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日耳曼涅槃 > 第476章 方略(4)

日耳曼涅槃 第476章 方略(4)

作者:幽泠秋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3:4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如果德国能在中东站稳脚跟,那么一直令希特勒耿耿于怀的和英国死磕血亏的问题,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以此为根基,德国进可以向东觊觎印度,退也可以经略伊朗和土耳其,用不了多长时间,一个比威廉皇帝时期梦想的蓝图还要恢弘的“德意志印度”,便会在广袤的中东地区得到建立。

虽然这片土地上的人口和肥沃程度都无法与印度相比,但其蕴含的丰富石油资源在30年代初便已初步显现——1933年,探明储量超过24亿吨的伊拉克基尔库克油田即正式开采,到今天年产量已超过300万吨。而作为穿越者,方彦更是清楚这些石油相较于中东的总储量只是沧海一粟;这不仅能让德国摆脱对罗马尼亚和意大利的石油依赖,更能在未来近百年内提供无与伦比的经济腾飞的原动力!

想到这里,方彦心中顿时松了口气。希特勒能选择中东作为下一个战略目标,足以证明他仍然具有非凡的眼光和智慧;而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下,希特勒这位口衔天宪的最高统帅能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对德国的重要性显然不言而喻。现在德国的战争征程才完成了一小半,之后还有远比英法更加强大的顽敌,在方彦完成布局之前,德意志这艘巨轮只能靠希特勒执掌舵柄,于暴风中劈波前行!

勃劳希契仔细凝望墙上的地图,沉思半晌过后,原本皱起的眉头终于渐渐变得舒展开来。

在过去数百年里,普鲁士军人眼睛都没有离开过欧洲这片棋盘,中东对勃劳希契来说无疑是另一个未知世界,让他本能的想要抗拒。然而,勃劳希契毕竟是堪当一军统帅的人杰。结合形势进行分析,他很快就领悟了希特勒这么做的精髓。对于这份决定,勃劳希契只有由衷的钦佩:自己的意识受困于惯性,仍然停留在欧洲大陆,希特勒却是俯瞰全局,指出了一条极具前景的光辉路径。

“虽然中东的地域比德意志大好几倍,但英国在当地的力量只够镇压土著叛乱。我军只需用少量部队,即可达成战略目的。”希特勒再度开口,灰褐色的眼眸中有几分锐茫悄然闪现,“德意志真正的未来在东方,那里是日耳曼人未来一千年的生存空间,需要我们挥动长剑去犁取。当明年春天到来之前,陆军必须做好与俄国全面交战的准备。东线战争越早爆发对我们越有利。”

听得这番言语,雷德尔与米尔契的脸上均露出惊愕之色,然而办公室里其他人却都面容平静,显然是早就知道了希特勒的这一打算。勃劳希契徐徐点头,凯特尔目光坚定,陆军参谋长哈尔德甚至显得跃跃欲试,仿佛是在这个空前恢弘而富有挑战性的目标面前迸发出了强大的职业灵魂,誓要将这份大业克竞完成。

对于今天的德国和希特勒来说,苏联实在有太多的理由必须要铲除了。在国社党赖以执政立足的意识形态中,苏联的主体民族斯拉夫人,是仅次于犹太人的最低等废物;他们甚至连像波兰人那样给日耳曼人当奴隶都不配,只有从地球上彻底消失才是需要贯彻的“天理”。希特勒的愿望便是将乌拉尔山以西整个东欧的“劣等杂废”清理殆尽,让德国人彻底主宰这片空前辽阔的梦幻疆域。

在政治上,苏联向世界输出的共产革命,与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也是一对不折不扣的死敌。虽然希特勒的政党名称中含有红色气息十足的“社会主义”,但其纲领仅包含狭隘的反自由资本主义;对于工人运动,国社党坚定认为是最不可饶恕的叛国大逆,这份零容忍的态度远远超过了任何君主及资产阶级政权。也正因如此,当年英法才会对希特勒的得寸进尺不断妥协——在盟国高层眼里,纳粹德国和苏联在民族理念与政治立场上的这种尖锐对立,是必定会撕斗血拼的!

在军事层面,今天的苏联是德国在陆地上最直接、同时也是唯一的外部威胁。自1932年以来,这个红色帝国就借助重工业腾飞的澎湃浪潮,对它的军队展开了大刀阔斧的全面扩建。到德国闪击波兰之时,苏军已是欧洲最顶尖的战争力量,这台沉寂多年的“欧洲压路机”再度露出了它威压世界的狰狞面目。苏联独裁者斯大林野心勃勃,矢志要让共产革命席卷整个欧洲。随着东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比萨拉比亚等地区被接连吞并,苏联与德国的碰撞已然就在眼前。

如果德苏两国各自都有一位穿越者当权,那么这两列相向飞驰的火车头还有机会避免相撞——双方都能明白对手不是省油的灯,与其杀个天翻地覆你死我活,不如大家都保持克制,以便日后集中力量,共同对付美国这个终极BOSS。

然而,这却是不可能出现的局面。经过这么多年努力,方彦也只做到了在德国海军当中有一定的话语权,想要彻底扭转希特勒构思多年的既定国策根本就是天方夜谭。更何况在今天,包括希特勒在内的全体德国统帅层成员,都对自己军队的战斗力信心爆棚: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已经完全不被他们放在眼中了。

对于这一情况,方彦同样是有心无力,改变乏术。因为只要是身处并经历了这个时代的德国人,都会做出这番看起来完全是理所当然的判断。25年前那场战争,早已用毋庸置疑的事实证明了俄国的软弱:德军只用了大约3成的参战人次,就将俄国斩落马下。相比之下,在西线和德国拼杀了4年的法英军队,不知比俄军高出多少个华莱士,凡尔登、索姆河……这些地名都是法英两军坚强的象征!

几十载光阴流过,曾经被西方资产阶级诅咒痛斥的帝俄政权,如今变成了令他们寝食难安的红色布尔什维克,然而他们很快发现,这个怪胎国家的军力似乎仍然像当年那样外强中干。面对芬兰这个人口仅有350万的微弱小国,坐拥1.8亿人的苏联竟然花费整整6个月时间,用几乎10倍于对方的惨重损失才换来了胜利。而在同一时间,德国却在西线赢得了史诗级大捷:短短6周之内,300万联军缴枪卸甲,全世界都被德军的辉煌胜利深深震撼,认为希特勒德国已经不可敌!

面对这种此消彼长的局面,谁还会相信苏联在德国兵锋之下能有多少抵抗力?希特勒把苏联比为一座破败不堪的房子,只需狠踹几下大门就能将其摧垮,已经是意识清醒的表现,留了很多余地了。谁也想不到,斯大林体制下的苏联能有如此可怕的战争韧性:不仅没有在最初的灾难中崩溃,最后竟然还生生耗死了对面。

尽管方彦比任何人都清楚苏联的战争潜力,但对于希特勒这个和历史一般无二的决定,心中却并无多少忧虑。因为历史上苏联能在绝境中实现翻盘,完全是靠美英盟国的从旁相助。这份助力不仅体现在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运去的1600万吨迫切急需的战争物资,更体现在盟军在其它战场上进行的牵制。

在苏联开始逐步反攻的1943年,德国陆军却只有大约70%的兵力集中在东线。德国在挪威需要防止英国反攻,在法国北部海岸则要防守“大西洋壁垒”,而在地中海方向,意大利猪队友的无能更是让盟军打过了西西里,迫使德军还要抽调出精干力量去填补那里的漏洞空缺。到了1944年6月,德军在西线更是部署了超过60个师以阻止盟军登陆,这直接导致了东线巴格拉季昂一役的惨败。

这还只是最表面的兵力数字。在物资方面,美英盟军同样令德国产生了巨大消耗。1943至1944年间的大规模战略轰炸,使德国能够达到的工业生产指数至少下降了四分之一;而为了抵御盟军的轰炸,1943年后期德国便在西线部署有超过1万门重型高射炮,由此产生的巨大资源及人力浪费简直难以计数。要知道重型高射炮是比反坦克炮还要高端精贵的武器,它的造价和维护保养花费都令人咂舌,倘若这些资源和人力能投入到东线,无论如何都轮不到苏联逞军力之雄!

而要想避免这些令人痛惜的无谓消耗,只需拔掉英国这个桥头堡就行了。届时,即使非洲战场仍会由于美国的涉入而存在,但其对德国力量的牵制力也无法和历史位面同日而语。虽然德国的海上压力同样会在那时候加重,并且免不了要投入巨额资源大建群船,与美国争夺大洋,但承担这份压力的却也不止德国一家。日本作为德国的盟友,将在太平洋上极大牵制住美国舰队的行动,这无疑能为德国节省出大量人力和资源,以确保先在陆地上消灭苏联的抵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