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六百一十三章 阮曹之争(一)

大清疆臣。 第六百一十三章 阮曹之争(一)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贾翰林,这是什么道理,头场试卷和三场试卷,都要经过我等共同举荐,方能定下举子中式与否,怎么到了你这里,这三场试卷,竟似无足轻重一般呢?”阮元自然不会满意贾桢的回答,眼看一旁之时,只见那清安听到自己质疑声音,已然走了过来,便即向那清安问道:“那大人,这四份策论试卷,你为何竟要举荐?你可过来看看,这几个人策论文章,一半都是脱空,就这样不入流的策论试卷,这般举子若是取了进士,那不是要让天下人笑话吗?”

“阮中堂,近几次会试,策论脱空之人也不算少了,可他们一样可以被取录啊?”那名叫做吴文镕的吴翰林也向阮元答道。

“这……阮中堂,吴翰林说得也没错。”那清安看着阮元所指试卷,也向阮元解释道:“这策论出题,本来就是面面俱到,可考生才学,未必一一皆能提前预知啊?所以只要头场二场做得不错,就算他们策论稍有不足,该取录还是要取录的嘛?再说了,这几个考生的头场卷子,阮中堂当时写的也是‘荐’字啊?”

“那大人,考生应答策论,偶有题目不知出处,不能应答,确实是考场常事,若是每道策论之内只有一二条脱空,哪怕三四条略过不答,我也不会在意。可是这几个考生,策论里的问题,我看有一半都被略过去了,那就说明策论之事,他们根本就不擅长!这会试第三场他们就交出这样的卷子,他们有何资格被朝廷取录?就仅仅因为他们头场四书文做得好吗?”

“阮中堂,如今科试,确是如此啊?若是头场四书文做得好,几位主考都能予以举荐,那即便三场策论发挥不佳,依例都是要取录的,前几次科试,也都是这样的啊?”那名叫做徐广缙的御史也向阮元解释道。

“你等这方是糊涂,朝廷会试设立三场,究其因由,自然是要选出经义策论俱佳之人,若是策论做得不好,也一样可以入选,那这三场策论究竟还有什么用?放在会试之中,就只是摆设吗?”很显然,这样的回答,根本不能让阮元信服。

“阮中堂,您这三十年都在各省做督抚,朝廷里的事,未免了解不多啊?这头场与三场,其实并不一样的。”这时曹振镛听了阮元与诸人激辩之语,却也缓缓走了过来,向阮元笑道:“中堂何不这样想一想,为什么朝廷会试,要把头场的四书文放在这样关键的位置,因为朝廷取录人才,对经术学问的看重,要高于策论,毕竟经术学问,乃是为人处世的根基啊?而且看头场也是最公平的办法,策论之言,繁复万千,许多家境贫寒,读书不够的举子,还有那些来自偏僻府县,根本看不到那么多图书的举人,他们见识之上,就要吃亏,反倒是那些来自通都大邑,藏书人家的读书人,更容易作答策论,若是把策论看得重了,那取录之人,也必然都是读书世家之后,真正的寒门士子,根本就摸不到进士的门槛啊?所以说这科举的关键,自然还是在于四书文了,这才是最公平的地方。而且阮中堂您说得其实没错,若是策论应答不佳,原本是不该取录的,可中堂您并未得见今科举人全部策论,老夫看得多一些,这样跟中堂说吧,其他大半举人,策论答得与中堂质疑之人,其实相差无几,有些人策论做得多些,可他们头场经义做得并不好啊?所以中堂问的这些人,综合其三场试卷而言,已经是这一科里作答最出色的了。”

“曹太傅,三十年前我与朱文正公主持会试之时,无论策论经义,都是我等四名主考一同阅过,四个人一并提了‘荐’字,那人方才可以中式。如今不少策论卷子我尚未看过,怎么能够如此草率,便将他们黜落?我且看看,若是还有策论作答出众之人,我自当力荐,绝不会让他们如此沉沦!”阮元清楚曹振镛之语自己无法应答,究其根本,也是因为自己所见试卷太少,信息上不对等,才吃了亏。而眼看几份大片脱空的试卷都已拟定,阮元却也想起,在自己所见的策论试卷中,并无一份试卷与俞正燮文笔相同,又听曹振镛说起策论完卷之人不多,这种事几乎不可能发生在俞正燮身上,曹振镛能够如此相答,多半是他取录之事,早已将俞正燮排除在外,心中疑惑,便也走到曹振镛桌案一旁,取了几份策论试卷在手,一一详阅起来。

然而翻过几本策论,果然作答之人大多发挥平平,根本不像是俞正燮手笔。阮元疑惑之间,又走向那清安一旁,再次取过几册试卷来看,又是一样的情况。想着如此下来,俞正燮多半是要被自己错过了,阮元心中也自忧急,不觉喃喃默念道:

“理初,理初,你可一定要等着我啊……”

“阮中堂,看起来您想要的,是这样的卷子,是吗?”不想就在此时,曹振镛的声音突然又在阮元身后响起,阮元回头看时,只见曹振镛果然取了一册试卷在手,那本试卷也已经被打开,自己面前的一张试卷,字迹密密麻麻,而且第一页之后的第二页,显然也已被足够的墨迹覆盖,显然此人策论内容要比一般考生多了至少三成。看试卷上的标记,乃是“成”字第二十一号,阮元之前做过一次会试主考,对于考场尚有一定印象,“成”字考场所坐的考生,一般便是安徽籍。

再看此人文句,只看得半页,阮元便即认定,这张试卷乃是俞正燮所作无疑。

“曹太傅,这篇策论你为何不早拿来给我看过?我看此人文句详瞻,分明便是一篇上佳策论,曹太傅为何要放到现在,才让我看到呢?难道说……”阮元看着这份试卷,上面应答之言虽多,可是批语寥寥,便也清楚,曹振镛多半没有取录俞正燮之意。

“不错,这篇文章,依老夫之见,理当裁汰!”曹振镛看着那份试卷,当即对阮元道:“这个举人,成字二十一号是吗?此人三场试卷都在这里,要不然阮中堂也都看看吧,他四书文言语怪诞,策论文字繁琐,正是下乘之作,阮中堂,您该不会因为此人策论做得比旁人多,就想着取录此人吧?”说着,曹振镛也从一旁找了“成”字考棚所有前两场的试卷,一并放在阮元面前。

阮元翻开头场试卷,却也看得清楚,这个成字二十一号考生的四书文试卷之下,只有一个“荐”字,依笔迹而言,就是自己所书。

“曹太傅,您方才说此人言语怪诞,文字繁琐,是吗?”阮元一边看着眼前的三场试卷,一边也渐渐清楚,这些试卷就是俞正燮作答无疑,而俞正燮所作之言,也自是内容详尽,颇有见地。看到最后,阮元再无疑虑,当即向其余众考官言道:“我却认为不然,我看此人之作,头场、二场的四书五经文,并无不合八股比对之处,其中言辞,亦皆精当,尤其这第三场的策论,这位举人所有题目,一一答对无遗,而且旁征博引,凡《白虎通义》、《文献通考》以至于《二十四史》内容掌故,俱皆详实有据,如此文作,怎得称之为言语怪诞,文字繁琐?又或者说,即便他言语偶有繁琐之处,又怎能仅因其言语不够精当,便即将他黜落?曹太傅,您若是有您的道理,那我洗耳恭听,请曹太傅赐教!”

那清安、恩铭、贾桢、徐广缙等人听着阮元质问曹振镛,一时也都愣在当地,竟无一人能够上前应答。各人中亦有与汤金钊、王引之诸人相熟者,清楚阮元取士用人之法,与曹振镛大相径庭,二人同时出任主考,少不了要在个别考生取录之事上有所争执。这时阮元主动依俞正燮所答试卷质疑曹振镛,便是正式向曹振镛宣战了。

“既然阮中堂执意要问,那老夫便帮阮中堂看看吧。”曹振镛自也清楚阮元来意,当即翻开了头场的四书文试卷,指着其中一句向阮元问道:“阮中堂且看一看,这‘凡所见,而能知其色,凡所嗅,而能识其味,凡所实践,而能穷万物之理。’不知阮中堂如何看待这般文句,其中道理,又是什么呢?”

“这个自不难解。”阮元清楚,这句话应该是俞正燮为了解释“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一句,所使用的排比释义之法,便即向曹振镛言道:“此句源自休宁戴东原先生《孟子字义疏证》之言,东原先生认为,万物之理,便如同观色品味一般,见到万物,方知万物之色,闻到气味,方知香甜甘苦,万物之理也是如此,需得了解万物,有所实践,方能了解万物的事理。这学生如此言语,其实根本算不上什么新奇之论,不过是转述东原先生遗教罢了,就算没什么出彩的地方,总也不算怪诞吧?”

“阮中堂,这戴震所言求理之法,与程朱之至论,可是大相径庭啊?”不想曹振镛竟也向他驳道:“依程朱至论,天理本在人心之中,人有所实践,是为了以实践自省,将心中被蒙昧的天理昭然粲明。可戴震之意,却是人心中并无天理,所谓天理,全在外观万物之所得,在天理存于何处这个问题上,戴震与程朱乃是截然相反的啊?国朝科试,四书皆主程朱章句,这天理之言,自然也要循程朱遗意,用戴震的言论来反对程朱,在如此会试之上,不就是怪诞之语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