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四十九章 山东学政

大清疆臣。 第四十九章 山东学政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而阮元一行离开京城后,即沿运河南下,在张秋镇折而入大清河,一路抵达济南府城之北的泺口镇,这是阮元离京后第八日的事。

抵达泺口之前,阮元早已遣使告知了前任学政翁方纲,准备这日抵达泺口,就和翁方纲交接过济南事务。眼看泺口码头渐行渐近,岸上也早已有一行人等候在侧,想来便是翁方纲的下属了。

坐船渐渐停在码头之旁,系了绳索,只见一行人中,一位二品顶戴的官员缓缓走出,看着阮元,笑道:“想来这位,就是宫詹阮大人了吧?老朽人在山东,却也时常听闻阮詹事在京之事。学人之中,青年才俊,阮宫詹当属第一位了,今日有幸得见,果然是气度不凡,老朽实在是佩服啊。”阮元看这人相貌时,只觉他六十岁上下年纪,言辞从容文雅,和蔼可亲,应当便是内阁学士,前任山东学政翁方纲了。

阮元也走上前来,拜道:“晚辈阮元,久仰翁学士文才,今日一见,才真是不枉此行。翁学士诗文天下闻名,更兼‘肌理’一说独步诗坛,学生才疏学浅,还要多加请教才是。”

阮元这番话,正好说在翁方纲最得意之处,是以翁方纲听了,也哈哈大笑,道:“阮宫詹,老朽可还记得,老朽是十年之前,才由少詹事迁了詹事,当时老朽可都五十岁了。阮宫詹做这詹事,也都有三年了,这样说来,你日后前途,必将十倍于老夫才是。”看着阮元身后,似乎只有两个家人,三四个仆人,正在搬运行李,也连忙道:“你们也不要站在那里,快过来,帮阮大人搬搬东西。”翁方纲这里侍从颇多,不一会儿,也就帮阮元把行李都搬上了岸。翁方纲也自拉着阮元,走到镇上一处茶馆,寻了个位置坐下。

阮元想着,此番初来外省,也应当公事为先,私事为后,便对翁方纲道:“下官还想请翁大人指教,眼下山东各州府,还有哪些是今年院试未毕,需要下官前往主试的?下官也好尽快赴任,以免误了后学科考之事。”

翁方纲笑道:“阮宫詹,你刚到济南,才坐下不到一刻钟,便想着朝廷公事,哈哈,也难怪皇上格外信任于你。”说着取出一份单子,道:“眼下最要紧的,有兖州、曲阜、济宁州和沂州,今年之内,应当主试完毕。接下来是莱州、登州、青州和武定,这些地方转过年来,再去也不迟。”

阮元谢过翁方纲,却没想翁方纲又道:“阮宫詹,这主试之事,确是公事,你要先做,那是大公之举,老朽佩服。但话说回来,老朽和辛楣先生在四库开馆时,便是熟识的好友,彼时一起去琉璃厂选购珍本的日子,老朽可还记得呢。辛楣先生经常和我说起你的事情,说新进学人,孙渊如之下,便是你了,你年纪又轻,更是让老朽羡慕。辛楣先生说过,你在乙部虽说著述不多,可用功颇深,极有见地。这山东正是个宝地,你若只是忙于公事,对山东这偌大的金石之乡视而不见,那才是可惜呢。”

阮元道:“多谢翁大人称赞,只是金石之事,在下虽有耳闻,亲眼所见,却是不多,还请翁大人赐教。”

所谓“金石”,大体可以理解为今日所称文物。“金”指的是上古钟鼎礼器,“石”指的是石刻碑帖,也可以包括墓志铭。上古钟鼎之上,往往兼有刻字,而这些刻字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资料。同理,石刻、碑帖、墓志铭也是历史资料的重要载体,甚至有的时候,可以用以修正历代正史传抄之误。早在北宋之时,就有著名的金石收藏家赵明诚,撰写《金石录》一部。而进入清代,随着考据的进一步发展,但凡碑帖、石刻、钟铭乃至许多残片,都逐渐开始被学者重视,清代很多学者都用金石之上的文字,来校对经史著作,也无意间促进了上古文物的保护。阮元一直有志于重修《十三经注疏》,故而在金石方面也颇多留心。只是平日缺少闲暇,又无充足的家赀,故而一直未能有所进展。

翁方纲道:“阮宫詹,先前京中刘崇如大人,与我也是颇有交情的,他曾致信于我,说你校勘《开成石经》,致力颇多。老朽想着,你也自当对这金石之事,有些兴趣才是。山东自古便是齐鲁之地,礼器、古迹,不可胜数,赵德甫编订《金石录》,不就在这里么?唉,老夫在山东搜寻了不少古器,可有些始终只是听闻,却不得见,譬如秦始皇的琅琊台石刻,老夫从那里路过了好几次,却始终没有机会去看看,也是遗憾。”

阮元道:“既然如此,下官在这山东督学,也要多费些心思,搜寻这金石之物了。只是翁大人说这山东金石,所遗不可胜数,却要从何处入手,最为方便呢?”

翁方纲道:“那自然是这山东第一家……或许是天下第一家呢,至圣先师圣裔,千年礼乐世家,阮宫詹可知道?”

阮元道:“翁大人所言,难道便是曲阜衍圣公之家?”

所谓衍圣公,是孔子后裔特有的封号,自北宋起,孔子后人被封为衍圣公,此后近千年间,传承不断。孔子之家若论家产,或许比不上一些大富大贵之家,但“圣裔”之名,海内独一无二,圣人血脉,千年遗风,自然让孔家独出其他家族之上。彼时以文学经术见长的朝中大臣,更是以同衍圣公家族通好联姻为荣。

翁方纲笑道:“正是,衍圣公府千年诗礼传家,其间钟鼎礼乐之器,自然是冠绝山东全省了。听说皇上数次东巡,皆临幸衍圣公府,也曾给府上赐过一些古器。衍圣公家久在曲阜,山东士人,交结不在少数,先和衍圣公府交好,之后再循序而进,岂不是事半功倍之举?”

阮元忽然想起,王杰临行之前对他说过,自己少年早达,初任山东学政,必有年长士人不相信服,劝他实心做事,多寻僚属。听了翁方纲这段话,也不禁想到,若是可以和衍圣公府结好,说不定山东士人,也会看在衍圣公的面子上,对自己更加信任。想到这里,也对翁方纲道:“多谢翁大人赐教,只是下官还有一事,若是翁大人不嫌弃下官多言,还请见告。下官为官不久,幕中僚属,眼下也只有一人。想着在这山东多寻贤达,以备督学之用。大人可知,这济南附近,有何贤良名士?若确有那愿意出山相助之人,还望大人指点才是。”

翁方纲倒是很客气,道:“若论贤达,老朽记得,这济南城中,便有一人,可他深居家中,已有数年,你能不能请他出山,那就要看你的本事了。老夫也曾经想过请他出山之事,只是可惜公务繁忙,竟一直未得联系。他才学过人,便独自主讲书院,也是不在话下的。”

阮元问道:“请问翁大人,此人竟是何人,家在何处?”

翁方纲道:“此人姓武,名亿,先前乾隆五十六年,做过博山县的知县,在任之时,勤政爱民,为人清廉,分毫不取。可后来却因为与上司不和,被罢了官。这两三年间一直在外讲学修志,老夫来济南后不久,他也搬迁至此,就在城东景贤书院对面住着。阮宫詹,他可不只是个清官好官,还是个金石大家呢,若是你真想在金石方面有所作为,必得他相助,才能成事。”

这些消息,对阮元而言,都是至关重要,所以阮元也再次谢过翁方纲,翁方纲眼看学政事务交接已毕,便回京述职去了。阮元一行则径自南下,过了小清河,便进了济南城内。

山东学政署就在钟楼西侧,自北门而入穿过大明湖,阮元一行很快就来到了学政署前,此时虽已是九月,寒气一时未至,门前一排大树依然枝叶华茂,一行人看了,都不禁心旷神怡。

杨吉看着学政署门前风景,也不禁对阮元道:“这地方真是不错,我看你在这里做官,可比京城里舒服多了。”

不想阮元却道:“若是觉得舒服,这里你多看看便是。杨吉,先把行李拿过去,我下午就去府学,学署之事,还要麻烦你和二叔了。”

“下午就要出去?!伯元,你这是不是有点太着急了。”

“我觉得不是。”阮元似乎早有打算,道:“我想过了,三品出任学政,本是常事,但我毕竟资历太浅,只怕这里学生多有不服。若是到了这里,再没有个勤于公事的样子,他们不是更会瞧不起我?先把公务都办好,和他们多交流些,说不定有些心地不坏的学生看我诚恳,就会认我这个老师了呢。”

“你要是这样想,我也不拦你。只是你这样做事,显得太累。”

“先把前半个月坚持过去,等以后熟悉了,或许会轻松些。”阮元依然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想了想又对杨吉道:“杨吉,学署里还有些事,要麻烦你。”

“你说文如?”

“嗯,给她找个好房间吧,虽然公事要紧,可彩儿的嘱托,也不能忘了不是?这几日我府学那边辛苦些,把公务交接明白了,有了闲暇,再多陪陪文如吧。”

想来阮元是既不愿怠于公事,也不想忽视家人。杨吉想着,也不禁苦笑道:“什么都想做,谁都想照顾好,嘿嘿,你以后可有的是苦要吃。”

阮元也不禁莞尔,谁让自己三十岁就做到学政了呢?

也就是从这一日起,阮元开始了自己的山东学政生活,小半个月过去,学署、府学、县学的事都已渐渐了解清楚,下一步便是外出主试了。

这日阮元正点评府学生的试卷,想着点评之事一过,就准备南下,完成鲁南四个府县的院试。忽然阮鸿走了上来,道:“伯元,有客人到了,想来这位客人,是你最想见的故人。”

“故人?”阮元笑道:“二叔是和杨吉在一起久了,也学会打哑谜了?我这数年漂泊,故人想来也有不少了,你不提醒,我怎能一下子就想起来?”

阮鸿也不禁有些脸红,笑道:“伯元,这故人便是咱扬州人,话说回来,也是咱家的姻亲呢?这几年不见,你竟然都忘了?”

扬州人……姻亲……阮元想着,忽然想到一人,连忙把卷子收起,起身便往学署门前走来。

只见门前两辆马车停在一边,车夫正在喂马。学署门前,站着一人,眼看他样貌清秀,文质彬彬,却略有憔悴之态,似乎既是饱学多才,又是身陷场屋,难施抱负。这人见了阮元,也自笑道:“伯元,七年不见了,你……都是一方学政啦!”

“姐夫!”阮元见了那人,也自大喜,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去,抱住了他。不用说,这人正是阮元的表姐夫兼儿时好友,和阮元一同读书科考的焦循了。

焦循看着阮元,也异常欣喜,渐渐竟要落下泪来,缓缓道:“伯元,你……姐夫是真没想到,咱们乾隆五十一年分别,这……这还差几天才满七年呢,你都是三品学政了……你……你真是了不起!咱阮家、焦家,也都有希望了。哈哈,总有那不学无术的人,说什么读书没有用,咱以后回了扬州啊,也给他们看看,什么叫三十岁的三品学政!伯元,姐夫真高兴啊……”

阮元看着焦循,却忽然想起来之前阮承信在京城时,和他讲过的焦循生活之事。

原来,焦循自父丧无法科考之后,母亲也不幸去世,连续的持服让焦循不仅无力参加科举,家境也日渐困顿。阮家虽然也时常接济焦循,可阮家本身也不宽裕,只能眼看焦家每况愈下。焦循也没有办法,多寻了几处私塾教书,以资家用,所幸其中有几家也是世代的读书人家,对焦循才学颇多认可,焦循才得以维持生计。

阮元走后一年,扬州大旱,焦循家的二百亩地,被乡间无赖借机勒索,出卖了一半多,却只得了十五两银子。就在此时,焦循又正好偶遇一位书商。书商手中有一套《通志堂经解》,这是一套清初由徐乾学、纳兰性德等人编订的儒家经典集解大全,收录了千余年间一百三十八种对儒家十二部经典(按:儒家经典有十三经之称,此处无尔雅。)的注解著作。焦循一见即视为至宝,当时便想着购下。书商说眼看旱情米贵物贱,可以折价,但也需三十两银子才能购买。但就是这三十两银子,焦循筹了数日,竟找不出。

无奈之下,焦循只好和阮氏商议,典当了阮氏的一大半首饰,最后换了十二两银子,就这样也只凑出二十七两,好在书商急于得到现银,也没再计较,就把书给了焦循。后来大半年时间,焦循一家都只能靠喝粥度日。

想来焦循这七年,要比自己辛苦得多,想到这里,阮元也轻轻抚着焦循后背,安慰他道:“姐夫,我……我现下虽也算不得宽裕,可总是有俸禄了,咱阮家、焦家,也至少不用再过苦日子了。姐夫,我这里还有些现银,你只拿去,把表姐的簪珥赎回来吧。若是那些簪珥旧了,再去买些新的也好,总是别委屈自己,也别委屈姐姐。”

焦循听着,不禁有些心酸,想来自己这般不计家赀的购书,自己有了学问,还算值得,可阮氏却平白受了苦。这时还要靠阮元的帮助,才能重振家业,也是一阵惭愧,道:“伯元,我听伯父说了,你这边眼下还缺人手,不如这样,我也是生员之身,学署里面,要是有照顾不过来的事,尽管让我来做。我也不需要别的,能生活下来就好。想来……想来总是我无能,上一次乡试倒是去了,却又名落孙山,实在是对你不住。”

阮元自然也不计较这些,道:“姐夫,当年‘过位’那一篇卷子,若是你能参加,我想这江南解元,便非你莫属了。你才学我从来是信服的,若是能相助于我,在这山东,想来你我是能做出一番事业了。至于薪资之事,你也无需担心,有我在,还怕吃不上饭不成?”

“伯元,我什么也没做呢,这样未免有些……”

“姐夫,这银子又不是白给你的。”阮元担心焦循过于计较人情,只好话锋一转,道:“话说回来,你那《通志堂经解》,这次带来多少?也快些与我看看。听爹爹说,你还从乡中顾先生那里,获赠了一套《梅氏丛书》?这书我还没看过呢,我多出的银子,就当借书用了,你看如何?”

所谓《梅氏丛书》是清初数学大家梅文鼎所著,贯通中西数算,堪称中国古典数学的集大成之作。焦循也正是得到此书,不数年间,历算一道,学问大进。这时听阮元相询,自然也清楚其中深意,道:“这个自然,伯元想看多少,就看多少。不过这次前来,我也并非只身一人。那辆车上之人,你也应该熟悉才对。”

阮元听焦循这样一说,也看向另一辆车,只见车上一个儒生打扮的人缓缓走下,这人四十余岁年纪,相貌甚是清雅。阮元看得仔细,这位书生,竟然是自己少时的塾师乔书酉。

“乔先生?!”阮元又惊又喜,连忙上前相拜。

乔书酉也连忙回礼,看着阮元,自然也有些激动,道:“伯元,七年没见了,我本来想着你那般聪颖,想来是能成才的,但这七年功夫,就升任三品学政,这……这我可没想到啊。我一生授徒,能有你这般出息的学生,真是……真是再无遗憾了啊……”

阮元也笑道:“其实学生也不过是运气好些罢了,多少同年的学子,论经术学问,其实不在学生之下。可时运不济,又不少至今尚待拔擢呢。不过,学生有一事,还请老师见谅,若是老师不嫌弃,便暂到学生这里,佐学生以铨选之事如何?”

乔书酉笑道:“这个自然,伯元,其实我这次来济南,便是想着你有了出息,老师也好多见识一下扬州以外的风景,多认识些扬州之外的名士,这样才不致坐成井底之蛙不是?想来还是老师要麻烦你呢。而且,这次来山东,我也有些私心,还望伯元不要嫌弃才是。”

阮元自然不在意这些,乔书酉遂道:“其实啊,我这四十年来,饱读圣贤之书,心中也一直想着,若是有朝一日,能到这圣贤著书立说之所一见,该是多好?我一生景仰先师,最大的心愿,便是到曲阜的先师故里看看,才无愧一生勤学。伯元,我知道学政职责,便是巡行山东十府二州,若是什么时候要去曲阜了,只管告诉老师一声,让老师也去看看,我这一生的心愿,也就满足了。”

看来衍圣公府之行,已是顺理成章了。阮元想着,也把南下主试之事告诉了乔书酉,想到师生心境相通,二人也不由得会心而笑。

三日后,阮元便和杨吉、乔书酉一道,收拾了行装,沿运河南下去了。临行之前,阮元也把武亿的事告诉了焦循。焦循听闻武亿既是一方清官,又兼精通学术,自也敬佩,便自告奋勇,愿意主动与武亿交流,阮元也叮嘱他只谈学问,暂时不要说入幕之事,待自己回来,时机成熟,再做下一步打算。

坐船一路又过了张秋镇,折而南下直到济宁州,很快,济宁州和兖州的主试之事,都已经处理完毕。但曲阜孔、颜、曾、孟四门子弟,向来只在曲阜应试,是以兖州主试已毕,阮元一行便继续东进,到了曲阜。阮元想着无论翁方纲所言金石还是乔书酉的观圣之愿,都与衍圣公府有关,这一年还有整整两个月,主试之事也不着急。是故到了曲阜,安顿下来之后,便同乔书酉一起,向着衍圣公府而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