人,唐植桐实事求是的说道。

“去吧,注意安全。”方圆点点头,他也注意到了街上的情况,那些乞讨的准确的来说应该是流民,自家附近也有。

唐植桐出了押运处,这回没走正阳门,而是绕道陶然亭,往北走和平门。

正阳门前卖吃的门头多,像什么全聚德、便宜房、鸿宾楼、丰泽园、庆晏楼、老正兴、恒升馆、晋阳居、聚祥公、正明斋、月盛斋、复顺斋,都在这一块,相距并不远。

既然是乞讨,肯定优先选这种富人消费得起的地方。

穷生奸计,富长良心。

总有一些富有同情心的人,会赏乞丐三瓜俩枣的。

前门那边乞丐多,并不是说其他地方没有,胡同里也有,只不过少一些。

铁辘轱把的情报中心的情报员们也说过这事,唐植桐担水的时候听了一耳朵,这些乞讨的大多是附近的农民,因为外地的已经很难再进城了。

尽管是绕着繁华的地方走,唐植桐还是看到了三三两两的乞丐,有的已经明显水肿,步履蹒跚,也看到了有人愿意施舍。

有个小脚老太太,嘴上一边嘟囔着“造孽”,一边将一小块窝头给到水肿的乞丐,换来乞丐的感恩戴德。

这年头,谁家的粮食都不多,碰到上门乞讨的,一般会给个一两分钱打发走,给吃食的很少。

唐植桐看着那水肿的脸庞,心里同样不落忍,停下车给了五毛钱。

青黄不接从字面意思来看,是指的青色的粮食还没熟,黄色、成熟的粮食已经吃完,大多发生在新粮还没到收割的时候。

但眼下来看,青黄不接已经不能仅仅看颜色了,放眼望去,有太多太多的地方已无粮下锅。

冬天难熬,实在熬不住还有根绳子。

现在是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难熬,家里已经没粮食,再坚持几天,野菜就发芽了,这是希望;但令人绝望的是现在手里没吃的。

实在没辙,才舍了脸面出门上街,好好的人,谁又愿意舍弃尊严做乞丐呢?

这几年,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对粮食都充满了期盼和渴望,最真切的反映在新生儿取名上,新生儿不少都叫满仓、满囤、盈仓、盈盈、小满、丰丰等,非常直接,但也非常朴素。

回到家后,唐植桐问道:“妈,最近您碰到过乞讨要饭的吗?”

“有。”张桂芳点点头。

“给干粮别多给,尽可能的给点钱。”唐植桐并不阻止张桂芳发善心,在老一辈人眼里,扶危济贫是积德行善,这种朴素的价值观还是值得提倡的。

“知道,以前你奶奶交代过。给干粮会让人家惦记,即便是给,也不能给好的。给钱也不能给多了。”

“嘿,还是奶奶想的周到。”唐植桐没想到奶奶还交代母亲这些事情,可能是当时自己小,没留意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