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五百六十二章 大树行台分别

大清疆臣。 第五百六十二章 大树行台分别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阮元一行乘船西进了几日,便即抵达肇庆。眼看六七月间广东依然炎热,几个孙子身体素弱,这时也有些精神不振,阮元担心孙辈如此跟随自己长途跋涉,竟而染病,便即暂时在肇庆停止了西行,暂住于肇庆总督行台之内。肇庆行台素有大青枫树一株,是以阮元也将此地称为“大树行台”。

而这一日,阮元也终于和孔璐华谈论起了此后阮家众人的去向之事。

“夫人,我想了几日,若是书之她……她带正儿和孔厚回扬州也好。”阮元自也舍不得和幼子幼女,以及刘文如分别,但眼看自己将要西行,扬州无力兼顾,只得对孔璐华道:“扬州那边,如今祜儿还在,书之回去了,办正儿和孔厚的婚事也方便一些。或许,这是我的不对啊,昆明扬州,相距关山万里,我……我不该让你们陪我去那边陲之地的。”

“夫子,谁说你有什么不对啊?”孔璐华听着阮元难过之语,也向他劝道:“如今云南也算太平,就算是边陲之地,又有何不可呢?只是……夫子,我倒是想着,如今最好的办法,还是让我和书之姐姐一同回扬州啊?”

“夫人,这……”阮元听着孔璐华之语,不觉心中一惊,自己和孔璐华成亲三十余年,除了少数阅兵改任之期,大部分时间可谓形影不离。但如果孔璐华回到扬州,那么江南滇西,路途遥远,自己又要何时才能见到妻子?虽然看着孔璐华应该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她此言一出,自己却是万分的不舍。

“夫子,这件事说起来,还是你把蒋二赶走的结果啊。”孔璐华看阮元神色,自然会意,向他柔声笑道:“当年你说,咱们为什么要把蒋二留在扬州啊,不就是因为广州太远,家中田产开支,都需要有人看护嘛。如今蒋二走了,总要有个人来替他办事,正好,孔厚成亲之后,我还想带孔厚回曲阜看看呢,娘在曲阜年纪也大了,我想……她老人家生前也想再见我一面,见见自己的外孙,看着孔厚成亲,若是孔厚还能有个孩子就更好啦?还有,孔厚性子太过沉静,还不如福儿呢,虽然以后也有一品荫生之衔,可我看他也不适合做官啊,最好还是留在家里,看护宗庙比较好。既然如此,我……我也舍不得夫子,可是……”

“夫人,我知道,你……你说得对。”阮元回想着孔璐华之言,确有道理,也点了点头,道:“只是,这北归之人,为何却是夫人啊……”

“夫子,你也不要担心了,我……我想着要是我把扬州的事办妥了,我来昆明看看你也很好啊?”孔璐华思忖半晌,确也是舍不得与阮元分离,只好向阮元笑道:“等孔厚结婚了,我去问问彭家那边,或者吴家的人,找几个帮着咱们看护阮家,或许还有比蒋二更聪明的后生呢。一切安排妥当,我就过来看你,怎么样?”

“哈哈,那……那也劳烦夫人了。”阮元想到如此一来,阮家众人相继分别,尤其是阮正远嫁,或许在大树行台齐聚的阮家一门,以后便再无重聚之时,心中也不觉怆然。

但阮元还是在次日做出了决定,自己先轻装简从,前往昆明赴任,谢雪和唐庆云暂时带着阮福和诸孙辈留在肇庆行台,等待天气凉爽,再行西赴云南。孔璐华、刘文如则同阮孔厚、阮正一起北归扬州。七月之初的大树行台,竟见证了阮家最后的团聚时刻。

道光六年八月,一向平静的天津海域,这时却是帆舶林立,无数运送漕粮的海船,陆续在天津停船卸米。经过半年的漕粮调度,海船北运,这时陶澍所承运的一百六十余万石漕粮,已经尽数在天津完成交兑,漕粮海运的计划,终于获得了成功。

这时负责交兑漕粮之人,正是阮元学生,暂时署理仓场侍郎的汤金钊,眼看最后几批漕粮已经相继卸下,而交验之际,漕米依然干净整洁,毫无暗沉、霉变之状。汤金钊也向一同前来的陶澍道贺道:“陶中丞,此次漕粮海运,可谓收获全功啊,我记得京城那边军机处廷寄,是要我收兑一百五十万石漕粮,可是如今可以入仓的漕粮,有一百六十多万石,也就是说……陶中丞只征一年定额漕赋,却尽数解入京师了啊。我自会将实情禀报皇上,到时候,陶中丞就可以受赏了!”

“汤大人客气了,在下办事,亦不过上解国家之急,下治生民之困,却没想过多少加官进爵之事。若是海运能够成为定制,则在下也算心安了。”陶澍也向汤金钊答道。

“陶中丞,海运能不能成为定制,我不清楚,总之今年算是办成了吧?”汤金钊也向陶澍言道:“我只给中丞交个底,如今海运成功,确实会有不少京中之人眼见海运之利,但漕运之上,牵涉的人力、财力,同样繁多,所以我清楚还有不少反对海运之人。剩下的,或许要看陶中丞善后之能了。”

“既然如此,我回到江苏,也会妥善办理漕帮善后之事。”陶澍也向汤金钊答道。

“敦甫,陶中丞,京中有加急上谕到了!”不想就在这时,陶澍和汤金钊不远之外,竟已多了一顶小轿,很快,轿中便即走出一个人来。汤金钊清楚这人是同榜同学史致俨,也当即向他拜过。只是史致俨却毫不停步,径自走到汤陶二人面前,取出一封上谕,道:“敦甫,皇上让我亲自前来送这份上谕,情况十分紧急,依皇上之言,你这里收纳漕粮之后,就尽快将漕粮送到通州,另外,至少备下五十万石出来,随时听命准备交给京仓,听朝廷里的人说,西北可能要有一场大战了。”

“这……好吧,我这里尽快去办。”汤金钊眼看史致俨神色凝重,自然清楚京中情况已是刻不容缓。

“汤侍郎,我最近一直在江南任职,却不知如今西北,竟发生了何事啊?”陶澍也向汤金钊问道。

“陶中丞,这件事我还是略知一二的。简而言之,大概是今年年初……不对,这个人去年就已经频繁出现在文书之中了……也不对,我前年也听闻过这人名字。总之,是西北有个自称和卓后裔的逆贼,叫……张格尔的,这几年频繁进犯边疆,或许,如今事情变得更严重了……”汤金钊对西北之事自然比陶澍清楚,但其中内情复杂,他一时也不能尽数言明,只得挑了几段最为关要之事,讲给陶澍知道。

此后,陶澍因改行漕粮海运有功,被道光加赐花翎。但这时道光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已经不是海运了……

就在陶澍成功运抵漕粮之时,圆明园里,已是宰相枢臣齐聚,户部、兵部卿贰堂官,也都一一到场。道光亲临勤政殿,与众大臣商议起西北之事来。

“松筠,这是你当年给仁宗皇帝上的奏疏,你说,那大逆博洛尼都并无子嗣,可为何如今西北人尽皆知,这张格尔就是博洛尼都之孙啊?”道光看着一封多年之前的奏报,向一旁随侍的松筠问道。

“回皇上,这……这是臣当年一时糊涂,不想……不想竟然酿成大祸,臣甘受皇上处置。”松筠也向道光请罪道。

“罢了,当年哪里有人知道这什么萨木萨克是何许人,就算是两年之前,这张格尔也不成气候,和你有什么关系?”道光似乎也不想重治松筠,而是向其他大臣道:“你们看看吧,如今,喀什噶尔已经失守,庆祥将军已然……已然殉国了。如今南疆垂危,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四城俱陷,要是再放任这张格尔肆虐下去,他们就要进攻阿克苏和伊犁了!你等有何良策?是不是要从伊犁调兵,南下收复四城?”

原来,此时的新疆大地,正在经历一场剧变,而这场变故的源头,或许还要追溯到清王朝对新疆展开统治之时。乾隆二十年到二十四年,乾隆经过两次准噶尔战争消灭了准噶尔汗国,此后南疆地区的首领“大和卓”博洛尼都和“小和卓”霍集占也因为反叛清王朝,很快被乾隆消灭,是为回部之战。此战之后,清王朝正式开展新疆建制,但博洛尼都之子萨木萨克却下落不明,乾隆曾经多次寻找萨木萨克踪迹,却一直杳无音信。

进入嘉庆时代,嘉庆认为清王朝在新疆的统治已经巩固,所以对萨木萨克之事便不再上心,当时新疆一名伯克玉努斯曾向嘉庆言及萨木萨克尚在人世,但时任伊犁将军的松筠却认为追索萨木萨克简直多此一举,直接上疏称大和卓并无后裔,此事便即不了了之。此后数年,萨木萨克在清朝之西的浩罕国年迈而终,与此同时,他却也留下了几个儿子,张格尔便是其中之一。

但直到嘉庆末年,张格尔除了一个“和卓后裔”的头衔,在新疆地区也并无势力,只是新疆地区尚有不少民众迷信旧日大和卓的统治,对于张格尔颇有认同,这根本不足以动摇清王朝在新疆的统治。可是嘉庆在位最后几年,在新疆的官员任免上却出现了一处重大失误,前任黑龙江将军斌静因为贪污,被嘉庆放逐新疆,由于斌静是宗室出身,嘉庆最后还是对他网开一面,让他降职担任喀什噶尔办事大臣,然而斌静却毫不悔改,在喀什噶尔任上,多有强抢民女,虐待百姓之事发生。而与此同时,许多清王朝册封的南疆伯克,也是一边对百姓横征暴敛,一边不遗余力讨好清王朝这些驻疆高官,百姓对于清王朝的统治开始逐渐不满,张格尔也抓住了这个机会。就在嘉庆去世数月之后,张格尔率领百余人进犯新疆哨卡,虽然很快就被击退,但这也是张格尔第一次公开对抗清王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