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五百三十九章 洋米易货(上)

大清疆臣。 第五百三十九章 洋米易货(上)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是吗,既然如此,我倒是有个应对之法。”阮元听着李明彻之言,想着关键便在于让洋船装载货物一事,遂对李明彻道:“米粮是国家百姓根本,如今国内人口繁多,米粮渐渐供不应求,这是国家社稷命脉之事,如何可以与寻常商货一概而论呢?依我的意见,就算粮米贸易,咱们少收些税,也要保证国内粮食充足才是。这米船免于船钞之制,我认为可以沿袭,若是一艘洋船除了米粮,并无他物,就不用再征船钞,同时,我们也准许洋船购入商货,购货之际,依寻常商船之制征税,至于粮米,就由十三行拿来发卖,依广东市价即可,这样广东米价,自然会因为粮米充溢而降下来,洋人商船也能够平安归国,至于商货之税……洋米进口价仅为内地一半,他们还是能够赚钱的嘛?”

“总制,您若是真有此意,则两广百姓幸甚!若总制愿意促成洋米易货之事,在下在这里,先替两广上千万百姓谢过总制了!”李明彻眼看阮元愿意上疏建言洋米易货,解两广百姓粮食不足之困,也当即向阮元郑重拜谢道。

此后,阮元便即再次详询洋商,确认了李明彻所言不虚。眼看此事并无疑问,阮元便即上疏道光,请求开放西洋粮船易货禁限:

定例,夷船进口,应丈量船身大小,报征船钞。粤海关向无米税,从前洋米来粤,并免丈输船钞。近年以来,洋米罕到,徇之洋商,据称,外夷地广人稀,产米本多,第运米远来,虽免完纳船钞,而空空回国,并无压舱回货抵御风浪。仰恳盛恩,准令各国夷船如有专运米石来粤,并无夹带别项货物者,进口时照旧免其丈输船钞,准其原船装载货物出口,与别项夷船一体照例征收货税,似于便民绥远,均有裨益……

道光四年之春,道光对于洋米易货的上谕到达广州,道光眼见引进海外米粮,亦可纾解民困,便即同意了阮元建议,准许阮元依其所奏,引入洋米。阮元便也将招徕西洋粮船之事告知十三行,不少英美商人得知贩卖大米前往广州,多有惠利,便即踊跃应募,主动前往南印度、暹罗、越南南部等处采购米粮去了。

而阮元也在此时,将新学海堂的位置确定了下来。阮元认为,广州城北的粤秀山本在广州城内,交通便利,粤秀山下尚有空旷之地,可以作为兴建学堂之用,而粤秀山一带并无特别繁华的商业街区,也有利于学子潜心治学。既然地址已经定下,阮元便即组织南海、番禺两县正式开工,开始修建这处全新的广州书院。

这日阮元督院并无公务,便即带了严杰,前往粤秀山观看学海堂兴建。眼看山上山下,俱有一定规模,严杰也不禁感慨道:“老师,当年学生在诂经精舍之时,便即亲见老师兴建学堂,不想今日,竟又能见到这一座学海堂,老师恩惠士林之功,当为后学所永远崇敬啊。”

“厚民啊,如今看来,我只叹自己一人之力,终是有限,却不能再建更多书院啊。”阮元却也叹道:“今日这学海堂算是有了规模,去年路过三水的时候,眼见行台附近的书院已然凋敝,我也捐了些银子,助他们重建三水行台书院。但这些不够啊,你想想,我出生那会儿,天下百姓才两万万人,如今呢,哪一年不是三万六七千万啊?或许你我有生之年,都能看到四万万人呢。百姓多了,需要读书的人也就多了,国朝虽然已经有了两千所书院,可统算下来,能有几十万人进入书院读书,也就很不错了,相较而言,这些人不过是今日百姓中的沧海一粟罢了。”

“还是老师思虑更为广远啊,但是如今各府县经费均有不足,想要兴办书院,哪里是容易的事呢?”严杰也向阮元感慨道。

“是啊,说道经费,我还需要认真商榷一番啊。”阮元说到这里,也想到了学海堂的未来之事,道:“当年诂经精舍本来已经有了规模,可是我一走,诂经精舍居然到了停办的困境,这是为什么啊?我后来反复思忖,终于发现,我们当时很多经费,都是我,还有那些学生自己捐的,这捐钱之法,只能解一时之困,却非万世之法啊。想要把学海堂延续下去,我看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让学海堂自力更生,不仅要投入足够的经费,而且需要找到生财之法,保证每年都能有一些收入,否则学生来这里读书做什么?就仅仅凭着一腔热血,给学海堂添砖加瓦吗?咱们怎么好意思啊?这件事,今年咱们还要再商议一番才是。”

“是啊,学生倒是想着,其他书院能够长期自力更生的,大多都有官府分配的学田。可是学海堂乃是老师新建,学田之事,未免麻烦一些,咱们也最好再看一看,广州是否还有足够的田地,能够拨给学海堂当做学田才是。”严杰倒是提出了一个建议。

“学田是个办法,我还有个计议,就是从官府发商生息之法,我们先捐一部分钱给学海堂,然后把钱投入其他商人那里,收取利息,可是具体怎么做,我还要再斟酌些时日。”阮元倒是也有自己的规划,又向严杰问道:“还有,编修《皇清经解》之事,你那边准备得怎么样了?我已经把所有家中所藏国朝前贤治经之书,都交给你们了,江南那边呢?有没有人愿意帮我们寻些新书过来啊?”

“老师,这您就放心吧,江南的读书人那边,学生都去过信了。这些日子陆续得到不少回信,他们都认为老师所做,乃是垂范千古之事,都愿意主动献书,助老师成经解大业呢。这几日咱们幕中也收到了不少新书,或许再过些时日,就可以准备刻版的事了。”不想严杰方面,这件事进行得倒是异常顺利。

“是吗?太好了,正好再过些日子,学海堂也能够建成,到时候咱们就在学海堂开雕刻版,也算是咱们这全新的学海堂做得第一件大事了。”阮元听着严杰之言,自然欣喜不已。但就在这时,只见一个书生身影匆匆而上,很快到了自己面前,定睛看向他时,竟是那先前与自己询问宋学之事的方东树。阮元也上前向方东树问道:“植之先生,您今日又有何事,竟要来这粤秀山找我呢?”

“阮总制,您可知那江藩做了什么?您让他为宋学之人修书作传,我看啊,真是让他狐狸尾巴都露出来了!您今日不给在下一个说法,在下也不走了!”方东树说到这里,阮元却也吃了一惊。

然而,随后方东树之言,还是让阮元知道了这件事的前后始末。原来阮元之前听方东树说自己贬宋扬汉,想着自己虽然亲近汉学,但对外还是应该力求汉宋持平,便也托江藩为宋学之人作传。不想一年过后,江藩倒是真的写了一部《国朝宋学渊源记》,完成了作传的目标,可江藩这部宋学之书只有三卷,不仅篇幅远低于八卷本《国朝汉学师承记》,而且入传之人大多声名不著,仅就两部书中之人影响力而言,汉学一边远超宋学一侧。方东树看了这部书,当即大怒,认为江藩这样做,纯粹只是瞧不起宋学,故意列入了许多凡庸之辈,以示宋学不如汉学远甚。既然方东树已经认定江藩有私心,那么在阮元面前,他也就不用客气了。

“阮总制,这该说的事我都说得清楚了,您给我评评理,他江藩著书之时,对我宋学诋毁不已,这我没怪罪他,可他这般列数宋学渊源,不是等于告诉世人,宋学远不如汉学吗?这等羞辱,我怎能视而不见,怎能忍气吞声?阮总制,江藩和我都是您幕中之人,我不好直接与他翻脸,可您作为咱们俩的幕主,您应该主持公道啊?”

“是吗,你这件事真是……”阮元听着方东树之言,想着或许江藩也却有行事不周之处,可自己毕竟与江藩有旧,方东树却是自己南下广州之后才认识的后辈,自己也不可能因为方东树一面之词,竟与江藩撕破脸面。无奈之下,只得向方东树道:“植之啊,既然你觉得郑堂的做法不对,郑堂那个人我也清楚,我现在直接去劝他,我看也没什么用,倒不如你二人就把这件事拿出来,公开论辩一次。我也告诉郑堂,让他准备一下,之后……就先在我们部堂之内吧,待你和郑堂都准备好了,你二人当面把这个问题辩论清楚,如何?”

“阮总制,您……您真的做好这个准备了?”方东树再次求证道。

“这种事怎会有假?你二人如今的样子,谁能说服对方啊?你看,我都劝郑堂与你等媾和了,可你还是不满意。既然如此,那倒不如你二人当面相辩,反倒容易把事情弄清楚,你说是不是啊?”阮元想着江藩最多只是在宋学之事上有些偏执,但江藩汉学功底深厚,自然不会输给方东树,就算二人公开论辩,多半也只会是方东树弃权认输这一种结果,便向方东树保证了这件事。

方东树听了阮元答复,自也满意,便即拜过阮元,自行离去了。而阮元这时却也不知,自己这个决定,竟会把自己也卷入这场更为激烈,也更为烦难的论辩之中。

泰西之人智,制器巧且精。

钟表最利用,其次铜灯檠。

高只一尺许,譬如人立擎。

屯膏于首颈,一臂伸且平。

手指燃棉柱,输膏使火明。

首臂通手指,不泻亦不盈。

无烟不翦剔,其光净且清。

胜于巨烛焰,一炷彻五更。

足酬秀才时,灯火火荧青。

道光四年的春天,两广总督府又多了一件新奇之物,从外形上看,当是一座提灯。但这座灯又与寻常海内烛灯不同,乃是西洋式样,灯上部分镂空,看来是向内添油之处,灯芯则被安置在玻璃罩中,从外型上看,这洋灯所用乃是上好玻璃,干净透明,点燃灯芯之后,灯内光芒也远比蜡烛明亮。阮元这时也正在向灯内添油,与孔璐华一同看着油灯点燃之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