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重回1958,打造世纪豪门 > 第229章 未来旱灾的准备

重回1958,打造世纪豪门 第229章 未来旱灾的准备

作者:水下野鱼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5: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时间很快就到了9月底。

这段时间,杨文东比较关注的,也就是葵涌醉酒湾那边的船坞项目。

更专业的团队,在醉酒湾进行了海底地形绘测,以及各方其他因素的考虑,从而算出在这里建一个船坞,需要投入多少的填海成本。

9月26日,吉利大厦:

杨文东正在看着报纸。

“咚咚咚~”敲门声音响起,杨文东抬头看到是郑志杰,便招呼说道:“进来吧。”

郑志杰走了进来,说道:“杨生,有几件事要跟您汇报一下。”

“好。”杨文东也放下了报纸。

郑志杰道:“我们在铜锣湾那边的住宅工地,可能需要暂停三天的施工,因为没水了,很多建筑工艺,都是需要大量的水的。”

“缺水?”杨文东听完后,问道:“自来水厂那边没水过来了?”

郑志杰回答说道:“这倒没有,自来水还是有的,但总是断断续续的,水压也小,所以我们需要停工三天,在储水箱中储备足够水,再开工。

工地上的很多事情,需要用水的时候,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水,不然到了一半没水了,就会有很大损失,最常见的就是拌水泥了。”

“嗯,好,这个我理解。”杨文东点点头说道:“缺水是整个香港社会的困难,我们受到影响也很正常。

那就给工人们放三天假,休息一下也好。”

香港历史上最严重的缺水危机是在1963年,可从58年开始,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现任港督柏立基在59年就与内地协商,从粤东省运水过来,也开辟了一跟管道通往粤东省的一个水库。

但到了62-63年,旱情加剧,粤东省靠近香港位置的河流都没水了,这就导致了香港历史上最大旱灾的爆发。

最终港府与内地协商,开建一条大运河,引来东江水,才解决了问题。

而香港旱灾期间,不仅仅是老百姓受罪,整個工商业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因为缺水影响的产业太多了,连发电都是需要大量水的。

“已经放假了。”郑志杰又说道:“第二件事就是醉酒湾那边的填海预算已经出来了,我们建一个船坞的填海成本,估计在600万港元左右。

我也问过了郑玉华,再建一个规模性的修船厂及船坞,差不多也要七八百万。”

“那就是需要一千万出头的费用了。”杨文东点点头,又问:“拿下这块地需要多少钱?”

郑志杰回道:“这个不贵,那边不能说荒无人烟,但也不是什么好位置,就算面积大点,三五十万也就够了。”

“嗯。”杨文东想了想,又问道:“那就拿多一点可以填海的区域,说不定以后生意好了,还需要扩建船坞。”

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未来葵涌会是香港所有船只汇聚的地方,那对于船只的维护、维修需求量必然非常高。

而现有的几艘船坞,在未来十几年就会因为土地开发价值较高而关闭或者迁移,那自己,说不定有机会抢到更大的市场了。

“应该是可以的,这就需要与港府协商了。”郑志杰说道。

杨文东又问道:“港府那边同意了这件事了?”

“还没有出正式文件,流程还没走完。”郑志杰说道:“他们一般是不会不同意的。

港府一直执行自由市场原则,除了水电气、巴士这些民用品有限制,其他的,只要正常商家申请,都同意的。”

“行,尽快拿到执照,这样我也能放心一点。”杨文东点点头说道。

货柜化革命,已经是全球海运的趋势了,只是受限于基建以及百万劳工的原因,普及的速度有点慢了。

之前杨文东也不清楚如今香港高层是否有这方面的想法,现在看来,他们就算知晓这件事,也没有投入大量精力去寻找合适位置。

或者说,目前还没找到葵涌这边,这就让自己占了先机了。

“好的,我尽快催促港府那边。”郑志杰答应说道。

杨文东拿起电话,拨打了一个短号,同时对着郑志杰说道:“让郑玉华也来一趟吧,一起商量下。”

“应该的。”郑志杰点点头说道。

……

都在一栋楼内,接到老板电话后的两分钟,郑玉华便来到了杨文东最顶楼的办公室。

“杨生。”郑玉华招呼说道。

“坐吧。”杨文东示意后,说道:“醉酒湾那边有了进展了……,老郑,你详细说一下。”

“好的。”郑志杰很快就将事情告知了郑玉华。

郑玉华听完后欣喜说道:“那可就太好了,有了自己的船坞,就方便太多了。

太古、会德丰、怡和能够做大,跟有着自己的船坞也有着很大关系。”

杨文东又问:“那人呢?直接从香港几个船坞挖人吗?”

郑玉华说道:“是的,我就认识不少这方面的专业工程师,普通员工的话,也是可以到后期我们自己培养的。”

杨文东点点头说道:“嗯,那你们合作,将整体预算及时间给定下来,尽快将船坞建起来。”

“好的。”郑玉华答应后,又问:“杨生,这个船坞的费用也是比较高的,资金这一块?还是需要去找银行的。”

“这个我知道。”杨文东说道:“等港府那边发了执照后,我就会去找汇丰的桑德士聊聊,顺便连去日本购买新船,也一起谈谈。”

“多谢杨生了。”郑玉华笑说道。

杨文东又说:“另外还有一件事,香港缺水的事情,你也应该知道的吧?”

“知道。”郑玉华自然也清楚,如今整个香港,都已经受到影响了。

哪怕是住在豪宅内,都会动不动被停水,可能也就只有超级有钱的,才不会受直接影响。

杨文东又说道:“本来我们对未来船只购买的计划,是准备新船旧船都买。

新船用于航运公司本身的业务,旧船用于长兴实业的产品出海,但我想,再多购买一些旧船只,做近海生意。”

“近海生意?”郑玉华也是聪明人,联想到刚刚说的旱灾,便问道:“杨生是想着去内地买水,然后运回香港?”

“对。”杨文东点点头。

大规模运水的最佳模式,自然就是开运河,可这个时间太长了,在原先历史上,1965年东江水才算彻底引入香港,加上香港内部大规模建淡水储备,才解决了困扰香港数十年的缺水问题。

而在65年之前,香港数百万人以及大量工业、商业、建筑业用水,都处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甚至普通人三天才能平均获得一升水,只够勉强喝水。

工业影响更是严重,1963年,香港工业出口罕见的出现了下跌,长兴实业作为香港最大的工业集团,几年后的规模只会更大,受到的影响只会更严重。

无论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还是香港数百万华人的生存困难问题,他都需要早一点布局这次灾难,早做准备,虽说干不赢天灾,但至少能将损失降到最低,也让百万普通人能够舒适一点。

郑玉华想了想说道:“杨生,站在我个人的角度上来看,运水的人越多越好。

可从公司角度来出发,我们谁也不知道这干旱还会不会持续下去,说不定来了一场大台风,粤东那边有水了,那运水的船,也就没生意了。”

“真要是这样,我倒更开心了。”杨文东笑说道:“大不了旧船就再去做附近的正常航运生意就行了。

你也说了旧船的一个最大成本就是维护与维修,我们马上就有船坞了,这一块省掉,不可能亏的。”

就是现在,因为香港缺水,港府便委托香港的部分货轮去内地深处买水,运回香港。

这也算是个生意,港府出钱买单,不过对于杨文东来说,以后赚钱的方法太多了,如果只是为了赚钱,根本没必要参与这个。

之所以现在布局,是因为等到了旱灾非常严重的时候,船只就远远不够了。

这个年代,航运能够赚大钱就是因为船只紧张,现在港府需要几艘,那还好说,但再过一年旱灾严重,就会突然需要几十艘,哪来那么多空船?

且资本家最会做的就是趁机涨价,最终买单的,还是普通平民。

郑玉华想了想说道:“好,那我可以购买一些非常旧的船,买回来可以先运水,等旱灾结束了,就做东南亚附近的生意,不去欧美那些太远的地方。”

“行。”杨文东点点头说道:“只要不出安全问题就行了,废船也可以,挑一下好的,用几年再送去拆废铁。”

废船并非彻底不能用的船,而是从经济层面上已经不划算的船,或者在某些国家,因为到了法律规定的年限,不能再使用的船。

早年,拆旧船回收船用钢铁,也是香港的主要产业之一,这些船,可都是正常从欧美国家开过来报废的。

香港的部分华人船王,早期也是从这些废船里低价购买一些看起来还行的,然后跑近海生意赚钱,特别是50年代初。

“明白了,杨生。”郑玉华也知晓了老板的意思,又提醒说道:“只是杨生,这样的旧船,是没办法获得银行贷款的,虽说便宜,但这就必须我们自己出钱了。”

“嗯。”杨文东又问道:“那这种非常旧的船甚至废船,什么价位?”

郑玉华说道:“质量好一点的百万港元,就跟我们之前美国买的一样,那时候美国也是想拆了卖废铁的,但这种船不多。

差一点的,可能就几十万港元,很多欧美公司,在行情不好的时候甚至免费或者倒贴,也要处理掉旧船。”

“行,那就自己出钱吧。”杨文东点点头说道:“我会从其他地方,调集资金的。”

这种价格,买个小几十艘也就千万港元,后面就算只做运水生意,也能分摊运营成本及燃油费。

特别是自己企业有优先权的话,也可以避免掉缺水造成的工业损失,如果什么都不管,听之任之,那自己几个在香港的产业,可能亏损都不止千万。

郑玉华又提醒说道:“杨生,虽然说废船便宜,但也不是想买就能短期买的到的,这个东西就要看市场有多少这样的船了。

如果我们需要的多,那恐怕还是得买类似顺安号这样的货轮,价格就要贵不少的。”

“也没关系,质量好一点的二手货轮,也能用久一点。”杨文东自然也不会在意。

只要是轮船,能开的,到了67年就不可能亏本,甚至在那之前,他还会大量购置新轮旧轮,不然太对不起先知这个优势了。

“好的。”郑玉华又问道:“那现在有两个大项目了,不知道从日本购买新船,需不需要缓一缓。”

“不用。”杨文东摇头说道:“只要预期收益够高,那负债经营也是划算的。

这三个项目,你这边全部独立开来,除了购买旧船用于运水,另外两个,我都会利用贷款的。”

船运行业中,无论是买船、造船甚至终端客户的租船,都是需要大量借用银行资金的。

其借贷率,也是远超过地产行业的。

而60年代,全球航运都是处于高速发展状态,香港的华人船王,基本上就是这十年发展起来的。

“好。”郑玉华又说道:“还有一件事,如果我们大批量买船,就需要大规模招人了,特别是旧船,更需要专业的技术工程师。”

“没问题,招就是了。”杨文东点点头说道:“大量的船员,也是未来我们能够发展的基础。”

就算没旱灾这个事情,他也需要大规模招人了,为后续航运扩张做好准备。

……

第二天,半岛酒店:

杨文东来到了一建套房,此刻,一名身穿白色睡袍的妙龄女子,正在简单的准备着午餐。

“玉姗?”杨文东进来后,笑着说道。

“东哥!”白玉姗回头:“我让酒店准备好了你喜欢吃的东西。”

“我最喜欢吃的东西,可不是这些。”杨文东哈哈笑道,将人抱了起来:“先做正事!”

“这是白天~”白玉姗嘴上说着说着,也就回应起来了。

留下了旁边的美食,逐步的冷却~

……

一小时后,杨文东看着食物有些犯难。

“天又不冷,就这么吃吧。”白玉姗倒是不太在意:“再叫人拿下去热菜,太麻烦了。”

“行吧。”杨文东也懒得再折腾了,刚刚一番体力劳动,也累的饿了。

没有微波炉,的确不太方便。

一些电子产品的创意,他其实也已经想了一些了,等观塘产业园建好后,他也会准备进军电子产业了。

……

PS:求月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