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家父李隆基 > 第一百六十九章 你在反驳我?

家父李隆基 第一百六十九章 你在反驳我?

作者:圆盘大佬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鄯州,是陇右节度使的治所,这个地方在后世不怎么出名,重要程度也不高。

但是在大唐,它同时又是陇右道的治所所在,是关中以西,非常重要的一个军事中心。

李琩就是要来这里。

从长安一路抵达鄯州,耗时二十一天,本来可以更快一点,但是在路上,李琩处置了十个人。

这十名飞龙禁军也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只是跟不上队伍的行军速度,便被李琩在会州的时候,交给当地兵曹,削夺军籍,由会州兵曹参军安排人,流放至安西戍边。

军纪的严明就体现在,不看情理,只看法理,无论是什么原因,你跟不上行军就是犯律,必须处置,如果不处置你,其它人容易有侥幸心理。

这一路上李琩也是相当苦逼,前半段行军算是中规中矩,但是后半段,李光弼、武庆、杨思危、李晟等人在他的吩咐下,刻意提速,对于他一个从未来过西北的人来说,也是非常艰辛的。

毕竟他跟那些飞龙禁军没啥区别,平时也是吃喝玩乐,跋山涉水无疑是一场苦行。

但是他咬着牙挺过来了,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他要是表现出丝毫疲弱之态,还怎么管理下面?

李琩觉得自己的屁股上都快起茧子了,骑了这么久的马,胯部和裆部非常难受。

八月初五,鄯州城在望。

李晟回到老家,非常兴奋,策骑凑至李琩跟前,笑道:

“整个西北,最坚实的城池是凉州,接下来就是鄯州了,殿下你看那些城墙石,皆是初唐时从陇西运过来的大青石,外墙光滑无匹,难以落脚,内城凿有步阶,内驻临洮军,领兵15000人,战马8000匹,兵马使为安思顺,前右羽林大将军安波注之子,身兼莫门军兵马使,是陇西藩镇,兵力最盛的一名将领”

这里属于祁连山南麓,峡山环曲林木繁茂,海拔又高,隔着鄯州城,可以望见远处红崖飞峙,景象壮观。

李琩本以为,这边应该人烟稀少,但事实绝非如此,官道上人来人往的商旅以及兵马却是络绎不绝,所经过的军镇村落也是异常热闹,无处不在彰显着,这里其实是一个非常有人气的地方。

李晟方才之所以提到安思顺,是因为眼下在城门口迎接李琩的,就是这位陇右猛将。

“处置使一路辛苦,节帅正在衙内等候,请!”安思顺朝李琩行礼过后,抬手请李琩入城。

这个人的长相,有着地道的粟特人特征,白色的皮肤,绿色的眼睛,褐色的卷发,高鼻深目、体毛稠密,一名地道的白人大帅哥。

是的,粟特人在人种学上就是属于白种人。

但李琩并不会觉得惊奇,因为长安的粟特人也非常多,比安思顺帅的大有人在。

进城之后,李琩便一直在打量着城内的各色行人。

这里与长安城内的景象,有着极大的区别,所见之行人,大多皮肤粗糙,仿佛是被西北的风霜雕刻出来的刻板面容,大多人脸上都有厚重的皱纹,他们操着浓重的地方口音,嗓音粗大。

过路之军士,也是一个个面色肃然,眼神坚毅,即使是微笑谦卑之时,都仿佛自带杀气,与李琩身后白净壮实的飞龙军,对比鲜明。

但是任谁分辨,都会觉得这些黑漆漆的瘦子,要比飞龙禁军能打的多。

“这才叫健儿,”

武庆是近卫出身,自诩武艺高强,但是见到陇右军士迎面而来的狠厉之气,也是颇为感叹,心中更是为大唐边境有这样的儿郎们戍卫,感到放心和骄傲。

李光弼也是一脸心神向往,他有心走他爹的老路,在军中建功封侯,自然希望麾下带着的是像陇右军这样的强兵。

“殿下已至鄯州,卑职即刻就要赶赴凉州,等到家父之事安排妥善,卑职会立即返回,”李光弼要道别了,他需要去见他爹最后一面。

李琩点了点头,只是撂下四个字:

“一路保重。”

他对待下属,有时候非常冷酷刻板,有时候又显得平易近人,这是分时候的。

私下里可以随意一些,但公主场合,李琩需要维持他高高在上的威严。

公和私要分的很清楚。

“鄯州城真不小啊,难怪能驻扎那么多军队,”郭子云骑在马上道:

“我没有来过陇右,还以为鄯州城多半与其它州城差不多,没曾想城池更大,人口更多,这里怕不是有七八万人。”

前方引路的安思顺听到这句话,嘴角不经意的撇出一丝鄙夷的弧度。

军方也是有鄙视链的,朔方、陇右、安西、河西,虽然也互相看不起,但毕竟彼此清楚,大家差不了多少,但是对内地的府兵,那是完全鄙夷。

正常情况下,郭子云以为对方听到自己的疑问,会好好的解释一番,但是人家安思顺压根就没有搭茬。

这就是藩镇官场与内地官场的区别。

军中的风气向来是直来直往,与内地的官场问话是不同的,没有那么多人情世故,你想知道什么,你得问我,你不问,我就不说。

“这里有多少常驻居民,”李琩开口问道。

安思顺这才放缓速度,声音刚健有力道:

“八万九千人,其中驻军就占了一万五,还有各类官员家眷,节帅的家眷幕僚就多达八百人,如今已常居于此。”

李琩点了点头,又道:

“吐蕃的骑兵数量,大概在多少?”

安思顺答道:

“本来就不多,每年还在递减,如今能战之健马,应不超过两万。”

郭子云等人纷纷发笑,多少有点嘲笑吐蕃的意思,这让安思顺非常不满。

李琩沉声道:

“兵种单一,自然战术单一,看样子吐蕃的战法多适宜大规模步兵作战,必然会设法规避我大唐骑兵,我战马虽多,但也怕无用武之地。”

哟,还是个懂行的?安思顺笑道:

“处置使说的没错,吐蕃人不擅骑战,其军中虽有擅骑之吐谷浑人,但远不如我大唐铁骑,所以近些年来,他们一直在有意削减骑兵数量,与我交战时,多选不利骑兵冲击的峡谷山川之地,这让我们的骑兵难以发挥优势,他们甚至还卖给我们马。”

李琩微笑点头。

别看大唐和吐蕃眼下关系紧张,但彼此之间的贸易也是从未间断的,即使发生大规模交恶,仍是有私人来外两地之间,贩卖货物。

整个华夏史,我们只是屈辱了一百多年,剩下的近两千年都是全球霸主。

所以在其它国家的历史上,我们是盛气凌人的坏蛋,是侵略者,是抢夺者。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称霸千年一笔带过,屈辱百年分上下两册。

在吐蕃人眼里,他们是被大唐欺压的老实人,每年还要进贡,最高首领赞普,还得大唐承认才行,屈辱的不要不要的。

而在大唐这边,又觉得吐蕃真是个王八蛋,动不动就跨境小偷小摸,烦不胜烦。

节度使的帅府非常好认,就在城中心,门前树六纛。

六纛便是六面军中大旗,古者天子六军,诸侯三军,今天子十二,诸侯六军,故纛有六以主之。

六军便是中军、右厢前军、右厢右军、右虞侯军、左虞侯军和左厢左军。

皇甫惟明率领一干陇右大将,眼下就在府门外迎接。

半年不见的杜鸿渐,上来为李琩牵马。

李琩拍了拍对方的肩膀,递给杜鸿渐缰绳,然后登上台阶。

他的级别,还不足以让节度使降阶而迎,皇甫惟明见到李琩后,说话也非常简洁,只有一个字:

“请!”

这就是节度使的威风,这是人家的地盘。

强龙不压地头蛇。

李琩抬步迈入节帅府高大的门槛,龙行虎步,双手拇指插放在腰间的蹀躞(diexie)带当中,目不斜视,不怒自威的走过前院。

他这个级别,必须注重举止,走路稳健与否,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气质。

有些人的高深莫测是装出来的,有些人则是天生的,就像三星那位,怎么看都是个狠人。

皇甫惟明就是这副模样。

他跟着李琩背后,一直在仔细的打量着,步伐的节奏,肩膀是否晃动,腰杆笔直与否,下颚是高是低,他都要看到清清楚楚。

通过一个人的外在,有时候是可以判断出这个人到底是怎样的品行。

皇甫惟明特别想知道,出嗣之后的李琩变化如何,毕竟他从京师传来的消息已经知道,眼下的隋王与当年的寿王,判若两人。

“请!”

皇甫惟明还是只有一个字,请李琩在大厅内的主位坐下,而他就隔着一张方几,坐在李琩对面。

两人相对而坐,其余众人则是坐在下面。

“处置使一路辛劳,不知道接下来,你打算巡查哪个方面?”皇甫惟明淡淡道。

李琩笑了笑:

“先至陇右,又恰逢大战在即,自然是巡视军中,当然了,边关就不去了,免得给将士们添乱,不过陇右当下的部署,还请皇甫节帅为我详解一番,毕竟我西行之所见所闻,圣人将来都是会过问的。”

他真正的任务,是办盖嘉运,但不能表现出来,陇右跟河西是兄弟藩镇,彼此之间联系紧密,免得传到河西,让人家盖嘉运早做准备。

虽然李琩认为,盖嘉运大概能猜到自己此行的目的,但猜测跟确定,毕竟是有区别的。

李琩的这句话,让厅内很多直肠子武将错认为,李琩是没胆子去边境巡查,万一偶遇吐蕃军队,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到时候救不救你,是我们说了算。

毕竟是亲王,身份尊贵,人家的命金贵,不立危墙,不陷覆巢,可以理解,换成我是亲王,我陇右都不来,长安不比这里好?

但是少数如皇甫惟明、杜希望这类人心里却很清楚,隋王的胆子绝对不小,因为人家是来跟盖嘉运对线的。

盖嘉运那性子,狗急跳墙的时候会不会杀亲王,谁也不知道。

“好,那便请介然,为处置使详禀陇西军事,”皇甫惟明,抬手指向下方,一名中年人点了点头,开始为李琩讲解。

李琩来之前,就对此人有过了解,毕竟是陇右藩镇的行军司马。

藩镇地区,节度使是老大,下面是副使,但副使不常设,那么二把手就是再下面的行军司马了。

协理军政戎务,练甲兵、修军备、预军机、掌军法、军资分配,是非常实权的一个职位。

张介然是蒲州人,与杨玉瑶的亡夫还挺熟悉,历史上死在了安禄山手里,也算是一位忠义之臣吧。

“年初一战,吐蕃并未有任何颓势,游弋于西海(青海)东部的兵力,仍有十余万之众,安人军压力不减,今节帅已调拨河州平夷守捉,鄯州合川守捉共三千人,驻扎安人军南三十里的绥戎城,但仍显不足”

《新唐书·兵志》: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

守捉城的戍兵,名义上是300到7000不等,实际上大多也就一千来号人,守捉嘛,守戍之兵,一般情况下不参与大规模作战。

张介然继续道:

“陇右边境,可以发挥吐蕃步军优势的地方,只有两处,一是石堡城方向,再者便是鄯州西北三百五十里,驻扎在新城的威戎军,处置使知道新城在哪里吗?”

他这话是故意问的,在场大部分人都认为,久在长安,准确来说是久在十王宅的李琩,对边境地区一定不熟悉,那么试探对方有没有提前做功课,拿新城来说事,是最合适的。

因为这个地方是三年前刚刚设立,原本是吐蕃占据,被杜希望给打下来了,驻军只有1000人,战马50匹。

但是这个地方那个又特别重要,是陇右与河西藩镇联系的中转站。

李琩知道对方是在故意考较自己,但是他实在懒得回答,而是转移道:

“从守捉城调兵,以策应安人军,看似增加戍卫,实则毫无作用,是舍不得河源军和临洮军?还是觉得吐蕃不会再从这个方向过来?”

李琩淡淡的扫视厅内诸将一眼,道:

“吐蕃败于安人军之手,你们这边请功的奏疏来的倒是快,有没有哪个人想过,吐蕃这一次,只是试探呢?摸清安人军方向的兵力部署,便对湟水一线的我军防线有了大致判断,那么准备万全之后,吐蕃全力来攻,臧希液的安人军加上三千守捉兵,能守的住吗?”

呵呵张介然心中冷笑,面上毫无表情道:

“沿湟水一线,最西为安人军,后方境内百四十里为河源军,二百六十里为临洮军,可谓步步设防,吐蕃兵力虽众,然调配无方,军纪杂乱,行军又缓,安人军就算溃了,我们也有的是时间做出部署安排,处置使对陇右不太熟悉,并不知我大唐健儿之战力,胜过吐蕃十倍。”

李琩顿时皱眉道:“你说的倒是轻巧,好像安人军溃了,责任你能负担的起一样,卫戍边境,在于防患于未然,化大战于小战,化全面于局部,安人军战事一起,若是石堡城烽火也动,河源军与临洮军,救哪个?”

张介然双目一眯,正要答话,被河源军军使王难得抢先一步道:

“自然是救必救之处,这两个方向,吐蕃一旦入境,山川环曲之地渐稀,坦途旷野居多,利于我骑兵作战”

话还没说完,李琩直接抬手打断:

“如果我没有记错,河源军战马只有650匹,这叫优势?”

王难得愣道:“临洮军有战马8000匹,可为应援。”

“你调动的了吗?”李琩问道。

王难得一愣:

“陇右作战,军镇之间皆为羽翼策应,大战初启,骑兵便已然游弋在外,自然可抢夺先机。”

身为临洮军使的安思顺不经意的撇了撇嘴,别都指望我啊?我只有这八千骑,这可是陇右的命根子。

吐蕃骑兵少,但是大唐也不多啊,整个陇右加起来,战马不足九千匹,八千在临洮军。

所有的藩镇当中,骑兵最多的是河西,下来就是陇右了。

李琩很清楚,陇右的形势与河西不一样,河西当年由牛仙客坐镇,下设各个军镇的本土势力几乎被清洗的差不多了,军令可以顺畅的下达。

但是陇右不一样,派系众多,皇甫的节帅派,杜希望的河州派,安思顺的胡人派,臧希液的安人军派,外加像李晟他们家族这样的本土派系。

有派系的地方自然就有纷争,大战开启之后,他们脑子里最大的想法,是怎么保全自己。

手里有兵,你才有话语权,毕竟大唐有个毛病,军事论罪,主要论的是由你指挥的军队损伤程度,至于因为你牵连别人,这个有很大的狡辩空间,如果朝廷有人帮你说话,是可以推掉责任的。

总之,人与人之间的协作非常之复杂,一个小家庭,你都不能让你的爸妈跟你一条心,何况边关大区的七万五千兵马。

杜希望是第一个反应过来,李琩这句话是在点陇右当前的派系之争,所有他抬手阻止王难得继续反驳。

你跟人家不在一个层次,你看的是战局变幻,人家看的是战事调度。

“隋王所言,鞭辟入里,战时首重调度,若能如臂使指,即使敌军数倍于我,也不足惧哉,”杜希望看向皇甫惟明,道:

“镇西军在任何情况下,绝不会在调度上出问题。”

他这句话算是在安慰皇甫惟明,意思是你放心,真打起来,我听你的话。

没办法啊,杜希望是鸿胪卿充和州刺史、镇西军军使,镇西军、威戎军都是他创办的,又是前任陇右节度,威望太高,皇甫惟明不好管。

皇甫惟明本来还打算让张介然为难一下李琩,这下好了,被对方搞得心情沉重。

吐蕃是外患,陇右地区的各个派系,是内忧。

如今他手中,真正算得上牢牢控制的,其实只有河源军、白水军、石堡城振武军,其它的都不敢说自己能说了算。

关键在于,太子无威啊。

都知道他是太子的人,但是太子实在是混的不行,以至于他在长安后台不够硬。

比如那个安思顺,胡人将领的后台,大多都是李林甫,李林甫跟他又不对付,所以李琩刚才的阴阳怪气,其实是在点安思顺的名。

“吐蕃近年来已经抛弃骑战,其骑兵不过两万之数,大多在河西一线,就算入境,也非我铁骑之敌,”

皇甫惟明不想表现出自己的陇西的疲态,坦然道:

“临洮军的精锐铁骑,为天下之最,陇右防卫之关键,本帅这里,绝不会舍不得用。”

你舍不得,还是用不起啊?李琩笑道:

“在河西,治所在凉州的赤水军,是盖嘉运兼任,但是陇右,你却没有兼任首府之驻军,我认为不妥。”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大家纷纷开始交头接耳小声议论。

安思顺更是一脸懵逼,啥意思?你不会是冲着我来的吧?我的任命可是出自中书门下,圣人钦准,你能管的了我?

一般节度使,都会兼领所辖藩镇最大的一支驻军,这样一来等于有了自己的基本盘,方便对各方施压。

就好比裴宽去了范阳,那么幽州三万经略军,肯定就是人家兼领。

但陇西的问题就出在,皇甫是太子的人,所以朝堂不想让他兼领,故意削权。

皇甫惟明都不敢搭这个茬,我怎么说?怎么说都不对,容易惹人啊。

李琩笑了笑,继续道:

“边关军事,要因地制宜,我虽然进入鄯州不过几个时辰,但你们这里的一个弊端,我却不能视若无睹,圣人赐我旌节,有专断之权,诸位莫怪我初次见面,便行使职权了。”

说罢,李琩看向安思顺,道:

“本王对事不对人,今日起,安军使降为临洮军副兵马使,军使一职空缺,按律由节帅充任。”

说罢,李琩看向皇甫惟明:

“能者多劳,你还是要多担当一些。”

堂内鸦雀无声。

安思顺更是脸色铁青。

那李琩到底有没有这个权利呢?名义上,一军之兵马使由中书门下直接任免,兵部都做不了主,李琩这个处置使,自然也做不了主。

但他不是有旌节嘛,这玩意叫做代天子巡狩。

那么他根据形势,认为安思顺继续担任兵马使,会给陇右调度造成不利局面,那么降低其职权,就变得合情合理的。

虽然人家确实是历史上一位名将,但毕竟是李林甫的门路,李林甫有没有暗中授意什么,这可说不好准。

“隋王无权这么做,”安思顺起身道。

李琩面无表情,微微转头看向对方,语气不含任何情绪道:

“你在反驳我?”

短短五个字,让在座的所有人认识到,原来大唐的亲王是这个样子的。

安思顺顿时哑口无言,挣扎半晌,道了一句“末将不敢”,沮丧的一屁股坐下。

没办法,人家跟右相的关系,比他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