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五百四十章 洋米易货(下)

大清疆臣。 第五百四十章 洋米易货(下)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夫子,这洋灯很不错啊?你看,这灯光要比寻常蜡烛亮好多,而且这灯罩之上,也没有什么油污,灯光直接穿过玻璃,还真是很舒服呢。”孔璐华看着这盏新灯果然光亮异常,也不觉向阮元赞许道。

“是啊,这灯用着也方便,只要向里面添油,便能燃着,而且灯光明亮,远胜烛火,灯罩也很干净。我这些年也清楚,自己的眼睛一日不如一日了,这镜片都换了好几次了,这几日用这新灯,倒是感觉精神了不少,眼睛也不像以前那样累了。我看以后啊,我晚上再写折子,就不需要用蜡烛了啊?”看来,阮元已经试着用了几日这款西洋新灯,而阮元用起来的效果也非常不错。

“老爷、夫人,扬州去年的账册送来了。”这时,却是莲儿在门外向阮孔二人发声道。只见莲儿这时手中正拿着一本账簿,当是蒋二从扬州送回来的扬州阮家开支账册。可这时的莲儿面上,却并无欣喜之色,反而带着几分忧虑。

“莲儿,你就先把账册放在这里吧。还有,你今日是怎么了?蒋二他在扬州,遇到了什么为难的事情吗?”孔璐华眼看莲儿神色不对,也当即上前问道。

“夫人,这……这今年的账簿,好像确实有些不对。”莲儿看着手中账册,却也担忧道:“夫人,按这账簿里的数字,去年咱们一年的收入是八百两,可是,去年扬州不是在闹水灾吗?还是说二哥那边,咱们的田地都没有损失呢?”

“莲儿,我听夫子说,去年扬州各县都在下大雨,咱们家的田地……应该也会受损才对。不过这也没什么啊?其实前年江南也有水灾的,只是没有去年那么大而已。而且去年的账册上,收入不也是八百两吗?”孔璐华想着账册数字或许确有蹊跷,但蒋二从来精明过人,或许有什么办法可以补上收入不足,也在情理之中。

“可是……夫人可还记得,嘉庆二十四年的时候,咱们扬州送来的账册,一年收入还只有六百多两啊?这两年便涨了二百两,去年听说有了水灾,收的银子却一点不少,这……夫人,二哥他到底做了什么,一年能给咱们多收这么多钱啊?”莲儿说到这里,阮元在一旁听着,却也有些不解,看起来阮元已经渐渐发现,蒋二送来的账册之内,或许另有什么隐情,竟是连自己都不知晓。

“夫人,莲儿之言有理,我从来不愿多增田产,给福儿、祜儿、孔厚的田地,咱们来广州之前就已经买下了,田租我也从没变过,怎么会突然多出这二百两银子呢?咱家其他的地方……杨叔在世的时候,家里开支就已经一向节俭,就算蒋二还能再省下些用度,也不会短短三年工夫,就多出二百两啊?蒋二他……究竟做了什么呢?”阮元回想着扬州之事,却也不由得沉吟起来。

“老爷、夫人,要不……我回一趟扬州吧?扬州那边我也待过两年,还是很熟悉的,二哥他究竟是怎么多赚了这二百两出来,我……我应该可以看明白的。”莲儿眼看账册之事,一家人竟是毫无头绪,便也主动向阮元和孔璐华请示道。

“莲儿,你……也好,你说你和蒋二从武昌分别,到现在都已经过了七年了。这样说来,也是我对不住你,是我自私了,一直没让你和蒋二团圆些时日。你愿意去扬州,就去吧,只是一路可要小心,去年扬州雨情那么严重,你一路行船,可不能因为急着回去,竟出了什么意外啊?”孔璐华想着自己和阮元都很难离开广州,对于蒋二在扬州具体的作为,自己也很难深入了解,倒是莲儿和蒋二夫妻二十年,更容易打听到内情,想到这里,便即同意了莲儿北上之事。

“夫人放心,我……我会安全回去的。”莲儿也向孔璐华笑道。

“伯元,那个十三行的伍总商又来了。”不想这时杨吉也出现在了厅堂之外,向阮元道:“听那伍总商之言,好像是西洋人运米的船只,已经快到广州了,可是他那边却又有了难处,想着……要你去帮他解决一下。”

“伍敦元,这个时候他来干什么……没想到啊,米船这么快就要到了。”阮元想着十三行来人,却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米船将至,很快广东粮价就可以得到抑制,不至于再出现粮荒,忧的是既然伍秉鉴亲自前来见自己,那就说明洋船入港之前,自己还要再去办一件难为之事。想到这里,便也跟着杨吉出了门,在正堂见到了伍秉鉴。

“伍总商,外面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阮元看到伍秉鉴,便即向他问道。

“总制大人,这件事您应该不难猜出来吧?”伍秉鉴自也答道:“这次西洋人载米来到广州,粮船少说有二十艘,所以最近几日,广州有些粮店的米商坐不住了,想着抵制这批洋米。他们的说法也很简单,洋米是外洋之物,未必便能供国人食用。今日正好也有几个米商,带着不少被他们蛊惑的百姓,来我们十三行抗议呢。这光是我们跟他们交谈,百姓总会认为我们是靠洋货获利的,立场不纯,在下思来想去,也只好请总制亲自出马了。”

“是吗,此等无稽之谈,竟也有人相信吗?他们要是对鸦片也能有这个态度,海内哪里还有鸦片泛滥之事?!”阮元听着伍秉鉴之言,也不觉有些愤慨道。

“阮总制,其实我觉得,百姓是能听懂道理的,只要总制给他们讲一讲道理,他们自然会清楚,米商和总制,他们应该选谁。”伍秉鉴也向阮元劝道:“但是米商那边,我想着总要让他们安心下来才是啊。更何况,这谣言一起,今日是洋米不堪食用,明日还不知道是什么呢。总制,若是您视而不见,这对您也有所不利,其实前年伶仃岛的事,不瞒总制,民间……却也有些人不满意总制的做法。”

“伶仃岛的事,还有别的办法吗?也罢,既然他们主动出来了,今天我就跟他们把话说个清楚。杨吉,把我们家新买的那盏灯拿给我,我带过去,给他们看一看,让他们也长长见识!”说着,阮元便也去准备衣装舆轿去了。这日下午,阮元一行便即一路出城向西,到了十三行米商聚集之所。

“你等今日聚集于此,我听怡和行的伍总商说,是为了抵制港口外面那些洋船,不准他们卖入洋米,是吗?”阮元方才在几名米商与数十百姓面前坐定,便即向各人问道。

“制台大人所言不错!”其中一个米商看起来对于抵制洋米之事尤为积极,主动站了出来,向阮元道:“洋人这些年来,一直在广州私贩鸦片,荼毒百姓,凡有沾染鸦片者,无不是苦不堪言!既然如此,小人看来,这洋米也未必是什么好东西,万一里面有毒,那不是要害了更多百姓吗?咱们和洋人贸易,洋人却想着用毒物取利,所以依小人之见,咱们不仅应当将这些米船尽数驱逐,就连英吉利和米利坚的商贸,也应该一律断绝!这样下来,就不会有鸦片进入广州了!”

“你觉得,洋人的东西就一概不好,是吗?”阮元一边说着,一边也取了自己带来的西洋铜灯,放在桌上,向那商人问道:“那你可识得此物啊?”

米商一时不知阮元言语之意,不觉无言。

“好,你不知道,我来告诉你吧。”阮元看着铜灯,缓缓向商人解释道:“这是我前些日子,花了一斤白银买下的一盏西洋铜灯,其中不用蜡烛,而是以油引火,外面玻璃罩子干净透明,里面一旦点燃起来,其光芒也是异常洁净,远比我们日用烛火明亮得多!我这些日子夜里用这洋灯,可以为你们担保,这洋灯之火,确是比烛火舒适,我这样说,你还觉得这洋灯没用吗?洋人之物,益于世人者,又并非仅有铜灯一物。洋人的呢羽衣服,高宗皇帝曾赐我一件,我穿了二十年,还能接着用呢。洋人所制最新的望远镜,可以看清月亮上的山岛,洋人所制钟表,其间器具精细,多有我等不能精研之处,洋人所制玻璃窗子,正所谓‘虽然遮眼全无界,可是身在色界中’啊,你们说说,若是东坡先生也能见到西洋这种玻璃窗子,他老人家又会写出多少我所不及的诗句呢?可你们在想什么,因为洋人的鸦片,就要把这些洋物一概拒之门外吗?这不是暴殄天物,又是什么呢?”

“当然,咱们也要清楚,洋人的东西,不是只有洋灯、望远镜、玻璃窗子和呢羽钟表,也有鸦片,这鸦片乃是至毒之物,虽五帝三王以来,其毒最甚者,莫过于鸦片!所以本部堂也一直厉行查办走私鸦片之事,绿营有协助偷漏鸦片之人,我也一律严惩不贷。所以总而言之,洋人的东西,有的是好东西,有的则是贻害无穷,确实是不能一概而论的。那么我们看这些洋物,应该怎么办呢?一律拒之门外吗?我以为不妥,这最为妥善之法,莫过于详加分辨,有用之物,我们留下,自己用。没用,甚至有害之物,我们则要厉行禁止,绝不能使其泛滥!那么话又说回来了,洋米算什么?我们都是食米之人,自然应该清楚,洋米本就是生长在暹罗、越南、小西洋的稻米,和我们中土稻米无非是产地不同,其实乃是同样之物啊?你们若是觉得洋米也是有害之物,那你们再想想,万一洋人真有一日,又把洋米偷漏进来,充作咱们自己的粮食呢?到时候,百姓是不是也会质疑所有的稻米,认为都是冒充的洋米呢?你们都是米商,你们也不愿意看到,日后真的有人反复质问你等,说你等以洋米假冒粤中稻米,毒害百姓吧?”

“可是,这……这洋灯乃是日用之物,洋米却和鸦片一样,是可以食用之物啊?那鸦片吸了之后,人就会萎靡不振,洋米也是……也是要吃的啊?”那米商似乎还是不愿松口。

“是吗?你还是年轻啊?”阮元听着这米商继续质问,也向他笑道:“你若是年轻,那你可能真的不知道,其实乾隆年间,洋人就曾经来广州贩过洋米,这件事十三行和督院都有旧档,你们可以看看,当时有人认为这洋米不好吗?没有啊?如今广州人口日增,粤中稻米不足,我们再行洋米易货之策,其实也不过是将以前曾经传入中国的洋物,再传入一遍罢了。我都说到这里了,你还有其他问题吗?”

“这……阮制台,我们……其实我们也不是真的以为这洋米不好,可是,一旦洋米充溢广州米市,那米价必定要下降许多,这样我们……我们可怎么办啊?”另一个米商眼看洋物之辨对阮元无效,也只好说出了真实的担忧。

“这个简单,我以为,你们不会受什么损失。”阮元对于洋米之事自然有着更成熟的思考,当即向他答复道:“洋人米船,一年我估计能来二十多船,这样统算下来,洋米最多三十万石,这样数量的洋米,充溢市场自然不难,可也不会让你等米价下降太多。再说了,你们为什么不看看康雍乾几朝的米价,有今天这么高吗?你们本来就已经多得了不少财利,还以为自己亏本了吗?也罢,你等要是真的以为米价下降,便足以影响你等收益,那到了时候,你们自来我督院说明实情,本部堂会详加查办,若是你们真的亏损严重,本部堂帮你们把粮食卖到粤西、湖南,或者再依原本的市价,支付你等津贴,购米存贮府库,如何?有本部堂这些办法,你们是不会吃亏的。”

“这……那就多谢阮制台了。”后面这位商人看来倒是颇为明悉事理。

而听了阮元这一席话,那些被鼓动而来的百姓,也渐渐打消了疑虑。

道光四年四月之时,西洋米船大规模运载洋米进入广州,阮元则令伍秉鉴等人收购洋米,在广州市场发卖,一时之间,米价果然得到了抑制。而广东的粮食充足,也连带影响了广西,此后一连数年,广西米价也并未上涨。即便两广之地在此后多年里同样遭遇过水旱之灾,却长年没有出现粮荒。

“粤东田少人多,由粤西运米而来,犹不足食。有洋米而可水旱无忧,阮公之泽长矣。”

“粤田少民蕃,向仰米于桂,犹不足,则来越南西贡之输入者,其价仅及内地之半,(阮元)疏请米粮入口者免税,自是每值米乏,洋米即大集,水旱皆不饥,是事切于民生,故民易感,而史乘纪载罕及之。”

此后之人,对阮元洋米易货之策,亦多有赞誉之言。而阮元眼见两广米足,也自作一诗,曰《西洋米船初到》,以表欣慰之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