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六百五十八章 四世同堂(终章开始)

道光二十三年,因阮元八旬高寿之故,道光在京中颁下谕旨,对阮元大加赏赐。这年二月,阮福和阮祜便即带着道光所赐珍物,乘船回到扬州。二月二十三日,行船到达扬州城外的五台山,阮元也亲自前往接旨。

为庆祝阮元八旬寿诞,这日五台山码头之畔,扬州官府也前后搭起九座亭子,将道光所赐珍物一一摆列其中,居于正中的乃是道光手书“颐性延龄”匾额,此外尚有藏佛佛像、白玉如意、蟒袍等物。码头两侧的道路之上,旌旗招展,威仪堂堂,锦旗之下更有一尊尊京中颁下木牌,上书自翰林院庶吉士起至太子太保止,阮元一生历任官职差遣。扬州百姓眼见阮元为官如此,亦皆叹服。阮元在最中间的亭子摆上香案,接了道光圣旨,扬州大小官员皆向阮元道贺,之后阮元方才归去。这日阮元所获恩赏仪节,一时在扬州堪称空前,时人亦称阮元所得恩遇为“二百年来邦人未有之荣”。

归家之后,阮元念及致仕多年,便也有了些安乐之念,想到康山在扬州新城之中,本为高地,遂在家中花园之内又筑起一座假山,闲暇时令人安排乘舆登山,便可一览扬州风景。康山宅第虽不如福寿庭开阔,总也有一番旧日景象,昔年读书就学之处,乾隆六下江南之际观戏的戏台,阮元都找到了旧址,尽管昔日建筑皆已不存,念及当年故事,阮元仍是乐在其中。

道光二十三、四年间,阮家亦是喜报连连。道光二十三年秋,阮祜在京重应乡试,终于考中了第三十一名举人。而道光二十四年,阮元长孙阮恩海又在江南乡试中考中了第六十二名举人。念及子孙俱有出息,这日阮元也在家中摆宴,庆祝二人相继中举。无独有偶,这时阮正也带了阮元外孙吴若镐来扬州探亲,一家人难得重逢,更是其乐融融,一时间言笑晏晏,终日不绝。

早在道光二十一年,阮元便有了第一个曾孙阮觐传,此后三年之间,又相继有阮泰传、阮淑传、阮泳传、阮颖传、阮富传等几名曾孙、曾孙女诞生,就连成婚不久的阮恩浩和张念,都有了阮华传、阮茂传两个孩子,阮元两个小孙子阮恩年与阮恩寿年纪也小,经常同曾孙辈几个孩子一同玩耍,长年略显冷寂的阮家,也在一众孩童的欢声笑语中重新恢复了生机。阮元看着这些曾孙、曾孙女,心中也是说不出的爱惜,惬意之下,便也同孩子们一同玩乐起来。

“觐传啊,最近《千字文》学得怎么样了?你要是能写出一百个字,太爷爷今天就给你糖吃,好不好啊?”

“好呀,太爷爷,孩儿学得可快了呢。”

“爷爷,我……我也能写一百个字出来,我……爷爷能给我糖吃吗?”

“恩年,论辈分你都是他们叔叔了,你写一百个字怎么够用啊?你现在也都六岁了,这样,你把《梁惠王章句》背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爷爷再给你两块点心。”

“爷爷,我也就比觐传大两岁嘛……”

“太爷爷,我……我想听恩滦小姑姑弹琴,您看,我……我背一百个字的《幼学琼林》,您就让小姑姑给我弹一首曲子怎么样?”

“泰传啊,这件事太爷爷可做不了主啊?要不你问问恩滦,恩滦,你愿意给他弹一曲听听吗?”

“爷爷,我……”

“哈哈,真没想到,如今咱们阮家,也算是重现生机了啊?”这日特别从山东赶回来的阮正见了一家和乐之象,自也欣慰,向一旁的张念笑道:“念儿,如今你也长大了,你都有孩子啦?你说咱们在广州那个时候,你每天只会哭,我喂你喝粥,可是足足喂了一个月呢。这一晃下来,都有二十年了啊?”

“是啊,姑姑,你嫁到吴家的时候,我才六岁,没想到一转眼,这也有十八年啦!”张念也向阮正陪笑道。

“嗯,如今夫子总算做到了知州,他也出息了。不过念儿,恩滦是常生大哥的孩子吧?我还是第一次见呢,怎么,恩滦很喜欢弹琴吗?”阮正也向一旁的阮恩滦与张念问道。

“姑姑,恩滦小的时候在京里住过些时日,那时候她最喜欢的就是云姜姑姑了,云姜姑姑见她可爱,便把琴技传了一些给她。如今在家里啊,爷爷也最喜欢听她弹琴了。”张念笑道。

“好啊,恩滦,你看在姑姑好不容易回来一趟的份儿上,就给我们弹一曲吧?你看,娘也想听呢。”阮正也向阮恩滦问道。

“那……那我就试试吧……”

阮恩滦这时尚且年少,指法并未精熟,但即便如此,她琴声之中,却是一派悠扬开阔之象,阮家众人听了,俱是赞叹不已。

“哈哈,孩子们如今的样子,真好啊……”阮元眼见一家祖孙四代和睦欢欣之状,自是乐在其中。

不过这一日,却也另有不少友人前来拜访阮元,是以阮元与一家众人玩乐半日,便即回到了书房。这日第一位前来与阮元见面之人名为蒋宝素,是此时镇江名医,阮元自道光二十二、三年间,便自觉老迈体衰,更甚从前,正好赶上蒋宝素在扬州行医,二人便即结识为友。蒋宝素自撰医书《医略》一部,亦得阮元赏识,得阮元撰序一篇。此番他来到阮家,也有阮元告知他前来取回自己所作序文之故。

“蒋太医,我如今身体如何,可有不便之处?”蒋宝素到来之后,也依旧例为阮元诊脉,是以阮元方有此问。

“老相国,如今您身体其实无碍,早年间有些虚弱之状,却也无伤根本。”蒋宝素道:“只是……无论怎么说,老相国今年也都八十一了。耄耋之年,余生寿数本就是三分在人,七分在天,老相国只要安心调养,绝无操劳动怒之事,三年之内身体应当无碍,三年之后嘛……老相国,即便小人一生行医,却也不知小人未来寿数,能不能及得老相国呢。”

“无妨,我一生至此,还有何不足呢?若是还能再得数年寿命,于我而言已是万幸之事了,剩下的,本也不该苛求蒋太医的。我这篇序文你就拿回去吧,你这《医略》做得不错,理应让更多行医之人知道你这部书才是。”阮元也向蒋宝素道。

“那小人就谢过老相国了,老相国,今日小人听闻,尚有几位您广州的学生来这里看您,他们对老相国而言肯定更重要一些,小人就先告退了。”蒋宝素随即拜别了阮元,而接下来前往书房面见阮元之人,正是他在学海堂的关门弟子陈澧。

“兰甫?听说如今你也是学海堂学长了?哈哈,广州到扬州也是千里之遥,你还能来扬州看我,真不容易啊?”兰甫是陈澧表字,阮元见了陈澧,只觉此时陈澧已是一表人才,气度儒雅,又想到初建学海堂时,陈澧尚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少年,不觉感慨起来。

“老师,学生这次南归,便要补任学长了。”陈澧也向阮元答道:“其实学生前两年便即想着,北上见一见老师,将如今学问之中不解之处尽数向老师求教一番,不想前几年广州纷乱,直到今年方才安定下来,学生才有了机会北上。老师,如今广州市肆之间,又多了不少西洋传来的新奇事物,我们学海堂如今有个学生,对这些西洋新物也颇为喜爱,想着拿到扬州这边来,为老师展示一番呢。”

“是吗?那我也去看一看吧。”阮元自也答应了陈澧的请求。

随后陈澧便将阮元请到后院之中,那新学生也在院内准备完毕,阮元面前多了一个小箱子,那学生则放了一块木板在箱子之中。随后,学生取来画笔,在箱子之内作画,不过小半个时辰,学生便即绘成一幅版画。而那版画中人,竟和阮元一模一样!

“兰甫,你带来的这个学生,果真精于丹青之道啊?你看,他画的不就是我嘛。”阮元见了那幅版画,自也欣喜,只是这版画似乎又与寻常画作不同,疑惑之间,阮元也向那学生问道:“不过我倒是记得,一般雅好丹青之人,功夫都在寻常毛笔之上,你这今日所用,竟是一支炭笔,实在奇怪,还有,你这个箱子是做什么的?”

“阮相国,后学名叫邹伯奇,这个箱子是西洋所传来的一种绘画箱子,相国方才坐在那边,箱子里的镜子就会在日光照射之下,把相国的身型容貌,尽数展现在箱子里面。”这名叫做邹伯奇的学海堂新学生向阮元介绍道:“其实后学并不会什么丹青之法,方才将木板放在箱中,后学便可以按照镜中照射轮廓,将相国样貌绘在木板之上,这一点都不难。”

“如今西洋那边,还有这等新奇之物吗?”阮元听了邹伯奇解释暗箱绘画之法,也不觉赞叹道。

“是啊,后学还听说过更精妙的办法,这种办法如今海内还没有名字,后学试着解释了一下,将其称为……摄影。”邹伯奇也向阮元介绍道:“据说这摄影之法,就来自这种暗箱绘画,但需要使用一些特别的药粉,还是先用一块木板放在箱子之内,其上洒满药粉,经过日光照射,人像留在木板之上,药粉见光,便会刻蚀而入木板之中。此后再寻一暗室,便可以用其他纸张将人像拓下,人像便与真人无异。只是……后学所言这摄影之法,如今也只是道听途说,日后定要认真研习,才能学成的。”

“原来如此啊……没想到我离开广州快二十年了,广州那边又有了这般新奇之物,难得、难得啊……”阮元心中也将邹伯奇所言大致回想了一遍,只觉其中虽有些关要之处尚不能解,但按照邹伯奇的理论,这“摄影”之法或许真的可以实现。如果“摄影”成功,即便是毫无绘画技艺之人,也可以将眼前风景留存于木板之上,一时之间,亦自觉叹服。

“是啊,老师,这两年战事虽然结束了,但许多读书人却也看得清楚,咱们大清,这一仗败得太奇怪了,甚至许多人都没反应过来,这场仗就打完了。究其根本,还是咱们对洋人的了解太少了啊,所以如今也有许多读书人想着,去广州和澳门搜集西洋风俗见闻,编撰成书,使天下士子皆知洋人为何物。我来扬州之前,去高邮见过默深先生,他是当年林总制的好友,听闻如今默深先生便即继承了林总制心愿,准备编撰一部尽览海外风俗国家的新书出来。”陈澧也向阮元说道。

“默深啊,我还见过他呢。他那书作如今怎么样了?”阮元也有些好奇,向陈澧问道。

“老师,默深那书如今定下是五十卷,快写完了,我这里尚有其中十卷的写本,也给老师看看吧。”陈澧一边说着,一边也从一旁包袱中取了一匣书出来,阮元也看得清楚,上面乃是《海国图志》四个字。陈澧也对阮元补充道:“只是默深这部书,学生看过之后,也觉得尚有不足之处,想着与他再做商议,方能成定本。这十卷是学生手抄而来,就送给老师吧。”

“好啊,兰甫、伯奇,你们……以后的路会是什么样子,老师老了,只怕想不到,也走不动了,你们……你们且自努力,或许你们啊,能比我这个老师更有出息呢。”阮元看到《海国图志》与邹伯奇带来的箱子,又听闻“摄影”之名,自也隐隐发觉,或许未来天下将要发生的变化,会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便也向二人鼓励道。

“学生谢过老师鼓励。”陈澧与邹伯奇也当即回拜道。

经过林则徐不断收集西洋资料,整理编辑,从《四洲志》到魏源扩写的《海国图志》,内容相较于阮元之时所闻各大洲旧事,早已多出了数倍不止。是以阮元看了这十卷写本,亦自感叹,不知海外之事,竟尚有如此之多是自己从所未闻。

“难道下一个时代,真的要与今日全然不同了吗……”闲暇之际,阮元亦自感叹道。

而阮元却也清楚,衰迈不堪的自己,已经没有能力进入下一个时代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