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家父李隆基 > 第九十七章 长安百万家

家父李隆基 第九十七章 长安百万家

作者:圆盘大佬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本来就临近大节,又骤逢一场及时雨,长安城陷入了狂欢。

古代封建王朝,是非常看重雨水的,尤其是开春与盛夏的雨水,直接决定了粮食产量。

即使在后世,农户也比非农户,更为关注天气预报。

凡祭天及日月、星辰之玉帛,则焚之,祭地及社稷、山岳,则瘗之,海渎,则沉之。

太常寺的三位太祝,今天终于能松一口气了。

祈雨几个月,今天终于下雨了,那么功劳自然算是皇帝的,李隆基非常兴奋,亲撰“告天书”焚于祭坛。

告天书,其实就是给老天爷的回信,因为祈雨的时候一直在焚烧刻录着祈雨文字的玉帛,既然雨水来了,你作为人皇,自该回信感谢老天爷。

这个步骤,等于将这场雨水的功劳,彻底揽入自己手中。

那么怎么让老百姓知道,这场雨是朕求来的呢?元日前,解除宵禁,圣人赐酒食,与民同庆。

长安城的每家每户都可以得到酒和肉,这是一笔天大的开支,李林甫脑袋都快炸了。

来了一场好雨,如今仍在下着,本来是好事,结果圣人给他出了一个难题。

长安有多少人口呢?常住人口一百万,流动人口二十万至三十万不等。

岑参有诗《秋夜闻笛》写到:天门街西闻捣帛,一夜愁杀湘南客,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

韩愈有诗《出门》写到: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

贾岛《望山》有写: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元稹《遣兴十首》中写有:城中百万家,冤哀杂丝管。

这些都是明证。

十二月二十九,李隆基在大雨之中,移仗兴庆宫。

他这次打算在兴庆宫常住,具体会住多久,谁也不知道,他自己也不知道。

那么中书门下必然就要跟着皇帝走了,兴庆宫的勤政务本楼一侧,也有一座中书门下,李林甫要换个地方办公了。

皇城其它官署,只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御史台,会抽调一部分人进入兴庆宫,以便圣人随时询问政务。

换句话说,每日常朝,就此而停。

一眼望不到头的仪仗队伍,浩浩荡荡行走在大明宫与兴庆宫之间的夹城内。

队伍最前方的一人,身着耀眼的盔甲,骑在一匹神骏的马背上,这就是吴怀实了,他是辟仗使,皇帝仪仗队伍的老大。

雨水落在他的盔甲上,滴滴答答,吴怀实手持长鞭,时不时的就会甩一鞭子,声音清脆激荡,在夹道内回响。

这是开路。

李隆基的龙辇内,如今多了一个人,仍是一身道衣装扮,雪白的皮肤与海青色的道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她的一只手,被李隆基握在手里,此刻也是兴致勃勃的望着外面的雨水。

“朕为我大唐百姓,向上天求来了一场好雨,看这雨势,恐怕要下好多天,恰逢元日,真乃祥瑞也。”

李隆基握着儿媳妇的手,神情温柔。

太真嘴角微动,半倚在李隆基的肩上,道:

“三郎功德厚,天亦褒之,如此良辰美景,该有奉和之作才是。”

“朕倒给忘了,幸得娘子提醒,”李隆基哈哈一笑,朝车辇外道:

“力士,传摩诘居士。”

王维这一次,还真就跟在队伍里,因为他在御史台,台内要抽调一半人往兴庆宫办公,方便风闻奏事。

高力士向后面打了个招呼,殿中少监牛贵儿马头一转,直接便朝着队伍后方疾跑,口中吆喝着:

“王维何在?奉和作诗。”

“王维何在?奉和作诗。”

浑身淋的湿透的王维,在人群中听到吆喝声,赶忙举手:

“王维在此。”

这支队伍当中,有打伞的,有没打伞的,不是伞不够,而是对于这类吉雨,很多人喜欢淋一淋,类似于想沾点祥瑞。

王维抹了一把脸,立时便有龙武军给他牵来一匹马,然后便跟着牛贵儿去了。

这是非常惹人嫉妒的,圣人要奉和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维,这就好比领导想要一篇演讲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某人一样。

这种情况,非常招同事不满,尤其是擅作诗的那类人。

奉和诗,顾名思义,奉旨应和的诗歌,源自于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是宫体诗大师,他手下的大臣们也多为此中高手。

宫体诗本来就主要用于君臣之间或者大臣之间的应答,既然是流行于国家级场合的诗词作品,内容自然多为赞颂朝廷。

格式非常严格,有着押韵、平仄、对仗等要求,辞藻华丽,但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所以大多在后世没什么名气。

王维匆匆奔至龙辇旁,躬身道:

“下臣来了,狼狈了些,恐有失礼之处。”

“呵呵,这有什么失礼的呢?”车内传来了悦耳的女声:

“若非圣人拦着,我还想出去淋淋雨呢。”

“欸~~朕的太真淋雨,成何体统?”李隆基哈哈笑道。

王维面上挂着微笑,内心则是骂了一声贱人。

他和前身寿王非常熟悉,自然是认识杨玉环的,谁能想到再见之日,会是眼下这副场景?

你那会还给我倒酒呢,现在我连给你倒酒的资格都没有了。

王维和玉真的关系非常不一般,也是从对方口中得知,杨玉娘非常受宠,眼下已经是宫内所有嫔妃的眼中钉了。

女子首重贞洁,你怎么不去死呢?

“太真让你奉和作诗,朕等着呢,”李隆基催促道。

王维内心一叹,收拾心情,开始在脑中寻找灵感。

在他身后,跟着中书省、内侍省、殿内省好几位官员,他们站在华盖之下,一人执板,一人执笔,准备将王维的奉和诗记录下来。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王维之所以可以流传千年,为后世诗坛所膜拜,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一首诗,顷刻之间就已作成,而且对仗工整,符合宫体诗的所有标准。

就是民间不喜欢。

中书省起居舍人王仲丘,将诗稿瞬间写好,并命题为:《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写好之后,他小心翼翼递给高力士,由高力士递给龙辇内的李隆基。

没有一句夸赞,龙辇继续前行,而王维则是伫立雨中,目送龙驾离开。

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像是一个伶人

过完年,韦坚就要离开了。

回首今年,他觉得自己还是很顺的,顺利从长安令这个位置上,调到了水陆转运使,一个管着县城,一个供应京师,区别很大的。

在他的建议下,太子近月以来,和光同尘,没有再做出任何惹圣人不满的事情。

而他现在手握大权,已经俨然成为太子党这条大船中的舵手,怎么开,往哪开,在我韦坚一人。

现在不过是积蓄威望,展现才能的时刻,等到圣人驾崩,太子继位,毫无疑问,中书门下坐堂者,韦坚是也。

不过他在临走前,打算见一见李琩。

名义上是交接公务,毕竟平准令,他已经不用干了,左右藏平易的差不多了,虽然他给杨慎矜留下一堆烂摊子,但这已经不是他的事了,是下一任平准令的事情。

也不知道哪个倒了血霉的,接他这个班。

“子金真小人也,”这是李琩见到韦坚之后的第一句话。

韦坚一愣,忍不住哈哈一笑:

“就知隋王曲解我韦坚了,所以临行之前,特来道别。”

“坐吧,”李琩笑了笑,令侍女煮茶:

“李齐物也来过几次,被我拒之门外,子金应该是听说过了,你又为什么觉得,我一定会见你呢?”

韦坚非常随意的剥了一颗橘子,送入口中,咀嚼道:

“因为李齐物不懂隋王。”

“这么说,你懂我?”李琩笑道。

韦坚微笑点头:

“隋王出嗣,很多人都认为,你会像在十王宅时一样低调,但事实显然不是,又有人认为,隋王如此显露,有违圣人初衷,但圣人明显没有责怪你的意思,隋王很聪明,依附李林甫,以抗东宫,这便是你当下的处事之道,我有说错吗?”

李琩抿了抿嘴,笑着点头道:

“常闻子金擅度人心,可见一斑。”

韦坚笑道;“隋王是聪明人,该知此非长久之计,三五年后,何如?”

在他看来,最多三五年,李林甫一定得滚蛋,没听说宰相能干十年的,再者说,圣人能不能熬到那一刻还不一定呢。

眼下是绝对不可能出现更易储君的事情了,所以韦坚才会提醒李琩,你跟太子对着干,是自寻死路。

李琩故作一愣,眼神中闪现出一道彷徨之色。

韦坚看在眼中,趁热打铁道:

“隋王与太子终是兄弟,兄弟之间有心结,是可以解开的,若隋王不弃,韦坚愿为解结之人。”

他是在拉拢李琩吗?

不是,只不过是因为要离家长安了,担心他不在的日子里,李琩继续跟太子对着干,所以想要在此之前,稳住李琩。

毕竟这几个月以来,太子吃的亏,全都拜李琩所赐。

太子本为仁厚之人,脾气是非常好的,并不容易被人斗出火来。

唯独一个李琩,太子经得住别人拱火,唯独受不了李琩。

兄弟俩之间的心结,根本是解不开的,韦坚心知肚明。

李琩沉默无语,脸上也是面无表情,他不能刻意的去装,否则必然被韦坚这种老狐狸识破。

但是他又需要给韦坚一种,我在装冷静的感觉。

这个尺度很难把握的,对演技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子金多虑了,我和太子之间的事情,还轮不到你来指点,”李琩最终来了这么一句。

韦坚笑了笑,自以为李琩胆怯了,也是啊,除了李林甫那个老不死的,谁又敢跟当今储君结怨呢?

你走错了几步棋,已经晚了,再要错上加错,谁也救不了你。

韦坚笑道:

“太子妃常赞隋王仁厚,乃良善之人,今后必然会尽力化解隋王与太子之间的嫌隙,兄弟修好之日,几可预见。”

他用非常婉转的方式告诉李琩,我一定会帮忙修复你和太子之间的关系,提及太子妃,是告诉李琩,我妹妹是帮你说话的,你巴结好她,将来就会没事。

巴结我妹妹,可不就得先巴结我吗?

饶是李琩反应快,也得四五秒的功夫,才理会了韦坚的深意。

跟这类人打交道,仿佛在煮饺子,火候掌握不到位,就得露馅。

李琩缓缓起身,抬手道:

“子金即将掌水陆转运,保我漕运大事,我府内有一金斛,乃当年真顺皇后所赐,今赠予子金,正是时候。”

这是要给我送礼了?韦坚微笑起身:

“自该欣赏一番。”

接着,李琩便带着这个王八蛋去挑礼物去了,名义上送金斛,是因为斛是盛粮之量器,符合韦坚眼下的职位。

实际上送的不止这个,目的嘛,自然是迷惑韦坚,让对方真的觉得自己胆怯了。

像韦坚这类自视甚高之人,有一个极大的短板,就是总觉得别人都比他笨。

他不在乎李琩的礼物,在乎的是李琩的态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