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天策大明 > 第五百零一十九章 商贸大兴

天策大明 第五百零一十九章 商贸大兴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37: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天顺四年四月。

此时的山西一省,在山西总督府商部和民部的带动下,已经是商贸大兴,各地的商贾都是如同打了鸡血一般,纷纷投下银子开设工坊、商铺,山西各地的商货更是流通到了周边各省,甚至是南方各省。

而且,此时的山西和山东也是连成了一片,两省的商货和商贾互通有无、相互帮衬,如今已经是共进退、共富贵了。

在山西总督府和山东镇总兵府的扶持下,两省的商贾可以说是大踏步的发展着,山西和山东已经成为了整个大明经商环境最好的省份。

随着这样的环境,刘君韬麾下的收成也是飞一般的增长着。

如今,刘君韬麾下的进账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山东镇总兵府那边,一部分就是山西总督府下属的产业。

光是去年,也就是天顺三年一年的光景,山西总督府和山东镇总兵府便进账白银八百九十余万两,这还不算玉山票号等“金融产业”吸纳的银子!

可以说,此时的刘君韬已经是富可敌国,甚至可以说是当今的大明沈万三了!

这还只是银子一方面,民部的形势也是非常喜人。

去年一年,民部收获的粮草共有六十七万石,日后如果天策军遇到战事,就算得不到朝廷的供给,天策军将士也可以打上一年半载,而且还可以继续无期限的打下去,毕竟此时民部已经开垦出了数量非常可观的农庄,每年的粮食产量可以说是在大明前列的。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刘君韬也是对山西一省的兵马进行了整顿,虽然山西各地驻军的战力有所提高,但还是达不到天策军那样的的水平。

不过,此时山西一省各地驻军的战力,也远比之前强上不少,可以说是大为改观了。

与此同时,刘君韬接连在大同镇城、太原府城新建立了两处兵仗局,如今也都是开始产出。

而且因为此时刘君韬手中的钱粮丰厚,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也远胜于之前,所以大同兵仗局、太原兵仗局的产量比原先玉山兵仗局高出了两倍不止。

眼见各项事务已经走上了正规,刘君韬便准备开始扩军了。

此时不管是驻守山西的天策军将士,还是留守山东的天策军将士,在兵力上都是不足的,所以扩军还是很有必要的。

只不过现在刘君韬还是没有考虑清楚,此番扩军是直接新建几个军,还是在原有军的建制上,扩充兵力,所以此番扩军还是处于谋划阶段。

军事上需要谨慎,但是经济上还是要勇往直前的。

刘君韬在计划扩军的同时,已经开始准备在大同镇北面的漠南地区实行大农场计划。

刘君韬准备联合山西、山东等地的商贾,在漠南地区大面积屯田,或是开设畜牧业的农场,这样不但可以为天策军将士和山西等九边将士积累粮草,而且还可以让各地商贾获利、安置大量的人口,彻底占据漠南地区,压制鞑靼部的活动范围。

当然,这样的计划还是需要天策军这样强大的武力作为保障,才能最终实现。

不说此时军部的军屯、民部的民屯,便是未来各地商贾进行商屯,移民屯,所需各类器械都是海量,特别耧车、水车、筒车等屯田良器械,可谓供不应求。

当然,使用这些器械需要雄厚的财力,一架民部研发出来的大水车虽然日灌溉能力达到三百亩,但一架水车造价高达到百余两之多,等闲人等根本用不起。

甚至民间很多使用的龙骨水车,日提水量虽可灌溉十亩至二十亩,但一架水车造价也需十余两,很多普通人家一样造不起。一般是几户人家合用一部水车。乡间地主士绅。经常有靠出租水车获利。

此外还有耦犁、耧车等先进的农具,特别是耧车,可同时完成开沟、播种、覆土等项事务,还保证行距、株距始终如一,效率上,也至少可日种一顷,这还是用牛的情况下。

这么先进的播种机,其实早在汉武帝时便由粟都尉赵过发明,但一直在中原各朝使用稀少,为何?太贵了!造价太高了。

这也是古代科技很难推广的原因之一。

而且先进器械带来的,往往是一部分人的失业。

刘君韬还记得,后世在工业革命的时候,英国就经常有发生工人捣毁机器的事情,是要生产效率还是要糊口饭碗?这是个难题。

不过,对于现在的山西总督府来说,刘君韬还是选择生产效率为上。

此时,山西和山东各地的各类水车厂订单猛增,各个厂主拼命招募匠工,虽然目前下订单的多是山西总督府、山东镇总兵府的军方和官方,但也有一些准备搞商屯的商人眼光超前,准备订购大水车、耧车等物。

甚至一些有财力的,准备移民到塞外的百姓士绅,一样准备购买这些器械。

这是一片院落,临近大同镇城西南郊山坳不远,堂内满满都是书籍,中级研究员吴世勋戴着眼镜,用一支铅笔在硬纸上写写画画着。

纸上图案是一种机械,有点象耧车,但又不是,原来的木匠吴世勋,现在已进入军部研发司担任要职,他们这些人还拥有一个响亮的称号:研究员。

听说这名字还是宁北伯刘君韬亲自定下的。

他们各人有各人的研究任务,吴世勋原来是木匠泥水工,当然主要研究的便是制械、城建方向。

按吴老头说的,这真是光宗耀祖的事,自己临近入土了,没想到还有成为官人,拥有类似文人称号的一天。

不知不觉,吴世勋进入军部已经一年多了,他的须发更是完全花白,不过仍然精神抖擞,拥有使不完的精力。

此时吴世勋也算是生活富裕,当初刘君韬让利于民,一些不重要的厂坊分包给民众,当时吴世勋便与家中子弟开了一家水车厂,现在水车厂生意兴隆,已经成为山西大同镇有名的大厂之一。

衣食无忧,又身居要职,拿着丰厚薪俸,吴世勋别的没什么心思,就想着自己能否青史留名的一天,便若粟都尉赵过一样,发明耧车,名扬千古。

此时,这片院落为军部研发司一些研究员合用,各自在捣鼓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邻近吴世勋这片大院的,便是一个叫龙琨的中年胖子,一样是个中级研究员,整日神神道道就在搞一些蚯蚓。

“不对,不对,如此麦子虽可收割,但散落满地,更增人工……”

吴世勋在图案上改来改去,总觉不满意。

他想研究的,其实是一种收割机,由于漠南要进行大开发,又暂时地广人稀,没有机器跟人工抢饭碗的问题,短时间内要多产粮食,这就对高效率的机械需求极旺。

按吴世勋的想法,世上有快速播种物什,自然也有快速收割的机械,近期他在研究的,便是这个东西。

这样的器械自然算是民生方面的,吴世勋虽然在军部研发司的编制内,但是也会研发一些民部需要的东西,算是部门之间的合作事宜。

当然,这些器械的研发费用全都由民部来承担,不会占用军部的研发费用。

吴世勋放下眼镜,踱出自己的办公室,来到前方大院中,一些助手与工匠,正对着几架木制机器忙活着,看着这些机器,吴世勋眉头皱起,眼下有几个难题。

一是麦子割下后,如何整理整齐,装筐妥当,否则散满一地,还不如手工操作呢。

二是效率问题,依吴世勋的估计,此物成后,不过收割速度比人工快两倍罢了。

此物若只比人工快两倍,肯定难以推广出去,耧车能日种一顷,但因为价格高昂,民众都不愿意使用,这物更不用说了,这收割速度,必须要提高上去。

只是怎么改进呢?

带着烦恼,吴世勋在院中踱步,更不知不觉踱到邻近的龙琨那方院落去,二人没事,也会串个门,或在一起闲聊喝茶。

到了这边,就见龙琨指挥着助手们,正往一阴湿安静所在,不断堆积着牛、猪、马、鸡等粪便,还有大量的果皮、树叶等堆上去,一边喃喃自语,在笔记上记着什么。

“……地龙习性喜静,偏好潮湿,冬日更需铺上厚叶,粪便,以免无食而死……”

他在忙活着,根本没注意到吴世勋的进来。

这个胖肥的中年男子向刘君韬贡献了草场养鸡法,还有土缸孵蛋法,使得山西各地的畜牧业大大发展,现在他现也成为了军部研发司的主力人员,他身家一样丰厚,因为各用草场养鸡鸭的畜场,都要向他交纳一定的专利费用。

他现在在研究用蚯蚓喂养鸡鸭,因为他发现,养蚯蚓耗费少,喂养出来的鸡鸭,更又大又肥,下蛋率都提高不少。

而且蚯蚓粪便可以增肥土地,医药又称地龙,可以入药,具有清热、镇惊,利尿,止喘等功效。

所以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都在研究这个蚯蚓的事。

他喃喃自语着,吴世勋虽然进来,其实还是挂念着自己的事情,他看着龙琨在动作,又似乎没看到,只是忽然喃喃说了一句:“麦子割时散落一地怎么办?”

龙琨无意间的回了句:“用筐筐着呗。”

吴世勋眼前猛然一亮:“对啊!”

他匆匆忙忙出去了,龙琨仍然继续往自己笔记上记着什么,根本没意识到吴世宦的进来,出去。

此时的山西正是因为有吴世勋等这样的人,才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在海量的银子的作用下,山西和山东各地的商货大兴,冠绝大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