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四百九十四章 陋规改革—绝境

大清疆臣。 第四百九十四章 陋规改革—绝境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就在阮元与孟住把酒言欢,确立下督院与将军府的禁烟同盟之时,阮元有关广东陋规清查应当缓行的奏疏也送到了京城之内,京中官员眼看督抚之内,已经对英和有了明确的质疑声音,反对清查陋规的声浪自是再不能止。这一日,蒋攸铦因北上祭陵之故,也特意来到了京城,并且约了英和与那彦成,一同到城西广济寺共商陋规清裁事宜。而这一日一同随蒋攸铦入京的,还有因为在川东道任上治绩出色,被旻宁晋升为山西按察使的陶澍。

“煦斋,这一次的更革之事,你为什么不提前和我们商量一下呢?”蒋攸铦方才入座,便对英和言道:“我知道煦斋平日履历,你一直都是在京中做官,或许对直省情况多不了解,你以为这陋规之事是如今之弊,便要轻言裁革,可你到底清不清楚,各省府县的陋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啊?我听说有几个反对你轻裁陋规之人,已经将陋规之事与你言明,他们说的都没错。更何况,如今直省实情,比他们说的还要复杂,就说我四川省吧,我就曾经查出两个知县,他们在任之际,也说要裁撤陋规,一个裁了平余,一个裁了税契,结果呢?他们一边裁撤陋规,一边却背着其他人,让输粮农户,更易房契之人向他们私下送礼!就这样还不算完,他们裁了陋规,就有了所谓治绩,今日陋规方裁,明日他们就让县里百姓给他们在县里立碑,盛赞他二人裁革之功德!煦斋,你说说,这样的裁革陋规之法,有什么用呢?都不说别人,就你方才见到那位陶臬司,他在川东道的时候,本来以为重庆的陋规已然尽数清楚,可到了下面府县一查,才发现每个县都有一套自己的规矩!这样的情况,煦斋你想怎么解决呢?把每个县收缴陋规之法,都明示天下吗?那以后陋规之数,只会远甚于今日啊?”这时陶澍因官职较低,暂被安排在另一间小室之中,蒋攸铦这里便只有他与英和、那彦成三人。

“砺堂兄,为什么就连你也要反对我啊?!”英和听着蒋攸铦竟然也在反对自己,当即怒道:“我是真的不明白了,砺堂兄,你方才说的这些都是什么?这不就是借口吗!州县阳奉阴违,难道不应该由你等督抚严加查办吗?各县陋规纷繁复杂,那就给每个县都制定一套更革陋规之法啊?砺堂兄,你也是如今天下公认的督抚能臣,怎么到了这件事上,你也和其他人一样,竟然猥葸不前了呢?你也应该知道,这陋规都是出在百姓身上,难道你也像那些奸吏一样,眼看百姓困苦,却不管不顾是吗?”

“煦斋,之前几位大人和你说的你又忘了吗?”蒋攸铦也不愿和英和翻脸,只得对他继续劝道:“若是如今养廉公费尚属充足,官吏办理公务,经费尚足使用,那我们为什么不去裁革陋规啊?你觉得陋规是害民之物,有一些陋规确实多有不便,可其他的呢?那盐当出于盐商,税契往往来自中产之家,差役也只能由那些有财力养马的人去做,百姓缴纳钱粮尚有民欠,除了浮收一项,其他陋规与寻常百姓关系并不大啊?所以实际上如今陋规虽有,可百姓大多是能够安于如今之状的,这个时候,你去尽数清理陋规,这合适吗?有的放矢,才是为政之要啊?”

“砺堂兄,我……”英和听着蒋攸铦之语,却也清楚,自己的确是在为官经历上吃了大亏,自己除了几次外出审理京控案件,就没有担任督抚藩臬,甚至道府州县官员的履历,所以蒋攸铦拿出民间实情与自己论辩,自己完全占不到上风。可是即便如此,英和却也不想轻言妥协,又对蒋攸铦道:“砺堂兄,去年也是这个时节,咱们三个,还有伯元、孙总制、黎总河,在万柳堂共商大计,想着若是托津和卢荫溥再对我等有掣肘之举,我等便内外声援,一定要将直省可行之法施行下去!可如今怎么成了这个样子,你们……你们居然把对付托津和卢荫溥的办法,都用在了我头上,这算怎么回事啊?不说你了,就是伯元,给我来的书信里也是三番四次的劝我五年之内不能行此大计,你们……你们去年说的话,还算不算数啊?”

“煦斋,且不说我和阮总制了,我也听说了,孙总制的奏疏,也快到皇上那里了,孙总制给我来过信,他所言之事和我差不多。此外,直隶方总制、山西成格成中丞也都上了折子,内容是一样的。”蒋攸铦对英和道,而听到这里,英和也渐渐沉默了下来,如果蒋攸铦之言属实,那就意味着大半督抚都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这样旻宁再想支持自己,也是难上加难了。

只听蒋攸铦又对自己安慰道:“其实煦斋啊,你的心思我还不清楚吗?你之前三入军机处,在任时间都不长,所以你认为你一身本领无处施展,而如今天下又多有积弊,你便也以为这都是先帝和托津卢荫溥的错。现在你做了军机大臣,那自然是要大展抱负,一匡时弊了。我和你、和东甫都在八旗官学里读过书,那时候你还小,可我清楚你素来便有中兴国朝的志向,和珅找你家结亲,是你主动跟你阿玛说这件事绝不能答允,你四入枢廷,俱能竭诚献替,我也愿意认下你这个朋友。所以去年在万柳堂,我清楚或许有结党之弊,却还是去了,我想伯元、东甫他们,也都是一样吧?可是煦斋,公事归公事,私交归私交,我不能眼看着你所作所为,只是图一个虚名,却遗祸于天下啊?”

“砺堂兄,我……你们说归说,可无非也就是讲道理,这陋规清查之事,果然就如此烦难吗?为什么你和那些京官一样,就不能先试行一段时间,若是清查之法其实可行,并没有你们预料的那样糟糕呢?”英和清楚纯粹在辩论中讲道理,自己已经讲不过对立诸人,也只得将试行之事重新言过。

“好啦,煦斋、砺堂,你们这样争辩,总也没个尽头啊。”那彦成也生怕三人之间因一时争执,竟然坏了和气,也只得向二人劝道:“眼下皇上那边,督抚的奏疏应该都已经送到了,煦斋,你应该对皇上说的事情,我看也都说过了,砺堂,你也不要急躁,无论如何,这件事最后做出决定的,不应该……本来就该是皇上啊?既然你们要说的话,都已经上达天听,那又何必再行争执呢?煦斋、砺堂,咱们都是一起在官学里读过书,一起考上进士,也一同立誓再兴国朝之人,就算偶有龃龉之处,也不该伤了咱们几十年的情分啊?”

“煦斋,若是你日后议事,果有可行之处,我在成都也会为你声援的。”蒋攸铦看着英和神色黯淡,也当即安慰他道。

“也罢,无论如何,砺堂兄,今日这件事,我还是坚持我的意见。不过既然砺堂兄如此开诚布公,倒是我小气了,砺堂兄,今日你我便即别过吧,日后若是另有要事,我再与你商议。”英和清楚无论那彦成还是蒋攸铦,都不会因公废私,却也心安,便即和那彦成一道,相继拜别蒋攸铦而去。只是庵房门户打开之际,蒋攸铦也看到了门外站立的陶澍,只觉他面色凝重,竟似想到了更多未来之事。

“云汀,你且进来吧。怎么?方才我们几个说的话,你都听到了吗?”蒋攸铦也对陶澍主动问道。

“蒋总制所言不差,我……方才我已经在门外听了小半个时辰了。”陶澍向蒋攸铦拜谢之后,便也进了那间庵房,看着英和离去的背影,不无担忧的对他说道:“其实下官之意,也是这一次论辩,蒋总制所言更有道理。可是……若是从大清社稷,从民生疾苦而言,下官倒是更愿意去帮英大人一把。”

“云汀也有自己的想法啊?但说无妨。”蒋攸铦道。

“蒋总制,眼下陋规之事,确实如您所言尚不明显,一年半载之间,不致侵及朝廷肌理。但究其本质而言,陋规终是取之于民,若是果然便即弃之不顾,久而久之,以陋规为名,行贪渎之实的府县官吏,只会越来越多,到那个时候,才是人心思变,社稷只怕有倾危之虞啊。英大人之不足,在于不知各地陋规实情,总是想着一劳永逸,一旦现实超出英大人预期,那便会无所适从。但下官却以为,英大人更革之志,应该被承继下去,只是日后办事,也应该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择陋规之关要者另成新制,而且……要有长久之策,若是理财之法,皆能以十年、二十年为限,长久规划,那么各省积弊,或许方能一一肃清,一劳永逸之法,恕下官实在不知。”却不料陶澍在一旁听得良久,竟然对于未来之事,已经有了如此长远的考量,蒋攸铦一时也是又惊又喜,若是陶澍日后可以升任督抚,或许可以在一省,乃至数省任上,行有为于天下之法。

“云汀,你说得不错,正好,我明日便要前往面圣,到时候,我自然会向皇上禀明你为政之能。”蒋攸铦素来爱才,这时听着陶澍之言,也当即鼓励他道:“其实你所言长久之策,或许也是可行之道,只是……你也自当脚踏实地,每一任事,自要有任事之功,如此日后方有前途。眼下陋规之弊,在我看来,也没有什么一劳永逸之法,其中纷繁之事,更不是枢臣三言两语便可以解决的。所以关要之处,尚在人事,前贤曰,有治人无治法,若是督抚勤于查吏,能够裁革那些不急之用,把陋规用到实处,那么对于百姓而言,非但无弊,而且有利。云汀且先去山西吧,我倒是认为,只要你在那边勤于任事,有了成绩,以后的作为可要比我大多了。”

“陶澍谢过总制厚爱!”陶澍听着蒋攸铦激励之语,也当即向他拜谢道。很快,二人也相互拜别,陶澍自往太原上任去了,而蒋攸铦也在面圣之后返回成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