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四百七十四章 阮元焦循诀别(上)

大清疆臣。 第四百七十四章 阮元焦循诀别(上)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回想起来,这时大学士有四位,其中两个满大学士一为领班托津,一位老臣明亮,两个汉大学士中,戴均元这时已取代了原先的老臣章煦,占据一席,而另一位,便是癸酉之变时被嘉庆提拔的曹振镛了。曹振镛与明亮一般,只是大学士却没有进入军机处,但明亮原本就是乾隆朝宿将,这时任职内阁亦不过是荣宠之举,曹振镛却并无显要经历。

曹振镛比阮元年长九载,这时也已经六十五岁,之前乾隆一朝因父亲为尚书曹文埴之故,一直升迁缓慢。嘉庆渐渐将他补任六部侍郎、尚书,不知觉间地位也超过了乾隆末年超迁的阮元。可即便如此,曹振镛这二十多年下来,不过勤勤恳恳,并无亮眼之处,却也无甚差错,或许正因为他办事尚属勤勉,年纪又大,嘉庆才让他做了大学士,却也不得参预军机要务,看来实权有限,不知为何,这时竟是他主动向刘凤诰伸出了援助之手。

刘凤诰却不知阮元所想,只对阮元笑道:“伯元,你这三十年过来,当年翰林院的事都忘了不成?那个时候曹中堂和咱们一样,都在翰林做官,只是他年纪长你甚多,是以你二人我记得也没多少来往,后来你迁了詹事,就记不得曹中堂了不成?咦?那不就是曹中堂吗?下官见过曹中堂,曹中堂,今日却是何时,您竟也要亲自到这圆明园来一趟呢?”

阮元向刘凤诰身后看去时,只见刘凤诰之后已多了一人,这人须发均已灰白,当是六旬上下,只是他面色虽属老迈,却是步履稳健,看来尚有精神。细看这人颜色,只觉他双目之间,气度尚属温和,可阮元却不知为什么,在这一种温和的目光之后,竟似看到了一层薄雾一般,只觉琢磨不透。听刘凤诰叫这人曹中堂,那么此人定然便是大学士曹振镛了。

曹振镛见到刘凤诰,言语却也如样貌一般温和,对刘凤诰笑道:“金门,今日内阁有几份题本,我想着不如稳妥一些,就由我亲自送给皇上,不是什么难事。你这几日在翰林院可好?”一边说着,曹振镛也看到了刘凤诰身边的阮元,便即上前问道:“这位大人,可是两广的阮总制啊?”

“下官阮元,见过曹中堂。三十年前,下官亦曾与中堂共事翰林,如今回想,实乃下官之荣幸。”阮元也向曹振镛作揖拜过。

“哈哈,阮总制,我也想起来了,当年在翰林,阮总制一日六迁,一年八迁而至詹事,这样的盛事,可是翰林院数十年所未有啊?如今总制督抚诸省,我也时常听闻总制能名,如今南海得以太平,说回来啊,曹某也要多谢总制呢。”曹振镛也向阮元回拜笑道。

“哪里哪里,曹中堂坐镇内阁中枢,总览天下要事,方才辛苦,下官平日疏懒,哪里敢与中堂相比啊?下官家中尚有些私事,既然中堂另有要事,那么下官也就拜别了。”阮元对曹振镛答道,曹振镛自向阮元回过礼,便从下属吏员手中取过题本,自去觐见嘉庆了。眼看此处无事,阮元便也同刘凤诰道别,准备回归衍圣公府。

只是回想曹振镛为人之事,阮元却也有些不解:

“曹中堂……何必呢……”

题本原为明代上呈公文之用,入清之后,清初依然沿用了题本旧制,然而随着奏折的广泛使用,奏折在雍正时便已经取代了题本,成为议事中最为常见的文书。此后题本便渐渐沦为可有可无的一种公务文牍,嘉庆时题本所议,不过是先前各省督抚、各部院早已用奏折议决之事,其实只是程式之用。所以只能批阅题本的大学士,显然并无实权。有时内阁官员便索性不重视题本,发送题本之事,根本就不会由大学士亲自去做。

但这一次,曹振镛为了上呈题本,竟然还要亲自前往圆明园,这或许已经不仅仅是重视,而是苛细之举了……

两日之后,阮常生三子阮恩洪平安降生,阮元看着几个孙子身体俱皆康健,平安成长应该不成问题,便也和孔璐华一同离开京城,南下回归广州去了。这一次阮元南下走的也是水路,到了十一月末,行船抵达扬州,阮元便也暂时登岸,准备在扬州暂时停留几日。

这时王豫已将《江苏诗征》刊刻完毕,也来到了扬州请阮元观阅,阮元见书目详尽,刻版精良,也是连声称赞。言及如此一来,江浙有清一代诗文,当可尽数存录了。

只是归扬之时,回想京中多言淮盐之事,阮元也找到了江家,问起盐务之难。这时江镇鸿已然老迈,辞去了总商之位退隐,江镇鹭也已经精力不济,准备再过两年便将盐务完全交给下一代。问起江镇鹭时,江镇鹭却也不清楚其中本源,只是告知阮元,从嘉庆二十三年夏天起,市面上突然出现了大量私盐,盐价仅及官盐六成,这样一来,几乎所有盐商的官盐都陷入了滞销困境,孙玉庭倒是确实在认真办事,一方面以藩库为抵,劝各路盐商降价售盐,一方面也确实严查了不少私盐。可即便如此,淮盐售量依然仅及往年之半,额定的盐税,各路盐商也大半有所亏欠。而到了嘉庆二十四年,私盐又卷土重来,盐商们的困境仍未消除。

阮元在江苏之时不多,听江镇鹭这番言语,却也不清楚其中关要,只得劝江镇鹭裁不急之务,若是近处销盐之地都难以周转,便放弃两湖之地的部分分号,力保淮、赣之地不失。江镇鹭却也没有别的办法,便也答允了阮元,继续艰难地维持江家盐务。

而扬州之地,此时真正让阮元放心不下的,却是焦循。

这日傍晚,阮元又一次乘船到了北湖之处,抵达雕菰楼下,可是这一次,出门迎接阮元的却不是焦循,而是焦循长子焦廷琥。焦廷琥眼看阮元前来,也是大喜,忙迎了阮元入内。直转过两处门户,到了一间偏室之中,偏室里架上、桌上、地上尽是图书典籍,其中立着一把躺椅,椅上斜卧一人,自然便是焦循了。

“伯……伯元,是伯元吗?”听着脚步之声,焦循也从躺椅上坐了起来。

“里……里堂?”只是这时阮元看着焦循,却也吃了一惊,只见这时焦循斜卧椅上,一条腿已经不能动弹,只得勉力支撑,而焦循的容貌却也比自己苍老许多,须发皆成斑白,双目神彩也早已不复当年,焦循站立之时,右手尚在颤抖,似乎正在忍受巨大的痛苦。

阮元上一年便即接到焦廷琥来信,言及焦循老病之状,当时他便已得知,焦循一条腿时常剧痛不已,无法行走,平日拄杖出门,同时,焦循的右手也患上了风痹之症,时常剧痛不能执笔,是故一年之前,自己和焦循的书信往来就换成了焦廷琥代笔。可即便如此,焦循却依然热衷于著书之事,终日观阅图书不止,只为自己那部《孟子正义》得以尽善尽美。

“里堂,你的事,我……我都听说了,可是……你何苦如此啊?里堂你年纪不过长我一岁,如今却已经、却已经……”阮元虽与焦家多有书信往来,这次再见焦循,相距上一次相别,却也有五年时间了。五年里自己容貌尚无大变,焦循却已是老态龙钟,回想五年前别离之景,阮元心中更是说不出的难过。

“伯元,没什么,我这些年来,全部心血都在这部《孟子正义》之上,如今……如今已经完稿了!”焦循看着阮元担忧之状,也对他安慰道。只是,阮焦二人也自清楚,焦循五年来一方面继续整理《易学三书》,一方面广征博引,兼之自出机杼,方才完成了一部多达三十卷,兼历代众家所长的《孟子正义》出来。自此,焦循说《孟》之语,便成为后世治《孟子》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为了完成这部著作,焦循也几乎耗尽了全部心力。

“里堂,我知道,这治学之事是你所长,可是……你又何苦如此呢?这书成了,你却病成这样,这……这值得吗?”阮元看着焦循之状,心中自也是过意不去,若是焦循一直能在自己幕下,或许他著书立说之事会有所耽搁,可自己一家便能悉心照顾焦循,那样下来,焦循也不至于重病缠身了。

“伯元,没……没什么的。”焦循却对阮元摇了摇头,苦笑道:“伯元,若是别人,他们没见过官场情状,倒也罢了,我随你幕中十余年,如何做官、如何做事,我看得再清楚不过,你为人高洁,德行无亏,可别人呢?他们能尽数如同你一样吗?你身在官场,不也有不少迫不得已才去做的事吗?却也……也苦了你啊,所以伯元,其实我一直是佩服你的,你历任各省三十年,却犹是智虑忠纯之人,我……我就不行了,或许我天性便是如此,有些事,我看不下去,便不愿再去看,既然如此,这官场我就算进不得,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啊?倒是治学著书一事,这些年我隐居北湖,除了跟你去过几次淮安,便再不出户,潜心讲易治孟,这……这不也是一件乐事吗?我以治学为乐,便即治学一生,这又有何不可呢?至于寿数,这些年我却也看得清楚,生死有命,我这个年纪,是已经知足了,也就……就没什么看不开的了。”

“里堂,你这是说哪里话呢?英尚书在我离京之时,还特意嘱托我前来问过你起居,你说你如今这样,我……我怎么给英尚书回信啊?”阮元也向焦循感叹道。

“是啊,我对不起恩师啊。”焦循想到英和,也不禁对阮元叹息道。其实十年以来,英和一直没有忘记焦循,反而数度给焦循来信,请他出山辅佐,亦或再赴京师会试,但焦循近年来腿疾加剧,也不得不婉拒了英和,即便如此,英和也没有和焦循中断联系,凡有讲易治孟之语,亦多书信往来。

“伯元,你还记得,四十年前咱们在这北湖玩耍的时候,北湖是何模样吗?”焦循忽然问道。

“记得,记得呢,这里水道纵横,鱼蟹又多,当时我也爱玩,每日和你出来抓鱼捕蟹,这钓鱼的功夫,可还是你教我的呢。”

“是啊,当时我就感觉,这北湖是块宝地,就算以后我终老此地,又有何憾呢?”不想焦循竟忽然叹道:“只是我这一生,贪恋山水,却也无所成就,有一件事始终未能办成。伯元,那时候我跟你聊起刻书之事,你还记得吗?”

“哈哈,当年就是你那一句话,让我知道了刻书之难啊?”阮元也对焦循笑道:“结果呢,我这些年做官下来,修书之事却也做了不少啊。看来就是你那句话,害我平日耗去了这不少心力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