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四十八章 马戛尔尼日记

大清疆臣。 第四十八章 马戛尔尼日记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伯元,之前你和二位亲王出游,接受嘉亲王医药之事,想来皇上是清楚的。皇上不责怪于你,也没有苛责嘉亲王,是因为皇上知道,这件事上,你等确无他意。可形势之所向,你想独善其身,又谈何容易?皇上想要的,是你尽忠于他本人,尽忠于未来的太子,而非成亲王或嘉亲王。所以眼下将你外放,也正是要在乾隆六十年,太子之位定下之时,再诏你回来,另有大用。更何况,此前沈大人言语多向着成亲王,皇上便放了他做江西学政,若是对你全无动作,只恐外人心中不服。但你和沈大人不同,你资历本浅,外放督学,实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其实阮元之前,也并非对此一无所知,只是他本无党争之念,也没有特别在意。这次听王杰说完,心中更加清楚,也答谢道:“若如此,当多谢王中堂指教。学生身为臣子,尽忠于皇上,乃是本分。但恩师拔擢之情,学生定也不会忘了。”

王杰笑道:“所谓‘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老夫做了几十年官,又何曾想过结党之事?不过是为了我大清的体制罢了,和珅徇私受贿,早已坏了体制,我不视他为敌,难道还要逢迎巴结于他不成?伯元,你也无需在意这些非议,只要心中存有正道,那便够了。老师我,又怎能强行干预于你呢?”

王杰这一番提点,自然让阮元受益匪浅,眼看宫门已近,阮元也拜谢过王杰,回行馆去了。在赴任山东之前,他还要把英吉利使团送回北京才能完成任务。

次日,乾隆驳回英吉利六个条款一事,便由和珅告知了马戛尔尼等人。马戛尔尼再一次请求和珅,重新准备了一封措辞更为谦恭的表文。可即便如此,六个条款却一条未变,所以仍是无用。眼看乾隆心意已决,和珅自然不再对英吉利使团有任何谦敬之语。马戛尔尼一行眼看通商之事无果,也只好启程返回北京。

回程之时,一行英使想起这一次北上的劳而无功,也纷纷抱怨起来,虽然乾隆也回赠了他们不少礼物,可通商之事未能达成,总是心中有些不平。斯当东虽然心性平和,却也忍不住问起阮元,道:“阮大人,我等实在是不明白,为什么我等这些条件,也没有逾矩之处,大皇帝竟然一条也不允准呢?”

阮元想了想,也耐心回答道:“你等言辞语气,倒确实谦恭文雅,想来也不是完全不知礼数。但这邦交之事,在我看来,应该是循序渐进,你们似乎不了解这个习惯。”

“或许你等只想着,只要自己言辞客气些,平日在礼节上尽心尽力,朝廷就会接受你们的意见了。是也不是?可在我们看来,你们的行为又是什么,你等可曾想过?你们这是第一次与我大清通使,之前贵国之名,我大清几乎无人知晓。可你们做了什么?你们的船还没到广州,就上疏要求在天津停泊;你们刚刚到天津,就要求在皇上的圆明园里安置仪器,这些我们谅你们初来乍到,可能不知礼数,也就准了。可接下来呢,你们后面的事,每一件都和大清体制不符,先是不想行三跪九叩礼,为此争执了多日,也是我和松大人多方斡旋,才寻了个折中的法子。接下来,你们又想让皇上接受你们的六条意见。你们不觉得这样做,我们大清根本理解不了,也接受不了吗?”

“不妨再举个例子,譬如一户人家,忽然来了新客人,主人对客人背景过往,全然不知,可客人只是礼数到了,随后便开始说,主人家中家具不好、衣饰不好,甚至读的书版本都不对……你们想想,主人会怎么想啊?主人想的,肯定不是自己是不是真的错了,而是这客人为何如此挑三拣四、处处计较?再加上之前和客人又再无来往,客人人品如何,一概不知,来或不来,想来也无甚区别。既然如此,又强留客人有何用?至于主人家具衣饰是不是真的错了,反倒要在其次了。”

“可这些在西洋国中,都是很常见的条款啊?”小斯当东也在一侧,听完李自标的翻译,有些不解的问道。

“与是否常见无关,是你们的态度不对。”阮元道:“再举个例子吧,两千年前,这里有个国家叫燕国,西边的秦国消灭了燕国,强迫燕国人废除了之前的一切制度,货币、文字,都要用秦国式样。那时候燕国和其他几个国家,都是有分封制度的。可秦人一概不用,而是专用郡县之制,也就和现在一样。你们认为,分封和郡县两种制度,哪个更好?其实是后者,毕竟此后两千年,我们一直都在实行郡县之制。”

“可当时的燕国后人,还有其他几个国家的后人却不这样想,他们觉得,秦人灭了他们的国家,他们便要复国。后来六国后人,灭了秦国,觉得秦国的一切都不好,又想着恢复分封之制,后来的西汉也曾经实行过分封,再后来……才发现分封之弊,远大于利,又打了一场仗,才把分封制逐渐废除了。可见即便是更好的事物,若是对方用着刀剑,强迫你来接受它,大多数人能想到的,便只有刀剑,而非事物本身之优劣了。”

阮元也清楚,所谓“天朝体制森严”这种解释,估计说了出来,斯当东等人也不会听,只好多费口舌,耐心解释了一番。而且阮元这一番话,也有“影射本朝”之嫌,但他看得清楚,这时身边除了几个英吉利使团成员和李自标,就只有身后不远处的松筠。松筠与他相处三月,二人一直相互敬佩,已相交为友,想来松筠也不会因此多心。但即便如此,最后几句话也是压低了声音,只让身边的李自标听清楚。但可惜的是,这段话纷繁复杂,李自标也只翻译个大概,也不知斯当东父子有没有听明白。

斯当东父子听着,也不甚理解。斯当东便又问道:“阮大人,我记得贵国半个世纪之前,对外通商港口不止有广州啊?却为何要把其他港口关闭了,只留下广州一处通商呢?”

阮元对这些掌故略有了解,道:“其实大清通商海关,共有四处,只是各处职能不同。江海关掌管的,主要是国内山东、关东各地与江苏的贸易。浙海关,掌管对日本贸易,闽海关在福州,是琉球朝贡贸易之处。而西洋通商,在粤海关,四海关不仅掌管外国商贸,亦各兼国内贸易之事。先前有西洋商人,想到浙海关进行贸易,只因浙海关茶叶丝绸,卖价均低于粤海关。可这样一来,实际上两个海关都不好受,粤海关平日税收大减,而浙海关原本人手有限,又怎能应付你等西洋那许多国家?更何况语言风俗,差异又大,为了便于交易,避免民生纷扰,皇上便特别下令,明确西洋船只,一律在粤海关交易了。更何况,粤海关地近澳门,历来颇多商馆,你等在粤海关往来,不也方便许多吗?”

斯当东听了,也颇为不解,道:“阮大人,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到大清贸易的船,已经越来越多了,贵国为什么就不能多派些人手,前来处理贸易事宜呢?想来贸易多了,贵国收的税也会更多啊?”

阮元道:“这税收之事,你自不必担心,大清税收,本有定制,足用即可,税收多了,反而让下面官吏贪欲更盛,其实不便于民。至于多派人手……历来只有我们自己觉得体制不便,才会去更改体制,从未因为外国的事情有了变化,就听从外国之言去更改体制啊?”

毕竟阮元心中,“华”与“夷”的地位,还是不同。斯当东听李自标翻译之后,也不知如何解释,只好托李自标答谢阮元的这一番讲解。

阮元又向小斯当东道:“其实若是你等通使再多些,和皇上多些交流,或许皇上态度会好些。你们走得时候,皇上还在夸你汉文说得不错呢?怎么样,若是以后再有机会,你年纪大了,再来一次大清如何?”

“我不想来北京了,我不想行这里的跪拜礼。”小斯当东似乎有些不愿。李自标无奈,只好搪塞阮元,说小斯当东身体有些不好,希望恢复健康之后,再做商议。

想想李自标,阮元也有些好奇,又问道:“李通事,那你以后有什么打算?这次出使就要结束了,还要回意大里亚的神学院吗?”

“我想留在大清。”不想李自标有此一句。

阮元不解,忙问其故,李自标道:“其实不瞒阮大人,在避暑山庄之时,和中堂找过在下,对在下说……他知道我家人在哪里,说我哥哥,眼下就在甘肃做武官。希望我好自为之,不要因为自己的行迹,连累了一家人。”此时清朝官场之中,对天主教有严令禁止,如果李自标的事情曝光,兄长的官恐怕会保不住。

阮元从前也知道,和珅对四品以上官员家世背景,了如指掌,是以无论何人想要弹劾攻击于他,均会被找到弱点。可李自标长年在海外生活,国内信息非常有限,和珅居然也能发现李自标的亲人,不禁暗自惊叹。

“那你是要回甘肃了?”阮元也不禁问了一句。

“回甘肃,也好。”没想李自标倒是格外豁达,道:“阮大人,这一路在下也看到了,大清的穷人,很多,想来甘肃那边,需要帮助的人会更多。我在那不勒斯,不只学了神学,平日对于医疗农业,也各有涉及,或许我去了甘肃,可以帮助更多穷人吧。若是那样,我想上帝也会宽恕我的。”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阮元并不喜欢天主教,李自标只好低下了头,不再言语。

阮元看李自标模样,虽然信仰有差异,但为人老实诚恳,一路上仅仅因为翻译英吉利使臣的言语,也不知受了金简多少训斥。但他却始终没说金简一句坏话。这时想到他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也不免有些遗憾。对他说道:“听闻甘肃常有风沙,与这近海之地,大不相同,去了那边,可一定要保重才是。”

李自标也谢过阮元,不久之后,英吉利使团便回到了京城。阮元的任务即已完成,其余南下事宜,由松筠主持办理。阮元自去詹事府,将府中事宜交接完毕,便准备出京了。

这日阮元回到扬州会馆,也将外放之事告诉了杨吉,想着花上几日打点行装,租下船只,便往济南进发。

杨吉听了阮元即将外放,却有些不解,道:“伯元,外面说书的我听了不少,一旦说起外放,都是要贬官,你这却又是如何?这西洋人我看起来,被你招待的很好啊,就这样糟老头子还不满意?”

阮元也只好耐心解释,道:“国朝外官,与前朝不同,各省督抚,皆为要员,下面说到布政使、按察使,也都是一地方伯,学政也是如此。再说了,我詹事的官位还在呢,以后用得还是孔雀袍子,不是贬官的。再说了,我毕竟资历还浅,外出做几年官,也是学习的机会。”

“你说你做得是学政,我记得咱们年轻那会儿,你谢恩师好像就是学政。平日除了改卷子,也没其他事了。伯元,学政到底是做什么的?若是遇到百姓受苦受难,咱这个学政能管吗?”

阮元想想,道:“学政职务有二,一是主持院试,选拔生员。二是督学,查访学校中生员勤惰,有才行出众的生员,可以保举提拔,不合格的生员,也可以上疏罢斥。与田间巷里的百姓倒是关系不大,不过也没关系,学政需要巡行全省,如果有民生疾苦之事,也可以上奏……再说了,这怎么就成了‘咱们年轻那会儿’?我今年才三十,还不算老呢。”

“那我看还是知府更好,你看咱扬州那知府,不就能管百姓的事了吗?”

“知府是从四品,我做不了的。眼下依我的官职资历,最适合做得也就是学政了。其他的京卿、六部侍郎,有的是资历才干比我更合适的人。”

杨吉想想,这些事自己也不懂,不应该随便要求阮元,也道:“出去走走,我看也不错。这京城确实挺大,但咱这六年多了,你是不知道,我这能去的地方,可都去了不止两三次了,想想也有些无聊。更何况春天的时候,不下雨还好,一下雨,满身都是泥点子。城里的水沟清理得也不及时,比扬州脏多了。”

“那我看济南挺好,詹事府里有人去过,说山东学政的官署,就在大明湖南面,出门就能到湖里玩,这回你该满意了吧?”

“那应该不错。”杨吉笑道:“不过,京城这边,还是有些事放心不下,天桥最近说书的老先生,正给我讲《说唐》呢,昨天刚说到罗成单挑一字长蛇阵,打得那大隋靠山王抱头鼠窜……你说我这一走,后面的故事就听不到了,岂不是亏大了?”

“那没关系,隋唐的事,我十岁就看完了,我给你讲。不过你说到罗成,罗成是谁?隋末唐初那个时候,也只有罗艺和罗士信两个姓罗的,还算有名吧?”

“罗成不就是罗艺的儿子吗?你罗艺都知道,罗成竟然不知道?”

“史书里没说罗艺的儿子叫什么啊?”

“那……秦琼秦叔宝你可认得?大隋第十六条好汉,小孟尝,仗义疏财……”

“秦叔宝我知道啊,可他只是个斗将,算不得真正的名将,要说名将,隋唐之交第一个应该是李卫公。”

“李……李卫公是谁?”

……

“老爷、杨大哥,你们的衣服我都收拾好了,老爷的书是要都带到济南去吗,我一会儿去收拾一下。”忽然一个温柔又羞怯的声音,在阮元耳畔响起,回头看时,竟然是刘文如。

“文如,这……我自己收拾就好。”阮元看着一边有些憔悴,又有些拘谨的刘文如,心中却也不是滋味。

刘文如的声音,阮元是记得住的,之前江彩在的时候,和刘文如无话不谈,有时调笑起来,被阮元听到了,阮元也不过回以一笑。可他和刘文如的关系,也就到此为止,平日几乎未交一语,后来江彩去世,家中忙碌,还要麻烦杨吉照顾她。这样想来,自己对她的关照,实在是远远不够。

想起之前的事,父亲希望给刘文如找一门亲事,他想着有了空闲,也来问问刘文如自己的意愿。可随即又去迎送英吉利使团,这几个月下来,却渐渐把这事忘了,这样看来,刘文如入府十年,自己竟然没怎么关照过她,也实在惭愧。

想到这里,阮元也不禁安慰她道:“文如,这收拾衣装之事,以前都是我和你杨大哥自己做,不用你帮忙的。彩儿在的时候,都是把你当做一家人看,你说,我还会把你看低一等不成?书画的事,我自己来做吧。”

“嗯……”刘文如也不知如何回答,虽然她十年前就已经到了阮府,可一直陪着江彩,平日和阮元说话极少,这时正面与阮元交谈,也不知该说些什么。

“文如。”阮元道:“其实有件事,爹爹之前在的时候和我说过,后来事务繁忙,一直没告诉你。你今年也十七了,以后的事,也该考虑一下了,眼下我们要去济南,把你留在京城,自然不便。可后面的路,还希望你自己做主,是和我们一起去济南呢?还是我和爹爹说一声,把你送回扬州?想来你以后,也总要有个归宿才好。”

“这……”刘文如一时却也难以回答,想了半天,才说道:“老爷,我……我没做过主的,平时做事,都是小姐帮我拿主意,现在小姐不在了,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想来之前家里的事,都是爹爹和彩儿做主,这样突然让文如自己决定些什么,也太为难她了。”阮元想了想,又道:“既然如此,你和我们先去济南吧。我也和爹爹再商量一下,他老人家在京城的时候,和我说过橙里舅祖病重的事,若是……若是那边不再需要他照顾了,他就再回来,和我们一起住。到时候,再商议你以后的婚事,想来也不迟。你这样一个人,也没法自己回扬州啊?”

“老爷,文如不想嫁人,文如想守着小姐。”

阮元道:“文如,若是不想嫁人,也好,彩儿的遗体我们现下决定,先葬在公道桥祖坟那边了。待你回了扬州,就送你过去,若是你愿意,那里还有阮家远房的宗亲,我给你寻一个人品好的,嫁了过去,也好照顾你一生平安。”

“老爷,那边的人我不认识,有点……害怕。不如老爷和杨大哥,你们人都好,而且和你们在一起,我一直感觉……感觉小姐她还在身边。”

或许刘文如真正舍不得的,是自己这个家吧……阮元想着,也许,刘文如只是没有把这个意思准确表达出来。

“嗯……要是这样,你就先留在我们这里吧。只不过留下之前,有一件事我得说清楚。”阮元道。

“老爷说吧,我一定能做到的。”

“以后别再叫我老爷了,我又不老,才三十岁就被你这样叫,也不知要折多少寿呢。以后你就和杨吉一样,叫我伯元如何?你和杨吉,在我心里都是一样的,都是咱自己家人。”

“我……”刘文如改起口来,似乎也很生硬。

既然刘文如一时也不愿意走,阮元便将她留了下来,三日之后,一切打点完毕,阮元、杨吉、刘文如和阮鸿等人便离开京城,一路向济南去了。

就在阮元一行启程不久,英吉利的使团也已经南下到了镇江沿岸。

眼看船只渐渐南下,一路又有不少风景,不少英吉利使臣也开始写起了日记,准备将中国的所知所见回国告诉英国,乃至欧洲所有人。斯当东就是其中之一。无独有偶,这日他去看马戛尔尼时,发现伯爵也在写着什么。

“伯爵,你觉得昨日在长江上所见的江防士兵,实力如何?”斯当东一路南下,也见了不少内地清朝军士,故而有此一问。

“不堪一击。”马戛尔尼的回答依然是那么简练。

眼看斯当东不解,马戛尔尼终于开口,道:

“先说列队,他们会列队吗?不会。军服呢,你也看到了,有一半士兵的军服,都出现裂缝了。武器?有火枪的士兵,三分之一?可能都不到,一半以上的士兵,在拿着什么?弓箭和刀枪,我看有些长枪,上面都生锈了。拿着火枪的人,在干什么?有的握着枪头,有的人连子弹都不知道放在哪里,你觉得他们会齐射吗?我看不像。还有些枪,你可看清楚了,上面连准星都没有。而且,这还只是火绳枪,我们已经不用了的火绳枪。”

“若是这样的士兵,我想我们用一千个人,能打败十万人。这还只是士兵,百姓呢?京城那边,人有多穷,你又不是没看到,这里的百姓富裕一些,可又能好到哪去?昨天,有艘船在运河里着火了,他们就在岸上看着,一个下去救的都没有。”

原来,一路的清军样貌,百姓生活,他记得比谁都清楚。其实江船失火的事,阮元小的时候就在仪征江面见过,可二十年过去了,也没什么改变。

“我说,昨天我们经过的那个城市,我听他们说是叫……扬州,扬州还不错,城不大,人可不少。运河上少说得有几百条船了,我们的船可是费了半天功夫,才到了这边的。中国南边的百姓,我看还是挺富裕的。就算是北方,我看京城人不少,或许也和伦敦一样,百姓进了城做工,城外就没人种地了。”斯当东对扬州的印象却还不错。

“昨天那个城市,看着确实不错。可男爵,总体而言,我很失望,这样的中国,不是我想看到的,更不是那些伏尔泰的信徒描述的那样。我想,这才是关键。”

“你说的关键究竟是……”斯当东似乎有些不解。

“解释的权力。”马戛尔尼道:“眼下欧洲各个国家里,只有我们来过中国内地,我们见过广州以外的中国人。所以,对于整个欧洲来说,我们说中国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

“我想,从我们回欧洲的那一刻起,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就将成为历史。而我们笔下的中国,会主导国王陛下,乃至整个欧洲未来对中国的态度。我们需要的是告诉国人一个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吗?不是,我们要告诉整个欧洲,中国,已经落后于我们英国了,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商人,才能在以后的贸易中,占据更主动的地位。”

“至于你说中国也有富裕的城镇,这个我并不否认。可我们需要让国王陛下,让国内商人知道的,不是这个。所以我也准备了两本笔记,一本,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另一本,是要告诉所有人,这个国度,不过是徒有其表罢了。”

“你心思真多,不过我还是想着,虽然这次通商的事,也没什么进展,可以后总是要和中国经商的。把他们写得太糟糕了,只怕生意也不好做了。也许那位姓阮的副使说得没错,我们需要重新准备,再出使一次中国才是。所以我的日记,还是想着好的地方多写点,不好的地方,让国人有个准备就够了。”斯当东也有自己的想法。

“那你不妨先把你的日记交给国王陛下,若是十年以后,贸易上的事还和今天一样,那就说明,我的想法是对的。或许对待这样一个国家,一味的靠外交、靠我们的雄辩,是不够的。”马戛尔尼看着江边的镇江城,或许,已经预感到了什么……

就这样,英吉利使团一路南下,回到广州,从澳门回到了欧洲。但二次出使的事,却因为欧洲的混战而被耽搁了下来。不久之后,拿破仑在法国夺取政权,与英国展开了多年的激战,直到二十二年后的嘉庆二十年,欧洲大陆的战事才告一段落。

而英国再一次派出出使中国的使团,已经是嘉庆二十一年了。那时,马戛尔尼和斯当东,也均已不在人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