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五百六十章 最后的两广总督

大清疆臣。 第五百六十章 最后的两广总督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不过,阮元等人未及预料的是,早在孔璐华生日之前数日,京城勤政殿中,便即展开了一场有关阮元未来任职的讨论。

“皇上,臣考两广总督阮元,在广州已经担任总督将近九年,如今应予轮换,臣建议皇上召阮元入朝,择户部、兵部之一,改任阮元先做尚书,如有大学士出缺,也可以从优补任。”这日率先发言,希望阮元入朝的乃是大学士、军机大臣蒋攸铦,他自然清楚,如果阮元入朝,那么进入军机处或许也在道光的考虑之内。

“皇上,臣以为阮元如今确需改任,但最适合阮元的地方,是云南,阮元应该改云贵总督。”大学士、军机大臣曹振镛却说道:“如今臣等接云南快报,云贵总督赵慎畛,上个月不幸身故,正好云贵总督一职出缺。阮元才兼文武,于南疆亦颇有声名,是最合适的改任人选。”

云贵总督,全称“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自康熙平定三藩之后,云贵总督便即常驻云南省城,云南省城在云南府昆明县,今以昆明称之。自表面情况而言,云贵总督一般在清中叶八总督中排名最末,但清代的西部三总督,却是非文武兼备者不能当之,不能以固定次序判断总督地位高低。云南西南地接缅甸,东南则是越南,两国与清王朝都一度有过交战,同时云南虽然在雍乾时期基本完成“改土归流”,但也依然在边境地区保留了一些土司官,如果没有足够军事经验,一旦发生土司叛乱亦或国家战争,云贵总督首战失利,便会让清王朝陷入困境。是以嘉庆之前,云贵总督也往往都由旗人担任,直到嘉庆末年伯麟入朝,云南方有了史致光、赵慎畛等汉民总督,如今赵慎畛不幸身故,是以曹振镛向道光提出让阮元取而代之。

“曹中堂,今年阮元已经六十三岁,若是改任云南,只恐阮元长途跋涉,体力或有不济。但改入朝廷,阮元亦曾在京为官多年,或许更加适应京城的生活呢?皇上,国家从来尊重老臣,还是让阮元入京更为稳妥。”蒋攸铦也向道光继续进言道。

“皇上,臣认为蒋中堂是多虑了。”曹振镛也有自己的看法:“正是因为国朝尊老,臣才认为阮元应该改任云贵总督。云贵从来地处边境,接连缅甸、南掌、越南三国,为边境安稳而计,乾隆之初,定下的总督养廉银中,以陕甘云贵为最高,都是二万两。可如今国朝天威浩荡,西南各国无不宾服,至少短时间里,臣认为西南并无大的战事。这样皇上自然可以准许阮元的廉俸存为己用,阮元多有救灾兴学之事,平日虽为封疆大吏,可臣听说他积蓄不多,改任他去云南,广其积蓄,才是根本上体恤老臣之道。而且阮元在外,无论抚军安民,俱有能名,或许改任他前往云南,能收舜舞干戚,而有苗服之效呢?更何况如今朝中六部尚书并无阮元那般治边之才,改任他们外出督抚,那实效或许还不如阮元啊?”

“好啦,朕都听明白了。”道光沉思半晌,也向曹蒋二人说道:“今日之事,朕以为还是曹振镛所言更为稳妥。阮元就改云贵总督吧,两广总督之任,由湖广总督李鸿宾接任。如今边境虽然安定,可是也需要一位能臣,才能收长治久安之效不是?”

既然道光已有定论,蒋攸铦也不便再为阮元请求京官。

次日,改任阮元为云贵总督的上谕便即发向广州。对于阮元而言,他历时八年九个月的两广总督之任,终于进入了倒计时。而云贵总督的新任却也意味着,阮元距离道光,距离中原的人文学术核心区域,是越来越远了……

阮元在六月十三日正式接到上谕,方才得知自己将要改任云南之事,想着虽然改任本是意料之中,可自己的下一站却并非回归京城亦或进入中原各省为官,而是需要进一步远离京师与扬州,心中自也有些不乐。但即便如此,阮元还是接受了上谕,六月十七日,阮元将总督印信交托于成格,托他转交后续南下的李鸿宾。三日之后,阮元最后一次来到学海堂,与广州幕僚、学海堂师生一一道别。

这日学海堂之内,吴兰修等八学长,刘彬华等粤东名士,陈澧等学海堂诸生,江藩、严杰、方东树等阮元幕中僚属,可谓济济一堂,直使学海堂正厅之上,一时座无虚席。阮元眼看众人之状,无不是依依不舍,不愿就此与阮元道别,想到这里,阮元心中也不觉落寞。

然而,阮元毕竟已经为官数十年,迁转之事,并非初见,告别之语,早在诂经精舍之时就说过不少,是以看着学海堂百余师生,阮元还是强颜欢笑,道:“各位虽是难舍,可我为官一世,迁转改任,总是少不了的嘛?我本是江南之人,也不是广州人,能来广州助各位成立学海堂,也是为官之余,尚有一些兴学之念,这一天……这一天无论早晚,总会来的。实不相瞒,早在杭州之时,我就经历过三次别离,所以我清楚,对于你们而言,我这个人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以后各位在学海堂,务要遵我所立章程,将学海堂代代传承下去!我六十三了,余年还有多少,我不得而知,但学海堂,若是你等勤于治学,能够使学海堂之名遍布天下,成为中原大地上首屈一指的书院,那即便我已经不在人世,我在天有灵,依然会为你们感到欣慰!”

“我等谢阮部堂教诲!”吴兰修等人一并向阮元拜道。

“石华,我已将学海堂建立始末,开创之制,自作《学海堂章程》一篇,你们可都见到了?以后的路,你们就按我所言章程走下去吧,我……我相信你们。”阮元也再次向吴兰修问道。

“回阮部堂,这《学海堂章程》我等自会公示于学海堂中,为日后学子永垂示范!”吴兰修也向阮元应道。

“好啊,我今日看着,你们这桌案之上,拿来的送别诗文,却也不少啊?”阮元看向各人之时,原来,这日很多学生得知阮元即将离开广州,都特别作诗成文,以示不舍之情,大半桌案之上,都摆满了各人文作。眼看面前诗文卷帙浩繁,阮元也只得向各人叹道:“只是可惜啊,我今日实在拿不动这许多文作了。我家中图书,一共数十架,这几日雇了好几辆大车,还没搬完呢。也好,我这里有些图书,本也多经校阅,不需要再看了。我还有几日才会离开广州,这几天我把这些图书也留给你们,用以充实书院吧。你们这些送别诗文,我……我今天就在这里好好看看,也算是对得起你们一片慰留之心了,如何?”

“学生多谢部堂赐书!”学海堂诸生再次向阮元拜谢道。

“那我也来看看吧。”阮元看着面前辞别诗文,也从中挑了几册,随手翻开一本,向下看去,看到第二册时,不觉向各人笑道:“这句话是……朴石所做是吗?‘我朝百九十年来,名卿宰相帅广之久于其位,而盛名足以压百蛮,明略足以训群吏,慈惠足以洽黎庶,威令足以整师旅,系人去思不已者,唯宫保大司马阮公为最’……哈哈,朴石,国朝督广之人,其中名臣无数,先前那些,或许也只是你没见过而已,又何必如此抬高我啊?你说他们的子孙后裔若是见到你如此文作,还不得跟我过不去啊?”

“阮宫保,您……您也别谦虚了,其实咱们学海堂不光有这些送别诗文,这还为宫保作了六幅画呢。”一旁的陈澧也鼓起勇气,向阮元道:“学生们知道宫保督抚各省,从来以经济民生之事为本,但宫保治学之功,学生们也不敢忘了,这六幅画即便宫保不能收下,学生们今日也希望宫保观瞻一二才是。”说着,几名学海堂新晋学生便两人抬着一幅画作,将前后六幅图画放在了阮元面前。

看向那六幅画时,第一幅写着“学海文澜”,上面所绘乃是学海堂与阮元犹为看重的文澜书院。第二幅则记“桑园沃野”,细看下来,当是桑园围石堤景象,听闻该处百姓,多年来蒙石堤修筑之功,一向可以丰收。第三幅是“风檐增拓”,看样子是广东贡院。第四、五、六幅分别为“米舶遥通”、“墩台控制”和“峡路安便”,指的自然是洋米易货,兴建大虎山炮台与英清峡纤道三件事了。阮元看着这几幅画作,自也感动不已,向陈澧笑道:“既然这几幅画都是你们的心血,那我收下了,你们今日如此盛情,我总是应该留下一些纪念的。”

“学生谢过宫保!”陈澧当即率几名学海堂新生拜谢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