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尊师孔仲尼 > 第二百五十四章 鲁之忠士

尊师孔仲尼 第二百五十四章 鲁之忠士

作者:役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31:33 来源:平板电子书

鲁国公宫,鲁侯端坐在殿堂之上,脸上还残存着劫后余生的庆幸。

而在他的下手方向,季孙斯与叔孙州仇与他几乎如出一辙,唯有孟孙何忌因为早已得知阳虎的叛乱计划,此时依旧能维持淡定。

而一旁的众位鲁国大夫们,有的才刚刚搞明白曲阜城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

而另外一部分甚至没有心情去询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们身上挂着彩、脸上缀着灰,显然在来到公宫前经历了一场凶险的血战。

谋诸大夫子服回看着同僚们一个个如此狼狈,忍不住当堂痛骂道。

“从前我陪同先君昭公出访晋国,回来时,曾对季平子说过:‘晋国的公室恐怕要卑微了。国君年幼孱弱,六卿强横骄奢,这已经成了习惯,如此习以为常,公室能不卑微吗?’

然而,当时季平子以为我年幼,并不相信我的言论。

而等到后来,他去晋国参加晋侯的葬礼时,才明白我所说的都是真相,还称赞我说:‘子服回的话可信,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地,看来子服氏后继有人了。’

然而,平子虽然肯定了我的言论,却并没有将我的话记在心中。

他放任阳虎这样的家臣在族内做大,等到他一去世,阳虎便发动叛乱,窃取了季氏的权柄,代行国政。

现在,又妄图颠覆国家,进而灭绝自己的主家季氏,取代孟氏,改换叔孙氏。

从前平子与我为了晋国的命运而担忧,现在回想起来,难道不可笑吗?

晋国的国政最少是出自六卿,但鲁国的国政却取决于家臣。

此次曲阜兵变,倘若不是菟裘大夫引军力战,国君也定然将死于战火,如此一来,鲁国的宗庙祭祀将要如何延续呢?”

站在一旁的孟孙何忌听到这话,顿时品出了子服回话语中的隐藏含义。

子服回这话说的,明面上是在表彰宰予力战有功,但实际上却是在隐没孟氏的功劳,顺便还把阳虎作乱的大锅全都扔到了已经死去的季平子头上,借此来为季孙斯开脱。

如果不是在场的大家伙都知道子服氏与季氏向来亲近,换了个外人来听这段话,可能还真就被子服回给混过去了。

但想要糊弄孟孙何忌,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孟孙何忌冲着身旁的弟弟南宫说使了个眼色,南宫说心领神会,立马来到鲁侯面前请命道。

“下臣同样赞成子服回的看法,此次平叛,菟裘大夫宰予率领菟裘甲士护卫公宫、保卫国君,还与小宗伯孔丘一同发动国人攻打阳虎,如此功绩,理应重赏。

而孟孙何忌撞破阳虎阴谋,从他的手中救下危在旦夕的季孙斯,阵斩阳虎从弟阳越,这同样功不可没。

除此之外,孟氏家臣公敛处父又领受上命,在北门联合谋诸大夫一同击退公鉏极,与宰予一同解救叔孙州仇,这样的功绩也不容忽视。

至于城内的诸多大夫,不论是东野氏、荣氏,抑或是子服氏、孔氏,乃至于国人中的殷民六族、商奄之民,全都立下赫赫之功。

如今城内乱局已平,下臣请求国君下令,诛灭季氏中跟随叛乱的族人,剥夺他们的封地爵禄,并以此来补偿、安抚那些在叛乱中立下功勋的忠贞之士。

以求做到赏励忠良、谴斥邪恶,肃正国中风气。”

在场的大夫们听到这话,顿时面有异色。

大家都看得出来,孟氏今天是和季氏杠上了。

不过说回来也是,阳虎虽然被赶出了曲阜,但现在季氏族内局势不稳,上军的指挥混乱不堪。

而孟氏的下军则因为提前做了准备的原因,调度起来犹如挥舞手臂一样顺遂。

如果季氏不答应惩治那些过往跟随阳虎的族人,拿出一部分封地与田亩分给孟氏,恐怕今日是绝对无法善了的。

孟氏和季氏正面对垒,那么叔孙氏的态度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大伙齐齐望向因为失血而导致面色惨白的叔孙州仇,猜测着他到底会在季氏与孟氏之中选择哪一边。

叔孙州仇看见众人都在看他,也不想由自己抗下这个雷,而是开口道。

“孟孙的话虽有可取之处,但是下臣觉得,现在曲阜局势刚刚稳定下来,实在不宜再动干戈。况且,我听说,当初我国的贤大夫臧文仲处理国事时,总要三思而后行。

而现在,对待生死赏罚这样的事务,仅仅凭借几个人的三两句话便做出决定,难道不是太过于草率了一些吗?

再者说,菟裘大夫先前为了营救我时,曾经向那些追随阳虎的上军将士许诺,国家平叛只诛首恶,不伤从党。

那些受到阳虎蒙骗的士卒,因为相信菟裘大夫的信誉,所以纷纷放下刀兵向他投降。

然而,事到如今,您如果打算清算这些放下武器的从党,岂不是让这样一位替国家考虑的君子失去了信誉吗?

从前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向他请教为人君主、治理民众的道理。

管仲回答说:‘善于责备自己的君主,民众就不会责备他。不肯责备自己的君主,民众就会责备他。

所以,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刚强的表现。修养自己的德行,是智慧的表现。不把不好的事归咎于别人,是仁义的表现。

所以,明智的君王有了过错就归咎于自己,有了好事就归功于民众。

有了过错就归咎于自己,自己就会警惕。

有了好事就归功于民众,民众就会感到喜悦,并前来归附了。

现在,只要您能够做到把好处归功给民众,以取悦他们。把过错归咎于自己,从而引以为戒。

那么,齐国就可以得到治理了。’

我私以为,管仲说的有道理。还请您慎重的思考后,再进行决定。”

鲁侯听完了臣子们的劝谏,心中顿时也有些游移不定。

因为现如今的这个情况,如果追究责任,那么季孙斯和叔孙州仇必定要大出血,如果把他们俩逼急了,也讨不了什么好。

而如果不追究责任,那么他又拿什么来封赏孟氏以及那些有功之臣呢?

正当鲁侯两难之际,殿前甲士高声回报道:“君上,菟裘大夫与小宗伯到了。”

鲁侯闻言顿时大喜。

他脚下的‘皮球’终于能够踢出去了。

鲁侯传命道:“速速召孔子与宰子入殿。”

不消多时,便看见宰予垂着脑袋跟在夫子的身后走入公宫。

不过宰予虽然垂着头以表示恭顺敬畏,但殿内的情况早就被他观察了个清清楚楚。

即便鲁侯不开口,他也能从众位大夫们愤慨、忧虑的目光中看出几分端倪。

不用提了,多半是分赃不均。

鲁侯当着他俩的面,将先前大夫们讨论的结果复述了一遍,随后摇头感慨道。

“国中发生了这样的灾难,寡人实在有愧于先祖啊!若是传到诸侯的耳中,恐怕他们也会因此而耻笑我国啊!”

季孙斯闻言,头上汗都下来了,他赶忙出列请罪道。

“这哪里是您的罪过呢?先父将家业传承到我的手中,然而我却不能将其守护,反而遭到阳虎的窃取,以致于引起国家动荡,这是下臣的罪过啊!”

叔孙州仇一看这情况,感觉形势不对,于是也立马跟着出列请罪道。

“这怎么能说是季子一人的罪过呢?下臣作为大司马,因为身负重伤,未能指挥军队与阳虎战斗,以致于让他险些得逞。下臣的罪过同样重于泰山啊!”

而那些亲近季氏和叔孙氏的大夫们,也纷纷跟着上前请罪。

一时之间,大殿之内竟然拜倒一大片,甚至于都看不见几个依然还挺直腰板的。

宰予看到这个场景,差点没维持住庄重的表情,鼻涕泡都给笑出来了。

避重就轻?

法不责众?

这么快就把这两招拿出来,那一会儿你们准备如何应付我的招数啊?

鲁侯一看到这情况,也有些慌了神。

让他稍微惩戒一两个人,那鲁侯还是可以做到的。

但如果让他一下子惩戒这么多人,那鲁侯估计就要被做掉了。

其实不止鲁侯,就连孟孙何忌看到这个情形,心中都有些发虚。

他本以为经过阳虎三年的折腾,国中支持季氏的大夫们应当都已经心灰意冷了。

但没想到关键时刻,当初季氏先君季平子积攒下来的人脉还是发挥了作用。

他粗略的清点了一下朝堂上的人数,与他共进退的大概只有四成,剩下六成全都在地上趴着呢。

甚至于这四成也不能说全都是支持他的,因为像是宰予这样的大夫,人家本来就没有罪过,何至于要去跟着请罪呢?

孟孙何忌在发现了双方力量差距悬殊后,心中立刻开始打起了退堂鼓。

一时之间,他又有些后悔之前没有听从公敛处父的谏言,当场杀死季孙斯。

虽然季孙斯自从成为季氏新君后,没有一天大权在握的,但他只要没死,季氏的主心骨就还在。

毕竟也是传承了上百年的卿族了,哪里是那么容易瓦解的呢?

孟孙何忌正想要主动发言,把这一篇揭过去,可这公宫里显然还有比他更着急的。

鲁侯直接开口问道:“不知孔夫子与宰子对此事有何见地啊?”

孔子闻言,先是躬身下拜,随后才开口道。

“如果说国君和季子是担忧阳虎叛乱的事,会令诸侯与国人看轻我国,又何至于用到刑罚呢?”

鲁侯急忙追问:“此话怎讲?”

孔子道:“方才叔孙以管仲举例,那么我便也以当初齐桓管仲的故事来给予您一些启发吧。

当初桓公夜晚饮酒,醉的不省人事,结果第二天早起后,发现自己的冠冕丢失了。

眼看着即将上朝,而冠冕却找不到,此时再让人制作显然已经来不及了。

于是桓公就一直拖延着,不愿去上朝,还打算取消今日的朝会。

管仲觉得奇怪,于是便去拜见桓公,弄清了事件的原委。

管仲说:‘丢冠确实是个有失颜面的事情。但是不要紧,这还不是有辱于国家社稷的大麻烦,大可不必因此影响朝会。您不妨转移一下大家注意力,只要大家不关注这个事,问题就解决了。’

桓公问:‘有什么好办法?’

管仲说:‘这时候不妨发布一些仁政,此时臣下和民众都只顾称颂你、感谢你,谁还会在意你丢冠的事呢?丢冠带来的负面影响会自然而然地被人忘掉。’

现在阳虎叛乱,而诸卿的确负有或多或少的责任,但在场的大夫中却没有跟随阳虎一同作乱的。

所以,不能按照谋逆的罪名去处罚大夫们的行为。

至于一并处罚那些曾经追随阳虎的国人,牵涉的范围又实在太过广阔。

况且,从前犯下的错误,与其现在去追究,不如想办法弥补。

国人痛恨阳虎严苛的施政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去年我国又遭逢了旱灾,您为何不命令大夫们各自拿出家中的钱粮,去救济国中的贫民呢?

这样一来,既对大夫们起到了惩戒的作用,也消弭了国人们的怨恨,还让诸侯称赞您的仁德。

这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

鲁侯听到这里,总算是找到台阶下了。

他正打算应允,谁知那头的宰予又开口了。

宰予道:“我也赞同夫子的说法,只不过我觉得仅仅是这样还不足以解决问题。

阳虎之所以掀起叛乱,便是因为国中风气不正,缺少志节高尚的士人君子为国人起到教导的作用。

我希望您可以下令召回远在齐国的子家羁的儿子子家决,并恢复子家氏的封地,命令他匡正六教,管理教育。”

“这……”

提到子家羁三个字,季孙斯的脸色顿时就不大对劲了。

而叔孙州仇和孟孙何忌则微微皱起了眉头,似乎在思考着其中的可行性。

鲁侯道:“可……子家羁毕竟曾经拒绝过季平子的征召,还被认定为我国的罪臣,此时再去请他的儿子,恐怕未必合适吧?”

宰予道:“这就是您的不对了。

从前晋国大夫郤芮死心塌地地效劳晋惠公,坚决反对晋文公回国当国君,后来被晋文公杀掉。

而他的儿子郤缺也被废为平民,只好回到老家种地维持生计。

不过,郤缺没有因为家庭遭遇到的巨大不幸而萎靡不振、怨天尤人,一面勤恳耕作脚踏实地谋生,一面以圣贤为师刻苦修身,德行与日俱增。

晋国大夫胥臣路经这里时,恰巧看见郤缺在田里锄草、妻子将饭送到地头的一幕。

他看见他们夫妻俩相互尊重、同甘共苦、相敬如宾,不禁为之深深感动。

胥臣回朝以后,就向晋文公推荐说:‘恭敬是美德的集中体现。能恭敬的人必然有美德;有美德才可以治理国家。请国君任用郤缺吧!’

晋文公说:‘他父亲是被诛的罪人,任用他合适吗?’

胥臣回答:‘舜处死了有罪的鲧,却提拔了他的儿子禹,完成了治水大业。齐桓公不记前仇任用管仲,因而完成了霸业。

《康诰》中说: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

您要用的是人才,而不是谁的儿子啊!’

文公认为他的分析很在理,就任命郤缺为下军大夫。

后来,郤缺为晋国屡立战功,一直升到晋军中军帅的位置上。

下臣从前去往齐国时,曾经听到齐人传诵子家决的贤名,说他颇有其父的遗风。

依下臣看来,如果能够树立子家决作为贤德教育的典范,势必会使得鲁人以忠君报国为荣,以祸乱国家为耻。

如果这样的风气形成,那么从此以后,鲁国还有阳虎这样的小人生存的空间吗?”

------题外话------

或许对读者来说

这只是过去投出月票的其中之一

但对我来说

这张月票就是一切啊!

——节选自《宰予日记》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