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四十七章 通商条款

大清疆臣。 第四十七章 通商条款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福康安却不在意这些,径自言道:“回皇上,臣以为英吉利人此行,殊为放肆无礼,不可轻信。臣之前与他们交谈时,听得清楚,他们言语,同之前那个披楞俘虏一般无二。而且,他们所用的火器,也和那个披楞俘虏拿给廓尔喀的,大是相同。他们虽口中不言廓尔喀战事,只怕背地里早有阴谋,这六条之中,便有求岛求地之语,若是真的接受他们的条款,还不知他们在背地里,要如何兴风作浪!是以,臣以为这些外国宵小之言,不足为顾,只一并不准,驳了他们回国便是。”

孙士毅道:“福中堂,这英吉利与披楞之间,有一节中堂可曾想到?”福康安也不知他所言为何,便示意他说下去。

孙士毅道:“回皇上话,之前臣与福中堂谈及英吉利使臣,福中堂曾对臣说,英吉利在廓尔喀之南,有一地曰噶里噶达,这个名字,臣做两广总督时,曾听英吉利商人和十三行洋商提及过的,似乎原本是在古天竺之地,他们称其地为莫卧儿……”

“不是莫卧儿,是痕都斯坦。”乾隆忽然打断道:“这莫卧儿一词,是那些传教士说的,不足为训。朕知道那个地方,痕都斯坦,在浩罕和巴达克山之南。孙士毅,以后记着,痕都斯坦才是我大清的正确译称,不要再说错了。”

孙士毅道:“是、是,痕都斯坦,臣听闻这痕都斯坦,原有国王,可不久之前,英吉利到了那里,占据了噶里噶达,那痕都斯坦的国王和英吉利交手也有数次,屡战屡败……”

“说重点。”乾隆似乎有些不耐烦。

“是。”孙士毅道:“臣之前听福中堂说起英吉利与披楞之事,想着这噶里噶达、痕都斯坦都在廓尔喀之南。所以臣有个想法,这英吉利与披楞,或许便是同一个国家呢?陛下圣明,西洋传教士不识正音,译名往往讹误,便是此处有误,也说不定呢。”

福康安道:“回皇上,若真如孙中堂所言,披楞即是英吉利,那也就是说,英吉利眼下便在廓尔喀之南,完全可以介入廓尔喀的战事。这样说来,英吉利更是不得不防!以臣之意,这些荒诞之语,只一一驳了回去便是,如此,方能让他们知道我天朝的威仪!”

乾隆道:“和珅,你意下如何?”

和珅对于这个问题,倒是无甚头绪,其实从本意而言,他也不希望清朝与英吉利通好,但这不是因为国事,而是因为松筠。松筠入军机处以来,他曾数次遣下人向松筠送礼,不料松筠每次都是闭门不见,一件礼物都没收。如此看来,松筠绝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军机大臣,与其迎送之后让他长留军机处,倒不如故意让他办不成交涉之事,到时候乾隆看他劳而无功,很可能就会改任他职。至于通好一事能否成功,想来对清朝也没有多大区别。但心中虽是这样想,找个理由让乾隆回绝英吉利使臣,却也不容易。

他向前看着,眼看乾隆面前所摆放的书籍,似是一部《大清律例》、一部《大清会典》,忽然有了想法。遂道:

“回皇上,臣也以为英吉利这六条请求,均不可行。自古以来,我天朝上国,历代皆是自定法度,四裔有所遵行。从未闻四裔之国,妄加干预天朝法度,而天朝遵行之事。英吉利此番上呈条文,非但要坏我大清体制,更是要坏历代的规矩!此等逾矩之言,自当一一驳回,以彰显天朝体制之森严、法令之整肃,还望皇上圣断。”

其实和珅所言,正是乾隆心中所想。从英吉利这个名字在郭世勋奏报中出现,乾隆对这个“不懂规矩”的国家,便殊无好感。英吉利使团尚未立足清朝国土,便要求在天津上岸,刚刚上岸不足一个时辰,便要求在圆明园展示仪器。到了圆明园,又不愿意行三跪九叩大礼。此时朝拜之仪好容易过去,又向他提出了这样六条请求……

清朝自建立而至乾隆,历时六代,但清朝官制、律法、礼仪的最终确定,却都是乾隆前期。乾隆五年,《大清律例》修订完毕;乾隆二十四年,《大清通礼》撰修完成;乾隆二十九年,《大清会典》得到重新编修。自此清王朝的体制,终于定型,这不是乾隆一人之功,但他却是最后的完成者。也正因如此,乾隆对这一套体制无比自傲,不容他人妄加干议分毫。

想到这里,乾隆的意志,也更加坚定,道:“宣值班的军机章京进来,拟旨。”

不过片刻,两名军机章京到达依清旷,准备拟旨,乾隆想了想,缓缓道:

“英吉利使臣言及六事,均不得允准。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在广东贸易者,并非只有英吉利一国,若英吉利之事,天朝予以恩准,则其余各国,必将纷纷效尤,如此天朝断难行事。”

“况英吉利所言六条,均有不可行之处。第一,向来西洋各国,在天朝贸易,均于澳门设有洋行,兼于广东省城贸易,不得入城。是故除广东、澳门之外,别处并无洋行,若是想在宁波、天津贸易,便要在各处加设洋行,纷扰多事,更无必要。第二,俄罗斯与天朝通商,俱在恰克图互市,先前无有恰克图之处,方特别允准在京城设立商行,此乃特例,而非定制。况且尔等往来天朝,必先在澳门登陆,京城路途遥远,运送货物,亦有不便。第三,珠山求地之语,更与天朝体例不合,彼处并无洋行,发卖货物,均属无用。何况天朝尺土俱归版籍,即岛屿沙洲,亦有专属,不得随意与人。”

“至于后面的……第四,广东画界之事,与前款相同,中外有别,乃是旧例,不得随意更改。若是其他西洋各国,也纷纷效仿,天朝更不能兼顾。第五,贸易纳税,俱有定例,不得因尔国船只较多,便减少尔国之税,否则于其他西洋各国而言,并不公平。第六,粤海关纳税向有定例,依例纳税即可。此次念尔等初来无知,或有奸猾之人,蛊惑尔国王之意,朕不再过问。但若再有前往浙江天津之事,必定驱逐!这道旨大意便是如此,至于其他,尔等自下去斟酌罢!”

两名军机章京得了旨意,便退下酝酿词句去了。乾隆眼看英吉利之事告一段落,也便让和珅、福康安、孙士毅三人告退。

至少在这个时候,还没有人知道,乾隆这道诏书,会给未来的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而此后不过五年半的时间,与会的君臣四人,便均已不在人世。这次会议中的不少细节,也就此被尘封了起来……

这日傍晚,阮元也因乾隆诏对之故,来到了依清旷。

这次乾隆诏对,主要是述职,阮元将自己所见所行,一一讲述完毕,对于行礼之事,阮元也不敢隐瞒,将擅作主张之举告知了乾隆。毕竟这件事事关朝仪,原本自己是无权干预的。

不过乾隆听完,却也没有发怒,只是面色如常,道:“此等举措,倒是无妨,总之万寿大典之上,他们还是把三跪九叩之礼做下来了,总比让他们白跑一趟要好。不过这些英吉利人,朕是很不喜欢的。擅登天津、擅用圆明园、擅改体制……阮元,其实你不该这样为他们考虑。”

阮元听乾隆之意,倒是不像责怪自己,便道:“回皇上,臣以为,这英吉利之前从未与我大清相通好,此次前来,初来乍到,有些不识规矩之处,也是正常。臣此举并非偏私于他人,只是想着我大清乃天朝上国,不当苛责于远人,于细枝末节之处,略加恩惠,方显我大清之气度。”

乾隆笑道:“气度?阮元,你毕竟年轻,见识太少,你可知他们行了单膝礼之后,又做了什么?又给了朕一封国书,要朕答应他们六个要求呢。你对他们有大国气度,他们却以为你是软弱可欺,是以这六个条款,朕已经一一驳回。不过话说回来,这等人便寻常官民之中,也不算少了。若是遇到这等人,只怕你是要吃亏的。”

阮元道:“谢过皇上赐教,臣对他们的条款,也略知一二,想是不知天朝体例,妄加揣度之故。皇上只是驳回,不加问罪,已是宽宏大量。”

乾隆忽道:“阮元,痕都斯坦和噶里噶达这两个名字,你可听说过?”阮元从钱大昕处曾得知痕都斯坦、莫卧儿、印度这些词语,所指乃是同一地。但噶里噶达在哪里,却不清楚,便如实告诉了乾隆。

乾隆听罢,道:“你或许不知,噶里噶达便在痕都斯坦之东,孙士毅告诉过朕,那里也有英吉利人。所以英吉利距离大清,其实也只隔着一道山罢了……不过这也无妨,西南山地,崎岖难行,英吉利即使对我大清另有所图,也决计不敢从西南进兵。他们想的,必然还是海路,可海路难以运粮,必不能持久,总之是不足为虑。为了以防万一,朕也已告知沿海八旗、绿营,英吉利使团南下之时,需严加戒备,切不可视其以怠惰。之后,你把他们送回京城,便也够了。南下护送之事,松筠一人去办就好。”

阮元想想,似乎英吉利距离中国很远,可又很近。但既然乾隆已经做好了准备,又说了不足为虑,想来英吉利也不敢再有图谋。便也回答了皇上圣明,并未在意这件事。

“阮元,你来京城到现在,有多久了?”乾隆忽然问道。

这一问却是出于阮元意料之外,但想来不是什么要事,阮元也便如实回答:“回皇上,臣是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进京,眼下是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应是六年又九个月了。”

“除了京城和海淀,直隶这边你还去过什么地方?”乾隆又问。

“回皇上,去年臣曾经到密云迎驾,除此之外,便是这一次来承德了。臣少年时愚钝,一直在读书赶考,也不敢出京城的。中了进士之后,散馆、纂修,事务繁忙,不敢因私废公。”阮元依然如实回答。

“很好,其实朕这次诏你来,不止是为了述职。朕对你另有他用。阮元,接旨罢!”乾隆终于说出了真正的用意。

随行太监取过一份圣旨,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詹事府詹事阮元,学问优长,恪尽职守,先前校勘石经,尽心校对,纂修《石渠宝笈》,取录甚广,足见其才学可用。今授詹事阮元提督山东全省学政之职,愿尽诚竭力,一如既往,钦此!”

阮元听了,也颇有些出乎意料。他也清楚,自己的詹事本职事务不多,若是不另有差遣,便只能碌碌无为,并非进取之道。而自己资历尚浅,京城之中,若是改任其他三品官职,其他京卿难免有所不服,而且,自己做官以来,只是参与撰修了几部书,实际政事全无参与,想转为其他官职,只怕也难以胜任。

至于学政,历来皆是在进士之中选拔,但学政本无定品,主事可任学政,侍郎也可任学政。阮元的恩师谢墉在江苏督学之时,已是二品,而阮元的前辈卢荫溥此时仍只六品,也外放了学政。所以学政一职,对于京中实际差遣不多的官员来说,不失为一个有效施展才能的位置。但自己再怎么说,也只有三十岁,想来不少童生年纪都比自己要大,这般年轻便出任学政,想要让人信服,也绝非易事。

所以阮元也只好答道:“谢皇上隆恩,臣定当尽心竭力,为国选才,考校生员。只是……臣毕竟年岁、资历均浅,只怕到了山东,当地生员不能信服,还请皇上赐教。”

乾隆听阮元这般回答,自也满意,笑道:“阮元,谁说年纪、资历都浅,就做不得学政了?这学政看得一是本身学问,二是有没有取才之眼界。这眼界如何,你不去试试,怎么知道?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学识,你殿试朕取了第六,散馆和大考都是第一,这名次都是朕依学识深浅而定,难道朕还会看错人不成?至于那些当地的生员,年纪大又怎样?只长胡子不长心思的俗儒,朕见得多了,他们凭什么不信服于你?你只管放心去做便是,至于他们能不能信服,就要靠你的本事了,朕相信你,这朝中其他的蓝顶子,可也都看着你呢。”三品官员朝冠上嵌的是蓝宝石,故而乾隆有此一说。

阮元知道,乾隆让他去做山东学政,也是为了给他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若是学政做得称职,朝中那些因他少年高升而心生嫉恨之人,便再无诋毁他的理由。可要是自己做不好,那只怕詹事的官职,也未必就能保住。想到这里,心中也再无疑虑,向乾隆叩拜谢恩之后,便出了依清旷。

眼看着依清旷的屋檐渐行渐远,几不可见,阮元也不由得轻松了一些。可就在此时,一个声音忽然在他身边道:“伯元,皇上放了你做山东学政,是也不是?”这声音他颇为熟悉,回头看时,竟是王杰。

阮元忙做过揖,对外放一事也直言不讳。王杰笑道:“果然如此,先前我向皇上奏报,翁大人山东学政期满,该另择他人了,当时皇上还未有定论。不想,今日却是你来做这个学政!伯元,这学政之职,你可满意?”

阮元自然知道,之前的山东学政翁方纲,这一年已经六十岁了,可自己却只有三十岁,年纪只是翁方纲的一半,想来也还是有些不自信,道:“回王中堂,既然皇上外放学生去做学政,学生自无怨言。只是翁大人年纪、资历,都不知胜过在下多少倍。只怕山东学子眼看学政换成在下,会心有不服。”

王杰道:“伯元,学政之职,关键在院试取录和平日的考校上,这二者的关键,便在公平。你量才而用,绝无偏私,那些士子眼看被取录的,都是真才实学之士,又怎会再有怨言?只不过……”其实王杰也与谢墉相熟,说到一半,不觉想起谢墉当年取士也算公允,却被落第士子无端构陷,想来只是公平取才,还不能保证阮元平安。

想了一会儿,王杰又道:“伯元,这‘游幕’之事,你可有了解?”

这时阮元也忽然想起,自己考中举人之前,也曾经在谢墉幕中,协助谢墉取士。也正是以此为契机,他认识了钱大昕,后来学问之上,方知别有天地。只是自己仅仅做了谢墉八个月幕僚,便西行应举,故而于游幕一事,思虑不多。这时想起,也把当年在谢墉门下之事,说了些与王杰知道。

王杰听了,也点点头,道:“想来我当年,也在陈文恭公幕下,做了十年幕僚。其间获益,可谓良多,钱谷刑名之事,原本读书时是一窍不通,正是那十年才有了经验。这游幕之幕,上自督抚藩臬,下自州道府县,都是有的,学政之幕,前去的士子也自不少。若你能善用这些游幕之人,将来定有两个益处。”

“其一,便是办事方便,你恩师当年让你搜录遗卷,协助评定取录之事,你做得不就很好吗?眼下你做了学政,自然也可以将协助之事,交由他人,以免那些有才之士,因你一时不慎,竟而落榜。其二,对眼下的你而言,尤为重要。这些幕宾,上通朝堂官府,下达民间士人,若是你倾心待他,他们感激你识才之举,不仅可以帮你办成公事,在其他童生面前,也会多说你的好话。若是你再多包容些,让他们的才华多一些施展之处,那你在士林之中,声名自然就会水涨船高。到那个时候,便是那些自恃年长之人,也便不得有怨言了。至少,不敢把怨言摆在明面上了。”

阮元原本有些经验,听了王杰这一番话,自然领悟,上前拜道:“多谢王中堂赐教,此去山东,学生定尽心待人,不使山东士子心生怨望。”

王杰笑道:“尽心待人?伯元,我相信你有这个想法,但若是想尽心待士。光有想法是不够的,还要有家赀的支持啊。学政一年下来,养廉银大体有二三千两,可学政平日,需要巡行各府,山东十府二州之地,你都要去一遍,一年下来,也剩不下多少了,要说外官里的清水衙门,第一便是学政。所以幕友自是要有,选择何人,却需要你一番思量才是。”

阮元也笑道:“其实这家赀之事,学生也自想过,学生眼下,还在齐衰之期,家中人口,也自不多。想来节衣缩食,还是能省出些银子的,至于其他,学生自当见机行事,不忘恩师栽培。”

王杰忽道:“伯元,皇上今日诏你外放山东,你可知有几个用意?”

阮元眼看此时四下已渐无人,想来这个问题,自己直说也无妨,便道:“回王中堂,学生想着,其意有二。詹事职务不多,若是常年淹滞于此,只恐其他同僚,不能信服。是以出外有实事可做,此是其一。学生做官数年,除了编纂图籍,并无半分功劳,学政一职,既可让学生得用所长,也可经历地方,知民生之事,以广见闻,此为其二。”

“尽心奉公,不为朝堂之事所困,此为其三。”王杰又补充道。

见阮元一时不解,王杰道:“伯元,皇上用你进南书房,不让你与和珅再行交往,当时我犹是不解,可后来明白了。皇上如此安排,是既不让你为和珅做事,也不让你与我和董大人走得过近。皇上希望你做的,是尽忠于他一人,而不被外人所左右。眼下我已年迈,只恐以后也无甚作为了。但成亲王与嘉亲王对立之势已成,虽说他二人兄友弟恭,本身并无宿怨,可偏私一方的大臣,却越来越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