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四百七十五章 阮元焦循诀别(下)

大清疆臣。 第四百七十五章 阮元焦循诀别(下)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伯元,有件事我倒是想托你帮我去做。”焦循又向阮元问道。

见阮元一时不语,焦循便即续道:“伯元,我那边有一本书目,你且去看看,我把这些年来,我所作文章、经解、杂论,都写在了里面,或许已经有不少了。我……刊刻之事,我是做不来了,所以,我想求你帮个忙,若是有朝一日……廷琥会把书稿寄到广州,你……你能帮我为之刊刻,将我所著之书,尽数流传下去吗?”

“里堂,你……”阮元听着焦循之语,竟已有了不久于人世之感,心中也是酸楚不已。

可是,若焦循的预感成真,那焦循方才之语,或许便是他最后的心愿了,所以阮元也不再犹豫,而是对焦循笑道:“里堂,你这不就见外了吗?你这些书作,我哪里有不为之刊刻的道理呢?你只需一纸书信寄到广州,我绝无二话,当即为你刻版,你却何必如此谦逊啊?”

“哈哈,那好,我也放心了,伯元,你先看看吧,若是不能全刻,但择其中关要之言先刻亦可。”焦循也放心地对阮元笑道。

“是吗,里堂书作不少啊?”阮元一边应着,一边也打开了焦循那部书目,只见其中俱是小楷,一丝不苟,每篇文章之下尚有附注,部分文作焦循已经画上了圈,看来是他最想刊刻之作。阮元一边看着,一边也顺手找起对应书册来,不想就这一找,竟耗去了两个多时辰,直到夜中三更时分,阮元才将那书目读完,身边也摆满了先前找到的书稿。

“里堂,你这书作也太多了啊?”阮元看着这些书稿,不觉哑然失笑,道:“你看看,这《加减乘除释》是算学之作,《李翁医记》所言乃是医者之事,亦有医理在于其中,《群经宫室图》说的是礼,《剧说》……这是戏曲之道吧?还有《论语通释》、《春秋左传补疏》,加上你讲易治孟之作,里堂,国朝之内,若论通达,你焦里堂之下,我可是再找不出第二人了,世之所云‘通儒’,便是里堂你了啊?”

“伯元,论学术之兼通,我又怎能与你相比啊?”焦循听着阮元称赞之语,也不觉笑了出来。

“里堂,我知道,治学最是艰难刻苦之事,若不能耗上一番心血,哪里会有所成就呢?我年轻时只是做学政,还能为《曾子》作释,后来做了督抚,虽偶有所成,终究不能深治一经,如此说来,我这一生也终究要留下些遗憾了啊?治学之事,我承认了,你在我之上。”阮元也对焦循称赞道。

“哈哈,那就谢谢伯元了。”看起来,焦循也颇为得意。

“里堂,明日我走了,这些书我为你拣选一些,就先回去刻版吧。你这里有哪些书作,是最想着刻成的,我帮你拣出来,如何?”阮元问道。

“这样说来,那几卷《加减乘除释》,还有《开方通释》、《释轮》、《释椭》这几部书,你先拿去,这些算学之书,我亦多耗心力,所以……”只是焦循说着说着,却也想起了当年杭州之时,一同爱好数算,时常讲论不已的李锐和汪莱,三人因雅好算学、天文之故,一时并称“谈天三友”,可是二十年下来,李锐和汪莱皆已不在人世,自己看来也命不久长,“谈天三友”,一时竟成绝响,想到这里,焦循却也一时默然,不再言语。

“好,就先给你刻这些。里堂,你那《孟子正义》不是已经完稿了吗?不然我也一并帮你刻出来如何?”

“这……先不必了,我还是想着,先将全书誊抄一遍,再言刊刻之事,有什么不足之处,我也再修改几次,后面你们校订文字,不是也能省点心力吗?”焦循答道。

“那好吧,就先给你刻这些。”

后来,阮元将焦循所有讲论天算之作合成一书,称《里堂算学记》,很快便即流传于世。

“伯元,有件事,我还是想着跟你说一句,我怕……以后没有机会了。”焦循沉思半晌,却又对阮元说道。

“里堂,你这般客气做什么?你说的话,难道我还不会听吗?”

“伯元,我之前曾与你讲过易理‘时行’之辨,这‘时行’之本,便在于‘因时而变’,你可清楚?”焦循也对阮元缓缓道:“只是这所谓‘时’,在许多人看来,却是一朝一代,他们以为,一朝一代,有一朝一代的规矩,先王立法本是审时所宜,而损之益之,便不能变,这也是因时而变。我却以为不然,所谓‘时’,随事而变,外事若已然不同,即便尚在同一朝同一代,这‘时’也已经变了,若是固守一朝一代之念,不去改变那些已经出现的弊病,那明日之大清,又何尝不是昨日之前明呢?”

“伯元,我随你在幕中十余年,有些事我也是清楚的,你们为官办事,有时候也有不得已之处,外事一时变不得,我却也能理解。但这个根本之念,你却不要忘了啊?凡事若是已然不切实际,又有条件去变,那就应当求新求变,这才是我精研《易》道多年,所悟出的道理。伯元,我不担心你囿于外事,不能去变,却担心你年纪大了,竟也有固步自封之意,竟是外事能变,而你已经不愿去变了啊?”

“里堂,这件事我……我知道了,能得你为友几五十年,对我而言,也是莫大的幸事啊。”阮元听着焦循言语真挚,自有其中道理,便也点了点头,同意道。

“哈哈,我也是一样啊。伯元,这……今日天色已经晚了,却也没安排你安歇之所,倒是我的不是啊?”焦循看着天色,已近中夜,可自己却与阮元找了大半夜书,竟忘了为阮元安排卧房,一时不觉歉然。

“无妨,里堂,你这屋里我看就不错,我……我就在这里小憩,反正天很快就会亮了嘛?”

“哈哈,伯元,我这屋子本就狭小,可不是什么适合安歇的地方啊?”焦循也不禁哑然失笑。

“也没什么,里堂,能和你这样共处一室,我……我也舍不得啊?”

“……”

就这样,阮元便即在焦循书房中睡了过去,一边朦胧欲睡,一边却也安享着与焦循共处的时光。

或许,这也是自己最后一次看着焦循了……

次日,阮元便即拜别焦循,回到扬州,乘了自己所制“沧江红”江船,一路南下回归广州,这“沧江红”行船甚速,不过七日,阮元便即抵达南昌,十二月初,阮元终于回到广州。

光阴匆匆而过,不觉间已是嘉庆二十五年初春,一年一度的县试和府试这时也已经结束。这一日南海知县闫抡阁带了几名出色童生,前来谒见阮元,而更令阮元欣喜的是,这些童生之中,果然有一位姓谭的年轻人。

“这位童生,你便是……谭莹,我没看错吧?”阮元指着自己手中的童生名册,向下面这个年轻人问道。仔细端详之时,只觉这年轻人样貌端方,虽然未及弱冠,却比身旁其他童生稳重得多,阮元见了,却也欢喜。

“回部堂话,学生确是南海谭莹。”那个年轻人答道。

“哈哈,太好了,你年纪轻轻,诗作却已颇有气象,想来日后若得名师指点,加以历练,可成大家。闫知县,你这次做得也不错啊?”阮元一边对谭莹大加赞赏,一边却也称赞起闫抡阁来,闫抡阁听得阮元称赞,自也是如释重负,连声向阮元谢过。

“部堂大人,这……”只是阮元如此盛情,却也让谭莹有些不安,想着总是不能过度结受阮元恩惠,谭莹便也鼓起勇气向阮元问道:“只是部堂大人,学生不过通过了府试,自忖诗作本也平平,却不知部堂大人为何如此看重学生呢?先前闫县令问起学生身世诗作,也是反复不已,比别人多花了不少工夫,可是……学生也不值得各位大人这样看重啊?”

“这个嘛……”阮元自也清楚,自己之所以看重谭莹,完全是因为纯阳观中谭莹所题那首诗,可是这样的事一旦说出来,只怕其他读书人也会认为道观题诗乃是幸进之举,那样对士子风气也大有不利。便只对谭莹道:“我见你诗作,确实胜于他人,这作诗之人我见得多了,能在你这个年纪作出这等佳作,难得啊。我从来看重你等年轻才俊,若是你日后能够安心读书进学,未必不能成就一番功业啊?你们这些学生,这也就要到省城书院进学去了吧?若是你们有什么难为之处,就只管跟我说,有我能帮你们的地方,我一定尽力而为。”

“部堂大人,这是真的吗?”不想阮元之言方出,谭莹竟是大喜过望,便即对阮元说道:“部堂大人,学生们如今正有一件难为之事,学生几个如今通过了府试,依例可以到省城几个书院继续读书,可是……省城的四大书院,目前进学名额已经满了,学生们如今却是……却是不知可以到哪里继续求学了,还望部堂大人相助啊?”这时广州虽有南海、番禺县学和广州府学,但一来这些官学名额不多,二来官学仅为备考生员之用,若是想继续学习,加强对经术的了解,却不如前往省城其他书院方便。

“书院……我记得这里省城书院不少啊,怎么,他们都不愿收留你们吗?”阮元听着谭莹之请,却也有些不解。

“部堂大人,眼下广州府啊,确实有不少热衷读书求学的青年学生,他们……他们确是来得晚了一些啊?”这时倒是闫抡阁主动向阮元介绍道:“这广州省城,如今名气最大的书院有四个,分别是羊城、越华、粤秀和应元四大书院,其他还有文澜书院,就要小一些了。虽说这些书院本也有不少学生,可他们的名额之限,都是几十年前的旧例了,如今粤东好学之士日增,许多惠州、肇庆学生也都来省城书院学习,这名额自然就不够用了。不瞒部堂大人,如今这几日,下官也正为他们进学之事犯难呢。”

“是吗,原来的书院不够用了……”阮元听着闫抡阁与谭莹诸人之语,却也渐渐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若是能再建一个书院出来,该有多好啊?话说回来,诂经精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