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六百五十九章 汉宋议和

大清疆臣。 第六百五十九章 汉宋议和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尽管对于以后的道路,阮元已经无力探究,但几年的战事却也让阮元多了一些隐忧,想着未来之路,可能会比如今更为艰难,既然如此,那么学者士人之间,更要摆脱无用的内耗,将主要精力放在应对日后的问题上。想到这些,阮元也为先前的宿敌方东树去信一封,对其学术成就大为肯定,方东树见了阮元来信,自然大喜,这年冬天,方东树也特意来到扬州拜访阮元。

“阮相国,没想到啊,距离咱们那次学海堂辩论,这已经是……已经是二十年过去了啊?”方东树这时尚拿着阮元书信,看着阮元终于承认了自己宋学成就,自是一脸得意,向阮元笑道:“怎么,阮相国,二十年了,你终于发现当年你那套想法是错的了?”

“我可不认为我错了。”阮元自也不会轻易示弱,向方东树道:“若是如今天下,依然和二十年前一样太平,我定要再寻个日子,和你继续辩论一次。但没办法啊,如今这天下……要变了。或许未来的大清,会出现许多更难办,更需要花时间面对的问题,我……我有预感,在那些新问题面前,汉宋之争已经不重要了。所以我这次给你写信,也是想着,无论如何咱们之间该议和了。若是日后还有乾嘉那个时候的盛世太平,后人能把那些新问题都解决了,那个时候,再让我们的后人来一场汉宋之辩吧。”

“阮相国,没想到你想得那么多啊。”方东树也不禁感慨道:“其实说句实话,我也知道你们汉学之内,有不少学问都是扎实可靠的,你们治学的功夫都是很不错的。所以汉宋融合,或许也是以后的必经之路吧。这一次,我愿意和你言和。”

“好啊,可是以后的路,或许仅仅靠汉宋言和,还不够啊。”阮元回忆起昔年广州旧事,也不禁感叹道:“以前在广州的时候,我曾经有过预感,几十年后英吉利人还会把兵船开回来,可没想到,这才过了十几年啊……你有没有发现,如今这时间过得比以前快了?按我旧日的经验,无论英吉利人回来的时间,还是这场仗可能持续的时间,都不会这么快啊?或许我们的后人,他们一年要做的事,是我们的三四倍,只有这样,才能勉强维持今日的太平吧?”

“是吗……阮相国这般预感,倒是让老夫想起来了,咱们跟英吉利这场仗,确实很奇怪啊,我大清堂堂天朝,怎么这场仗打了两年,就打不下去了呢?”方东树也向阮元叹道:“老夫和相国不一样,相国道光六年之后,就没回过广州吧?老夫还在广州待过一段时间,所以老夫见了朝廷如此之状,自也气愤,最开始以为是那些钦差大吏昏庸无能,可老夫跟他们的幕僚也谈过几次,发现似乎又不是那么回事。或许老夫年纪也大了,这些问题这辈子是想不明白了。但相国想要走的这条路,老夫觉得是对的。相国自可放心,老夫回了桐城之后,自也会告知那些宋学后辈,以后这门户之见,是可以放下了。”

“那我也多谢植之了。”阮元也向方东树作揖拜道。

“不过话说回来,阮相国方才可是说了,如今咱们汉宋言和,是因为天下有变,咱们需要共同应对这许多变化,却不是因为相国已然转投了我宋学一派,是吧?”方东树忽然又向阮元笑道:“相国还说,若是咱们的后人没有这许多难解之事,还能重新安享太平,那咱们的后人,还是要好好比拼一番的。这话我可得告诉我那些学生啊,若是他们能见到那一天,那咱们学海堂的未尽之辩,我可得让他们再来一次!怎么样,阮相国,您自己学行治才,俱是天下首屈一指,可你教徒弟的功夫,我看跟我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嘛。”

“好啊,那等如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就让咱们的后学再来比试一次吧。”阮元却也答应了方东树这个未来的弟子挑战。

这日方东树与阮元畅谈一番,自也惬意而归。七年之后,方东树在祁门去世,终年八十岁。他离世之际江南尚属太平,他也没有见到后世真正的巨变。

阮元与方东树握手言和的同时,京城里的另一段友谊却也还在持续之中。这年除夕,身在京城的许延锦也寻了几个昔日秋红吟社的旧友,一并带了些酒食点心,前往西城探望顾太清。此时距离顾太清被赶出贝子府也已过去了将近四年,顾太清与载钊母子住在城西一间小院之中,不过勉强度日。是以见了昔年一众姐妹前来陪伴过年,顾太清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云姜,真是没想到啊,你说咱们最初相识的时候,你对我和夫子,都是毕恭毕敬的样子,那时候夫子还是贝勒。没想到转眼十年,竟然发生了这么多变化。”顾太清回想着家中变故,却也叹道:“所以我要谢谢你啊,如今的我,不过是八旗中一个普通妇人,多亏了当年还有几门亲戚,靠他们接济,我和载钊方能度日。可你们还是认着我做姐妹,这除夕之日还能陪我一起过,无论如何,我都该敬你们一杯,是我无能,我对不起你们啊。”

“太清姐姐,你又何必这样说呢?”许延锦见顾太清感激之状,自也回礼道:“若说十年前你我初识那日,我……我和夫子确实念着你们是宗室贵胄,心中仰慕,也没什么说不得的。可那之后,我与姐姐多年吟诗作对,家中几番往来,在我心里,姐姐早已是我不可或缺的朋友,又何必在意其他什么身世、什么变故呢?无论爹爹还是夫子都和我说过,真正的朋友,无论同安乐还是共患难,都应该是朋友的,所以姐姐也不必自责了。”

“是啊,以后无论是贫寒还是东山再起,我永远……永远会记得你们这些姐妹。”顾太清看着一旁的载钊,却也有种莫名的信心,向众人道:“你们或许不知,但我看得清楚,载均如今占了贝子府,可那又如何?载均成日不学无术,更兼花天酒地,他如今尚无子嗣,以后多半也不会有了。到时候属于载钊的那一份家产,我们一定能要回来的!若是真的有那么一天,我们……我们再摆一次宴,我定要再同姐妹们共饮一日!云姜,既然你们都带了酒来,我便也不客气了,只是……你们不会喝醉吧?”

“姐姐,我们今日既然带了酒过来,自然是有准备的啊?今日就同姐姐同饮一日,以后的事,就不要想那么多了。”许延锦也将带来的美酒一一斟上,同众女笑道。

“好,我西林春今日便以此酒为誓,无论今生来世,无论日后贫贱亦或富贵,在我心里,大家都是永远的姐妹!”顾太清之言方毕,诸女便也相继举杯,一饮而尽。

十余年后,这一日顾太清的预言竟成了现实,载均袭爵不过二十年,便即早卒,身后无子。后经朝廷议定,由载钊之子溥芸继承荣亲王永琪一脉,虽然溥芸所继承的只是奉恩镇国公,但这也意味着,顾太清终于回到了旧日家中。顾太清直至七十八岁高龄方才过世,于当时清人之中,自也属于高寿。

道光二十五年,因江宁和约中支付款项渐已缴清之故,先前多年驻扎在定海等地的英军终于渐渐撤回国内。可江浙闽粤四省海防,却是一副残破之状。无奈之下,道光只得开放海防捐纳,为恢复海防筹措经费。阮元也以阮福、阮祜及次孙阮恩洪的名义向朝廷捐输,以备海防之用,海防捐自也可以加快二子一孙的升迁速度,由于阮福、阮祜在六部担任郎中已有十八年之久,又兼近年以来,二人亦曾多次在各司主稿,是以此次捐纳之后,二人当即转正,分别前往户部、刑部担任实职郎中,且因捐纳之故,二人俱可成为知府候补,只待日后各省知府出缺,便可参与选用。阮恩洪也因捐纳之故,得了候补知县前往浙江学习待用。

这一日阮元家中却又多了一位新客人,先前在淮安漕督任上便与阮元熟识的包世臣,竟意外来到了阮元家中。而更让阮元感到诧异的是,这次包世臣居然还带了十几个城外村民前来,问过这些村民之后,阮元方才发现,这些人居住的村子,正是昔年孔璐华传授养蚕技艺的永胜村。

“慎伯,他们这是……这是怎么回事?”阮元眼看村民们眼中皆有愁苦之色,也向包世臣问道。

“阮相国,在下也是近日路过永胜村,方知他们以前还与相国一家有旧。既然如此,在下也想请相国施以援手,多帮帮这些村民吧。”包世臣却向阮元答道:“在下听闻,永胜村四十年前便即开始养蚕,平日农闲之际出售蚕丝为生,四十年来一向富足。可今年……今年整个江南的丝绵集市上,丝和棉布都卖不上价钱,这些村民囤积了不少新丝,却都只能放在村里。若是长此以往,蚕丝的行情不能改善,他们怕是……怕是有破产之虞啊?”

“卖不上价钱,这不应该的啊?”阮元听着包世臣之言,也向一旁的几个村民问道:“你们永胜村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慎伯方才说得卖不上价钱,是只你们一个村子,还是其他村子都出现了这种情况啊?”

“老爷,今年别说我们村子了,扬州的市集之上,蚕丝棉布也都……都卖不出去啊?”为首一个村民也向阮元说道:“今年市集之上,突然出现了许多上海进货的洋布,而且这些洋布,市价竟只有我们棉布的六成,所以这一下子,咱们无论卖丝的,还是卖棉布的,这丝棉都只能囤在手里,根本卖不上价啊?要是非得出手,那咱们的丝和棉布,都要按市价的六成甚至更低去卖,这样的话,咱们根本不能赚钱啊?老爷,小人从小的时候就跟着家里人养蚕,这些年总也能卖不少蚕丝补贴家用,这样的情况还是第一次见呢。”

“洋布?这……没道理啊?”阮元听着自也不解,又向那村民问道:“你可看过那些洋布的模样,他们的布质地如何?夫人在世的时候,也曾跟我说起养蚕之事,你们的蚕若是精心喂养,定能产出上好的蚕丝,放在市集之上,不愁卖不出去的啊?”

“老爷,洋布若是只论质地,我们看着都很一般,或者说……也没比咱们的棉布好多少。可不说别的,洋布便宜啊?就算洋布质地不如咱们,谁经得起他按市价六成去卖呢?老爷,夫人她老人家的面,小人是见过的,那时候小人才十五岁,见夫人帮咱们养蚕,那时真是……真是惊为天人啊?当时咱们都想着定是祖上积德,方才换来阮夫人这般恩赐。一晃四十年过去了,永胜村一直受夫人庇佑,年年家给人足,谁知道小人年纪大了,竟遇上这般怪事呢?可若是行市再这样下去,咱们……”那村民看年纪大概五十来岁,如此推算,孔璐华传授养蚕技艺之时他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而见他伤感之状,阮元心中也不觉有些难过,不想昔年受孔璐华照顾的永胜村,今日竟遇到了如此危机。

“既然如此,这件事也难为你们了,我……我帮你们想想办法吧。”阮元念及孔璐华旧日照料永胜村之恩,自也不忍看着村民因为蚕丝滞销,竟而破产,便也向那村民道:“当年的事我还记得一些,夫人,还有那位教你们养蚕的苏姓前辈,她们传授的是最好的养蚕之法,所以你们的蚕丝,论质地不会比任何其他的丝差。就算扬州这边卖不出去,我帮你们试一试,把丝卖到湖广、河南那边,总还是能卖钱的。我也去问问官府,看看能不能帮你们找到去那边的商人,总是……总是有办法的,你们就不用担心了。”

“那就多谢阮相国了。”包世臣也和几个村民一同向阮元拜道。

此后数月,阮元便和包世臣一道联系了扬州府衙及盐运使司,总是将村民们囤积的蚕丝尽数运了出去。可即便如此,阮元却也清楚,如果洋布依然按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以后不仅仅是永胜村,整个江南的丝棉行业,都会受到巨大冲击,日益艰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