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五百四十一章 黄河的隐患

大清疆臣。 第五百四十一章 黄河的隐患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就在道光四年入夏之时,西洋米船纷纷在广州售粮,使两广粮米充足之际,千里之外的清江浦,却正在发生一场巨变。这年年初黎世序巡查过黄河堤坝之后,便即因为连年劳碌,心力交瘁,竟而一病不起,眼看一连数月,病势竟是日渐沉重,黎世序自知命不久长,便也让包世臣前来自己河督部院,与他交代治河事宜。

“慎伯啊,我……我这身子,只怕是不中用了。你以后的事,我……我是帮不了你了。”黎世序眼看着这个与自己一同治河十年的老友,这时心中却也多了几分遗憾,向包世臣叹道:“其实我也清楚,十年了,咱们两个治河之事上也有意见不和之处,我知道,你说得也有道理,尤其是引黄入湖,建虎山腰滚坝的事,你说必有隐患,我又何尝不知呢?所以这两年来,我每到汛期,都会亲自坐镇高家堰,主持开闸,可是以后……以后我却做不到了……”

“黎总河,您能不记在下言语上的争执,一直容我在您幕中为宾,是我应该谢谢总河啊?”包世臣难过之下,也向黎世序劝慰道:“说实话,总河治河之法,在下虽有意见不和之处,也能看出其中一些问题。但归根到底,在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是啊,我在南河十三年,南河一向安澜,可这背后又是什么呢?”黎世序也带着几分遗憾叹道:“你说,难道我不知道,治河之事,最好是能够有个定制,这样之后的河督也能萧规曹随,一以贯之,这样最好吗?可是如今黄河的形势,我定不出这样完备的治河之制啊?引黄入湖,如今就算是我亲自监督开闭闸口,我都能看出来,洪泽湖下面,淤泥积沙越来越多了,这样总有一日,我担心会出现湖水漫溢的情况,到时候,一旦稍有不慎,高家堰是岌岌可危啊?可是若我不这么做,如今出海口形势同样不算乐观,若是泥沙淤积多了,迟早有一日会出现黄水倒灌,总之……进退两难啊。尤其是去年这场大水,至今洪泽湖水位高涨不退,又要如何是好?我也不过是靠着这几十年治河的经验,在河道上苦苦支撑罢了。”

“黎总河,其实我……我能够在您幕下效力十年,也是因为……因为我清楚,总河或许,已经是如今最适合治河的朝臣了啊?”包世臣回想着黄河现状,却也寻不出两相兼顾的办法。

原来,黎世序所言“引黄入湖”,乃是他在治河之中选择的一种颇为无奈的手段。清初黄河治理,理念基本继承明末潘季驯“束水攻沙,蓄清敌黄”之法,并由河臣靳辅、陈潢相继实践。这套治河方案的基本思路,乃是收束下游地段黄河,使黄河入海水流加快,进而通过冲击力带走淤积在河中的泥沙。并加强清口建设,利用淮安上游的洪泽湖蓄水,在黄河泥沙淤积严重之时,用洪泽湖水的冲击力带走泥沙。为了避免洪泽湖修建之后蓄水过盛,亦或出现决口等问题,清廷也加强了洪泽湖以南堤坝的修建,便是后世高家堰了。自靳辅、陈潢治河之后,黄河虽然不能全无灾祸,但严重的水灾显然减少了许多。直到乾隆后期,黄河下游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由于黄河长年在入海时带入大量积沙,随着积沙不断淤积,黄河在康熙之时的云梯关入海口,已经渐渐被沙地填平,成了内地,而实际的黄河入海口则一直不断向东延伸,至嘉庆中期,距离康熙朝入海口已有百余里之距。这样当然也为江苏省扩充了不少土地,但新的入海口却因为距离清口、淮安过于遥远,淤沙不易清除,进而出现了泥沙淤积,并导致黄河水因无法入海而回流。嘉庆中期黄河多年受灾,虽有极端气候影响,也和黄河本身的发展有关。而黎世序接任南河总督之后,也针对黄河问题,三管齐下治理黄河。这三管第一是“重门钳束”,即进一步收紧河道,加强河水冲击力,借以冲破黄河口的积沙障碍。第二是“碎石护坡”,将康雍乾时代用之不多的碎石坡在南河大力启用,用碎石缓解河水冲击两边堤岸带来的破坏力。第三便是“引黄入湖”,即通过修建水坝,每年将部分黄河河水引流到洪泽湖内,避免河水过盛,进而冲击运河沿岸的堤坝。黎世序用此三法治河十三年,南河一向安澜,可到了他治河后期,“引黄入湖”的弊病,却已经逐渐出现。

“引黄入湖”,意味着在将黄河过盛之水泻入洪泽湖的同时,黄河中携带的泥沙,也会有不少一并进入洪泽湖中。久而久之,到了黎世序治河末年,洪泽湖已经显而易见的比十年之前高出了不少。这样的潜在危险不言自明,一旦出现癸未大水这样的水灾,又或者附近堤坝偶然崩塌,洪泽湖湖水极易一泻千里,给整个下河地区都造成巨大危害。黎世序自然也清楚其中隐患,所以修建虎山腰滚坝之时,便即言明不到不得已之时,自己不会开启滚坝泻水。然而,多年来河水积沙过盛的实际情况,却迫使他每一年都不得不开闸放水,之前癸未大水之际,黎世序竭力控制水情,方才使洪泽湖归于平稳,却也消耗了他巨大心力。到了道光四年,湖水依然居高不退,而自己的身体却已经支持不住了。

所以这时黎世序看着包世臣,却也只得向他叹道:“慎伯,我今日是不行了,但黄河的事,总还要有人做下去啊?我也不担心后任河督无能,可我担心下任河督却以为这南河十多年太平,竟而掉以轻心啊?若是你还能留下,辅佐下一任河督,你务要让他在水情初盛之时,便去查看高家堰一带堤坝,决定是否开闸,是否引水,切不可到了灾象初成之际,再做打算,到那个时候,一切就都晚了啊?”

“黎大人放心,我……我会尽力与下任河督共事的。”包世臣虽有疑惑,却也只得答应了黎世序的请求。

可惜不过半年,便即事与愿违。

此后不久,黎世序终因积劳成疾,于清江浦任上溘然长逝,年仅五十二岁,谥曰襄勤。而黎世序之后前来就任南河总督的张文浩,果然对包世臣谏言不以为然。包世臣眼看张文浩与自己并非通路之人,便即离开了他。而黎世序苦心维持的南河十三年安澜,也即将走向终点。

当然,这时候无论朝堂直省,还都没有清楚认识到南河的变化。对于道光而言,这时最为重要之事,或许应该算是伯都讷垦田,经过多年发展,富俊已经成功在双城堡多次完成丰收,所以这一次,富俊又被道光召入京城,正式向道光提交了自己的伯都讷围垦计划。

“皇上,这两年奴才已经将伯都讷可以开垦之处丈量完毕。对于吉林百姓能否招募垦荒,奴才也已经多有询问。”富俊一边取出吉林围垦地图,一边向道光说明道:“伯都讷可以开垦之地,大约有二十万晌,至于人口,除去认募开垦的百姓,八旗驻军也可以参与军屯,奴才是想着将屯军分为两翼,每翼二十五屯,若是皇上这边可以准许开垦,奴才回去就让他们按照这里规划,进行迁居。至于认募百姓,如今奴才统计大多都是已经在吉林定居的百姓,各有户籍田产,不至于出现流民聚集为乱的情况。”

“好,你这伯都讷垦荒之策,之前也在京中议过六七次了,大臣们倒也不是不愿意相信你,只是没看到成果,大家总是有些疑惑。这次你双城堡连年丰收,他们方才有所缓和,这伯都讷围垦之策,你就放心去办吧。”道光经过多年的犹豫筹措,这时也终于改变了原有的审慎意见,正式批准了富俊开垦之策,又道:“还有,你看着京旗这边,能不能也迁居一批闲散旗人回吉林呢?如果可以的话,大概定多少户为好?”

“回皇上,京旗回迁,奴才以为并无不妥,即便京中旗人不善耕垦,双城堡和伯都讷一带有的是能耕种的旗人,可以教他们。实在不行,把土地租给汉民去种也并无不可。至于人数,奴才估计着可以容纳至少数千户,不过……奴才也清楚京旗旗人大多安居京城之业,只恐未必愿意回迁,即便是闲散旗人,也总是有侥幸之心,想着在京里补缺。所以回迁之事,皇上也无需着急,大概每年能够回迁二百户,循序渐进,有十年的工夫,吉林定当繁盛。”富俊也向道光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那也好,你这次就先回去,按照你原来的计划,开始垦田吧。”道光也向他表示认同,道:“至于回迁旗人,你不用着急,朕自会召集八旗都统,议定回迁之人,就不用你再担心了。”

“谢皇上隆恩!”富俊也再次向道光叩首道。

就这样,在富俊多年坚持,道光最终肯定之下,伯都讷围场也进一步得到开垦。吉林原本荒凉的大地上,至此已经多出了数十万亩新垦田地。后世亦称:“自此双城堡、伯都讷两地号边方繁庶之区焉。”

只是,道光的移民之事却并不尽如人意,虽然此后一连四年,道光都强令闲散旗人回迁吉林,但四年后,伯都讷也只收到了三百五十五户京旗,不过是富俊计划中的四成有余。中原地区的人口压力,其实依然严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