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五百三十八章 阮元寻路之道

大清疆臣。 第五百三十八章 阮元寻路之道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是啊,这件事我也问过皇上,可是皇上说,八折收纳虽然也有可取之处,但加赋之弊,各省督抚还是没办法根治,这样下来,这个办法根本得不到朝廷共识,要怎么实行下去呢?更别提有些督抚,后来也开始反对这个办法。皇上也说过,若是有能够解决漕弊陋规,又不至于增加赋税的办法,他是愿意接受的,可如今看来,难道……是真的没有这种办法了吗?”阮元看着头顶的一轮圆月,却也不觉哑然失笑,道:“所以我有时候也想着,当年我所写的那句诗,彼中镜子若更精,吴刚竟可窥吾面。若是月亮上真有吴刚,吴刚技艺才学,又远胜于我,还能看到我今日在做什么,那……吴刚也会笑话我愚笨至此,竟是无能之辈吧?”

“夫子可别说笑话了,吴刚要是真那么厉害,那为什么他在月亮上住了两千年,也没回到人间啊?”孔璐华也向阮元开解道:“就算咱们这……这地球之外真的还有吴刚和他其他的朋友,他们真的就比夫子更厉害吗?我看也不见得,毕竟咱们活了这么多年,也没听说真的有什么天外来客啊?”

“哈哈,夫人说得也有道理啊?不过,夫人这一提醒,我倒是想到了另一件事。”阮元忽然笑道。

“夫子又想到什么了啊?”

“夫人,我虽然尽心国家百姓之事,自忖督抚七省,也不能算没有作为,但终究只是一人亦或数人之力,所虑或有不周之处。所以我倒是想着,要是能够集中国朝全部先贤之力,共究圣贤之道,或许,可以从圣贤遗训中再寻出一些办法呢?国朝通经前贤,多有未曾入仕,终身安于贫寒之辈,或许他们眼中的圣贤之道,和我又有不同呢?看他们通经之言,或许也能看出世事之变啊。所以我倒是想着,既然我还是两广总督,咱们就尽咱们最大的能力,将国朝前辈解经书作集中在一起,统一编撰刊刻,也会为后世学人留下一部万世经典啊。”不想阮元片刻之间,竟然想到了如此繁复的一件要事。

“夫子,这通经之言,和治世之道,真的有关系吗?”听着阮元之语,孔璐华似乎也不能尽数理解。

“凡治世之道,必要合乎圣人之意,若是我们今日之道本不是圣人之意,那沿用下去,不是自然会出现问题吗?”阮元也向她说道:“更何况,看书的人是我嘛,古人所谓赵普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其实多少通晓《论语》之人,亦不如赵普之万一,难道是他们读书读错了吗?是因为赵普本不是寻常之人,他是赵普啊?所以我想着,或许会有用的。更何况,这也不是我一人的心愿,而是我一生所遇前贤师友,他们共同的心愿啊?我十岁那年和里堂出去玩,里堂给我讲故事,就说起很多读书人因为家境贫寒,虽有经史参悟之才,可书作却往往散佚,我当时便有了一个心愿,就是帮那些没有能力自己刻书的读书人,把他们的书都刻出来!这些年看来也确实如此,东原先生、辛楣先生、渊如兄、里堂……他们多少人的著作,要么世人只能偶见其一二,要么就是至今尚无刻版。这样下来,百年之后,谁还知道我们这些人为了参研圣道,再现昌明之世,都做了些什么啊?到时候,难道要他们把本来应该由我们做的事情,再去做一遍吗?他们可以做得更多啊?更有甚者,若是百年之后,后人都不知道辛楣先生、渊如兄他们的为人行事了,那他们这一生,不就……”

“夫子,你……你就放心去做吧。至少我知道,我的夫子,不只是我的好夫子,还是天下读书人的好朋友啊?”孔璐华听着阮元之语,自然心中也是触动不已,也走上前来,握住了阮元的双手,眼中尽是赞许之情。

“哈哈,夫人不会怪我不顾家业吧?”

“夫子,要是你为人修书,就是不顾家业,那或许今日,我早就不是你的夫人了。再说了,你觉得夫人是只想要一个心里有家的夫子,还是想要一个心里既有家,也有天下读书人和亿万百姓的夫子呢?夫子,你督抚七省,因为你做了督抚而安稳太平的百姓,少说也有一万万人了吧?”看起来,孔璐华所希望看到的阮元,正是如今这般模样。

“是啊,能与夫人结缘三十年,是我……我最得意的事了。”阮元也对孔璐华点头笑道。

广州乃是四季炎热之地,是以十月之中不仅全无寒意,那中天悬挂的圆月,反而有一种塞北江南之人所不能感受的温暖。

其实阮元也不清楚自己的道路究竟是对是错,但如此困境之下,道路即便有错,却也不能说全无裨益。更何况修书之事,已是自己最为稳妥的选择。想着康熙朝编定历朝治经著作,得名《通志堂经解》,而自己也只需编撰顾炎武已降有清一朝五代治经之作,是以阮元很快便为新书定下了名字:《皇清经解》。

不过阮元也并非仅知通经治学的寻常儒生,相反,督抚七省二十年,阮元已经对治事之术了然于胸,清楚道术乃是相辅相成,具体的治省之术,自也不能偏废。这日李明彻纯阳观之人来报,说纯阳观的天象台已经建成,阮元便也亲自前往纯阳观,邀李明彻前往天象台一游,共看青天旭日白云,果然别有一番开阔之感。

“李道长,这天象台不错吧?”阮元也向李明彻问道。

“是啊,这件事真是多谢阮总制了。”李明彻也向阮元道:“有了这处天象台,在下研究天文,却也方便多了。听说阮总制近日也在担忧江南水患,这个嘛……有了天象台,以后我这里自然会为总制观测天气,若有大雨,一定会让总制做好防备的。”

“哈哈,这样说我这天象台修得不亏啊。”阮元也对李明彻笑道:“那你不妨讲讲,来年天象,大致如何呢?可否看出灾祸之状?还是说,可以度过风调雨顺的一年了呢?”

“这不好说,在下估计着不至于再出现今年这样严重的水灾,但雨势也不会迅速退却,还是会有不少降雨的。不过这几年在下看着,广东倒是没有什么大灾,收成也都不错,总制倒是不用担心这里的百姓。”李明彻向阮元道。

“是吗?我看也不尽然啊。”阮元听着李明彻之语,却也叹道:“其实今年我去了广西,那边还不错,米价居然降到了十几文钱一斤,一路阅兵千里,只见到三四个乞讨之人,广西盗患,这一两年也减少了许多。可广东米价还是高啊,广东人又多,土地都渐渐不够用了。但广西本就是多山少田之地,咱们也不能让广西反过来给广东送粮食吧?”

“那……总制可有平抑米价之法?”李明彻也向阮元问道。

“有一个,但只能让百姓有粮,至于平抑粮价,难了一些。”阮元说道:“我查过许多州府粮仓,因为这几年广东一直没有大灾,也不需要开仓放粮,很多粮仓里都出现了陈粮朽烂之事,可外面粮价又不降,这样说来,那些粮食放在官仓,有什么用啊?所以我倒是想着,来年让各府县严查粮仓,把那些入仓日久,却还没有腐朽的粮食拿出来,折价发卖,既能让贫寒百姓不致有饥寒之患,官府还能多收些现银,以备公用,总比粮食烂在粮仓里好啊?但这样的粮食其实不算多,粮价……我看不好降下来。”

“既然如此,我倒是有个办法。”李明彻沉吟半晌,向阮元道:“这个办法,在下取名为‘洋米易货’,不知总制意下如何?”

“愿听其详。”阮元当即答道。

“这洋米易货嘛,就是引进西洋人的粮米,用以充溢米市。其实广州以前也有洋人的米船,只是时间长了,却快要被人忘了。”李明彻也向阮元解释道:“其实洋人来广州经商贸易,为的是什么,归根究底还是牟利。那么若是他们发卖粮食也能盈利,那又有何不可呢?所以当年是有洋船来广州卖米的,而且洋人的船从小西洋和暹罗那边过来,我也有所耳闻,那边终年高温,雨量充足,所以产粮也多,他们买进一石大米,米价也就是咱们市价的一半,他们是能赚钱的。但这洋米易货,却有个难处,洋人商船入港,需要依船只大小征收船钞(清代的一种商业税),可是粤海关担心有人贩米出洋,平日不允许商人私自贩米,所以对米船是不收船钞的。但洋人来贸易总要交税,于是依照旧例,是不许洋人米船贸易商货的,算是补上船钞税不足。可这就难为洋人了啊?洋人不能用米船赚到足够钱财,尚是小事,若是不许洋船购货,洋船回去是空舱,极易出现倾覆之虞,这样一来,也就没有洋人愿意前来卖米了。总制要是不信,也可以托十三行再问问洋人,答案应该是一样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