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天策大明 > 第五百零一十八章 打造经济基础(三)

天策大明 第五百零一十八章 打造经济基础(三)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37: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范凌云压根不相信,这得多少银子?就算只养先生,山西一省就得养上多少个?听说山西总督府办的学校还不要学生的束修,甚至书本纸笔都免,这怎么可能!

难道那刘君韬的银子都是变出来的?

陈具龙也是看出了范凌云的疑惑,便说道:“这山西总督府很善协调各方办事,所有总督府开办的学校,办学都是三方出银子。总督府、地方乡绅、商贾各出一份,而养学的银子则是总督府和商贾各出一半,寻常笔墨纸砚都有商贾捐赠。那些商贾出钱出力参与办学,孩童学成之后可以为己所用,而乡绅则可以获得总督府发放的奖励名帖。”

看来陈具龙还真是对山西总督府办学的事情很上心,对这些细节了若指掌。

陈具龙又是说起了山西和山东更高一等的学校:“各县的学校是常科,只有三年县学得过,才有资格参加总督府举办的升学测试。此外,另有商学、法学、工学等学校,总督府将其当做县学同等而待。甚至还有山东玉山镇、济南府、安东卫三处军学,都是从各处县学里招人。”

说了一大通,范凌云还在消化这些信息,而陈具龙却是另有感慨,说道:“如今学子跟昔日大不相同,虽大部分人都是想要经科举,但前路却非昔日那般划一。学圣贤书只能做官,而且绝大部分还只能进朝廷翰林院和礼部那些清水衙门,或者是分派给地方当底层官员。不像学商、学法、学工,乃至学军,不仅能赚的钵满盆满,而且还能落下一身的实用本事,所以现在山西和山东越来越多的百姓都是想要进入总督府开办的学校里读书。”

由此,范凌云也是想到,这山西总督府如此行事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然是为了大兴工商!

大明向来是重农抑商,所以连带着民间的商事人才和工匠人才都不是很多,或者说是这两方面的人才大多都集中在大户豪门以及朝廷手中。

所以,刘君韬想要在山西和山东大兴商事、兴建工坊,就只有自己培养人才!

此时,范凌云便想要问一问,陈具龙是否还知道什么信息,因为到了现在,范凌云也只是看到了刘君韬麾下的实力,看到了刘君韬在兴办各式产业和学校,而刘君韬到底是如何崛起的到现在也是一头雾水。

于是范凌云便开口询问了一下,想看看陈具龙是不是知道一些根底。

陈具龙见范凌云寻思,再笑道:“你亲来此地,为的就是寻刘督宪崛起的根底吧,告诉你也无妨,我正知一些根底。”

范凌云恭谨地道:“有劳陈兄指教……”

陈具龙说道:“那刘督宪之所以能够创下如今的这番景象,归根到底是因为其彻底掌控了治下的人口和土地,能够将这些转化为实力,为国朝效力!而且古往今来,唯有刘督宪能将治下的农人、土地实情掌握到八、九成之真!”

范凌云闻言顿时楞了一下,接着脸上泛起红晕,那是一种智力和常识被侮辱了的愤怒。

可陈具龙话还没完,继续说道:“唯有刘督宪,可以凭借手中天策军的威压,让治下士农商绅一体纳粮,也由此积攒了大量的钱粮,每年山东镇上缴朝廷的应缴钱粮没有丝毫的拖欠,都是十成上缴的!”

陈具龙以前在锦衣卫混了许久,是深懂地方政务的,再一句话几乎砸晕了范凌云:“如果国朝将刘督宪的这套手法全部学来,继而推广到全天下去,我大明定然会一飞冲天!”

“我承认刘督宪是天纵英才,但陈兄如此说来,是不是太过了?”

“当年秦灭六国,靠的是什么?无非就是郡县划一,编户齐民,我看刘督宪这般做法,在此事上,隐有越祖龙之势!”

“等等……等等……”

范凌云实在有些接受不了这些信息,脑子开始晕,他止住陈具龙,喘了片刻才问:“陈兄,有鸟铳大炮逼着,有往日的赫赫战功压着,我勉强可信一体纳粮之事。可要掌握住山西、山东农人、土地实情,即便只是五、六分,这也是天方夜谭吧?古往今来,此事都关系着国运。汉时王莽,宋时王安石都有此妄想,结果如何呢?”

说到这里,范凌云摇头说道:“就说王安石,连一个青苗法推行下去,都成了害民之法。”

陈具龙笑了,这也是这几年他研究了许久的课题,面对一个决然不信之人,正挠到他诲人不倦的痒处。

“说到青苗法,此事正好从青苗法说起……”

陈具龙说道:“你以为,总督府是靠官员去丈量田亩?嗯,也没错,在你看来,似乎也只能是儒士治国,官员丈土。其他地方不论,山西、山东两省,田地多达五十万顷之巨,一人丈量一顷,就得三十万人,还得弄清楚归属,这自是绝无可能。”

“可总督府,办事却非同一般……”

说到这里,陈具龙提到了一个范凌云异常熟悉的名字:“玉山票号”。

“刘督宪非常善于调治舆论民情,诸多惊天动地的变化,早已悄然在山东和山西铺开。就说掌控山东、山西两省的土地实情的办法,此法在山东已行了四、五年,只是不见舆论。施行此法的也非官府或是当初的山东镇总兵府,而是玉山票号,没错,商人……但这是公商。玉山票号的东主有无数家,其中大东主就是当时山东镇总兵府商部,也就是现在的山西总督刘君韬本人。”

“山西、山东境内的农人,可得玉山票号的扶持,年利名义上是二成四,实际却是折五推行,也就是一成二的实利,是的,一成二。”

“我深查过往,早在刘督宪在山东出任山东镇总兵官,甚至是在兖州府出任参将的时候,就开始推低率民贷。当时自然是以其它的面目行事。之后,刘督宪更是自己的势力,将山东、山西境内的高利贷主尽数扫清。高利贷主不是被刘督宪吞入民贷,就是转向工商。后来再起票行,玉山票号和山西票号联手,山西、山东两省乡间再无其他人敢大行高利贷,也无心行贷,因为根本争不过低利的玉山票号。”

陈具龙语气中带着浓浓的赞赏和钦佩,这些话说得范凌云也心绪摇曳,一成二的民贷!?但这跟掌住田亩实情有什么关系?

陈具龙接着道:“玉山票号和山西的分号的掌柜、伙计,完全是以商人手段行事。放贷和回笼银钱都是他们的业绩,自然力求罩住所有农人。他们配合总督府幕府民部的人手一同,终日在田头奔波,核算哪家哪户有多少田亩,磨破嘴皮,向有能力承贷的农人放贷,一年到头干的都是这事。玉山票号和幕府民部这几年积下了颇厚的信誉,农人总有周转不灵的时候,一年一成二的利钱已经低得指,自然要跟玉山票号有所来往。农人靠什么得贷?还不是以田亩为抵押么?放贷之人,自然能知农人田亩细情。”

“据我所知,光是大同镇城的民贷专员就有六十多人,别看他们人少,长年累月就盯一片,这几年下来,乡下田亩是个什么情形,十成不知,八成也不离。这还不算民部掌握的情况,两者信息加在一起,田亩的情况总能摸清楚!”

范凌云听到这里恍然,这刘督宪竟然是靠民贷来握住民人田亩的?

陈具龙摇头:“民贷要将田亩数目和归属递报总督府幕府的商部和民部,同时还要抄一份给军部,这些都是作为总督府整顿预备兵力,定期招募预备役兵马之用。如此一来,刘督宪不但可以做到十成上缴朝廷钱粮,做到足兵足粮足饷,而且还可以为天策军储备数以几十万计的后备兵员!只要刘督宪一声令下,天策军随时都能进行扩编!”

范凌云转了半天脑子,最终找到一处漏洞,问道:“这民贷盖住所有民人,哪来这么多银子周转?”

陈具龙笑了,说道:“我早说过,这刘督宪尤善拉着他人一起做事,分大饼时,也总得捎上一块硬锅巴。民贷的银子,刘督宪自己有一部分,玉山票号现在吸的银子,只给两成年利,一部分投到高利之处,一部分也要投到民贷,至少能保一成利。此外民间商贾也自办了不少的票行,也要在民贷上分摊一份定额,这些都是幕府商部在核算往来。玉山票号设在山东玉山镇的总部也有无数算手,一年流水银钱上千万两,自然能积小利为大利。而总督府也有无数算手,专门汇总核算各地的实情和玉山票号的田亩籍档……”

这一天,范凌云在陈具龙这里一直待到了深夜时分,总算是对山西、山东的情况有了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对刘君韬为何崛起有了最直观的感官。

次日一早,范凌云辞别了陈具龙,径直返回了京师。

几天之后,天顺帝收到了范凌云呈交的一份奏折,将自己探查到的情况,此去山西沿途所见,以及自己对刘君韬的看法都写在其中。

看完之后,天顺帝也是感慨万千,有心效仿刘君韬进行一番变法,但一想到历史上历次变法的结局,便只剩下一声长叹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