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四十六章 马戛尔尼的觐见

大清疆臣。 第四十六章 马戛尔尼的觐见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行幄原是蒙古大帐样式,此时便矗立在万树园正中,原是乾隆接受蒙古王公贺礼,或日常接见外国使团之处,四周各有数十步。眼看身前蒙古王公已经一一入帐。金简只见眼前多了一位年长太监,面色祥和稳重,正是鄂罗哩,鄂罗哩随即对两队使团道:“皇上有旨,缅甸、英吉利两国使臣不远万里,前来天朝,朕心甚慰,念及英吉利使臣远渡重洋,初来朝觐,特命英吉利使臣在先,缅甸使臣在后,前后入殿觐见,钦此!”

说着,鄂罗哩和之前那位太监引了金简,走入帐内,松筠和阮元跟随其后,英吉利使团一行渐次而入,至大帐正中,鄂罗哩方示意停下,随后缅甸使团也跟随入内。

直到这时,金简才看清身前竟是何人,一行王公大臣最前,是三个身着四团龙补服的皇子,乃是皇八子仪郡王永璇、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和皇十七子贝勒永璘,永瑆当时留京办事,不在乾隆面前。三位皇子身边,是两位身着蟒袍的大臣,一是嘉勇公福康安,一是忠襄伯和珅,还有两名礼部尚书德明和纪昀。此外二十余人乃是蒙古王公,看来只是个小规模觐见礼,距离万寿庆典的大礼,可要相差甚远。

金简更为疑惑,原本想着只把这些英吉利使臣带到万寿庆典之上,让他们行一次三跪九叩礼就万事大吉,却怎么又多生了这一番事端?正不解间,只见班列之前,和珅出班跪奏道:“启禀皇上,今日英吉利、缅甸使节,已至殿前,各有方物需要进献,还请皇上对进献一事,予以定夺。”

乾隆听了,也只点点头道:“准。”

这时松筠也出班跪奏道:“启禀皇上,英吉利国王闻我天朝圣德,更兼皇上声威,披于四海,故特遣使节不远万里,远渡重洋,历时一年方至天朝。英吉利使臣本来自礼仪不通之处,于此大庭广众之下行大朝仪,唯恐生疏,竟让皇上忘了其远国向化之诚。臣念及今日觐见,本依常朝之仪,特请皇上念及远人无知,许英吉利使臣行礼,从其本俗,以示天朝宽仁之度。”

而令金简更意想不到的是,乾隆随即答道:“英吉利使臣既是初来乍到,边鄙无知,此次觐礼,便依英吉利旧俗罢。只是英吉利各位使臣,也当记住,这几日要勤加练习,三日后的万寿大礼,当从大清仪度才是。”

鄂罗哩随即道:“宣英吉利正使马戛尔尼,上前觐见!”

马戛尔尼当即出列,双手捧住国书,走向乾隆,长长的衣摆渐渐拉开,这是一件宽大的巴茨骑士斗篷,英吉利使团考虑到清廷官员衣服多为宽大式样,特意选了这样一件衣服,给马戛尔尼披在身上,至于长长的下摆,则由小斯当东扶着。斯当东是牛津大学的法律博士,这日也身着法律博士的红色绸袍,出列而进。德明和纪昀引着二人,走到乾隆金墀之下,左右站定,斯当东当即单膝拜倒,小斯当东也不再向前。

马戛尔尼则拾级而上,在乾隆御座之前三步处单膝跪倒,双手向上,呈上国书。道:“英吉利国王乔治,久闻大清大皇帝声名,特遣在下出使于贵国,愿大清大皇帝万寿无疆!”台下李自标早已就位,一一将马戛尔尼这番话译了过来。

小斯当东也在台下道:“愿大皇帝万寿无疆!”与马戛尔尼不同,他说的是中文。

乾隆听了,眼中也是一亮,随即点头,笑道:“英吉利国王遣使不远万里,来献方物。此等向化之心,朕已知晓。你等便回去告知国王,朕,惟愿两国长享万年之好。”说着取过国书,却不观看。其实国书早已由郭世勋在广州遣人翻译完毕,马戛尔尼这一份是英文版正文,乾隆也看不懂,便只取了放在一旁。

马戛尔尼再次向乾隆鞠躬致意,乾隆便准了他下阶而去。忽然,乾隆又道:“阶下那位会说汉文的英吉利少年,你把使节送回去之后,再行上来,朕有话想对你说。”

李自标唯恐小斯当东听不懂乾隆这番话,刚想出口相译,见小斯当东样貌时,似已经听得清楚,便不再多言。小斯当东将马戛尔尼送还队列,自己又走上前来,在乾隆面前跪倒,看乾隆样貌时,却是无比慈祥。想来对于一个会说中文的外国少年,乾隆并无其他疑忌之心。

乾隆看着会说中文的小斯当东,自是得意,若不是大清声威远播海外,这少年却又如何习得汉语?想到这里,更是喜上心头,道:“孩子,你还会什么汉文字句?也说来与朕听听。”

“嗯……愿大皇帝万寿无疆、千秋万岁、万世太平……”

“孩子,这‘万’字你说了三次了,还有别的词句吗?”乾隆虽然这样问,却是满面喜色。

“嗯……身体康健、平安和乐、多福多寿……”

“不错。”乾隆更高兴了。“那书本上的话呢,知道多少?比如,孔夫子的《论语》?”

“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不亦……”小斯当东毕竟学习中文时间较短,加上这几句都是书面用语,不免有些紧张。

“很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说,你等英吉利使臣,只要愿意和大清永结友好,我大清,就愿意和英吉利同享太平。朕今日,也高兴!”说着,乾隆从身边解下一个荷包,放在小斯当东手里,道:“日后若是汉文再有精进,便来找朕,朕另有重赏。”

小斯当东谢过乾隆,便又回到使臣之中。便是马戛尔尼这般寻常不苟言笑之人,此时也已面露喜色,眼看乾隆如此高兴,或许自己带来的通商之约,就可以顺利达成了。

随后,斯当东上前献上礼单,也由德明代乾隆收下了。眼看英吉利使团进献已毕,便轮到缅甸使团前来进贡。可直到这时,金简犹是一头雾水,不知这一次觐见是从何而来。

事后多日,金简才从松筠那里听闻故事始末:

原来,这是一场松筠和阮元特别构思的觐见之礼。当日阮元听了英吉利使臣言语,已自清楚英吉利使臣的心意,他们并非完全拒绝三跪九叩,但又不希望太多国人得知,可万寿大礼又不能废,因此,阮元想到了“特引觐见”这一方案。

所谓“特引觐见”,阮元最初的构思便是:在英吉利使臣来到避暑山庄之后,择一日让乾隆先接见使团,此时使团全员参加。因为特引并非元日、万寿一般的大型朝会,比御门听政还要简单,所以礼仪也自从简,本无需三跪九叩。而英吉利使团从俗行礼,也并无不可。但之后几日的万寿大典,三跪九叩礼还是逃不掉的。

当然,针对这个问题,阮元也已提出建议,在万寿大典之时,各国国使原本可以入觐的就不多,这次入觐,英吉利使臣中便只挑马戛尔尼、斯当东父子等少数几人,入澹泊敬诚殿行礼。这样其他英吉利使团成员,均不会知晓真相,反而会被第一次引见时的单膝下跪礼所误导,以为第二次行礼也是如此,之后回国自然不会声张。至于马戛尔尼等几人,当然也会守口如瓶。

不过阮元这个计划虽好,何时引见,如何行礼等事,他并没有经验。好在身边松筠在场,松筠为官资历远胜阮元,又有和俄罗斯交涉的经验,自然想到万寿大典之前,乾隆往往会特别接见外国使臣,以彰显其“远播海外”之恩。于是两人把意见集中在一起,就有了这日提前接见英吉利使团的一幕。

乾隆虽然对单膝行礼一事,也颇为不悦,但想到后面万寿典礼仍是三跪九叩,又听松筠和阮元提及,使团中有个十余岁的少年,颇善中文,自然高兴,也就不再计较行幄中这次行礼。只是这般顺遂外国使团意愿之事,清代却也不多,故而这次接见,只有京中少数必须到场的成员随驾,其余便是较为边远的蒙古王公,纯粹是为了壮大声势。这样英吉利使臣特别行礼之事,在清朝一边自然也不会被声张出去。阮元也特别向斯当东父子说明了乾隆的性情习惯,乾隆最想看到的,就是所有人都按照他的想法办事,若是小斯当东可以在乾隆面前说几句中文,以表“远国向化”之心,乾隆自然会格外优待。

只是阮元和松筠想着金简对这大礼颇为执着,若是提前让他知道,只恐他又会争执不休,便一直瞒着金简,只对乾隆上了密奏。其实这事不止金简不知,若不是当日王杰无意听见,似他这般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之人,也无权过问。眼看金简“受惊”不小,这日宫中太监也提前送了他回寓所。而乾隆经此会见,对英吉利使臣颇为满意,最后也特许英吉利使臣,八旬万寿之际,三跪不得裁减,但九叩却可以变通。

次年,年近八旬的金简因病去世,也不知是完全因为年迈,还是受了这件事的影响。

这日下午用罢午饭,松筠、阮元等人也先回了行馆歇息。英吉利使节团便由和珅和福康安带领,前往避暑山庄游览,一路之上,只见亭台楼阁,华丽而不失典雅,四周花草木石,亦皆精美,更有不少草场,将空旷与细致一加结合,更显错落有致。英吉利使团诸人,也不禁连连赞叹,有些人也开始暗中比较避暑山庄和圆明园。可圆明园毕竟是清廷百年心血所至,更兼中西结合,还是比承德略胜一筹。

福康安毕竟是公爵,地位高贵,介绍避暑山庄风景之事,便由和珅负责,和珅陪驾数十年,自然对这里每一处风景都了如指掌,眼看静好堂、冷香亭、采菱渡、观莲所一一走过,和珅介绍起来,自己也不由得暗自得意。马戛尔尼见朝中贵人气色不错,便对李自标说了几句,李自标上前对和珅作揖过了,道:

“禀和中堂,英吉利马戛尔尼大人,于觐见之外,另有些国中要事,想与大皇帝商议。听闻和中堂乃是大清首相,但凡要事,均需先奏与和中堂。是以马戛尔尼大人想着,该把这通商要务先告知和中堂,若蒙中堂不弃,还望中堂禀报大皇帝,成两国永世之好。”

是时英国国中小皮特担任首席大臣,也在此一任,确立了“首相”之名。但中国之内,大学士与军机大臣职能都与首相类似,所以李自标为免繁复,直接搬用了“首相”这个词来称呼和珅。和珅听过,也暗自得意,若说身兼大学士与军机大臣,便可为“相”,那此时清朝首相应是阿桂而非自己,李自标此番言辞虽是逾矩,却正说到了自己心上。更何况此时也没有“要事先奏”这般定例,李自标这一番“多余”之言,让自己更加满意。

但即便如此,和珅在军政要务之前,也不敢随意逾越乾隆,便道:“你只告诉他们,这邦交要务,只能由皇上一人决定,我可以收下你们的国书,将邦交事宜转告皇上。可皇上能不能同意,这个我可做不了主。”

李自标翻译过了,马戛尔尼和斯当东也有些犹豫,马戛尔尼暗自从袖中取出一份单子,似乎是想要李自标交给和珅,李自标只好一边递上单子,一边陪笑着同和珅道:“和中堂,使臣大人是想说,此次英吉利使团前来朝见大皇帝,已是尽心诚意,这所挑选的礼物,也是国中精品。更何况,这行礼之事……”

“尽心诚意,即便够了?”和珅笑道:“这进献贡品之事,几十年来,多少国家,进献过多少方物?难道仅仅因为进了贡,皇上就要听你们的不成?都不说别的,就说这些进贡的国家里,有些还成日争斗不休呢,要是两个斗得你死我活的国家,同时向皇上进献贡品,你们说,皇上要帮哪一边才对?你等只管把国书拿来,至于皇上同不同意,那我等可都做不了主。”

不过说着说着,和珅还是打开了礼单一角,只见其中数行所书,都是西洋珍宝,自然满意。可他随即神色如常,将礼单收入袖中。

福康安忽道:“你这翻译,也太不知礼数,和中堂替使臣指路,你便如此巴结。那这样好了,下面的路,我来指,我福中堂在这里,也待过不少日子呢,你等觉得可好?”这话意思不难理解,和珅那边,礼都送了,自己这里,英吉利使团也不能怠慢才是。

马戛尔尼一看福康安面色,意思便已清楚了七八分,又听李自标译过,当即清楚,便对李自标说了几句,李自标笑道:“其实不瞒福中堂,马戛尔尼大人已经备好了礼物,之前送到靶场去了,福中堂若不嫌弃,还请移步一看才是。”

福康安听闻自己也有礼物,自然满意,此时引领大臣,只有他与和珅二人,其余兵士俱是心腹,即便私下收受馈赠,乾隆也定不知情。一行人遂来到靶场,只见空旷的靶场之中,伫立着一尊炮车,此外还有十余支火枪立在一侧,火枪形制,与清军常用的火绳枪大异,并无引火线之物,却在扳机之上,有一龙头凸起,乃是更先进的燧发枪。

李自标对福康安道:“禀福中堂,福中堂英武之姿,马戛尔尼大人也早有耳闻,是以特意备下这些国内最好的枪炮,还望福中堂不要见笑才是。”

谁知福康安拿起一支火枪,看了半晌,却道:“不过是平平之物罢了。”

英吉利使臣一听翻译,也自议论纷纷,不知福康安平日常用火绳枪之人,却如何看不上这燧发枪?福康安眼看英吉利使臣样貌,笑道:“此等枪械不用火绳,但用枪机,我大清也有个名字,叫自来火,皇上御用的便有十余支。我久侍圣驾,自也见过。说着是不用火绳,发射更快,其实华而不实。”

斯当东听完翻译,也笑问道:“这枪是如何一个华而不实的样子?我英吉利国中,眼下用火绳枪的已不多了,军械大体均是此类,自然是因燧发枪不用火绳,利于发射之故。”

福康安听完翻译,道:“你等自以为不用火绳,发射快了,作战之事,便万事大吉了,是吗?这自来火历来有个严重缺陷,枪机不易打火,往往是扳机扣了半天,子弹都没打出来,反倒是敌人已经近身了,那岂不失算?倒不如火绳枪好用,你看着引火需些时间,可军士使用惯了,反而比这自来火用得方便呢。”

说着,福康安也取过火药弹丸,填充完毕,走到一处木靶面前,扳机一扣,只听“啪”的一声,那木板已被击得粉碎。

英吉利使臣眼看福中堂枪技出众,自也赞叹了几句,斯当东却颇为不解,上前问马戛尔尼道:“伯爵,你觉得他们的枪,是不是有些问题?”

“想是冶铁不精,做不出好枪机。而且,火药太粗,硝石质地不纯。”

马戛尔尼治军多年,枪械之事,自是一眼便能看出高下。福康安用过这把英吉利燧发枪,也隐约觉得,这枪比之前用的更得手。可随即想想,自来火的问题往往要用一段时间才会出现,也自不在意。

可就在这时,马戛尔尼和斯当东说的几个词语,却让他意外一惊。

福康安随即转身,向李自标道:“你去问问他们,年前廓尔喀之战,英吉利可有参与?”

李自标也有些不解,只将这几句话翻译给马戛尔尼听了,马戛尔尼也有些诧异,让李自标再问过福康安,说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福康安道:“年前我从廓尔喀班师回朝,押送了一批俘虏,其中有一个,就和你们一样,头发是黄颜色,眼珠却是蓝的,看着肤色更白,绝非廓尔喀土著。而且,廓尔喀其他降人也说,就是他带了一些火器到他们军中,他们眼看装备精良,才想着和我大清作战。若只是这些,倒也无妨,可方才听你等言语,有些词句,和那个廓尔喀俘虏一模一样!你等样貌、语言均是一致,却怎的不是你等在我天朝与廓尔喀作战之时,暗中相助于他们?”

马戛尔尼听了李自标的转译,也是大吃一惊,道:“福中堂,我英吉利在廓尔喀之南,确有驻军之地,名为噶里噶达(即今加尔各答),可我国之人,于廓尔喀战争之时,绝无动员参战之事。想来只是个别逃兵,想着靠战事发财的,这些人深为在下不齿。但我英吉利于廓尔喀之事,一向坚守中立,是无论如何不会参与的。”

福康安听完翻译,眼看马戛尔尼神色,似乎不是作伪,但即便如此,眼前这个英吉利正使,看着也不是可以推心置腹之人。便说道:“此事我暂且信你,这些枪炮,就放在这里吧。区区十几支枪,一门炮,上了战场,又有何用处?不过是看着把玩之物罢了。”

说罢,福康安便即离去。和珅看着李自标,也转过头来,轻声对他说了几句话。

这次避暑山庄之行,最后就这样不欢而散。

几日后的万寿庆典,英吉利使团便只有马戛尔尼和斯当东父子参加,同其他使臣,王公百官一道,在澹泊敬诚殿行了大礼。几位英使跪拜如仪,叩拜时头颈低垂,却不触地,如深鞠躬状,但总是全了三九之数,也不显突兀。而万寿节一过,和珅也将英吉利使团的第二封国书送到了乾隆面前。这日依清旷之内,乾隆也把和珅、福康安和孙士毅叫到一起,和三人一同看着这份新的国书,眼看国书之上,英吉利方面共有六项请求,分别是:

一、请英吉利货船,将来在宁波珠山、天津、广东收泊贸易。

二、请英吉利国买卖人,仿俄罗斯之例,在京城另立一行,收贮货物发卖。

三、请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时,即在彼处停歇,以收存货物。

四、请拨给广东省城小地方一处,以便英吉利商人居住。

五、请英吉利商人自广东下澳门,由内河行走,货物或不上税,或少上税。

六、请英吉利船只照例上税,除此之外,不征杂税。

乾隆看三人大概已经观看完毕,道:“英吉利这六个请求,你等有何意见,尽管说来听听罢。”

和珅却意外感觉到,一向习惯自作主张,让下臣开口,不过为求一句“皇上圣明”的乾隆,这一次提问,竟然有了真心询问之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