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家父李隆基 > 第九十六章 好雨知时节

家父李隆基 第九十六章 好雨知时节

作者:圆盘大佬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元日就快要到了,可是长安至今,没有下一场雪。

原因嘛,当下大唐的气候比较暖和,李琩身在关中,又是冬日,几乎没有几天觉得寒冷。

温暖的气候适宜农业的发展,这是好事,这是上天对大唐百姓的恩赐,不是李隆基带来的。

开元盛世,无法忽略的一点就是,气候。

“春秋时期晏子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李琩说道。

十二月二十七,皇城放假了,傍晚时分,李琩来到宁王府,参加一场小型宴会。

大唐元日的七天假期,是前三后三加元日当天,也就是二七、二八、二九、三十、初一、初二、初三。

李琩继续好奇道:

“前几年,江陵进乳柑橘,圣人以十枝种于蓬莱宫,去年,果实最盛者,结实一百五十颗,味道与江南所进无异,真的无异吗?”

他口中的蓬莱宫,就是大明宫,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改名蓬莱宫,武则天神龙元年又改回大明宫,所以称呼它蓬莱、大明都可以。

蓬莱仙境嘛,里面住着仙人,李隆基对蓬莱宫这个称呼还是很喜欢的。

今天这场宴会,人数很多,但是其中真正吃过那个橘子的,只有宁王李宪和他的儿子们。

因为那些橘树种在皇宫,去年第一次结果,没多少,几百个,李隆基赏赐宫内官员之后,也就不剩多少了。

十王宅里的儿子们,都没有品尝到,宁王也就五十来个,本来给李琩留了,但是那会不是出了杨太真那档子事吗,谁还在意几颗橘子呢。

李宪眼下还是一脸的病态,闻言展颜一笑道:

“确实甘甜,比起南郊外的橘林,味更美。”

因为气候的缘故,关中这地方都种橘子了,长安南郊就有一大片皇家橘林,这个李琩是吃过的,味道真不错。

还有今天宴会,每人面前的餐几上,都摆有一盘橘子,眼下正是橘子成熟的季节。

秦岭以北长出来的橘子能有这个味道,只能说明一点,气候温热。

“今年还是不下雨,太常寺已经设坛祈雨了,今冬若是无雨,明年关中的收成,必有所降,”李适之剥着手里的橘子,淡淡道:

“年关过后,韦坚和李齐物,肯定会立即赴任,明年关中又要依靠江南了。”

今天的宴会,是一个严肃的场合,与长安名士小团体的风流场,区别很大,李适之在李宪面前,还是表现的很正经的。

宁王老三李琳看了一眼李琩,随后说道:

“不得不说,中书门下这一次确实未雨绸缪,右相的治国之能,还是有目共睹的。”

这是李琩曾经交代过他的,想要拿下宗正卿,不但得皇帝同意,你也得讨好李林甫。

因为宗正寺管着道教,明年就要有道举了,这是年底的朝会已经定下来的事情。

而管着官员任命的李林甫,必然与宗正寺之间会有更多交流,所以宗正寺卿,必须是一个不能跟李林甫对着干的人。

李琳现在已经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李隆基已经默认,就差中书门下点头了。

那么李琳这句话自然也不是白说的,因为今天在场的客人当中,有一个人,眼下是跟着李林甫混。

而这个人呢,以前得过宁王的恩惠,所以李琳这句话,他是很乐意转告给李林甫的。

果然,第一个搭茬的就是宋遥:

“国之大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右相身居宰辅,眼光自然比他人更为长远,江南漕粮,是万万不容有失的。”

这个人是前宰相宋璟的族侄,而宁王李宪短暂的仕途生涯当中,与宋璟关系最好,而这个宋遥是进士出身,他的举荐人就是宁王李宪,因为宋璟不方便自己举荐,所以托付给宁王了。

前几天刚刚从吏部调任户部,眼下是户部下设度支司的郎官。

大家聊着聊着,突觉凉风阵阵,厅外似有风起。

“打开厅门,”

汝阳王李琎吩咐下人。

冬日起风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眼下的风非寒风,而是带着一股沁凉之意,这是雨水到来的前兆。

所有人的目光在此时望向门外,眼神期盼,希望这股清凉之风,能为长安带来一场好雨。

李琩此时此刻也在望向厅外,农耕社会对于天气是非常依赖的,雨水不足,不单单他的日常口粮会受到影响,真正有切肤之痛的,是平民百姓。

因为他熟悉历史,所以知道华夏古代是温暖期和寒冷期交替而行的。

第一个温暖期,是夏商与西周,紧接着便是第一个寒冷期,东周。

第二个温暖期是东汉与西汉,第二个寒冷期是魏晋南北朝。

第三个温暖期,就是眼下的唐朝了,第三个寒冷期,就是五代十国。

这里面的规律已经很明显了。

史书记载,单是唐高宗时期,长安曾先后有3年无冰无雪无雨的冬日,整个唐朝时期,无水的冬天多达19次。

眼下冬至已过,小寒大寒过后就是立春了,而整个唐朝三百年期间,大雪奇寒的冬天屈指可数。

所以眼下这个时节,就不要盼雪了,该盼雨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北边的游牧民族对当下的大唐,没有多大威胁,因为人家现在也是水草丰茂、牛羊成群,有吃有喝,我自然也犯不着南下掠夺物资。

但是非常不巧,安史之乱爆发的年份,偏偏大唐和外族,都在经历一场短暂的小型寒冷期。

有时候大治与大乱,还真就是老天爷决定的。

厅内异常安静,大家聊天的声音也很小了,因为他们都想见到第一滴雨水,听到第一声雨声。

“下雨了!”

王维眼尖,位置又比较偏向于门口,所以第一个发现了降雨。

只见他兴奋的起身,跨过门廊,越过外廊,双臂伸展着望向天空。

起初,只是零零散散,渐渐地,雨水淅沥沥的落下,渐成瓢泼。

厅内数十人顿时欢呼,气氛也为之活跃起来。

人人起身,推杯换盏,庆祝着开元二十八年冬的第一场降水。

“下吧下吧”

王维浑身淋的湿透,兴奋的在雨中舞蹈着,焦遂、王缙、张旭、崔宗之等人,也随着跳入雨中,纵情高歌。

这是大自然的馈赠,这就是为什么,古人敬天、敬地。

在外宦游的杜甫,也回来了,今天就在,他要参加明年的科举。

大唐的科举,是五月报名、十月开考,所以他得提前准备一下,人家不需要举荐人,他是以河南巩县乡贡的身份参加科举的。

京兆杜氏小宗,河南巩县是他们家这一支的地盘,他爹还活着,在山东兖州担任司马。

不过杜甫得抓点紧,因为李琩知道,他爹明年就要挂了,大唐律法明文规定,服丧期禁止参加科考。

几个人在外面淋成了落汤鸡,硬是被李宪给叫回来了:

“勿染风疾,不要仗着年轻就不爱惜身体,本王就是你们的例子。”

几人悻悻然一笑,赶忙恭祝宁王身体康健。

“今夜乃良宵,又逢贵雨,摩诘居士是不是该做诗了?”宋遥笑着说道。

眼下堂内在座之人,没有比王维才华更高的了,杜甫眼下还不行,他的巅峰期还未到,暂时不是王维的对手。

而且王维极擅赋雨。

王维哈哈一笑,抱来一个酒坛子,先是痛饮一口,随后豪爽的以袖擦拭嘴角,正要作诗。

“等等,”李琩突然抬手打断。

他的这一举动,引发了很多人的不满,因为厅内不乏诗词大家,深知作诗讲究的灵光一现下的妙手偶得。

李琩这么一打断,直接就将王维的灵感给打没了。

人家正在兴头上,正是福至心灵时刻,你说你插什么嘴啊?

“罚酒罚酒,就你最扫兴!”

老六李瑀耷拉着脸,直接拎着一壶酒过来:

“你毁了一首诗,这壶酒必须喝光。”

“好!”李琩本来喝酒就很痛快,闻言直接起身一口气灌进了胃里。

随后,只见他看向王维,歉意一笑:

“摩诘不要着急,明年子美就要参加进士科,我们正该趁此时机考一考他,你既然也在,自应在旁指点一番。”

“正该如此!”王维哈哈一笑,看向杜甫道:

“子美来吧。”

他们这些人里面,年年盼着杜甫能考上,因为他们一直都觉得,杜甫有那个本事。

今年都二十九了,满腹诗才,再考不上你就废了。

李琩也是这个念头,因为他知道历史上杜甫就没有考中过,所以才想着今日这么多人在,可以帮着杜甫把把关,类似于考试之前的N对1辅导。

谁让进士科主考的就是诗赋呢?

杜甫闻言一愣,随即望向门外,脑海中回忆着自己今年在川蜀乘船游历时的那场大雨,沉思片刻后,缓缓吟诵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说罢,杜甫一脸惭愧道:

“不应景不应景,想起了今年外出游历时的一些景色,结合今晚这场好雨,方有此诗,算是跑题了。”

厅内鸦雀无声,本该是主角装逼的爽点,结果全都集中在了杜甫身上。

王维这下懵逼了。

李琩也很懵逼,你小子现在就将你二十年后写的一首诗给吟出来了啊?你到底去过几次四川啊?

“当算应景,”宁王李宪也是不断的回忆着这首诗,毫无疑问,上乘之作。

李适之回味良久,抚须笑道:

“今晚没白来,恐怕诸位与我念头一样,此诗一字都改不了。”

“自然自然,”众人皆感到叹服。

焦遂笑道:“那么现在,该轮到王摩诘。”

王维一脸尴尬,其实他刚才脑子里已经想到了一篇,但是与杜甫这首比起来,逊色不少。

运气啊运气,幸亏被十八郎给打断了,要不然今天要被杜子美给比下去了。

眼下让他即兴创作一首新诗,还要压过杜甫,无疑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李琩哈哈一笑:

“罢了罢了,今夜有子美新诗一首足矣,大家就不要为难摩诘了,这就叫眼前有景道不得,杜甫新诗在前头。”

众人纷纷大笑,不停调侃着王维。

王维也是个豪爽人,闻言朝着杜甫揖手道:

“子美厉害,认输认输。”

杜甫也起身,戏谑一笑:

“惭愧惭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