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六百一十四章 阮曹之争(二)

大清疆臣。 第六百一十四章 阮曹之争(二)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曹太傅,国朝科试,四书主程朱章句,可并非凡事皆要唯程朱之念是从的意思。先前科试,考生讲论经术,多有兼采国朝松崖、东原诸前辈之意者,也往往可以得到取录。我初迎乡试,座师文正公便以慎修先生《乡党图考》为本,凡‘过位’之语能得慎修先生之意者,悉予取录,为何曹太傅主持会试,竟要对程朱之意如此苛刻呢?”阮元自然不会认同曹振镛唯主程朱的观点,便即以自己实际遭遇为例,向曹振镛反驳道。

“阮中堂,要不咱们再看这一句吧。”曹振镛却也没有直接与阮元辩驳,而是打开了第二场的一张试卷,向阮元问道:“你且看这一句‘满盛不仕,故非谓管仲之器小’,此人之言,与《论语》之意大有不合,《论语》言及:管仲之器小哉,此人却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要说管仲并非器小之人。举子应考,《四书》自当倒背如流,可他偏偏在这定论之上胡言乱语,这不是荒诞,又是什么呢?”

“曹太傅,若是只看《论语》之人,自然可以说管仲器小乃是至论。可如今博学之人,天下间并不少,读书人也应该知道,管仲自己便即留下一部著作,即是《管子》啊?”阮元对于这个问题自然也不陌生,便即引经据典,向曹振镛驳道:“读书人往往认为,管仲骄奢,是以器小。却鲜有人知,骄矜自满,本就是管仲生前之大忌!《管子.枢言》有云:‘釜鼓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重令》云:‘地大国富,人众兵强,然而与危亡为邻矣。’《白心》云:‘满盛之国,不可以仕任’,《枢言》又云:‘人之失也,以其所长’,此数语俱可言明,骄矜自满之害,管仲实非不知,可管仲犹有奢侈之举,这便是为了让外人清楚,齐国尚有不足之处。若是管仲严守操行,其人完美无瑕,那外人言及管仲,言及齐国,就只会留下盛赞之语,却无忧虑之念。若是管仲和齐国,都再无一人言及其弊病,那其人其国,才是衰亡无日!管仲骄奢,正是为了让世人有所进取,后人不读《管子》,故而误解了管仲,可如今国朝经学昌明,难道我们还要囿守旧论,苛求管仲不成?”

“阮中堂,您果然是博学之人啊,老夫方才就想着,此人言及管仲并非器小,定有其用意,如今听中堂之言,才清楚此人有何依据啊。”不想阮元所言,竟皆在曹振镛意料之中,而曹振镛听着阮元之言,也继续向他问道:“可是阮中堂,您觉得这公平吗?《管子》也好,戴震也罢,还有中堂最开始说的《文献通考》和《二十四史》,能读这些书,那确是学识渊博之人,可如今天下各省,文教高下全然不同,这个中堂在云南做官,应该清楚啊?我看这卷子位置,也知道多半是江南考生,江南有的是藏书人家,可陕甘呢?云贵呢?这些省份哪有那么多藏书,读书人又有什么条件,能把这些书都通读一遍呢?若是按中堂所言,真的让此人中式,此人于同侪之间,必然盛气凌人,卖弄学问,而究其根本,不过是此人生在锦绣繁华之地罢了,那其他同科进士,却要作何感想?不说别的,这《论语》之言,对于天下大半学子而言都是万世不易之至论,其他人因为奉行圣人之言,方才取了进士,此人言语看似有理有据,却全然否定了《论语》之言,若是这件事被其他考生知道了,他们会怎么想?凭什么这样一个立论与他们截然相反之人,一样可以取进士,和他们一起做官啊?中堂取录此人,难道是为了告诉世人,苦读《论语》,终究无用吗?”

“那曹太傅就不怕,你将此人黜落,竟而失了一个人才吗?”阮元也当即反问道。

“人才?阮中堂所言,竟是什么样的人才啊?”曹振镛又打开了那人第三场的试卷,指着其中一处应答文句向阮元问道:“阮中堂再看这一句,我记得这一句问的乃是《左传》是否为左丘明所撰,你看是也不是?”

“不错,但此人之言我方才看过,依他所言,左丘明确是撰写《左传》之人,有何不妥啊?”阮元也反问曹振镛道。

“自然没什么不妥。”曹振镛也向阮元道:“可此人仅仅这一个条目,前后所答,竟有四行之多!按一般的策论应答之法,一个问题只需回答一两句,最多一行,已经多有冗余,此人一个问题就回答了四行,这不是繁琐又是什么?他应试言语便如此繁琐,日后为官,自不免迟延拖沓,朝廷取录这样的人做进士,又有何益呢?”

“曹太傅,您评价‘冗余’和‘繁琐’的标准,就是文字多寡吗?”阮元自然不会认同曹振镛之念,也当即驳斥道:“当今读书人有所立论,讲究的乃是言必有据,依据越多,其言语也自然愈加可靠,依据不足,又何以证明其言为真呢?比如刑案,证据从来是越多越好,只有充足的证据,才能让官员断案之时准确地定罪量刑!此人言语虽多,但论据充足,自《史记》、《汉书》而至《太平御览》所载桓谭《新论》,一一毕见。这不是更容易证明,左丘明就是撰写《左传》之人吗?”

“阮中堂,朝廷取录进士,是为了让进士进入翰林六部,亦或外放州县,去办事的。若是每个人都像他一样为了什么言而有据,写一篇文章都这般繁琐,那朝廷要他办的事,他何时才能办成啊?”曹振镛又指着另外一句,向阮元问道:“还有这一句,这句原本只是让考生列举一二前朝保甲之事,可他为何要在后面多写了一大段,说什么台湾本应设兵以守,兵力不足,自当重用保甲,保甲之设,足使海不扬波呢?这张卷子,问到他台湾驻兵之事了吗?”

“曹太傅,此人先前文句,已将前朝保甲之事言明,即便多出这几句,又有何不可呢?”阮元眼看俞正燮虽然多出数句,却并未答错原题,心中自然放心,道:“更何况此人之言并非空言,此处亦多有实据可以作证,台湾设兵以守,此言出于施琅《靖海记》,台湾入版图,而海不扬波,此亦《台湾府志》之语,并非他一人之妄言。更何况台湾之南,荷兰久居噶啰巴(即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又曾夺台湾而居,此为外患,去年张丙陈办之乱,前后三月方得平定,官兵调度,往往因之于福建内地,此为内忧,台湾有此内忧外患,故保甲之语,先及台湾,我以为并无不妥。”

“阮中堂,朝廷取录进士,是要让进士为朝廷效力,可不是为了让进士自作主张,卖弄学问的。”曹振镛又向阮元道:“阮中堂不妨再想一想,此人若真是取了进士,入翰林拟定诏旨,亦或进入六部主稿,他言语如此繁琐,所拟诏旨,所书公文,有几个人能看得下去?朝廷拟定诰敕,六部缮写奏本,若是都像他一样自作主张,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那这些奏本诰敕,是皇上、六部大臣的意思,还是他自己的意思呢?朝廷给他缮写文稿,草拟诏书的机会,是让他卖弄自己才学,借朝廷之力谋求私誉的吗?”

“曹太傅,朝廷取录进士,是要储备天下人才,使天下有才之士,皆能为朝廷所用,若是天下人才皆在朝廷,朝廷办事,才能无往而不利!”论及科举本身的目的,阮元之念却与曹振镛相反:“如今是守成之世,说一句天下太平并不为过。可是天下大势,从来便是运会平陂相乘,非常之变,往往当承平既久,萌蘖蠢兆于其间。按照曹太傅的想法,朝廷取录进士,就只是为了让进士在翰林六部办事,至于进士才学多寡,一概不问,那久而久之,朝廷之人,必将尽数成为拘守绳墨之辈,万一天下有变,就会出现驭之无术,措置张皇的结果,到时候距离乱世也就不远了!可若是进士能够尽得天下人才,一旦有变,往往便会有才学兼备之人,可以防患于未然,即便大患已成,他们依然可以挽狂澜于既倒。那什么人最有可能是乡野间的人才呢?自然便是学识、见识俱皆丰富之人!昔日东坡先生应举,其策问之言多由自撰,欧阳永叔仍然以为其人才华横溢,惜其才而取之。试想若是东坡先生竟因言辞乖张,竟而不得取录,那东坡先生许多绝佳诗文,岂不是便要湮没无闻了?”

“阮中堂既然说到东坡先生,那老夫倒是想问一句,东坡先生为官一世,是‘防患于未然’了呢,还是曾经‘挽狂澜于既倒’呢?都不是啊?东坡先生一生为官坎坷,少年时有宰相之望,后来却只能流连州郡,为一守令之才,花甲之年,尚遭贬黜,身返中原,便已是幸事。阮中堂举东坡先生的例子,是想着告诉后世进士,做官就不要担心播迁贬谪,只管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是吗?阮中堂,您少年早达,督抚天下三十年,如今登临宰执之位,东坡先生与您相比又算什么呢?您今年也七十了,东坡先生像您这个年纪,那早就不在人世了,您一生顺遂,看东坡诗文,也只见其乐观旷达之语,却不能深究,那般言语之后,竟一句句都是数不清的苦楚啊?早知如此,欧阳文忠公当年取录进士的时候,就应该早早将其黜落,断了他入仕之念,东坡先生做个平民百姓,都要比这样的一生太平啊?所以阮中堂,您如今也想着看这些后辈学子,一个个重蹈覆辙,是吗?”曹振镛却如此向阮元反问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