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这个三国很核理 > 第六百二十二章 求贤令,黄金台

这个三国很核理 第六百二十二章 求贤令,黄金台

作者:于秋陨S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4: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从泰山返回郯县的路程自是轻松,只是刘备脸上却没有了之前登泰山时的笑意。

刘备虽然也曾拜在卢植门下学习,但读书期间整日摸鱼,只会遛狗斗鸡,学问方面自然不算精深。而泰山上的谶纬,又让他看得一头雾水,所以便有些闷闷不乐。

当然,刘备也曾怀疑有人故意设局,可是贾诩和郭嘉二人都说,这块石碑上遍布这岁月腐蚀的痕迹,怕是已在土中埋了数百年之久。

如此一来,便断绝了人为的可能。

刘备参不透石碑上的内容,又担心谶纬解出来会对自己不利,心中有事记挂,自然有些闷闷不乐。

等距离郯县还有两百里左右的路程时,却又忽然收到了来自内府的奏报。

在这封奏报中,荀彧将这些日子郯县发生的事情尽数汇报了一遍,大部分是林朝对付世家的过程,以及如今推行下去的新政。

这些事情,其实林朝早在动手之前便向刘备汇报了一遍,因此刘备看完后倒是没觉得惊讶。

可在这封奏报的末尾,荀彧却提出了一个建议。

前段时间,孔融曾带领青州士族表请刘备称王,而荀彧此次的建议便是针对此事。

倒不是说荀彧反对称王,只是他认为孔融表奏中提到的称号和封地不可取。

简而言之一句话,称王可以,在齐地称王不行。

其实这件事情荀彧老早就提过,如今得知刘备即将归来,荀彧便用内府的名义再次提了出来,算是比较正式的进谏。

如今刘备集团的大本营在徐州,在郯县,若是忽然跑到青州的齐地建国称王,那根据地自然要跟着转移。

想要在齐地建设一个和如今的郯县差不多规模的城池,并且把经济和政治重心都迁移过去,这工程量不亚于一次迁都!

再看现在徐州的情况,可谓是一穷二白,拿什么来折腾?

刘备要真敢这么干,便是荀彧不劝谏,田丰绝对会开喷。

跟你们这些整天只会花钱的虫豸一起,怎么可能把天下治理好!

所以荀彧建议,刘备称王后的封地,应该靠近郯县,就算不在东海郡称王,封地至少也得是周边的郡国。

或下邳,或彭城,或琅琊,总之不能远离郯县。

看完荀彧的建议后,刘备顿时皱起了眉头。

他承认荀彧说得有道理,以眼下徐州的情况确实不能再折腾了。但与此同时,刘备心中又有些不甘心。

若是在齐地称王,那就是齐王。

可若是在徐州诸郡称王,那就是下邳王、彭城王,或是琅琊王这种,无形之间逼格就跌落了不少,这便是刘备不甘心的原因。

其实一字王和二字王并无高低之分,就像侯爵一样,乡侯、亭侯、县侯这些都是列侯,在礼仪排场方面,也都是一致的。

但任谁都明白,县侯比乡侯和亭侯高贵不少。

放到王爵上,也是一样的道理。

对此心有疑虑的刘备,便将内府的奏报转给了郭嘉,想听听他的意见。

只是郭嘉身为始作俑者,又怎么可能否定荀彧的建议,当即便开口笑道:“主公,文若所言,不失为老成谋国之言。齐地地处边境,确实不好为王国之所在。再者,先前孔文举表主公为齐王,未必没有趁机提携青州士族之意……”

“依奉孝之意,当在徐州境内建国才好?”

郭嘉点了点头道:“不错,才乃嘉之愚见,还请主公三思。”

闻言,刘备低声道:“奉孝啊,非是某不愿在徐州境内建国,只是……”

郭嘉当然看出了刘备的想法,便开口笑道:“为长久计,些许虚名主公又何必在意?”

别想什么一字王二字王了,先称王再说吧。

见一贯支持自己所有行迹的郭嘉都这么说,刘备无奈了,苦笑道:“那奉孝你倒是说说,咱们徐州除了东海郡之外,何处适合建国称王?”

东海是州治所,自然不好建国称王,这在礼法上不合适。

郭嘉假模假样的思索了一番,最后皱着眉头开口道:“彭城。”

“为何?”

“下邳、广陵地处偏远,琅琊、泰山为徐州之屏障,交通不便。倘若主公不为东海王,便只得在彭城建国。”郭嘉分析道,“如今主公雄踞四州之地,将来势必要向天下用兵。彭城接壤豫州,地处中原,乃是绝佳之所。”

虽然郭嘉说将来要向天下用兵,但刘备明白,如今没了袁绍,可以称得上大敌的,便只剩下了袁术。

而他与袁术之间,早晚必有一战。

倘若发兵攻取豫州,彭城则是一个最佳的跳板,借着王国的名义从现在便囤积粮草,积攒兵力,倒是再合适不过。

“奉孝之意,某明白了……”刘备点了点头道,“此事等回到郯县,某还得与子初商议一番。”

一提到大业,刘备心中那点对一字王的念想也消除了,当场表示会慎重考虑郭嘉的建议。

“主公英明!”

郭嘉拱手道,脸上的笑容极为灿烂。

林子初,你交代的任务某已经完成了大半,如今就差临门一脚。

……

郯县。

学宫之事定了下来之后,林朝没有像以前一样继续摸鱼,而是开始了一项新的工作——盖楼!

确切地说,是准备修建一座很大的高台,同时在高台之上和周边修建一些馆舍、房屋。

为了这座高台,林朝可是煞费苦心,为此不惜三登羽山,向学宫里面的学者请教礼仪的相关事项。

之所以如此在意,皆因这座高台,名为招贤台!

顾名思义,就是要在这座高台上发布求贤令,以此求贤纳士。

关于求贤令,昔年先秦时便有帝王发布过,比较著名的有两次。

第一次是秦孝公。他继位之后便向整个天下发布了一道求贤令,不仅言辞恳切,更是在诏令中扬言:凡能强秦者,寡人与之分土!

随后,便引来了商鞅入秦,继而变法强秦。

第二次是燕昭王。这位主也不差,不仅发布求贤令,更是在都城筑起高台,铺满黄金,任由群贤取用。

因此燕昭王所筑之高台,又被称为黄金台。

林朝此次效仿这两位有为之君,目的不仅仅是要招贤,更是要向天下人表明态度。

先秦之时,各国行各法,自有政令,因此君主发布招贤令倒是不稀奇。

可如今大汉历经四百载,察举制度已深入人心,权势也被世家垄断。在这个当口,林朝来一波唯才是举,就是要向察举制度发起冲击,同时为以后的科举制度做一次尝试。

管你是不是孝廉茂才,只要有才,就可以来徐州当官!

原本历史上,曹操也发布过求贤令。只不过曹操求贤,纯属求了个寂寞。

曹操本人在时,尚能唯才是举。可等到曹操死后,曹丕却来了一波与世家大族的深度绑定,从而使得世家当朝,为曹魏的衰落埋下了根基。

直至两晋时,世家门阀的势力,已经膨胀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甚至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就连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也不得不与这些汉人门阀合作。

林朝之所以要铲除世家,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如今的世家豪族虽然强大,但比之两晋时期还相去甚远,正好将这个威胁掐灭在萌芽之中。

说回求贤令,林朝打算等刘备一回来,就请他亲自登临高台,发布此令。

如今时进腊月中旬,算算时间,刘备最多五六日便到。冬日里施工的进度虽然不怎么样,但到年底也能修建完成,一切都刚刚好。

正当林朝在不远处看着工匠修建高台时,崔琰却来到了城外,身后还跟着一位四十来岁的美男子,手中拿着一份文书。

此人便是出身广陵陈氏的陈琳,说起此人,也有一段传奇故事。

在原本历史上,他在官渡之战时正好在袁绍手下任职,一封讨贼檄文,把曹操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

也正因如此,陈琳便被后世喷子冠以祖师之名。

令人称奇的是,一生杀人如麻的曹操在俘获陈琳之后,竟没有杀他,反而高官厚禄优待之,着实令人不解。

陈琳原本在袁绍麾下,等袁绍败亡后,陈琳被徐州大军俘获,因其有才名,崔琰便向林朝请求赦免他,并让他在都察院中任御史之职。

直到想要撰写求贤令时,林朝才忽然想到了此人。

从陈林手中接过求贤令文书后,林朝冲崔琰笑道:“师兄政务繁忙,何必亲自前来。”

崔琰笑道:“招贤乃国之大事,某自然想看看招贤台是何等模样。”

“那师兄可是来早了,招贤台尚有十余日才能完工,此时前来,只能看到砖瓦而已。”

崔琰扭头看着正在施工的高台,眼中满是憧憬之色,感叹道:“便只是砖瓦,也是好的。”

林朝明白,崔琰眼中看到的可不仅是砖瓦,而是对上古先贤的追慕和渴望。他不便打搅崔琰的幻想时间,便自顾自打开文书看了起来。

坦白来说,林长史不仅字写得丑,文采方面也是狗屁不通,除了能剽窃几首诗歌来标榜自己之外,于诗文一道可以说是毫无建树。

所以陈琳撰写的求贤令,他根本看不出什么门道,只能拍手叫好。

半晌,崔琰才从思绪中回过神来,却扭头对林朝说道:“子初,这招贤台上,是不是还少了点东西?”

“师兄此言何意?”林朝不解的问道。

“古时秦孝公招贤,许诺列土封疆;燕昭王招贤,更是一掷千金。如今我徐州招贤,若是没点诚意,恐怕无法令天下人信服。”

林朝这才明白崔琰的意思,感情不是少了东西,而是少了好处。

想了想,林朝便开口道:“要不咱们也在台上放些银钱财货,以供前来的贤才取用,师兄以为如何?”

“不妥!”崔琰却摇了摇头道,“自古清高有才之士,向来不为财物所动,子初此法不妥。再者,田元皓那边……”

提起田丰,林朝也沉默了。

此时徐州财政吃紧,莫说在台上一掷千金,便是多放几枚铜钱,他田元皓都得跟林朝拼命。

可依照惯例,招贤又不能没有好处,这下就连林朝也犯了难。

关键时刻,还是旁边的陈琳开口笑道:“长史,下官听闻今日徐州新产一种纸张,胜蔡侯纸百倍,长史何不命人撰写藏书,以为赏赐之物?”

闻言,林朝当时大笑道:“好,孔璋之言甚妙!以书为赐,既能体现玄德公求贤若渴,又不流于世俗,倒是大大的良策。师兄以为如何?”

藏书虽然珍贵,但有兰台文献、新纸和活字印刷术,便是印它个几千本又有何难?

等那些响应求贤令而来的士子到时,便每人送上一本,就算没能得到一官半职,也必会夸赞刘备仁德。

如此稳赚不赔的买卖,林朝岂有不允之理。

崔琰也笑道:“孔璋兄此言大善!”

陈琳献策有功,林朝也没什么东西能赏他,当即便邀请两人去自己家中,三人弄了个火锅边吃边聊。

……

初平三年,腊月十八。

风雪依旧,天寒地冻。

可今日徐州百官却不辞辛劳,在太尉府长史林朝的带领下,出城三十里迎接刘备归来。

刘备此行征伐青州,难度不算太大,仅两个多月就结束了战事,可归来的途中却被郭嘉忽悠着去泰山走了一遭,这才耽搁到了年底。

可饶是如此,他此行也就四个多月的时间。

刘备骑在马上,望着远处遥遥在望的郯县,不禁眉开眼笑。

战事从初夏开始,一直到深秋才结束,而后刘备并未归家,直接马不停蹄投入到了青州战场中,等再归来时,早已风雪漫天。

仔细算算,刘备离开徐州也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了。

有道是近乡情怯,但刘备却没这种感觉。奔波一载,此刻他只想着快点回到家中,继续过他那久违的接着奏乐接着舞的生活。

又走了不到三四里,刘备终于看到了出城相迎的文武百官,遂加快了速度纵马而去。

“参见主公!”

等刘备一行人近了,林朝便率众人躬身行礼道。

“免礼,诸位免礼!”

刘备素来没什么架子,当即便从马上跳了下来,对众人挥袖道。

“谢主公!”

众人又是一声齐喝,这才起身。

刘备将战马交给身后的典韦便大步走了过来,对林朝笑道:“子初,你一贯体弱多病,此等苦寒天气,又何必出城相迎。”

林朝笑道:“玄德公凯旋而归,我等身为臣子,又岂有在城中……”

“行了行了,你我自家兄弟,何必如此客套。”

刘备挥袖打断林朝的话,继而又脱下自己的大氅给林朝披上,这才开口笑道:“走,咱们先回城,有件要事,还要子初你替某参详一番。”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